APP下载

基于语法化视角的现代汉语“到”的功能角色分析

2015-12-29马婷婷刘伶俐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构词补语助词

马婷婷,刘伶俐

(1.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2.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4)

基于语法化视角的现代汉语“到”的功能角色分析

马婷婷1,2,刘伶俐1

(1.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2.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4)

“到”在现代汉语共时层面是一个多功能语法形式,常被当作动词、介词、助词、构词语素等来分析使用,但存在争议。“到”由独立运用的动词到连动前项、连动后项,逐步从主要动词到次要动词,进而向着功能词的方向发展,至今没有完全虚化为典型功能词,只在少数句法环境中兼有这些词的某些特性。“到”的语法化经历了三条路径:独立动词→连动前项→介词,独立动词→连动后项→趋向补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补语标记(结构助词),独立动词→连动后项→趋向补语→结果补语→构词语素。

到;功能角色;语法化程度;语法化动因;语法化路径

“到”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多功能语法形式,一般认为其具有动词、介词、助词、形容词等多种语法功能,但学界对“到”的各种功能形式并未达成共识。《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认为“到”只有动词和趋向动词两种用法,不具有介词、助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1]151-152《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认为“到”除了作姓氏时为名词外,主要充当动词,兼有形容词的功能。[2]278《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认为“到”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终点。[3]264石毓智[4]、刘丹青[5]认为“到”兼有动词和介词双重功能,但刘丹青认为“到”还有连词用法。曹广顺[6]、刘子瑜[7]等从语法化角度分析,认为“到”可以充当助词;张国宪[8]也将“到”看作新兴的补语标记词。此外,还有人认为“到”可以充当“不能单独运用的构词语素”[9]35。

目前学界关于普通话“到”的动词功能是毫无争议的,但它的其他功能角色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而且,现有研究对“到”的各功能项之间的语法化关系尚无讨论。语法化“不仅指历时纵面的语言演变,还指共时横面的语言变异”[10]338。本文拟从“到”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中的各种功能角色出发,探讨其共时横面的各种变异问题,分析“到”的语法化程度,构拟“到”的语法化路径,并初步探讨各功能角色之间的语法化关系。

一、“到”可以作介词吗

(一)“到”为介词观

赞同“到”为介词的观点,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类文献:一是黄伯荣、廖序东[11]为代表的全国使用范围较广的《现代汉语》教材,二是《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3],三是关于“到”的学术论文,如石毓智[4]、张旺熹[12]、仝国斌[13]、陈练军[14]等人的论文。前两类都是以汉语基础知识的形式向大家传递普及性的内容,具有较高的接受度。虽然这些文献中都承认“到”是动词和介词的兼类,但关于“到”为介词的句法环境的认定有差别,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到+NP处所时间]+VP:即“到”和其后的处所时间名词构成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前面充当状语。

(2)V+<到+NP处所时间>:即“到”后接处所时间短语时与其构成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后面共同充当动词的补语。

认为“到”可以充当介词的大部分学者认为,“到”可在上述两种句法环境中为介词,以黄伯荣、廖序东版《现代汉语》[11]、张旺熹[12]、仝国斌[13]为代表。但刘芳认为,“到”只在上述第(1)种情况下为介词。[9]句法环境的变异是新的语法范畴产生的基础,也是判断语法范畴语法化程度的依据之一。因此重审“到”充当介词时的句法环境很有必要。

(二)重审“到”的介词功能

1.“到”衍生为介词的动因

“动因指的是一个实词或结构式在语法化发生时所处的条件,这些条件是影响语法化发生的可能性因素。”[10]198实词虚化为虚词的过程,常常涉及到句法位置、语义特征、语境等的变化。具体到动词“到”衍生为介词的理据主要有:句法上,连动式的出现使“到”由主要动词变为次要动词,为其进一步虚化为介词提供了可能;语义上,“到”的位移义由同现的其他动词承担,本身的位移义弱化,方向义增强;语用环境上,“到”退化掉了与指示时间信息有关的句法特征,其后不能加动态标记“了”。

2.重审“到”为介词的句法环境

我们考察发现,“到”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程度不高,并非在所有的连动句法环境中都虚化为介词,只在少数句法环境,即上文提到的“[到+NP处所时间]+VP”格式中VP为强位移动词“来去”的时候“到”才具有介词的典型特性。如下例a组所示:

1)a.到北京来→b.你到北京来还是到上海去?→c.*你到北京来还是上海去?

2)a.到香港去→b.你到香港去还是到台湾去?→c.*你到香港去还是台湾去?

3)a.到图书馆去→b.你图书馆去还是到教室去?→c.*你到图书馆去还是教室去?

a组格式为:到+NP+来去。此格式中的“到”是典型的介词。此时,“到”与强位移动词“来去”同时出现:从语义上看,整个结构的位移义由强位移动词“来去”承担了,“到”的动作位移义减弱,动作的方向义增强;从句法语用上看,由于“到”和“来去”发生的时间是同一的,时间的一维性使引进处所的“到”处于次要动词地位,失去指示时间的特征,不能带动态助词“了”“过”。“到”这一动作是伴随着“来去”的实现而实现的。此外,运用并列删除法[10]23-35验证,“到”并不能并列删除,即a组例句不能变换为c组变换句,只能变换成b组变换句。“到”在这种选择并列句中必须强制性出现。“一个功能项出现的强制性越强,表明其语法化程度越高。”[15]因此,充当“来去”前项的“到”的介词化程度最高。

在同为连动句法结构的例4)-6)中,如a组所示,“到”就不能简单分析成介词。

4)a.到北京开会b.到北京了开会c.到了北京再开会d.到北京去开会

5)a.到香港旅游b.到香港了旅游c.到了香港再旅游d.到香港去旅游

6)a.到图书馆看书b.到图书馆了看书c.到了图书馆再看书d.到图书馆去看书

→e.你到北京开会还是到上海开会?

→f.?你到北京开会还是上海开会?

→e.你到香港旅游还是到台湾旅游?

→f.?你到香港旅游还是台湾旅游?

→e.你到图书馆看书还是到教室看书?

→f.?你到图书馆看书还是教室看书?

a组的格式为:到+NP+VP非位移。当VP为非位移动词性短语,此格式是一个歧义格式,“到”既具有动词的句法表现,也兼有介词的特征,此时的“到”仍不能看作完全虚化的介词。从诱发介词衍生的因素分析,句法上a组的变换式b、c组中“到”后加“了”和“到+NP”短语后加“了”的格式都成立;语义上“到”具有较强的表“到达”的动作义,此时“到+NP”和VP所表示的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具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到”和VP中的非位移动词都具有指示时间信息的作用。此时,“到”不具备介词的特征,为动词。

但是,在保持真值语义不变的前提下,例4)-6)可以变换成d组表述法,用来检验介词的并列删减法在这同样适用,即e组变换式成立,f组存在争议。此时,语义上,“到”的动作义减弱,位移的方向义增强。虽然这种格式中“到”的语义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其作为动词范畴的特征没有发生改变,处于动词向介词转变的过程中。

3.“到”的介词化程度

“一个语法成分‘去范畴化’‘去语义化’‘语音弱化’程度越高,那么其语法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10]429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到”的介词化程度与其所处的句法环境密切相关。虽然和很多介词一样,“到”能够引进时间和处所词置于动词性短语之前或之后,但并未像“向、朝、往”等介引方向和处所的词一样完全虚化为介词,而是始终保留其“位移”义,以绝对动词的姿态存在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只在“到+NP+VP位移”格式中遇到强“位移”义的趋向动词“来去”才弱化其本身的“位移”义,居于次要地位,凸显介词的语法特征。而在其他连动式句法环境中,虽然“位移义”减弱,但其去语义化程度不高,句法变换也存在歧义,总体来说“到”的介词化程度不高。

二、“到”可以作助词吗

(一)“到”为助词说

不管是从现代汉语共时层面还是从助词的语法化演变的历时层面,不管是普通话研究还是方言研究,都有学者将“到”看作助词。

从现代汉语共时角度来看,房玉清早在1981年就认为,“动词后轻读的‘到、在、给’”为动态助词,用来“表示动作的进程(出现、继续、完成等)和状态(集中、固定、变化等)”[19]51。曹广顺从历时的角度分析,认为“‘到’在近代汉语中也有作动态助词的用法”①“到”在广州话中可以用作动态助词,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本文只讨论普通话“到”的用法。[6]165。刘子瑜从普通话历时的角度分析,认为“到”经历了“独立动词→连谓式中后项动词→‘V到O’述补结构中作补语(方向义→结果义)→‘V到C’述补结构中作结构助词”的语法化过程,她认为,“到”是结构助词而非动态助词。[7]55张国宪也认为,当“A+到+X”结构中“到”后的“X”由体词性宾语转化成谓词性宾语再到多重复句时,“到”的及物性逐渐减弱,功能义虚化,语音也弱化,“到”发展成为一种非典型的、新兴的补语标记。[8]52

(二)“到”演化为助词的环境与机制

“到”的助词用法是由连动后项演化而来的,其助词用法环境也是非常有限的。刘子瑜认为,“当‘到’后带谓词性成分时,谓词性成分是对‘V到’造成的结果状态所达到的程度进行强调,而非受‘V到’支配,‘到’的实词义尽失,语法化成为一个结构助词”[7]55。我们将“到”的助词演化环境码化为“V+到+X”。当“X”由表程度的名词性成分变成谓词性成分时,“X”可以独立使用,“到”不再对其起支配作用,“到”所处的句法环境发生改变;语义上,“到”本身“达到”的实词义弱化,“到”不再与其后的名词性成分优先组配构成动宾结构,而经过重新分析,“到”与前面的动词附着在一起,起补语标示作用。如:

7)多年前,塔山阻击战的连绵炮火,把我这个才12岁的连队卫生员,逼到非到自然界寻找医药不可的地步。(《人民日报》)

8)她更爱他——爱他的气质,爱他的人格,爱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读者》)

9)这一切不是梦,真的不是梦,说什么他爱她爱到心都绞痛,都是假的。(于晴《红苹果之恋》)

例7)、例8)中的“到”首先与“……地步”组合表程度,“到”具有明显的动词特性,可以和动态助词“了”组合;而例9)中“X”为谓词性成分,“到”及物性减弱,也不能与动态助词“了”结合,而是与前面的动词附着在一起,起标示补语作用。

理论上讲,作为补语标记的“到”可以和“得”自由替换,如例9)中的“到”可以替换为“得”,语义不发生改变。但事实上,“到”与“得”替换的自由度是有层次的,受“到”前动词特征的制约。当“V+到+X”中的V为心理活动动词或形容词时,“到”与“得”可以自由替换。如:

10)反恐战争像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一场长期斗争,其意义重大到能与冷战相比。[17]

11)生活中不是常常遇见这样的情形吗——一些人声称热爱艺术,爱到死去活来,却不见其为艺术付出多少汗水。(《人民日报》)

12)我恨旧社会恨到快要发狂了,我真愿意用尽一切力量给它一个打击。(《读书》)

上例中的“到”都可以用“得”自由替换,语义不发生改变。但当V为行为动词时,“到”不能被“得”自由替换。如:

13)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打,哪里枪声密集就往哪里打,直打到听不到枪声为止。(张正隆《雪白血红》)

14)等我发财了,一定要买一大筐梨子,让我妹妹睡里面吃,一直吃到她吃不下为止。(艾米《山楂树之恋》)

15)唱到张国荣扮演的黄药师昏死,唱到台下的观众笑到全身抽筋。搞怪到如此程度的明星,恐怕也只有梁家辉。(《鲁豫有约——男角》)

形容词的典型特征是程度量,心理活动动词在数量上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形容词和心理活动动词都能被程度副词修饰,因此,“到”与形容词、心理活动搭配表程度更自然。当“到”扩展到与不蕴含程度量的行为动词搭配表程度时,表明其助词化程度提高。“到”与形容词、心理活动动词搭配时与“得”替换的自由度较高,其助词化、补语标记化程度也高。因此,“到”在“形容词心理活动动词+到+谓词性成分”的句法环境中可以看作结构助词。作为一种新兴的补语标记“到”还处于进一步虚化的过程中。

三、“到”虚化为构词成分的问题②专指“V到”中“到”虚化为构词成分的问题,不涉及“签到、报到、老到、周到”等中“到”的构词成分的定性问题。

(一)“到”的构词成分功能

由于“到”经常和动词连用,使用频率较高,很多人将“V到”看作一个词,“到”看作构词语素。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查询系统”中很多“V到”①“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查询系统”中并非所有动词与“到”的组合都被看作一个词。被看作一个动词统计词频,如:得到(v)265.653 2,感到(v)237.947,达到(v)173.570 9,受到(v)141.790 3,看到(v)120.603 3等。对“到”作为构词语素论述较充分的是张纯鉴,他指出“动词后的‘向、在、到、给’已经丧失了介词的作用,仅仅取得了一个构词成分(即语素)的地位”[18]81。那么,“到”到底与什么样的动词结合紧密度更高,可以看作构词成分呢?“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查询系统”收录的高频“V到”式复合动词共34个,具体类别如表1所示。

从表1我们看出,“到”用在动词后表结果时与动词结合得更紧密,“V到”作为一个结合体使用的频率更高,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得到、感到、达到”已经被《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作为动词收录。我们预测,“V到”正处于词汇化的过程中,随着“V到”作为一个整体使用频率的增加,“到”会逐渐由充当动词的结果补语虚化为构词成分。

(二)“V到”中“到”虚化为构词成分的动因

实词虚化可以通过句法位置、组合功能以及词义的引申演变等方面观察到。“V到”中“到”朝着构词成分的方向发展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表结果的“到”的语义演变,二是表结果的“V到”结构的高频使用。

现在已经完全词汇化的“得到、感到、达到”中的“得、达”本身已分别蕴含“到”的结果义“获得”及基本义“达成”,在此,“到”的语义是羡余成分,只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得到、达到”的词汇化是词汇双音节化的产物。随着能与“到”组合的动词不断扩展,“到”由与“获得”义动词组合表示达到目的到与“感官类动词、言说类动词”组合表示一般性涉及,“到”本身的词汇意义逐渐减弱。我们研究发现,充当结果补语时表达的语义内涵有三种:经过努力而获得、不经努力而获得、一般性涉及。[19]这三种内涵中“到”的[+获得]义是逐渐减弱的,由[+获得性涉及]到[+一般性涉及],最后词汇意义淡化,在句中变为可用可不用的成分或者直接与其前的成分合二为一,变为接近构词语素的语言成分。试分析下例:

16)找到工作了。

17)看到他了。

18)想到这些就头疼。

19)说到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这儿就得多说几句。(《中国农民调查》)

20)培养料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从例16)到例20)“到”的“获得”义逐渐减弱,此时,有的“到”与前面的动词连接得更紧密,如例16)、例17),有的在句中的作用减弱,如例20)变为用与不用不改变句的成分了。

四、“到”的角色定位及其语法化路径

(一)“到”的功能角色定位

根据前文的论述,“到”除介词、助词、构词成分等角色有争议外,其形容词角色也是值得商榷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将“周到、面面俱到”中的“到”看作形容词,但事实上此处的“到”是作为一个构词语素存在的,并不能独立成词,其“周到、周全”义是作为语素义存在的。根据“到”的这个形容词语素义,将其判定为形容词是不科学的。

综上,“到”由先秦时期作独立动词到现在“V到”结构中作补语,经历了一系列的语义演变及语法化过程,但是“到”的语法化路径不是单一的,且并没有像其他同类词一样,如“得、在”等完全虚化为介词、助词或构词语素等,而是朝着功能词的方向发展,具备了介词、助词、构词语素的某些功能特点,但并没有发展成为该类别的典型。

(二)“到”的语法化路径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从共时层面构拟出“到”的介词、结构助词和构词语素之间的关系②本文运用语法化理论只从共时层面讨论“到”的各种功能角色之间的关系,各条语法化路径的具体历时演化笔者将另作专文讨论。,用图1表示。

表1 “V到”式复合动词分类表

如图1所示,我们将“到”的语法化路径暂拟为三条:

第①条:独立动词→连动前项→介词。

第②条:独立动词→连动后项→趋向补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补语标记(结构助词)。

第③条:独立动词→连动后项→趋向补语→结果补语→构词语素。

一般语法化理论认为汉语语法化斜坡是:实义项>语法词附着词>词类语素。但是“到”的语法化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线过程,即“到”的助词功能不是由介词虚化而来,构词语素功能也并非由助词进一步虚化而来。“到”的介词、结构助词、构词语素的功能是由独立动词朝着多个方向发展而来的。在“到”向介词和结构助词的演变过程中,其所处的句法环境是其语法化的主要诱因,而“到”向构词语素演变是受结果补语内部语义内涵的变化影响产生的。

图1 “到”的语法化路径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刘月华,潘文娱,故桦.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J].中国语文,1995,(1):1-6.

[5]刘丹青.“到”的连词用法及其语义[J].汉语学习,1992,(6):13-15.

[6]曹广顺.试论汉语动态助词的形成过程[M]//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刘子瑜.试论粤方言“V到C”述补结构的语法化及其与“V得C”述补结构的互补分布[J].语言研究,2006,(6):50-56.

[8]张谊生.试论当代汉语新兴的补语标记“到”[J].当代语言学,2014,(1):49-61.

[9]刘芳.“到”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2009,(2):32-36.

[10]吴福祥,崔希亮.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张旺熹.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J].汉语学习,2004,(2):1-11.

[13]仝国斌.“到”的语法化过程[J].殷都学刊,2006,(2):89-94.

[14]陈练军.“到”语法功能的历时发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3):134-138.

[15]吴福祥.汉语体标记“了”“着”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J].当代语言学,2005,(3):237-250,286.

[16]房玉清.助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分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45-56.

[17]林华勇,吴雪钰.语义地图模型与多功能词“到”的习得顺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5):10-18.

[18]张纯鉴.关于介词结构作补语”的几个问题[J].甘肃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80-83.

[19]马婷婷.结果补语“到”使用的语义条件分析[J].临沂大学学报,2014,(3):55-58.

(责任编辑 周亚红)

On the Functional Role of“Dao”in Terms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MA Ting-ting1,2,LIU Ling-li1
(1.School of Arts,Hunan University of Arts&Science,Xiangyang,Hubei 441053,China;2.Dept.of Chinese Language&Literatur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74,China)

“Dao”(到)is a multifunctional morpheme,which is usually considered as verb,preposition,particle or morpheme,but all the functions“Dao”carries are controversial.Although“Dao”began to be grammaticalized from the post position of two verb phrases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and then it developed to function word,such as conjunction,preposition,particle,etc.It is still not totally grammaticalized,and cannot be considered as a typical function word.Whereas,only under rare syntax contexts can“Dao”carry the distinctions of function words.On the basis of review on the different functions“Dao”carries,this paper reconstruct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aths and semantic map model of“Dao”.

“Dao”;role of function;degree of grammaticalization;motivation of grammaticalization;path of grammaticalization

H146

:A

:1673-1972(2015)05-0059-05

2015-07-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汉语关联结构的资源建设和自动分析模型研究”(6120219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3M540593,2014T70722)

马婷婷(1983-),女,湖北枣阳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构词补语助词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日语中间投助词さ的考察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认知视野下“好”、“坏”构词的对称性研究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