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比较研究

2015-12-29董振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用户

董振平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图书馆,吉林长春130117)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20世纪90年代国外高校为适应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与用户学习研究方式的变化而建立的一种基于图书馆空间的创新服务模式。IC所提供的一站式服务既能够满足用户在数字环境下的信息需求,又能够让高校图书馆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还能够帮助高校图书馆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因此得到不少学者及师生的充分肯定,目前已经在北美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高校与研究型图书馆中取得了成功实践。

而我国的IC建设如今尚处在起步阶段,与最早建立IC的美国相比,其发展程度仍不成熟。本文分别选取了美国建设得最好的5所高校(爱荷华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南加州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与中国最早建设IC的5所高校(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作对比,从空间设计、资源配置、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国内IC建设的不足,得出美国IC建设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为国内高校图书馆IC的建设提出建议。

1 关于IC的基本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信息存储与检索技术的发展,用户获取信息更加便利;但与此同时,图书馆服务也受到了一定冲击,到馆用户数量逐渐减少。加之数字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行为与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转变,用户对图书馆提出了多任务、一站式信息服务的要求。在此环境下,图书馆必须对空间结构和馆藏资源进行重组,在同一空间内整合教学、信息、交流资源以提供服务。1992年,IC在科研性最强的高校图书馆应运而生。

1992年,爱荷华大学提供的信息拱廊开放服务,是IC的最早雏形[1]。随后,IC在北美地区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其他国家也开始着手进行IC建设。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2004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74个大学图书馆中开展IC服务的占30%[2]。国内对IC的公开报道最早见于2003年初景利老师的研究论文[3]。2006年以来,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开始将IC纳入图书馆建设规划,中科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成为国内IC建设的先行者。

随着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其理论研究也得到推进,业内许多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IC进行研究与探讨。IC理论研究的先驱Donald Beagle第一次提出IC的具体概念,将其描述为“在整合的数字环境下,基于一定的物理空间,组织工作和提供服务的图书馆服务模式”[4]。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对IC的理解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增加相关软件、资源存取或其他功能的计算机实验室,可以访问图书馆所有资源,将空间、资源、人员整合到图书馆服务的综合连续区中[5]。国内学者孙瑾提出IC是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拥有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能力与计算机能力,强调协作与共享的空间平台[5]。

尽管业界对IC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IC是基于图书馆空间,将网络、软硬件设备、知识库资源等加以整合,并在馆员、技术专家、多媒体人员、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的平台。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普遍性:每台机器拥有相同的界面与软件;(2)适应性:适应各种用户的需求;(3)灵活性:适应变化的环境与技术的发展;(4)群体性:提供共同协作的群体活动空间[6]。它的构成分为三个层面,即实体层、虚拟层、支持层。其中实体层由物理空间、硬件设备、服务设施构成;虚拟层由应用软件、信息资源、虚拟环境组成;支持层则包括管理组织、服务规范、评价体系、工作人员等[7]。

IC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受到重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关理论也得到很大发展。而国内的理论研究与服务时间尚处于初始阶段,应该更多地从其他国家吸取经验,将IC理念付诸实践,构建新型服务模式,提升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2 中美高校图书馆IC建设比较研究

2.1 IC建设的基本情况

本文选取了相关文献中多次涉及的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IC,于中美两国各自选取5所高校图书馆作为样本,其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美国的样本中大多是大型高校图书馆,建立时间从1992年起至2005年;而我国的样本都是重点院校图书馆,且这些学校的分布覆盖了北方(清华大学)、南方(华南师范大学)和中部(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有些高校图书馆还将IC设于其学科分馆(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也有设在总馆(清华大学)的。

通过对各IC的网页内容进行浏览,并结合相关文献的介绍,对10个样本的空间设计、资源配置、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对比。

表1 中美高校图书馆IC基本情况

2.2 中美高校图书馆IC比较研究

本部分资料主要来自各IC的网站信息,同时结合部分文献中的相关描述。

2.2.1 空间设计

IC的理念首先强调的是资源分享与共用,其空间布局应充分体现以用户为中心以及人性化的设计原则,满足从个人到团体的一站式信息需求。中美两国的IC基本都设立了个人与团体学习空间、参考咨询台以及多媒体功能区。所不同的是,美国的IC一般以信息服务台为中心,将各功能分区联系在一起;而我国IC大多是在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其空间设计多围绕计算机等设备展开。总体来说,美国IC的空间设计更为人性化,更加符合用户多样化、一站式的服务需求。

美国高校IC的建设范围较广,很多高校都在多个分馆内建有IC或同一馆内设有多个IC分区。如爱荷华大学图书馆的IC分为东区和西区;亚利桑那大学分别在主馆、工程技术分馆、美术分馆设了3个IC;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则建有两个IC,分别称IC1与IC2。而我国图书馆大多只是在总馆的某一特定区域内构建IC。

在区域划分方面,美国高校图书馆更加注重个人独立空间,大多IC都设有个人学习创作区;我国IC中的自主学习区则多以自修室的形式出现,无法很好地为读者提供独立自主的空间。此外,美国高校图书馆在IC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休闲空间的设计,如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在IC内开设了咖啡厅,供读者在学习之余和等待机位时得以放松,同时也增加了交流沟通的场所。

2.2.2 资源配置

内容全面、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是IC服务的基础。中美两国的IC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印刷资源、数字资源、多媒体资源的一体化,但提供更多的还是网络信息、数据库等虚拟信息资源;纸本资源的建设尚显欠缺,一般集中于常用的参考工具书。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IC的做法值得借鉴,其在两个IC中整合了核心的文献资源与参考资料。国内IC的数字资源建设比较注重专业化服务,如上海师范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都建设有学科资料库与导航库,这是IC未来发展的一个可行方向。

在软硬件设施方面,美国IC的设施配备较为全面先进;相比之下,我国在软硬件配置以及技术支撑上仍显不足,这制约了IC服务的进一步开展。美国IC大多提供了台式与笔记本两种选择,而国内IC大多只有台式计算机。在软件配置上,美国IC内的计算机装有大量应用软件,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而国内IC的有些计算机还缺少一些专业软件。

2.2.3 服务内容

中美两国的IC大都开展了参考咨询服务、多媒体服务、讨论室与会议室预约服务及教育培训服务。但国内的多媒体服务目前还停留在多媒体借阅与试听层面,美国IC则基本能够提供多媒体制作与指导服务。技术顾问与写作指导也是国内IC的薄弱环节,这两项服务在美国的IC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其中调研的5所美国高校图书馆IC都向读者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技术咨询与服务帮助。写作辅导同样是美国高校图书馆IC的一项主要服务,它们一般会与学校的协作中心或教研人员合作,在学生写作过程中为其提供专业指导,提高其论文写作的能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服务形式,美国IC在拓展服务方面同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部分IC提供笔记本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外借,印第安纳大学的IC还为用户提供残疾人帮助服务及信息搜寻服务,将IC的人性化推至更为深入的层面。

2.2.4 服务方式

美国高校的IC一般尽可能延长服务时间,并为更多的用户群体服务。在服务对象上,美国IC的服务范围更为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本校师生与员工,如印第安纳大学与亚利桑那大学的IC都向社会人士开放;而我国IC的服务对象仍然基本限定于本校师生,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科IC甚至只面向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与教职人员提供服务。在服务时间上,亚利桑那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南加州大学已经实现了部分甚至是全面的24小时服务,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自主学习区StudyCore也全天候向师生开放;而我国IC的服务时间基本局限在图书馆正常工作时段。虽然中科院研究生院图书馆承诺IC在休息日与节假日照常开放,但整体来说,我国IC在服务时长上仍有待改进。

2.2.5 管理体制

本文所调查的管理体制包含IC政策、合作情况、服务评估等三个方面。

(1)IC政策方面。虽然我国部分图书馆制定了IC的规章制度,但与美国相比过于简略,并且其中很多内容是直接复制图书馆的整体规定,未能体现IC服务的特性。美国高校图书馆的IC政策一般比较完备且内容详实,印第安纳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18],其两个IC分别设计为协作学习空间与安静的个人学习空间,因此其IC政策对两个IC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都作出了具体规定。

(2)合作方面。我国IC的合作范围与程度不及美国,大部分是图书馆独立管理,即使有合作也大多限于图书馆的不同部门之间;而美国IC一般由图书馆与学校的其他部门合作,如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助残中心、写作中心等,由图书馆负责IC的整体管理,IT部门则提供计算机设备与相关技术支持。

(3)服务评估方面。美国IC评价的开展相对普遍,评价方法也渐趋多样化,一般都会不定期进行服务数据统计与满意度调查。其中南加州大学的IC已经多次以LibQUAL+作为评价工具进行用户调查,并形成了详细的调研报告[19]。

3 对我国高校IC建设的启示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IC建设仍在探索阶段,因此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与服务模式。在今后的IC建设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合理规划空间,有效配置资源

IC强调为用户的信息利用、交流以及创造提供便利的条件。高校图书馆要在已有建筑条件下整合物理空间,以灵活的布局实现各项功能整合,并注重服务的移动性,使用户在各个分区都能够得到相关人员的帮助与指导[20]。在空间构造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分布与环境布置的人性化因素,适当地增设休闲与缓冲区域,以及非图书馆服务的空间分区。

一站式服务和无缝式环境是IC服务的最大特色,这就要求图书馆将其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与整合。不同于图书馆一般的信息资源建设,IC在提供多层次数字资源的同时,还应该有选择地将一部分印本资源整合至IC空间之中,同时加强虚拟交流与共享平台的建设[21]。

IC服务突破了原有图书馆服务的范围,其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更加综合与全面。IC服务团队主要由咨询人员与技术人员组成,同时相应地纳入了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或学生助理。面对如此复杂的结构,必须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对他们的能力和专长进行组合,在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还要强化相关服务培训,使IC人员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与服务能力。

3.2 拓展服务内容,优化服务形式

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之上确定服务项目、内容与方式,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积极探索与挖掘读者的信息需求,切实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服务。在服务项目的设计方面,在保障参考咨询服务、学习交流空间服务、信息资源服务等核心服务的前提之下,整合更多的服务内容,将更多非传统图书馆的服务项目纳入IC体系中,提供更多形式、更加完善的服务。如开设写作指导、技术顾问等服务内容;完善多媒体实验室功能,开展多媒体制作服务;增加休闲娱乐服务;注重服务的人性化,在IC范围内为残障人士提供辅助设施服务;适当增加自助服务。同时注重IC服务的推广宣传,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从而享受其提供的服务。以更主动的形式提供服务,使IC更加贴近学生的课堂教学以及学习生活,比如可以采取英语沙龙、阅读兴趣小组、专题研究小组等方式,逐步把专业教师与学生组织起来[21]。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空间紧张、人满为患的情况,在此形势下盲目要求IC向校外人士开放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在IC的服务时间上加以拓展,尽可能地延长IC的开放时间,尤其是在考试期间尝试向学生提供24小时的自习场所。

3.3 进行建设规划,完善保障机制

IC作为一项新型服务,在构建初期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对多方请款进行可行性分析,考察用户需求,获得自上而下的支持,成立规划团队。团队中的领导小组负责总体目标的制定、决策与管理,工作小组负责IC的具体规划与设计。这一点可以借鉴亚利桑那大学IC的做法,该馆IC成立了人员规划与空间设施规划两个专业小组,负责IC总体规划与具体设计的全过程[22]。

保障机制包括管理政策、系统合作、服务评估等部分。在IC建设中需要制定详细的IC政策,针对服务对象、开放时间、信息行为规范、设备使用规则等内容制定细则,对用户行为和空间服务的使用规定详细流程。其中应特别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避免在信息共用共享的环境下发生资源滥用的行为,这一点目前在国内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积极寻求外部合作,以实现技术服务、指导服务以及其他非图书馆服务项目的融合。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使来自不同部门的员工更好地协作,共同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至于一些简单的技术问题或指导工作则可以聘请学生助理来承担服务。

建立服务质量的评价机制。IC评估是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途径主要有非正式的用户反馈、正式的服务质量评价、基于LibQUAL+的用户满意度调查等。通过质量评估了解IC服务的开展状况,发现潜在的用户需求,以便更好地对IC的下一步服务进行规划与改进[23]。

3.4 借鉴成功范例,坚持因馆制宜

其他国家IC的成功案例固然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参考蓝本,但在IC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充分了解本馆的服务需要,从实际出发,照抄照搬是不可取的。由于IC与传统的图书馆建筑空间要求不同,需要追加投入进行改造或另辟空间加以建设,所以必须与本馆实际情况与用户特点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构建模式[21]。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IC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论在服务形式还是服务水平方面与美国都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实现高校图书馆全方位的IC服务,仍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这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层次、分阶段,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开展,建设符合我国高校图书馆实际情况的IC服务体系。可以先在初级层面开展IC服务,比如从计算机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参考咨询部的拓展整合入手,或是结合本校学科专业设置开设有特色的学科化IC服务[24]。当技术发展成熟并且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再推进到更加全面深入的IC模式。总之,不要一味追求空间及功能上的雷同,应该根据现有条件因馆制宜地构建IC服务。

4 结语

IC的兴起源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与用户学习环境的变化。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而言,构建IC服务模式,既是其优化服务的契机,同时也是一个挑战。目前IC服务实践在国内起步不久,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构建模式,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总结。总之,IC的本质在于其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而无需拘泥于具体形式,更不可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应该在各馆现有条件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的服务需求合理构建或改造,建设符合各馆实际情况的IC服务模式。

[1]About the Information Arcade[EB/OL].(2013 -05 -25)[2014 -04 -05].http://www.lib.uiowa.edu/arcadel.

[2]Leslie Haas,Jan Robertson.SPEC Kit 281:The Information Commons[EB/OL].(2012 -07 -15)[2014 -04 -03].http://www.brookdale.cc.nj.us/library/infocommons/icsites/sitesgeo2.htm.

[3]初景利,高凡,宛玲,等.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2002年研究进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6):88-91.

[4]Donald Beagle.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9(2):82-89.

[5]孙瑾.国内外 InformationCommons的理论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06(10):11-15,74.

[6]Robert Seal.The Information Commons:new pathways to digital resour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EB/OL].(2011-02 -23)[2014 -04 -05].http://www.nlc.gov.cn/culc/cn/lwzj.htm.

[7]Jim Duncan,Larry Woods.Creating the Information Commons:Connection,Community,Collaboration[EB/OL].(2010 -10-11)[2012 -12 -25].http://www.pace.edu/library/pages/ootul/infocommons/pace;ob-creating_the_information_commons.pdf.

[8]University of Iowa.Information Commons[EB/OL].(1993-03-25)[2014-04-05].http://www.lib.uiowa.edu/commons.html.

[9]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Learning Commons[EB/OL].(1995 -05 -30)[2014 -04 -05].http://lib.colostate.edu.html.

[10]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Information Commons.[EB/OL].(1995 -12 -07)[2014 -04 -05].http://www.usc.edu/libraries/locations/leavey/ic.html.

[11]University of Arizona.Information Commons[EB/OL].(2003 -05 -30)[2014 -04 -05].http://www.library.arizona.edu/ic.html.

[12]Indiana University.Information Commons[EB/OL].(2006 -05-17)[2014-04-05].http://www.libraries.iub.edu/in-dex.php?pageId=310.html.

[13]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信息共享区[EB/OL].(2007-03-25)[2014-04-05].http://library.siva.edu.cn.html.

[14]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共享空间[EB/OL].(2008 -06 -04)[2014 -04 -05].http://www.lib.shnu.edu.cn/xxkj.html.

[1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EB/OL].(2011-08-25)[2014-04-05].http://www.las.ac.cn/others/ic.jsp.html.

[16]清华大学信息共享空间[EB/OL].(2009 -04 -08)[2014 -04 -05].http://lib.tsinghua.edu.cn/service/ic.html.html.

[17]华南师范大学经济学信息共享空间[EB/OL].(2011 -09 -13)[2014-04-05].http://lib1.nhxy.com/secondpage2.jsp?id=jgxxgxkj.html.

[18]IndianaUniversity.ICmissionandpolicies[EB/OL].(2008-05-16)[2014 -04 -05].http://www.libraries.iub.edu/index.php?pageId=3514.

[19]USC Libraries.2007 LibQual User Survey Report[EB/OL].(2007 -06 -28)[2014 -04 -05].http://www.usc.edu/libraries/about/libqual/documents/2007LibQualReport.pdf.

[20]阳国华.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101,122 -128,132-139.

[21]蒋志伟.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及其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6):75-78.

[22]University of Arizona Library.Information Commons Planning Team Members[EB/OL].(2004 -04 -10)[2014 -04 -05].http://www.intranet.library.arizona.edu/archives/teams/ilcst/members.html.

[23]詹华清,介凤.国外信息共享空间评价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2010(20):2-6,9.

[24]吴惠茹.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现状[J].情报资料工作,2009(3):68-71.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用户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