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风易俗清明祭

2015-12-29逄春阶

党员干部之友 2015年4期
关键词:先人亲人

□逄春阶

移风易俗清明祭

□逄春阶

黎 青/图

清明祭扫,追先怀远。这是南北各地的风俗。两千五百多年前,我们的先辈聪慧设计,在漫漫人生征程中,于春暖花开时节,留出这么一个时段,追忆、默哀、冥思,表达对先祖、先贤、先烈的怀念之情。平时,我们都匆匆在忙,连停下来说几句贴己话的时间都没有,而且都那么实际!跳出忙碌的节奏,咂摸活着的滋味,追踪生命的长度与厚度,则心“清”神“明”也。清明祭扫,是另一种形式的总结,是站在生命的终点回望。

业师陈炳熙先生最喜宋代诗人高翥的诗《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高翥是南宋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这首诗不独我业师青睐,钱钟书先生也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幼年读了很感动的句子,正是高翥的这首《清明日对酒》诗。

我一直记得陈炳熙先生对这首诗的分析,其中专门就为我分析过两次。他说,“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是诗眼所在,意象奇特而丰赡,说出了不知多少人想说而未能说出来的话。但对于儿女,未可厚责,他们能大老远跑到墓上来祭扫,就算不忘先人,你能指望他们晚上回到家里还沉浸在悲哀之中,不说也不笑吗?所以诗人劝告世人:“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对这两句,好多人认为诗人宣扬的是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陈先生则认为,这两句诗明确表达了诗人的无神论思想,诗的深意在于,对于祭祀,不必过于破费,暗含厚养薄奠之识见。那是在南宋,不是现代社会,想想尤为可贵。如今,陈先生也已作古多年,每念业师吟诗神态,怅然良久。

清明扫墓,各地有别。在鲁中农村,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是上坟添土。坟茔是先人的“屋宇”,一年下来,经过日晒风吹,需要修缮,将新土添到坟茔上去,就等于是为先人修缮屋宇吧。遥望墓田,旧坟新土,在和煦的春风里,成田野一景。添罢土,烧纸钱,双膝跪地,磕头祭奠。业师李新宇先生写到自己祭奠祖先,如下的话,引起我的共鸣:“我虽然不记得祖父,却清楚地知道,自己一直受祖父荫庇。从很小的时候,到胡子已经花白的今天,每当跪倒在祖父的坟前,把额头叩向那堆黄土,总有一种特别的安全感,一种与天地神灵达成默契的欣慰从黄土涌向心底,再升腾起来渗透全身。”额头与黄土接触,心灵便贴紧了大地,仿佛接通了我与先人的信号,我不是孤独的,我背后站着我的一辈辈的先人,他们都曾在世上认认真真生活过,耕耘过,创造过,收获过。坐在亲人坟边,如同亲人在自己身边,进行看不见的交流。我的角色,就是承上启下,承先人之风,启来者之风。所谓忠厚传家,祭奠就是传。

而在《红楼梦》第58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中,也有两段文字专门描写了清明祭祀,读来颇可玩味。一段写的是祭祀宗亲:“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宁府贾蓉也同族中几人各办祭祀前往。因宝玉病未大愈,故不曾去得。”这是古代传统的祭祀,有严格的程式,素为宝玉反感。

宝玉对祭奠的理解,更强调的是神在与不在,就在乎你之所想。我思神,则神在;我思先人,则先人在。要有诚心,心诚则灵,只要心诚意洁。以这种方式,与故人交流,则脱去了流俗,脱去了繁文缛节,就有了审美价值。其实,宝玉的话跟《伦语·八佾》中说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不矛盾的。《论语》强调的也是真诚,真情。祭奠,就像先人在眼前一样,敬重他。

烧纸钱也好,供奉一盏水、一盅茶、一朵花也好,都不过是一种寄托,从环保角度考虑,贾宝玉是对的,合理的。宝玉是环保主义者,即使在今天,也对我们有所启发。摒弃陈规陋习,实行文明祭祀,树立环保意识,自觉摒弃不良祭扫方式,逝者应欣慰,生者应无憾。

现在祭奠方式更加多样了。比如公祭。各地烈士陵园、红色景点等,大多举行清明公祭。公祭的一般程式是,由代表人物比如老红军、老八路等老英雄敬献花篮,整理花篮缎带,率领所有公祭者向革命先烈三鞠躬,并依次向烈士献花,瞻仰烈士纪念塔等等。我上小学时,每到清明节前,由老师带领,同学们排成长队,第一排的两个人抬着花圈,去烈士墓前,由烈士的亲属讲述烈士光荣牺牲的故事,然后面对烈士墓宣誓。每年回来,老师都要布置关于祭扫烈士墓的作文。这个活动,已经成为我童年的深刻记忆。

移风易俗,就是破除旧风俗,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古人讲究“入土为安”,而为节省土地,眼下开明的老人,死后选择了海葬。清明时节,有个网友海祭他的亲人,他是这样描述的:“兄弟姐妹,来到海边祭奠,摆上供果,撒下鲜花,静静地坐上一会,怀念我们的亲人,寄托心里的哀思。十几年来,从无间断。站在礁石上,面对大海,凝视着海面上渐渐漂去的鲜花,碧波中间,仿佛映透出父母慈祥的面容,酸楚顿时沁透了心田。父母虽然已经离去十多年了,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文字朴实无华,却让我怦然心动。我甚至想到了邓小平,想到了邓小平骨灰撒向大海的那篇通讯《在大海中永生》,记起了那拨动心弦的句子:“透过舷窗望去,水天一色,波翻浪涌。从那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又听到了震撼过无数人心灵的声音:‘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有这样胸怀的老人,人民永远记得他,他在大海中永生。

我还注意到,近年来出现的鲜花祭祀、网上祭祀、植树祭祀、诗文祭祀等低碳、环保的形式,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感融入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比如网祭,很为年轻人所推崇。从十多年前开始,每年清明前后,好多网站举办“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活动,以网上纪念馆为核心宣传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让人们通过献花、点烛、上香、挽联、哀歌、祭酒、留言等网络方式向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英勇献身的民族英烈致敬。网祭,环保、不繁琐、无钱财的支出,只是献出一份敬意,充满了时代气息,值得提倡。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活人尚且朝不保夕,哪能照顾到先人?因而有“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感叹。如今,沐浴在和平阳光下,祭奠先人,乃是举手之劳,我们就行动起来吧。幸而在祭扫途中,春景如画,“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土润苔青”、“纸鸢戾天”,再加上“纷纷春雨”,在这样的清明美景中,扫墓人一路观赏,折柳踏青,会多少化解一下心中的感伤,慢慢进入“清明”之境。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猜你喜欢

先人亲人
Chapter 24 Live to be tortured 第24章 生死折磨
你是我的亲人
先人(外二首)
亲人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从门缝掬接月光
亲人( 连载一)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