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封 信
2015-12-29卢建春佟晓伦孙德山编译
□ 卢建春 佟晓伦 孙德山 编译
六 封 信
□ 卢建春 佟晓伦 孙德山 编译
第一封信
尊敬的博士先生:
您一定很惊奇我会给您写信吧!我本想打电话而不写信,但是我怕您误解了——因为男人常常是这样的。我不能通过电话说出我想说的一切。我想起来了:您那儿根本没有电话,于是我写了此信给您。请您回忆一下昨天晚上那一幕:昨天晚上在“世界语大会”上,我全神贯注地听着您的演讲。您那雄辩的口才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博得了与会同志热烈的掌声。会议结束后,当您伴我回家的途中,一个突如其来的愿望来到我心中,想就那棘手的问题再和您聊聊,因为您的的确确是我们的一个好同志。我随意邀请您到我住所一叙。那时只有我们俩,我认为:人们在与自己要好的同志聊天时,双双亲密接触是很惬意的,而这种要好的同志的性格直到昨天我才在您身上看到。我给您斟了一小杯利文酒,这酒是我在一次国际大会的闭幕式上买到的。我取出了许多外国朋友的信和照片,通过和这些外国朋友通信,我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您高声地读着一封来自一位美国青年的感情炽烈的倾诉爱的信时,您突然拥抱住我,吻我,您简直象个疯子!……我真悔,没在你那不知羞耻的脸上打一记耳光!此信就象征那该打而未打的耳光吧!就我的人品而言,先生,你错了!我不属于那些用轻易的吻和甜言蜜语就能征服的女人!博士先生!更令我生气的是:为了侵占一个弱女子,您竟滥用我们高尚的事业的名义,轻易地获得了我同志般的信任。难道您在俱乐部所作的娓娓动听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的演讲是这样的吗?请您记住,博士先生!我是一个很持重的姑娘,您应庄重地待我!
告诉您,也许我们还将在“俱乐部”重新见面。
尊敬您的 玛丽娅
第二封信
亲爱的博士先生:
我不知您收到我的信没有?已经整整一个星期了。为了确保您能收到,我寄信用的挂号,目的是向您解释清楚,那天晚上您是错了。真正的同志不是您那天待我那样,至少我们世界语者之间应是以诚相待的真正的同志。为了我们美好的理想,我们应在精神上、名誉上约束自己。但是我认为,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有着情欲。我指望用信使您知道那不妥的行为,想提醒您,不再发生那种事。但我不希望您产生这种印象:我的房门由于您的不妥行为而仍然关着。不!完全不是!
请打电话给我!
衷心地问候您!
玛丽娅
第三封信
亲爱的博士:
直到今天我仍没收到您的信,也没接到电话。您的沉默使我证实了:您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所以无颜见我。我理解,您高尚的心灵还犹豫不决,唯恐找不到言归于好的途径……亲爱的博士,我向您保证,我已经没有了烦恼。我想在“俱乐部”把一切都告诉您。但是,您没来,您再也没来参加“世界语会议”。我真感到遗憾!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我向您表示抱歉,我已恢复了从前对您那样的信任,刚才我买到了利文酒。我还有一个建议:明天下午五点在“舞厅”让我们见上一面。那儿有很好的爵士音乐,它能使我们忘记那不愉快的往事!我确信:通过交谈我们能解释清那一切!
盼您的回音!
最衷心地问候您!
玛丽娅
第四封信
亲爱的约翰先生:
真的发生什么事了吗?昨天您为什么不去舞厅?您真的生我的气了吗?您的沉默已是孩子们玩的把戏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次舞会……您和我几乎每个曲子都在一起跳舞。关于在我房间那一段不愉快的插曲我早已把它抛到了九霄云外,您也忘掉它吧!冤家!您要为那愚蠢的行为受熬煎到何时呢?我承认,我不该用那尖刻的词汇伤您,我向您认错。那利文酒的确够烈的,特别是对您这样气质的人,那件事大概是由于您给我高声读那美国青年的充满激情的信,也许是我的卷发触到了您的脸颊的缘故。您不想在舞厅见面,可能是对的,爵士乐的确太噪了,我们谈话不方便。所以我建议:明天六点在玛格丽特咖啡厅见面,那儿安静。
热切盼望您的到来!
您的玛丽娅
第五封信
亲爱的约翰:
您还是没来!我不能理解您竟用这种态度待人!您不答复我的信,也不赴约。我是把您当作一个有修养的人来看待的,而您却保持沉默。难道这不是不礼貌吗?我亲爱的约翰!对不起,我这样称呼您。我受到了良心上的责备:是我冒犯了您,从而伤了您高尚的心灵。从那以后我熬过了多少个难眠的夜。是您!亲爱的,是您使我彻夜难眠!
明天上午九点——十二点我等您的电话。
一定!
玛丽娅
第六封信
最亲爱的约翰:
我已经不能再忍耐你沉默下去了!你使我变得疯狂!你为什么要折磨我——一个软弱女子?为什么?为什么让我朝思暮想?为什么让我热泪奔流?你如此残酷,难道我真的要受罚吗?亲爱的!你真想迫使我向你表露爱情吗?是的,我爱你,爱你!你的吻使我陶醉在幸福中,给了我欢乐!让那一切重新回来吧!来吧!亲爱的!我等你!
玛丽娅
后 记
玛丽娅推开房门,约翰带着微笑把一束鲜艳的红玫瑰捧到她的面前。
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玛丽娅把鲜花插进花瓶,又斟了两小杯利文酒:“告诉我,亲爱的,为什么不给我回信?”约翰说道:“我不是已经来到你的房间了吗?吻你,拥抱你。如果我复信给你,那将会怎么样呢?”
(摘自江苏文艺出版社《绿色的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