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纳教育思想的高校残障学生融合研究

2015-12-28刘春颖

学理论·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全纳教育高校融合

摘 要:残障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进入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但大多在心理上仍然存在一定的自卑、敏感、偏激、孤独和冷漠等特点。全纳教育思想是残障学生融合的理论依据,促进残障学生塑造独立人格、全面融合于高校师生。

关键词:全纳教育;高校;残障学生;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37-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国家高考招生政策的放宽,残障学生群体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特殊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普通高校应进行全纳教育,让更多残障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融入高校是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一个国际趋势,也是时代对残障学生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全国残障学生基本情况

自1985年下发“(85)教学字004号”文件,要求各地教委和高招办在招生工作中对生活能够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的学习及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的肢残考生,在德、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应仅因残疾而不予录取。山东滨州医学院和北京大学,率先开始专门招收肢残学生。长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和天津理工学院面向全国开始对盲、聋学生实施单考单招政策。此后,在2006-2013八年间残障学生进入中高等学校的人数突飞猛进。2006-2010年中国残障人事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普通高校录取残障学生35 272人;2011年中国残障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有7 150名残障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877名残障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共计8 027人。2012年中国残障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文件数据显示有7 229名残障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 134名残障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共计8 363人。2013年全国有7 53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 388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共计8 926人。

残障学生与健全学生年龄相仿,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有相同的地方,但由于残障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生理缺陷,又跟健全大学生不完全一样,大多数残障学生存在共同的不良心理表现:存在缺陷心理自卑、自尊心强比较敏感、心胸狭窄心里偏激、心理焦虑倍感孤独、自我矛盾冷漠心理。残障大学生群体显然是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这样就造成了自我矛盾的状况。他们一方面不得不照顾自己,却还要在不同的场合中掩饰自己,以维护自尊;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真诚帮助与关心。久而久之他们更多地关注自身和希望他人关注自己,从而变得较少关注他人、了解他人和关注社会。冷漠的心理也就逐渐形成,比如对生活缺少激情、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等。

二、全纳教育思想为高校残障学生融合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全纳教育的目的,人是有差异的,教育必须适应残障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不是不同的残障学生去适应固定的学习过程。因此,第一,全纳教育的本质是强调教育的公平,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和需求;第二,全纳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融合。融合,本文中的意思借助新华词典的解释即“相合在一起”,是指残障学生和高校、老师、同学和谐融洽地在一起生活学习。是根据全纳教育中提出的接纳、不排斥、参与、合作和满足不同需求而形成的融合理念。

从马克思主义主体人的角度来说,全纳教育关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是有特殊需求的残障群体,他们同时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的主体性,即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因此,全纳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这种思潮背景下,全纳是一种态度,一种价值和信仰,以追求教育公平,实现平等人权为哲学基础和价值观,反映了全人类对平等,人权的共同诉求与期望。尊重人的主体性,在人与人平等的大环境下寻求残障学生与高校师生的融合。

从法学角度来说,全纳教育思想是在人权思想影响下孕育而生。在《萨拉曼卡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全纳教育思想重申了人所具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在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应该得到与普通人平等的教育条件、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得到公正的评价。从学生接受平等的教育机会方面来说,全纳教育尊重和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让所有学生在一个公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全纳教育是在国际教育民主化的潮流下提出的,它指出的“积极参与”是个体作为社会人,社会的一分子,以社会主人的身份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目的是要改造这个社会。按照全纳教育的观点,所有学生都是学校和教學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和投入到学校的各种活动过程中来。“积极参与”反映了全纳教育的民主观。所以融合是每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感受这种民主体验,对学生以后走上社会以及改造社会具有极大的意义。

从教育学角度来说,全纳教育思想是在1990年召开“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提出“全民教育”思想之后形成的。所以全纳教育最初的目标就是解决全民的教育问题。在解决全民教育遇到困难的时候提出先解决一部分人的教育问题,即有特殊需求的残疾儿童。在这种氛围下,普通学生和残障学生之间可以建立多重价值观念,相互帮助、合作学习,不断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特别是可以让那些残障学生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真正实现互利互惠的基本价值观。

三、全纳教育思想下高校残障学生的融合

高校、教师和健全学生应营造出良好氛围促进残障学生有效融合到大环境和小环境当中来。

(一)残障学生与高校的融合

1.和谐公平的校园文化。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融入高校中,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因此,高校要营造和谐平等不排斥的校园文化。高校要注重对残障学生主体的关心关怀,营造良好的助人氛围,不但有利于残障学生主体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普通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高校的政治学习活动、文体活动、庆祝活动、联谊活动等积极鼓励残障学生与普通生共同完成。应通过各种社团搭建起残障学生与普通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心理健康社团、体育社团、文艺社团、志愿者协会和军事联盟社团等积极吸收残障学生,并定期进行成果展示,节目展演。

2.民主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目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民主、发展的评价观着眼于残障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下一个结论,也不是定一个等级分数,而是体现了对残障学生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评价促进残障学生主体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发现他们的潜能,了解他们在发展中的需求。在新时期,高校要树立全纳教育理念,对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提出新的思路。建议建立分层评价,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量表和方法。

3.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和教师培训是高校走向全纳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应扩大心理咨询室的功能,由心理学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定期主动找残障学生交流谈心,随时解决心理问题。同时也可将全校残障学生集中起来,借助心理学团体辅导的形式让他们之间互相帮助。在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方面,应该建立有学校领导统筹,学校招就办牵头、院系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思政教师教导树立积极乐观就业心态,多方配合确保对残障学生的就业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的到位。

(二)残障学生与教师的融合

1.教师树立公平教育观。全纳教育强调“加强学生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全纳”与“参与”是体现人类尊严和享有权利的基础,是尊重人权的具体表现。反映在教育领域里,就是一种推行和寻求真正的教育民主、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处处提供和体现出公平。同样的期待和同等的要求才是对残障学生最大的公平。生活上可以给予特殊的照顾,但在学习上要平等对待,也就是不搞特殊化。健全学生能够做到和完成的任务,对残障学生也不能放松要求。

2.教师树立民主发展的评价观。在评价残障学生方面,教师贯彻全纳教育的思想,将民主发展的评价法引进学生评价中。针对残障学生主体评价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的正确性和适宜性。民主的、发展性的评价既考虑残障学生的过去,重视他们的现在,更着眼于他们的未来。追求的不是给残障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其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更多地体现了对他们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评价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发现他们的潜能,了解他们在发展中的需求。

3.教师具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在高校,教师应掌握一些关于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如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医学知识、残疾人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如沟通与技巧、心理辅导与干预等。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学会如何同残障学生有效沟通,让他们敞开心扉和老师交流出真实想法、提出真实需求。

(三)残障学生与健全学生的融合

融合,让残障学生有机会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生活是拒绝、隔离、收容阶段之后现代的残疾人教育形式。融合不仅是让残障学生与普通学生在物理空间上结合,更重要的是为残障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提供足够的支持。这种支持,包括显性的特殊教育手段、条件,也包括隐性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健全学生应为残障学生提供良好的小环境和和谐的氛围。首先,健全学生要做到博爱友好、真诚有爱,对残障学生投以关爱目光,使用文明用语;其次,谦虚包容,对残障学生不炫耀、不张扬,要做到将心比心;最后,互助合作,积极主动帮助残障学生解决生活和學习上的困难。

参考文献:

[1]中国残障人联合会.2006-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Z].

[2]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2011年—2015年)[Z].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Z].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

[5]黄志成.全纳教育展望——对全纳教育发展近10年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3(5)29-33.

[6]黄志成,等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7]马宇.“融合教育”背景下残障大学生支持体系的建构[J].江苏高教,2012(2)144-145.

[8]麻一青,孙颖.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2(7)19-23.

[9]刘春颖.聋人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应对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1(5)61-62.

猜你喜欢

全纳教育高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促进全纳教育理念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