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辨析题例析
2015-12-28徐欢
徐欢
全国课标卷现代文阅读观点辨析题一般出现在该版块第三小题,题干设置也较为稳定,表述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用选择题表达时,命题往往在对象、范围、程度、逻辑关系等方面设置陷阱,具体为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夸大事实、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等。答题时也并不是简单地将选项与原文作文字上的比对,理解很关键,尤其是观点辨析题,有时还需合理推断。
下面以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 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C1)……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D)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C2)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D)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 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 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捎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 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解析 本题从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角度设置答题陷阱。原文中说“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宋代新型信用工具”指的是交子、关子、会子等便于携带的纸质信用工具,不包括原来铜铁钱不便携带的信用工具。D项“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偷换了概念,扩大了范围。此外,“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在文中找不到推断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选项C是一个干扰项,易错选。我们容易依据文中划线C1处判定“但是它还没发展成为纸币”错误,但C2证明C项无误。
辨析观点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文中作者引用他人观点不能贸然等同于作者观点,要辨析作者引用的目的及其对所引观点的表态,如果文中作者引用多人观点,还要注意观点与发言人的对应,防止张冠李戴;二是表述同一内容时变换不同说法的同一信息;三是分散在不同段落的说明同一问题或支持同一观点的分散信息;四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有隐含意思的潜在信息。
[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 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 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 《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 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参考答案]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而“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的目的是“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