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记者为丹麦环保童话鼓与呼
2015-12-28董彩霞
■文、图/董彩霞
环保记者为丹麦环保童话鼓与呼
Environmental journalist's cheer for the fairy tales of Denmark'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文、图/董彩霞
FEM前任会长斯汀·哈德维格·雅克布森(Steen Hartvig Jacobsen)
丹麦能源与环境记者协会(FEM)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是如何运作的?环境记者如何进行报道?笔者最近见到了该组织的前任会长斯汀·哈德维格·雅克布森(Steen Hartvig Jacobsen)和现任会长耶斯博·彤彪(Jesper Tornbjerg)。
前会长雅克布森1986年毕业于丹麦新闻学院,曾在《工程师》和丹麦有名的大报《政治报》等多家报刊工作,现任《丹麦能源报》主编。除了当主编,他还经常到丹麦各地采访,撰写能源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并主持一个能源方面的博客。
现任会长耶斯博·彤彪也是记者出身,1977年开始在《出口》杂志工作,这是一个由丹麦能源部、丹麦工业协会、丹麦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及丹麦工程师协会联合出版的刊物,以后他又在其他与能源有关的杂志工作,主要侧重丹麦的能源政策、出口、节能和科研领域。
耶斯博讲道,两次“石油战”(指1973-1974年和1978-1980年的“中东石油战”)对丹麦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当时丹麦是一个石油纯进口国,国家经济因此严重受损并导致大量失业。面对这一困境,政府想到的头一个办法便是节能,要求民众限量购买汽油、周日不得开机动车、室内屋顶改装压低,冬天室内限制最高温度等。1976年丹麦政府制定了第一个节能规划,接下来便是1981年的节能规划。电厂这时也开始用煤产电,煤从波兰、美国和拉美进口,接着便开始搞大型区域性供暖项目。此后不久,丹麦在北大西洋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这才使能源问题得以缓解。“石油战”使丹麦人更加注重能源利用,并开始开发新能源。
丹麦能源与环境记者协会(FEM)
丹麦非政府组织繁多且多种多样,光是记者协会就有多种,如农业记者协会、交通记者协会、体育记者协会等等。
丹麦能源与环境记者协会也是一个非政府组织,最初源于两个不同的协会,即丹麦环境记者协会和丹麦能源记者协会。丹麦环境记者协会成立于1991年,适逢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前夕。能源记者协会成立于1995年,耶斯博·彤彪是其创始人之一。2004年,两个协会正式合并。
协会由一个领导小组管理,它包括会长、副会长、网页编辑、秘书、财会等。领导小组成员每年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会员多为涉及能源、气候和环境报道的记者,来自纸媒、电视和广播。除此之外,还有广告宣传人员、学者和研究人员、相关部委的工作人员等,共150-160人左右。协会每年召开会员年会,除了报告协会的工作进展,还利用这一机会搞讲座,一般都请环境部长等政界人士来讲政府在环境和气候方面的运作。
协会有自己的网页,几乎每天向会员们提供信息,同时将丹麦各类能源公司、政府机构、大学等提供的相关消息也发在网站上。“环境和能源记者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持续不断地跟踪环境和能源方面的最新信息和发展过程,”耶斯博·彤彪说。
丹麦大约70%的环境政策和法规源于欧盟,可见欧盟对丹麦的影响有多大。为此,协会每年组织一次“布鲁塞尔行”。作为会长,斯汀·哈德维格·雅克布森每年要花出几个月的时间与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主管环境、能源和气候方面的官员、议员和专家们联系见面,了解欧盟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过程和最新动态。
面向未来,重在解决措施
美国70年代发生的“水门事件”对整个西方新闻界产生了巨大而且深远的影响。“要是谁能像挖出‘水门事件’的那两个记者,谁就是英雄,”前任会长说。“当时记者的理想就是当调查记者,曝光社会的黑暗面。但搞调查实际上要花很多力量,有时记者还需要律师的协助。记者若打算揭露某个部长,必须拿出确凿证据。好在丹麦这类事情一年中也没有几起。”现任会长补充道。
丹麦的《信息公开法》(Offentlighedsloven)规定记者有权向公共机构索取调查所需的相关资料。这些公共机构包括国家、县市级、官方机构和大型半公半民所有制的企业,如电力、天然气和供暖公司。记者若想得到《信息公开法》允许范围内的相关资料,首先要向某相关机构电话通知或是递交书面申请,相关机构需在7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若相关机构拒绝提供资料,需要在答复中表明原因,并提出法律依据。若记者想得到该机构对于某一案件办案的全部处理资料,可以要求对方提供所有办案资料的目录,这样可以帮助记者检查资料是否有缺失。记者报道受时间限制,最怕资料不能及时跟上。记者若发现相关机构故意拖延,有权按照法律规定告状,最高层次是国会委派的公共监察员。经调查,公共监察员有权要求该机构必须交出相关资料。2013年开始实行的新《信息公开法》对环境方面的资料有了更加宽泛的规定,使记者可以更快、更全面地得到环境问题方面的资料。
现任会长说,“丹麦新闻界有自己的同行奖,称为Cavlingprisen。这一机制鼓励记者们在报道中不带政治色彩,勇于跟踪某个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协助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上世纪60-70年代,丹麦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环保和能源记者持续报道了这些问题。1974年丹麦成立了环境部,专门治理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丹麦的水污染、土地污染指标都已经基本达标。现在要关注的是其他方面的污染,如化学制品污染、手机污染、玩具污染,也就是说污染变得更加复杂了。在气候方面,丹麦不可能自己实现温室气体中和,必须和中国、美国等其他国家一起合作。对于环境和能源记者来说,信息量和工作范围也因此增大了许多。
FEM现任会长耶斯博·彤彪(Jesper Tornbjerg),他手中的书名为《建构新闻》。
“我尽量正面写,希望整个社会都关注新能源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探讨,解决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现在能源技术日新月异,政府又给予很大的支持,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抱怨,而不注重解决办法,那谁也振作不起来,这帮不了谁的忙,”前任会长指着一份刚刚出版的《丹麦能源报》说。
最后,笔者来到了现任会长家——离哥本哈根市中心很近的一座居民楼。这座居民楼建于1929年,有80多家住户。他选择在这里见面是向笔者顺便介绍楼里的居民如何践行环保理念,自主参与设计各类经济适用的节能环保设施。他带着笔者参观了楼下的公共洗衣房,那里安放着多个洗衣机和烘干机。他指着一台洗衣机的付费装置说,“一个居民若选用95℃高温洗一桶衣服,就要在收款槽里放25克朗硬币;若是选择丝毛织物一档,只花3克朗一桶,这鼓励大家尽量选择低温洗衣。”这座楼的屋顶内侧正在安装太阳能芯片,这种新设施的电费比过去便宜得多,而且环保,虽然整套设施要花一笔钱,但每家分摊,仍可以接受。安装太阳能芯片是得到市政府许可的,市政府唯一的要求是这座楼房顶靠街面的一面不能安装芯片,有碍市容。
董彩霞,主修社会学,获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丹麦能源与记者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