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该向丹麦学什么
2015-12-28宫靖李欢欢等
■文/宫靖 图/李欢欢等
中国环保该向丹麦学什么
What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Denmark's experienc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文/宫靖 图/李欢欢等
作为自行车王国,丹麦人最喜爱的交通方式就是自行车。 来源:丹麦旅游局
哥本哈根如何成为一个骑车出行率达40%的首都?丹麦如何成为全球环保优等生?
“30年前,丹麦的哥本哈根有太多的汽车,而中国北京则是自行车王国。现在哥本哈根成了自行车王国,而北京则到处是汽车,到处堵车。”丹麦哥本哈根(丹麦首都)自行车协会负责人 CEO Klaus Bondam先生面对到访的中国环保记者一行,用这句话作为演讲的开篇。
整个演讲的主题是:为什么40.5%的哥本哈根人愿意选择骑自行车作为出行方式。中国记者普遍猜测主要原因之一是这种方式更环保、更低碳,但答案出乎所有来访者预料。
演讲引用近期对哥本哈根市大量骑行者的问卷调查作为依据,56%的骑行者认为骑车 “It's faster(更快)”,37%的人认为更便捷,29%的人认为骑车更便宜,26%骑行者认为“更健康”,12%的人认为是“更好的生活方式”,只有5%的人选择“骑车更环保”。
“更环保”反而是七个原因中的最末尾的原因。这与北京等中国城市号召公众骑车的理由——低碳出行、环保出行,刚好相反。
丹麦农业发达,小麦等秸秆的焚烧在历史上也像中国今日一样是社会问题,但如今的局面是农场主主动将秸秆收集并压缩,再送至集中供热厂等处。此外,在中国并不受附近居民欢迎的提供风能的大风车,在丹麦十分常见,许多就建在居民区。中国记者同样好奇,为什么丹麦可以做到?
答案其实很简单:让居民参与甚至自建供热场或风能企业,通过制度设计让居民能够持续获利。居民参股或自建上述企业,也能很好地解决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因为居民自己就住在企业附近,不可能自己污染自己。
6月中旬,笔者与10余位中国环保、媒体界人士至丹麦进行环保考察,一周之内,丹麦接待方安排了15场左右的参访活动。让财新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丹麦并不像中国一样向本国公众刻意宣扬环保,而是先创造条件满足公众的需求,比如能够获利(可以省钱或赚钱),更快、更方便、更安全等,至于最终的环保结果,其实是在满足一系列个人需求后自然而然出现的。
显然,相比丹麦,中国的不少环保宣传和环境措施是本末倒置的,环保部门往往过于强调公众在环保方面的义务,忽略了公众履行义务要付出的不快、不方便、不安全,以及在经济、健康等方面的损失。
在环保方面,中国无疑应向全球环保优等生丹麦学习。诚然,中丹两国太不相同,前者是550万人口、4万多平方公里的发达小国,中国是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发展中大国,许多环境经验无法直接复制。但道理相同,可借鉴之处仍然很多。
近年,中国正处污染求治时期,中丹在环保方面有紧密合作。借鉴,正当其时。
怎样说服市民骑车
在哥本哈根,游客随处可见身材高挑的丹麦美女骑车呼啸而过。该市居民以骑车为时尚,40%的人选择骑行作为出行方式。这其实是近十年才出现的事。
近十年间,哥本哈根市花巨资在几乎所有道路上修建了专用的独立自行车道,为自行车车道设置道沿,将其与汽车和行人隔开,并大量建设自行车停车场地、设施。其经验是自行车道一定要连成网才行。
哥本哈根在不少路段建设了“自行车超级高速公路”,上面没有红灯,更快更便捷,这与中国专为汽车修建更多的高架桥形成鲜明对比。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哥本哈根也更多考虑自行车而不是汽车。
为了让住在市郊的人上班、上学也能够骑行,哥本哈根规定自行车可以进入地铁、火车。为此,当地专门对火车车厢进行升级。汽车上也可以安装外载自行车的装置。如此,自行车彻底加入整体交通网络。
但骑车的安全性问题还一度困扰着居民。2005年,哥本哈根有11名骑行者被汽车轧死。随后,自行车协会会同相关部门与卡车司机协会、公共汽车司机协会进行了多次谈判,警察和交通部门出台了更多有利于自行车安全的措施。最终,在2014年,只有一名骑行者被轧死。
Klaus Bondam还举了一个小例子,哥本哈根街头不少垃圾桶是朝着道路45度角设置的,这是为了骑行者方便丢弃饮料瓶等垃圾。
哥本哈根在自行车式样上也进行了创新,比如街头随处可见的亲子车。其外形与中国的脚蹬三轮车前后相反,即自行车前轮部位被一个两轮的小车厢替代。父母在骑车时,对面前小车厢内的幼儿状况一览无余,还可以与孩子互动。
“现代社会的多数人会觉得汽车能给人自由,但这句话在拥挤的城市里其实不对,移动才是自由,坐在车里绑着安全带,那不是自由。”Klaus Bondam说。
此外,哥本哈根清洁的空气也让市民骑行没有健康隐患。为了起到示范作用,丹麦的政治领导人也以骑车为荣,几任哥本哈根市市长曾骑车上班,国家副首相也骑车,丹麦的王储为表亲民,也骑亲子车出行。体育界、娱乐界明星也经常骑行。
在上述种种措施到位后,骑自行车的哥本哈根人越来越多。“骑行有什么好?你能感受到风。”
100多平方公里、数万人口的丹麦萨姆斯岛全球闻名,除了农业发达、风景秀美,更因它是全球少有的实现零碳排放的地方。其独特之处是通过自建风能、自建供热厂,基本实现了全岛能源自足,其减排的二氧化碳与排放的二氧化碳可以相互抵消。
丹麦的冬天,冷而漫长,供热需求极大。萨姆斯岛上近年新建了四个供热厂,基本覆盖了全岛的供热需求,不再需要外来供暖。有特色的是,其中三家供热厂的供热原料是秸秆(主要为小麦秸秆)。
这一现象对中国有现实的借鉴性。对于中国的诸多城市来说,郊区小麦、水稻收割季来临后,村民将无处可售的秸秆焚烧,让城市出现严重雾霾。
Michael Larsen是负责萨姆斯岛环保方案的一家NGO的设计师,他熟悉萨姆斯岛实现零排放的过程。6月15日,他带着中国环保考察团一行参观了一家秸秆供热厂。
这家建在居民区内的供热厂占地仅1亩有余,是一处挑高、尖顶的,由保温材料建成的单层厂房。工厂内分为两部分,一为秸秆堆放、供应区,大量被压缩为1立方米大小的麦秆堆放在这里,一条长达20余米的输送带正将这些麦秆缓慢地送往供热区。
供热区有一台高达六七米的秸秆焚烧炉,炉内产生的热量随后进入主供热管道,再通过地下修建的分支供热管道进入四面八方的居民家。焚烧后的麦秆灰,也通过专用管道输入室外的贮存罐。焚烧产生的烟气,经过污染净化后通过高烟囱向外排放。
Michael Larsen说,其实秸秆供热厂的技术很简单,污染也不大。萨姆斯岛供热厂的独特之处也还在他处。
据介绍,十多年前,萨姆斯岛的供热由岛外公司供应,费用昂贵,碳排放很高。其时,萨姆斯岛官方和NGO召集居民代表探讨过岛的未来,最终集思广益决定走低碳岛的道路,这样欧盟和丹麦当局也能给更多补贴,居民生活环境也能更好。自建供热厂和风能设施最终获得较多居民的赞同。
岛上居民有相当数量是农场主家庭,他们有大量的麦秆每年无法处理,只能烧掉,还污染空气。而自建秸秆供热厂,居民可以得到五样好处:一是卖秸秆可以得到一笔钱,二是供热厂可以以比外来供热更低的价钱为自家供热,三是燃烧后的秸秆可以还田作为肥料,四是可以得到新的工作机会,五是免于忍受焚烧秸秆的污染空气。
Michael Larsen说,官方、NGO和居民代表还进行了详细的经济核算,因为只有让参与居民有利可图,事情才能真正持续下去。萨姆斯岛方案的独特还在于,居民有优先权参股供热厂,最终,至少两个供热厂由居民享有接近半数的股份。
供热厂位置的选择也费尽思量,均建在供应原料、接受供暖居民的中间地带,这样更经济。
“就算是对环保觉悟很高的丹麦人,在环保方面也不是圣人。不能指望居民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去环保,而是要提供让他们获利、舒适的外部环境,让他们有条件选择环保。”Michael Larsen对财新记笔者说。
如何借鉴丹麦经验
“中国是一个大国,如果能借鉴丹麦经验,最终成为一个环保大国,那丹麦就为世界环境作出巨大贡献了。”
丹麦能源局官员Soren Mensal Kristensen向中国环境考察团推销丹麦环保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事实上,丹麦环保企业的确在中国治理环境中寻找商机,丹麦官方也与中国官方在环保方面进行着诸多的正式合作。
Soren Mensal Kristensen强调,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前,丹麦并不环保,也大量使用石油和煤。“石油危机让我们意识到,没有多少石油产量的丹麦需要另谋新路。我们的汽车太多了,污染也严重,我们需要找到新的路。”他主要想说,丹麦的环境觉醒也有被迫的一面,公众的觉醒也是一样。
哥本哈根街头掠景 李欢欢摄
中国环境恶化严重,正处在全民治污的时期,拥有先进环境技术和环境治理经验的丹麦,此时向中国推销环保,不让人讨厌。真正的问题是双方太过不同,太多经验和技术没办法直接复制和使用。
哥本哈根的天空 李欢欢摄
Michael Larsen说,他在萨姆斯岛上接待过好几个中国的考察团,其中一次来了一个中国的官员。这个官员了解萨姆斯岛经验后较为激动,当场说要在中国建成100个萨姆斯岛,因为中国的湖泊和近海,有许多岛屿。这位官员回中国多年,中国也没建成一个萨姆斯岛。
Michael Larsen所在的NGO,曾与上海崇明岛方面有深度接触。几年前崇明岛对萨姆斯岛经验很是动心,但近两年,崇明岛就不再与他们联系了。
哥本哈根的骑行经验在北京也难以复制。北京得先把空气污染治好,在全市重修自行车道、建自行车停车场,得修法保证自行车骑行安全,这均是极其艰巨的大工程。单是地铁上允许带自行车一项,对于当前光是载人也无比拥挤的地铁来说,就难以想象。
就连让中国记者看着眼热的萨姆斯岛秸秆焚烧供热厂,在中国大多数地方目前也难以实现。中国农村的土地是包产到户的、小块的,这与农场制下丹麦数十亩、上百亩小麦连成片的现状很不同。丹麦农场主因规模效应自购秸秆压缩机和运输机械是经济的,中国小农经济下可能就存在困难。
但显然,丹麦环保经验仍然有用,只不过需要更多的制度设计,需要使其中国化了才行。其实,中国最该向丹麦学习的是环保制度设计。
与各国推行环保的政策一样,丹麦在控制污染方面即“堵”的方面十分严厉。例如机动车实行200%的购置税,汽油价格十分高昂,排污费用极高等。但其在“堵”的同时,在“疏”的方面也下足了工夫。例如政府鼓励骑自行车,就创造一切条件让骑行比开车更舒适。
“好的环保主意很多,只要政府和居民下定决心让环境变好,就一定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条件想出好办法。萨姆斯岛居民想出了办法,中国许多地方也一定能有自己的办法。”Michael Larsen如是认为。
作者单位:《财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