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国演义》两译本看古典小说回目修辞格的翻译策略

2015-12-28

关键词:回目借代修辞格

谭 兴

(贺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贺州542800)

一、引言

标题翻译历来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之一,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就各类标题的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新闻标题[1]、论文标题[2-3]等,但古典章回体小说的章回标题翻译问题仍然被很多学者忽视,目前相关研究如王宏印[4]、伍小龙[5]、迟梦筠[6]等,总体仍较为匮乏。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杰作之一,作为小说“眼睛”的章回标题,其语言凝练传神,讲究修辞,散发着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修辞格的使用可谓《三国演义》回目中的点睛之笔。“辞格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特殊的艺术效果。”“文学翻译要注重修辞,因为美学特质往往在这一层面体现出来。”[7]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限制性,回目翻译本身就是一大难题,回目汉英修辞格对等翻译更可谓难上加难。这一问题一旦得不到解决,可能导致译文不能准确地传达甚至歪曲原文信息,削弱原文的艺术魅力。因此,如何既能准确地传递回目的汉语文化信息,又能巧妙地再现其语言修辞艺术,这一问题值得我们研究。鉴于此,本文以罗慕士(Moss Roberts)和泰勒(Brewitt Taylor)翻译的《三国演义》两个版本为语料,在批判性比较与学习两个译本回目辞格翻译的同时,尝试探讨和总结古典小说回目修辞格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回目标题翻译提供一点指导和参考。

二、回目修辞格的翻译例析

好的回目除了具备信息传递功能外,还应具有美学欣赏价值,各种修辞格的广泛使用增强了回目的信息交际功效和美学感召力。然而,这些回目修辞格构成了汉英翻译中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从翻译的角度,修辞格可划分为3类:可译、难译、不能译[8]。虽然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体系差异而产生的难译或不可译现象客观存在,我们仍然能够采取一些翻译策略,努力对外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汉民族语言文化精髓。

《三国演义》[9]回目中使用较多的修辞格有对偶、借代、委婉语、夸张、用典等。下面通过对Moss和Taylor两个英译本[10-11](下文分别简称罗译和泰译)回目中五类修辞格的翻译实例分析,探讨汉英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制约和译者应采取的翻译策略及取舍原则。

(一)对偶

说话中凡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作对排列成功的,都叫做对偶辞[12]。《三国演义》回目的主要修辞方式就是对偶,全书120回的回目构成了或七字或八字的对偶句,其遣词造句精妙传神,句式整齐美观,语言凝练,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然而这种讲究形式的修辞格翻译起来十分困难,在转换时仍保持之前的形式几乎不可能,要尽可能地接近,用意译法或转换辞格来呈现。

(1)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第96回)

罗译:Shedding Tears,Kongming Executes Ma Su

Cutting Hair,Zhou Fang Deceives Cao Xiu

泰译:K'ung-Ming Weeps,but Puts Ma Su to Death:

Chou Fang Cuts off His Hair and Beguiles Ts'ao Hsiu

原文采用2-2-3的对偶结构,一句三顿,“孔明”对“周鲂”,“挥泪”对“断发”,“斩马谡”对“赚曹休”,且动词“斩(zhan)”和“赚(zhuan)”押“zh”和“an”韵,均衡对称。“挥泪”体现了诸葛亮爱惜才俊的不舍又无奈的伤感,“断发”彰显了周鲂的英勇和智慧,整条回目兼备音美、形美,意境悠长。

罗译采用“动词分词短语+主语+谓语”的句式,且前后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当,不仅传递了原回目的语言形式美,而且节奏分明,音韵优美。前句Shedding Tears和后句Cutting Hair押韵工整,既再现了原回目的形美音美,又增强了诸葛亮的不舍无奈之情及周芳的果断英勇气概,体现了罗氏高超的语言功底。

泰译本采用由but和and引导的前后两个复合句,整体工整对称,且把暗藏在回目中的逻辑关系展示出来,符合英语重形合的表达习惯。但与罗译相比,句子稍显繁琐,对称性稍欠斟酌。泰译更多强调语义信息和逻辑关系的传达,忽略了形式美和音韵美的再现,原回目的修辞艺术美没能有效地传递出来。

(二)借代

“为了表达的需要,不把要说的人和事物直接说出来,而是借与之有关的人和事物代替所要说的,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借代’。”[13]恰当地运用借代修辞格能避免用词重复,创造变化多样的话语,带来新奇感,同时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引人联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国演义》回目里出现多次采用借代来描述小说的主要人物。

(2)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第27回)

罗译:The Man of the Magnificent Beard Rides Alone a Thousand Li

The Lord of Hanshou Slays Six Generals and Breaches Five Passes

泰译:“Beautiful Beard”Rides on a Solitary Journey:

And Slays Six Men at Five Passes

原文借用“美髯公”来指代关羽,三国中的关羽身长九尺,胡须三尺,相貌堂堂,故有美髯公的美称。此处的借代使人能立刻联想到关羽本人的外在特征,同时也出于考虑与“汉寿侯”对称,且避免重复。

罗译用The man of the magnificent Beard来翻译“美髯公”,而泰译用“Beautiful Beard”来传达,用关羽突出的特征胡子来借代其本人,以特征代本体的借代法,两种译法均译出了借体,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借代修辞技巧。值得注意的是,泰译本翻译美髯公时虽省译了“公”字,但特意加了双引号,彰显了对特定称谓和主要论述人物的强调,使人更容易联想到借代的本体关羽,而且比罗译更简洁,看得出下了一番功夫。遗憾的是,泰译本的“Beautiful Beard”一语两用,既翻译“美髯公”,同时还用来翻译下句的“汉寿侯”,虽然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但没有兼顾回目的形式美,相比而言,罗译本这一点处理得更好。

(3)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第37回)罗译:Still Water Recommends Another Noted Scholar Liu Xuande Pays Three Visits to Zhuge Liang

泰译:Another Scholar Introduced:

The Three Visits to the Recluse

“草庐”此处代指诸葛亮,用住所(借体)指代人物(本体),君主和草庐形成强烈的反差,更反衬了刘备求贤下士的决心和态度。罗译“草庐”为Zhuge Liang,意译出本体,忽略原文的借体,意思表达清晰,但丧失了原文的借代美和模糊美。泰译本将其译为the Recluse,把本体“诸葛亮”转换为更容易被英语国家读者接受的借体“隐士”,创造性地再现了原回目的借代修辞美。

(三)委婉语

人们在描述令人感到不悦或有失文雅或忌讳、隐私等事物或概念时,通常采用迂回含蓄的委婉语进行传达。委婉语的使用已是各国各民族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文化、语域、文体、场合、交际者之间的关系都是促成委碗语的因素,委婉语翻译受制于读者接受信息的能力及表达效果。”[14]针对委婉语的翻译,Larson认为“一般需要用目的语中相应的委婉形式来翻译”[15]。委婉语涉及的面很广,表1就《三国演义》回目中几例死亡和战败委婉语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

表1 罗译与泰译关于死亡和战败的委婉语翻译比较

罗慕士和泰勒分别把“殒命”直译为Falls和Perishes,将“折兵”直译为Suffers Casualties和Loses Soldiers,避免出现die,fail字眼,保留了原回目的委婉说法。

“割须弃袍”婉转地描述了曹操战败的狼狈,罗直译为Throws Down His Coat and Cuts Off His Beard,形象地传达了委婉语修辞美,引人联想,而泰意译为Conceal Identity,把委婉语“割须弃袍”的深层意义传递出来,虽更简洁,但不能传递出曹操吃败仗后狼狈不堪的场景,抹杀了曲径幽远的修辞美。

罗译把“为国捐生”翻译为Lays Down Her Life For Her House,押头韵,韵律优美,且含蓄地传递出了原文忌讳的死亡字眼,用House比喻State,注意斟酌创造修辞美,而泰意译为Dies for the State,未能传达原回目中的委婉表达。

“数终”“陨大星”“归天”都是汉语表达死亡的惯用委婉语,罗用英语中的死亡委婉语Ends His Days来归化翻译“数终”,很贴切,而泰译为名词Death,没有传递出原文的委婉修辞。两译本在翻译“陨大星”时都采用了直译法,保留了委婉修辞美,然而泰译比罗译少了一个Guiding,省译了“大”,且用的不定冠词A,相比而言罗译更好,The Guiding更加突显诸葛亮的重要地位和对其的尊重褒奖,感情色彩更胜一筹,更靠近原文。“归天”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关涉宗教信仰,罗译之为Returns to Heaven,泰译之为Ascends to Heaven,传递出了原文的委婉修辞。

(四)夸张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认为,故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16]。夸张向来都是被文人所青睐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明显夸大或强化某个事物的特征,引发联想,激起共鸣,增强感染力,形象生动,提高了语言表达的修辞效果。

(4)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第84回)

罗译:Lu Xun Burns a Seven-Hundred-Li Line of Camps

Kongming Deploys the Eightfold Ramparts Maze

泰译:Lu Hsun Burns His Enemy's Camps:

K'ung-ming Plans the Eight Arrays

“营烧七百里”看似火势凶猛,但细细推敲,会发现言过其实。根据常识可知,1里等于500米,类推700里即为350 000米,相当于从成都到重庆的距离。刘备即便是70万蜀军也不可能有如此之长的战线,就算真的连营700里,也不可能全都适合火攻,况且这么远,刘备能有充足的时间应对,这是通过夸大数字构成的夸张修辞法。

罗慕士将“营烧七百里”译为Burns a Seven-Hundred-Li Line of Camps,直译出了夸张修辞,泰译为 Burns His Enemy's Camps,省译了“七百里”,虽然能清晰地传达出原文意义,但相比而言,罗译出了中国文化中使用较多的长度单位“里”,有利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具体的数字也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火烧连营的残酷战争场景。

(5)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第93回)

罗译:Jiang Wei Submits to Kongming

Kongming's Invective Kills Wang Lang

泰译:Chiang Wei Goes over to K'ung-ming:

K'ung-ming Reviles Wang Lang,Who Dies

“骂死”貌似夸张,其实间接讽刺了敌军胆小如鼠、贪生怕死的丑态。罗直译为Invective Kills,再现了原文的夸张之势,反衬了诸葛亮能言善辩之大才;泰译为Reviles…,Who Dies,“骂”和“死”意义上似乎有断层,没能再现原文“骂”与“死”这层夸张式的因果关系,且用了一个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显得结构复杂,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回目的形式美。再者,泰译本K'ung-ming Reviles Wang Lang,Who Dies按照字面意义去理解,who定语从句可以翻译为中文里的前置定语,表示“孔明辱骂已经去世的王朗”,与原文意义上差距甚远,更谈不上夸张辞格的传递。

(五)用典

中国古典文学善于用典,用典就是引述有关的习语典故等来阐述观点认识,减少语辞之繁累,更加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文章标题中用典可使内容更加丰富深刻,引发联想,增添趣味性,起到事半功倍的语言表达效果。

(6)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第82回)

罗译:Sun Quan Submits to Wei,Receives the Nine Dignities

The First Ruler Marches on Wu,Rewards All Armies

泰译:Sun Ch'uan Submits to Wei and is Rewarded:

The First Ruler Attacks Wu and Rewards His Army

“受九锡”是一种用典。“九锡”之礼起源于皇权极盛的汉武帝时期,九锡指九种礼器,即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是古代皇帝赐给诸侯或大臣有特殊功勋者的九种礼器,代表着最高礼遇。

罗直译为Receives the Nine Dignities,能激起英语读者对九锡的兴趣,进一步去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九锡之礼,而且Receives与Rewards押头韵,音律优美。泰勒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意译为is Rewarded,原文意思基本能传达出来,但省译了富有汉文化意象的“九锡”,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且泰译本的前后两句都用到了Reward这一单词,显得重复。

(7)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第119回)

罗译:The False Surrender Proves a Futile Ploy

An Imperial Abdication Copies the Pattern

泰译:False Desertion:A subtle Scheme:

A Second Abdication Resembles the First

“依样画葫芦”源自《东轩笔录》卷一:“颇闻翰林草制,皆捡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照着真葫芦去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别人,毫无创见。此处的“依样画葫芦”暗指正如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禅让皇位,改汉为魏,魏受汉禅一样,司马氏用同样的手段灭了曹魏,传达出了在战火纷争的时代对世事变迁的无奈,颇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沧桑感。

罗译为Copies the Pattern,泰译为 Resembles the First。两个译本都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传递出了原文意义,但是暗藏在“依样画葫芦”典故背后的无奈与感慨却难以体现出来。

三、结语

鉴于篇幅有限,本文以罗译和泰译两个译本为基础,仅以对偶、借代、委婉语、夸张、用典为例,探讨了《三国演义》回目修辞格的英译。可以看出,罗译和泰译各有千秋,罗译重直译,尽可能忠实接近于原回目,泰译重意译,不拘泥于字面表达,更靠近目的语读者。两位译者为把回目修辞格的音美、形美、意美及文化内涵美传递给广大读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作为上述探讨之结语,我们可以从《三国演义》两译本的译者对回目修辞格的翻译实例中归纳出如下几条翻译策略:第一,翻译回目修辞格要兼顾回目这种集“音、形、意”三美于一体且语言凝练的特殊文体;第二,对于可译的修辞格尽可能直译,在目的语读者可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源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有利于对外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第三,对于难译的修辞格,可以舍形求义,尽可能地采取意译和归化的翻译方式;第四,如果不能再现原回目修辞格时,应努力在目的语中寻找甚至创造其他修辞格,尽可能等效原回目的修辞价值。

[1]陈晓莉,文军.英语新闻标题翻译中的模因现象[J].上海翻译,2011(2):51-55.

[2]姜亚军,赵玮.科技论文标题的翻译研究:现状与反思[J].外语教学,2011(3):92-96.

[3]王敏.土木工程论文标题英译错误解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7-140.

[4]王宏印.《红楼梦》回目辞趣两种英译的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54-57.

[5]伍小龙,黄菁.《红楼梦》两英译本回目翻译再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5-60.

[6]迟梦筠.明清章回小说回目的翻译原则与技巧[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73-75.

[7]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8]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50.

[9]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0]Roberts Moss.Three Kingdoms:Vol.I,Vol.II,Vol.III,Vol.IV[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8.

[11]Taylor Brewitt.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Vol.I,Vol.II[M].US:Tuttle Publishing,2002.

[1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62.

[13]杨鸿儒.当代中国修辞学[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7:202.

[14]徐莉娜.委婉语翻译的语用和语篇策略[J].中国翻译,2003(6):15.

[15]Larson Mildred L.Meaning-Based Translation:A Guide to Cross-Language Equivalence[M].America: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1998:127.

[16]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608.

猜你喜欢

回目借代修辞格
修辞格判断的原则
《红楼梦》泰译本回目翻译美学研究
初识借代手法
谈如何通过“回目名”提升名著阅读效果
论修辞格的本质
说借代
修辞格在高考英语中的应用
借代句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论庚辰定本时第十九回之回目已经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