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及阻碍因素分析——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
2015-12-28李宏亮朱晓俊
李宏亮,朱晓俊,徐 栋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自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D.Pearce)和特纳(R.K.Tumer)[1]首次提出循环经济概念以来,循环经济逐渐为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被各国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农业循环经济是按照循环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资源、环境、经济有机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农业经济生产形式。滁州市是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祥地,也是安徽省粮、油、肉以及奶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但由于该地区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经济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农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对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剖析阻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对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滁州市农业发展概况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历史上是长江北岸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安徽粮仓”之称,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优质油菜主产区、安徽省高蛋白低脂花生生产基地、出口水产品养殖示范区以及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目前拥有耕地面积40.75万公顷,林地与草场面积约40万公顷。2013年实现粮食产量413.8万吨,油料产量20.6万吨,肉类总产量37.93万吨,人均产量均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46家,其中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43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368亿元。[2]与此同时,农村生产条件也有较大改善,具备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条件。
二、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既要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也要结合农业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地域差异等特征,同时还需考虑以下原则:第一,易获得和可操作性。选取指标的目的是要进行量化评价,因此所选取指标数据必须易于获得和便于操作。第二,综合性。即选取指标不能只选取某一单项评价指标,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第三,相关性。即指标的选取要尽可能反映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选择与农业循环经济评价目标关联性最强的指标。第四,层次性。农业循环经济由多方面内容构成,因此选取的指标要有层次性,能够科学地体现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
基于上述指标设计原则,笔者参考学者们的研究成果,[4-5]同时结合滁州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构建出由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借助相关专家的意见,通过专家咨询法,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来确定B层、C层指标的权重。[6]其中,B 层为控制层,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B1);资源减量投入(B2);资源循环利用(B3);资源环境与安全(B4)。C层为指标层,共选取了16个衡量指标。各层指标权重赋值方法如下:第一步,采用1~9标度九分制评分法,得到各因素之间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A,并求出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第二步,计算判断矩阵A的每行乘积,得到乘积向量并求其几何平均值,记作Wi。第三步,将Wi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公式为:,依据计算结果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第四步,对判断矩阵A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公式为:。( 其 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0.1时,即可认为判断矩阵A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并且确定的权重是科学合理的。通过上述方法,我们计算了各层指标的具体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三)测算方法
1.指标标准化
原始数据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起正作用的指标;二是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起负作用的指标。并且各评价指标的性质和量纲不同,数据之间不具有可比性。为消除这种差异,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
2.评价模型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是一项综合性评价,为了准确地反映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通常采用加权函数法进行测算,[6]即:
3.阻碍因素分析
上述研究是对发展现状进行评价,为了深入分析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需对其阻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阻碍发展的主要因素,才能有目标地提出改进或解决措施。对阻碍因素的研究,通常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三个指标来进行。其中,因子贡献度(UC)表示单项指标对总指标的影响程度,即为单项指标的具体权重(wi);指标偏离度(VC)表示单项指标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用单项指标标准化值与100%之差表示。障碍度SB和SC分别表示分类指标和单项指标的障碍度。[7]计算公式为:
因子贡献度:UC=wi;
指标偏离度:VC=1-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滁州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以及从滁州市农业委员会等部门获得的调研数据。由于2005年前后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为了便于研究,主要选取了2005年之后的数据。
(二)评价过程
1.总体评价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选取了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5年的数据,对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计算,具体结果见表2。
从表2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综合发展指数的变动趋势来看,综合发展指数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0.290 3上升到2013年的0.398 7,表明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不断改善和优化趋势。从增长幅度来看,2005~2009年,年增幅约为1.77%;2009~2013年,年增幅约为6.37%。2009~2013年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说明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表2 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评价结果
第二,从分类指标的评价指数来看,资源再利用指标以较快速度逐年增加,其他3项指数都表现为波动的变化态势。其中,2011~2013年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大幅变动,从0.2725上升到0.5374,增长了1.97倍。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和资源环境与安全波动幅度较小,说明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某些方面还不稳定,影响该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平稳均衡发展。
第三,从各分类指标的数值构成来看,资源再利用指数和资源减量投入指数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滁州市政府重视农业发展,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鼓励创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大提高了农户沼气池普及率、复种指数等指标的值,从而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的提高。另外,随着近些年来滁州市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地政府开始重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减量资源的投入,如增加农膜及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使用强度,从而导致资源减量投入指标的数值相对较高。此外,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数和资源环境与安全指数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该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导致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数值下降。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和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的现象日益加剧,导致资源环境与安全指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阻碍因素分析
根据上述障碍度计算方法计算出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分类指标的障碍度,并列出排名靠前的单项指标主要阻碍因素,结果见表3和图1。
图1 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分类指标障碍度变化趋势
由表3和图1可以看出:
(1)从各分类指标障碍度数值来看,2005~2007年,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数值最高,即对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明显,原因在于该时期内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以及粮食单产等指标相对较低。2009~2013年,资源环境与安全指标障碍度数值超过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成为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这与人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以及森林覆盖面积指标数值的下降有关。
(2)从各分类指标障碍度数值变化趋势来看,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和资源环境与安全指标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变动趋势,资源再利用指标则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之势。说明2005年以来,随着滁州市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人均收入、农业总产值持续增加,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下降。而农药、化肥等污染环境投入的不断增加,导致农业生产系统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使得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资源环境与安全指标的障碍度数值逐渐上升。
表3 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分类指标的障碍度及主要阻碍因素
(3)从单项指标的障碍度来看,2005~2013年影响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排在前三的分别是人均耕地、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和农业能耗系数。说明滁州市已经逐步解决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单产等问题,但是在土地的有效利用、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等方面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首先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从总体上看,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增长幅度较快,但各分类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其次,通过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近两年人均耕地、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和农业能耗系数成为阻碍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和资源环境与安全指标对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显著。实证研究的评价结果也为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第一,政府要科学规划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引导农民自觉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第二,农业生态环境是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因此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比如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到科学施肥施药,减少农药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等。第三,不断创新和推广高效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滁州市应根据各地的资源差异性,创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培育特色农业。譬如,利用琅琊山、小岗村、女山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以沼气技术为纽带,发展农业种养结合模式等。[8-9]此外,还应当重视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降低农产品单位产出能耗,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
[1]Pearce D.W.,Turner R.K.Market based approaches to solid waste management[J].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1990(8):63-90.
[2]滁州市农业委员会.滁州市农业概况[EB/OL].[2015-03-24].http://www.czny.gov.cn/site/news-/2015/3/99.html.
[3]张学会.陕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测定及模式选择[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30-40.
[4]方中友,等.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对策[J].江苏农业学报,2007,23(5):487-491.
[5]董锋,谭清美,许基南.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安徽省临泉县为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6):1100-1108.
[6]马其芳,黄贤金,等.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障碍度诊断[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29(2):108-114.
[7]刘宁宁,黄少鹏.安徽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141-1144.
[8]孔令聪,胡永年,王光宇,等.安徽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4):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