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比较
2015-12-28佟玉权闫承武
孟 奔,佟玉权,闫承武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一、研究背景
科学的出境旅游综合实力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对制定适宜的出境旅游业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和布局旅游要素、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国内学者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1-3]对出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多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以揭示游客的行为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4-6]纵观以往的研究,探讨不同地区居民出境旅游能力的文献较少。郑淑婧等根据出境旅游规模与人均GDP的高度相关性,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潜力的空间分布做出预测。[7]马波、戴雪锋等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增长的出境旅游对经济的正负影响问题,分别做了不同的研讨,得出了差异性结论,对该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8,9]雷平、施祖麟则利用 44 个主要旅游国家与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从整体上看我国还远没有达到出境旅游爆发增长的阶段。[10]邓爱民利用中国1993~2010年的样本数据和多种计量经济学方法,探索出境旅游的决定性因素,进一步强调收入水平在扩大出境旅游规模上的突出作用。[11]总体上看,出境旅游发展因素研究开始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仍缺乏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和区域之间发展差异的比较。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以量化分析为基本手段,选取关联出境旅游发展的20个评价指标,并基于SPSS大型统计软件和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定量评价中国内地31个省份出境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实力,探索相关因素的作用并进行省份之间的区域比较,旨在为科学调控和有效引导出境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国际旅游业整体协调提供理论依据。
二、评价指标与数据获取
(一)指标选取原则
出境旅游业综合实力与因素评价是制定出境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对合理规划和布局旅游要素、整合旅游资源,促进出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出境旅游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对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出境旅游业综合实力与因素指标应该涉及有关旅游的诸多领域,既要考虑到出境旅游发展的现状,也要对出境旅游的各种经济环境和潜力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力求各指标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体系。
2.简洁可比性原则。尽管出境旅游业发展能力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但总会有部分要素或关键指标能够突出反应境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因此,为研究方便,有必要通过科学方法对综合性指标进行处理,使众多复杂的指标变得简洁直观,且说明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各项评价指标在各地区间具有公平的可比性,以利于科学的做出评价。
3.可获取性和科学合理原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评价出境旅游业综合实力和影响因素需要足够的可量化评价指标,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数据应该容易获取,且准确客观。而且,尽可能多的选择相对指标,以减小由规模导致的比较偏差,提高研究工作的客观性。
(二)确立指标选取
根据上述原则,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首先确立了与现有出境旅游规模具有较高相关程度的20个评价指标,探索出境旅游发展因素的结构化问题,并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研究。具体量化指标及其单位如表1所示。
(三)数据收集与整理
根据量化分析需要,选取中国内地31个省份涉及20个评价内容的2013年面板数据。有关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原始数据,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市化率、每10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外贸易总额、航空运输业从业人员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支出、城镇人口规模、地区人口总规模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等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分省年度数据;城镇恩格尔系数来自“中国知网”(CNKI)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国际机场客运量来自《2013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统计分析要求,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整理、编码,并进行标准化处理。
表1 出境旅游评价量化指标选取
三、分析过程及其研究结果
(一)研究方法选择与综合影响因素的确立
本文基于SPSS大型统计软件和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的综合处理。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多个因子转化为少数综合指标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为克服指标间的信息重叠或统计中的“共线性”问题,主成分分析利用“降维”思路,将原来较多的指标用简化后的较少的综合主成分来代替。综合指标保留了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根据KMO和Bartlett检验表得知,KMO值为0.786,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强,bartlett检验中P值接近0,小于0.05,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主成份提取个数的一般原则为主成份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份,据此,本文可以选取3个主成份,其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7.131%,信息损失较低,除了X5、X6、X19提取量为60%左右,其他各因子的信息提取量较高,均超过85%,而且从本文的研究目的来看,此方案也是可行的。解释的总方差分析表如表2所示。
表2 方差解释主成份提取分析表
通过最大方差法旋转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可知,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市化率、每10万人口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服务支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支出等在第一主成分上占较高载荷,可以用“经济发展基础及消费能力”代表第一主成分。对外贸易总额、接待外国游客次数、国际机场客运量、接待国际游客次数、航空运输业从业人员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外商企业投资总额等在第二主成分上载荷最高,用“经济外向性”代表第二主成分。人口总规模、城镇人口规模、第三产业增加值和旅行社数量等占有更多的第三主成分载荷值,用“旅游增长潜力”代表第三主成分。
(二)出境旅游实力评估
为反映中国内地31个省份出境旅游实力及其综合因素的影响,根据主成分在各项指标因子上的载荷情况,计算各省份主成分得分,确立出境旅游实力。根据主成分在各项指标因子上的载荷情况,计算各省份主成分得分。同时,根据各主成份方差占所选主成份方差的比例,确定各主成分的重要程度。以F1、F2、F3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则出境综合实力的评价模型为:F=0.7123 F1+0.1864 F2+0.1013F3,进而得出所有省份的出境旅游综合实力得分及各自排名,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
(三)综合因素的区域比较
通过将各省份出境旅游综合实力排名与2013年各省份实际出境旅游人次排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781,近80%,且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此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第一主成分方差占所选主成分方差比例的71.23%,可见经济发展基础及消费能力起基础性作用,是拉动出境旅游的主导力量。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位居中国各省份出境旅游实力综合排名前5名,“经济发展基础及消费能力”是它们的共同优势。由于受经济发展基础及消费能力的影响,我国出境能力较强的省份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地区。而相反,西部地区的西藏、贵州、青海、甘肃及新疆等省份之所以位居出境旅游实力的后列,经济发展基础的瓶颈作用则是根本,这再一次印证了旅游发展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耦合关系。西藏虽然“经济外向性”指标较为靠前,但因其第一、三主成分上的排名垫底,其出境旅游实力在全国31个省份中位居最后。“经济外向性”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贸易额,而且还会通过双方的人员往来带来丰富的国际旅游客流,成为出境旅游的重要促进因素。广东、北京、上海不仅拥有实力不凡的“经济发展基础及消费能力”,而且又以“经济外向性”的前三甲,使其最高的出境旅游竞争实力得以稳固。“旅游增长潜力”受制于区域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以及服务业发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属于出境旅游发展的辅助性成分。广东、江苏、浙江不仅在第一、二主成分上明显靠前,且有着较高的“旅游增长潜力”,将长期保持出境旅游强省的地位。山东、河南、河北、湖南、安徽等省份,旅游经济增长的潜力也较大,若经过经济发展基础及消费能力上的不断提升,并在经济外向性上有大的突破,其出境旅游的前景将十分看好。
图1 中国各省份出境旅游综合因素比较图
四、思考
第一,总体上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同时逐步走向分化阶段,因此要十分重视出境旅游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出境旅游发展虽然会受到国家政策、汇率等因素的直接影响,但“经济发展基础及消费能力”仍然是中国出境旅游发展中的最基础性因素,并将长期影响其发展走势及其特点。近些年,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已经在规模与消费能力上位居全球前列,但由于成长历史比较短,发展质量还属于初级阶段,同欧美等出境旅游发达国家比尚有比较大的距离。由于中国出境旅游的市场规模大,区域之间差异明显,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大环境下,将会出现出境旅游的深度分化。一方面,发达的东部沿海一线城市将快速步入出境旅游市场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追求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乃至个性化、定制化的旅游服务。另一方面,出境游的主体也在悄然变化,随着区域发展的均衡化,包括“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中国西部二、三线城市以及部分农村地区,也将为出境旅游消费提供广阔的市场。
第二,科学认识经济外向性在出境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统计研究表明,“经济外向性”在出境旅游综合因素中有着近20%的贡献率,国际入境旅游、国际空港建设和国际贸易等状况成为拉动公民出境旅游的重要促进因素。特别是如何认识出境旅游与入境旅游之间的关系,如何能够跳出单纯的国际旅游贸易顺差、逆差的思维圈,从更深层次上解读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整合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上把文章做足,是当前中国国际旅游业面临的突出任务。为此,要鼓励旅行社及旅游集团走出去,探索新常态下国际旅游合作的新模式,并设法同外贸、国际交通、教育培训等涉外部门及单位建立密切联系,促进国际旅游产业与多种涉外产业的互联互通,不断将中国的国际旅游业做大做强。
第三,进一步发挥旅行社在出境旅游产业链中的整合作用。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的分销商实际上是国际旅游产业链中的资源整合者,积极探索如何发挥旅行社在整合上游产品及服务资源,掌控下游客户信息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是出境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统计分析表明,旅行社的数量、发展质量及其结构状况是区域旅游业,包括出境旅游发展的重要衡量尺度和潜在增长因素。在我国出境旅游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发展进程中,游客在产业链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同以往的通过掌控旅游目的国资源以吸引游客的竞争法则不同,目前的竞争格局已经转变为通过获取客源以掌控目的国资源的阶段。我国现存的相对分散的出境旅游发展格局,与旅行社在产业链中的作用不到位有关,值得深入研究。
[1]戴斌,蒋依依,杨丽琼,等.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阶段特征与政策选择[J].旅游学刊,2013,28(1):39-45.
[2]成英文,王慧娴,张辉.实际汇率和收入影响下的国际出境旅游需求变动趋势——基于55个国家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管理,2014(3):118-125.
[3]蔡兴,李红权.我国出境旅游消费“双高”格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12(4):26-29.
[4]庞莉华,刘益.广东居民出境旅游消费水平与结构分析[J].特区经济,2011(10):132-133.
[5]朱蕴波.北京市居民出境旅游市场消费特征[J].北京社会科学,2006(4):76-79.
[6]王承云,陈艾娜,李娜娜.上海市居民出境旅游行为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3):101-107.
[7]郑淑婧,李经龙,张淑萍.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潜力的空间分布及深入发展对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7):55-59.
[8]马波,寇敏.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及其影响的初步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7):24-28.
[9]戴学锋,巫宁.中国出境旅游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探析[J].旅游学刊,2006,21(2):41-45.
[10]雷平,施祖麟.出境旅游、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旅游学刊,2008,23(7):28-33.
[11]邓爱民.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