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疾病控制与净化的管理措施
2015-12-28
( 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2)
有利于疾病控制与净化的管理措施
伍少钦,肖有恩,吴志君
( 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2)
猪场疾病的控制与净化,除了注重必不可少的生物安全措施外,还应从管理角度入手。笔者以广西良圻原种猪场为例,从5个主要方面来阐述猪场管理措施对疾病控制与净化的重要性。
1 实施超早期断奶技术,建立健康猪群
在2001—2002年,良圻原种猪场实施超早期断奶(SEW)技术(12~14日龄断奶),有效控制或降低了伪狂犬病和其他疾病的传播风险(如表1所示),第二种猪场(二种,生产纯种猪)的后备种猪由超早期断奶或国外引种所得,组建的猪群健康度很高;第一种猪场(生产二元杂种猪)和商品猪场的后备猪全部由二种提供,从而保证其他猪场后备猪的健康。
表1 通过SEW可以消除的猪病种类
2 成批分娩、全进全出
成批分娩、全进全出生产方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减少猪舍内的病原体数量,提高猪群健康水平。这种生产方式,可以把那些循环传播的疾病以及其他特定的疾病问题有效地限制在同一批次的猪群中,不仅对疾病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而且在发病时也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对策,仅对发病的特定猪群进行治疗。经过治疗的猪只可以和未经治疗的猪只分开,在食品安全方面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3 多点式生产
三点式饲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一条龙饲养模式,把保育舍及育成舍隔离出来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养殖场所。配种、怀孕、分娩和哺乳作为一个场所,各地相隔几十千米,由此形成三点式的饲养模式。优点:可以切断病原的传播,有效阻止疫病的发生。2010年以来,新建的集约化养殖场又开始采用二点式生产模式,母猪(含分娩)在一个场,保育育肥一体化,在另一个点。
表2 某保育场全群各栋清群前后保育猪死亡率对比
4 后备猪引种和驯化
规模猪场有条件的可以考虑自己留种;不具备条件可以从外面引种,一定要从健康程度高的原种猪场引种,引种回来的后备猪要放在专门的隔离舍,单独饲养3~6个月。期间后备猪还要做好胎盘、粪便和淘汰老母猪接触等多种方式的驯化,以便稳定合群。有些中小规模的猪场在引种问题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不具备独立的隔离场,经常在引种后1~3个月内造成原有基础猪群不稳定,表现为公猪高热,精液质量变差;母猪流产,产房死亡率大幅上升等。
5 实施部分清群
部分清群,指对某一生理阶段的猪一次性地转出或销售清空1周以上,在空置期间对猪栏及其工具进行彻底地清洗、消毒,以此切断致病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现代集约化猪场生产是一个以周为单位的连续过程。病原微生物就是通过这个循环感染而周而复始。实行部分清群,就是切断了这个感染循环。猪场应每年实行1~2次部分清群。方法如下:把保育或育成阶段的猪只转走后,空置2周。2周内必须分别进行3次消毒,用3种不同的消毒药,分别于第1天、第13天和第14 天时进行,这是清除蓝耳病和其他病原的有效措施之一。表2为2012年公司某保育场部分清群前后死亡率的对比,清群前8批猪,合计3 931头,死亡185头,死亡率为4.71%;清群后24批,合计11 334头,死亡87头,死亡率为0.77%,可见部分清群可极其有效地降低保育猪的死亡率,提高生产成绩。
2015-03-05)
本文受Cars-36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