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划行为理论在预防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效果评价

2015-12-28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锐器急诊科针刺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护理医学·

计划行为理论在预防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效果评价

贺玲玲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 衡阳 421001)

目的探讨计划行为理论防范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急诊科在职护士50人。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从预防行为信念、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结果评价4个方面,提升急诊护士执行锐器物品操作认知水平,增强护理人员操作行为的正确性,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结果通过1年的干预,急诊护理人员对针刺伤预防动机水平显著提高(4.02±0.15,P<0.05),针刺伤发生率明显降低,由64%下降到20%(χ2=2.56,P<0.05)。结论计划行为理论能有效提高急诊科护士针刺预防行为,减少护士职业风险,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计划行为理论; 急诊科护士; 针刺伤; 干预研究

针刺伤是血液病毒传播途径之一,至少20种病原体已被证实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1]。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遭受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2]。急诊护土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这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更增加一线人员感染疾病的危险,以及感染后心理行为的改变[3]。因此,针刺伤等意外事件对急诊护士具有更大危害。大多数针刺伤是可以有效预防的,防护意识的增强是减少针刺伤的关键措施之一。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延伸而来,其实质是分析影响行为的因素、预测行为意向并试图解释人类行为决策过程的社会认知理论,其中心目标是建立影响个人行为的关键因素与途径[4]。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探讨其对急诊科护士针刺预防的应用效果,为护理管理者制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减少此类意外事件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3月~2014年3月,随机便利抽取衡阳市3所医院的急诊科在职护士54人,在知情自愿情况下参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其中1人外出学习、1人休假,2人自愿退出,共流失4人,最后确定有效研究对象为50人。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100%。

纳入标准:①自愿参与本次调查者;②神志清晰,无认知障碍;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满一年者;④工作中接触锐器的护士。排除标准:①不愿参加本次调查者;②有精神及心理障碍者;③在本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不满一年者;④工作中不接触锐器的护士;⑤休假、外出学习、哺乳、生病、抽调从事非急诊工作等时间超过1个月的护士[5]。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编制,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护龄、文化程度、职称、过去1年发生针刺伤次数、针刺伤发生部位、接触锐器是否戴手套、针刺知识获取途径、发生针刺伤的主要环节等。

1.2.2 针刺伤预防动机问卷 此量表由国内薛晓玲、梁培荣等2013年编制[6],共20个条目,包含预防行为信念、结果评价、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四个维度,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将“非常反对、反对、无意见、同意、非常同意”分别计1~5分,同时设有反向计分题目,计分方式与正向计分相同,最后录入时进行统一转换。各条目累计得分之和为总分,各维度所包含条目得分之和为维度分,得分越高,说明越能促进其产生预防动机。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3,重测信度为0.90。

1.3 干预方法

采用准实验前后测量设计和质性访谈,研究对象是护士,干预时间为1年,接受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个体化干预,包括应用于预防行为信念、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结果评价4个方面,干预后再次发放问卷。

1.3.1 作用于主观规范的干预措施 每月一次的安全防护知识培训;设计改进现有预防锐器伤安全手册,配以图文形式张贴在科室醒目处;管理者应关注低年资护士人群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工作量;提供更多的职业防护培训机会;针刺伤后给予必要的心理援助等。通过发挥高年资护士的模范作用,护士之间结成同伴互助,相互督促,促进医院安全文化形成,使护士感受安全文化氛围,自觉依从,以提高护士对针刺伤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

1.3.2 作用于知觉行为控制的干预措施 1)小组讨论:安排在专题讲座后进行,约30分钟,护理人员采取自评、他评方式评价安全防护的流程、方法;2)完善锐器伤报告体系,使用《锐器损伤登记本》,及时上报锐器伤,提供处理指引,定期反馈锐器伤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或运用专门软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高危人群、高危操作、高危产品等信息,必要时发布危险预警信息,为预防锐器伤提供依据。

1.3.3 作用于预防行为信念的干预措施 针刺伤预防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非常重要。加强对于针刺伤的正确态度,增强她们的防护意识,并教会她们正确的防护方法,激发她们在临床工作中利用现有的资源不断想办法改进工作环境,减少针刺伤的发生。采用普遍性预防,即假定所有人的血液等体内物质都有潜在的传染性,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纠正侥幸心理,不断提高护士职业防护的依从性,将信念和认识化为实际行为。

1.3.4 作用于结果评价的干预措施 目前安全医疗器具已在大范围内投入使用,但安全器具只能降低锐器伤害的危险,并不能完全保证操作者安全。故医院制定系统、规范的培训计划,对新进护士进行统一的岗前标准预防培训,培训内容分为理论讲授与操作培训,并进行考核。理论授课内容包括标准预防、医学感染、锐器伤防护及伤后处理的相关知识;安排统一的操作培训,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易发生锐器伤的高危操作:①加药时抽吸药液;②注射、抽血穿刺;③拔针头时;④穿刺后针头处理;⑤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处理;⑥模拟训练锐器伤后的应急处理等环节。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锐器伤的重要环节,与患者血液、体液接触的操作应戴手套;禁止双手回套针帽;不要用手直接传递锐器物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急诊科护士一般情况

均为女性,年龄21~40岁,平均(26.64±4.32)岁;护龄1~18年,平均(5.72±3.55)年,其他见表1。

表1急诊科护士一般情况表

变量名项目人数构成比(%)年龄段(岁)﹤241836.025~292142.030~34816.0﹥3536.0婚姻状况已婚3468.0未婚1632.0护龄段(年)1~52142.06~102550.011~1536.0﹥1512.0文化程度中专及以下1122.0大专2754.0本科1224.0职称护士918.0护师3570.0主管护师612.0过去1年发生针刺伤次数1次1326.02~5次3264.0﹥5次510.0针刺伤发生部位手掌612.0手指4080.0手背48.0接触锐器戴手套是918.0否4182.0针刺知识获取途径医院组织学习2142.0学习手册视频1836.0科室业务学习816.0外出培训36.0发生针刺伤的主要环节操作前2856.0操作中2040.0操作后24.0

2.2 干预前后急诊护士针刺伤预防动机各项指标得分比较(表2)

评价指标干预前干预后统计量P值主观规范3.67±0.173.96±0.18t=10.910.00知觉行为控制2.55±0.453.70±0.44t=-12.590.00预防行为信念3.77±0.414.25±0.26t=7.530.00结果评价4.07±0.374.19±0.29t=-1.940.06针刺伤预防动机3.51±0.234.02±0.15t=-13.180.00

2.3 干预前后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比较

50名急诊护士中干预前有32名过去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18名未发生针刺伤,干预后10名护士发生了针刺伤,40名未发生针刺伤。采用计划行为理论干预前后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56,P=0.00)。见表3。

表3干预前后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比较(名,%)

针刺伤情况发生干预前干预后已发生32(64%)10(20%)未发生18(36%)40(80%)

3 讨 论

3.1 急诊科护士针刺伤预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症病人及参与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场所,是接触注射器、输液针头、刀剪、缝合针等锐利器械及血液的高发科室,因此急诊护士更易发生针刺伤事件。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不容乐观。

在过去1年被针刺伤2~5次的占64.00%,结果比林焕阁[7]等研究结果稍低,分析原因可能与职称、年龄与针刺伤发生呈反比有关。接触锐器戴手套只有18%,针刺发生部位手指最多(80%),说明急诊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水平差,提示戴手套可以降低锐器伤害带来的危险性。访谈中,绝大多数急诊护士认为,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的和无法避免的,也是从事急诊护理工作所必须承受的,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要。也有一部分护士心存侥幸,认为一次针刺伤就传染上疾病不太可能。42%的护士获取针刺知识来自医院组织学习,提示

医院应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锐器伤防护有关的培训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熟练的业务素质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心态对于降低急危重等科室的锐器伤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针刺伤的预防动机(行为意向)由预防行为信念、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结果评价4个方面决定。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急诊科护士针刺伤预防动机好,护士对针刺伤预防的动机较为积极,结果评价维度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预防行为信念”维度干预后为(4.25±0.26)分,其中,条目“在工作中因针刺伤感染疾病会影响我的工作、家庭生活,甚至威胁生命”得分最高,表明被调查者清楚针刺伤带来的严重性后果,护理人员关于预防针刺伤的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身边职业安全事件宣传较多,大家对职业安全事件知晓率较高,但意图和行为之间的分歧主要归因于“意图不能转化为实际的行动”[8]。在干预后“知觉行为控制”维度得分中等(3.70±0.44)分,说明个体对采取预防行为的控制能力的主观评价不够积极,感知到的促进行为执行的因素较少,而阻碍行为执行的因素较多。条目“我认为使用针刺伤防护用品会影响操作的准确性”得分较低,说明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及安全意识仍然较低,没有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3.2 计划行为理论能有效预防急诊科护士针刺伤

计划行为理论为行为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既对行为具有良好的解释和预测作用,也对行为干预有良好的指导作用,为护理管理者开展护士教育和培训提供理论依据[9]。据文献报道,是否参加过职业防护培训是锐器伤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护理人员防护知识培训可以使锐器伤减少90%以上[10-11]。医院以护理部、感染科为主导,建立职业暴露安全培训制度,将标准预防、工作中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和体液时戴手套、预防锐器伤的重要性和方法、锐器伤的感染现状及锐器伤后的处理、登记和报告流程等专业知识纳入继续教育和岗前培训。对于低年资医护人员,培训应反复进行。教育医护人员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感染性针头来对待,纠正护士的侥幸心理,使其重视和配合锐器伤处理,提高护士预防锐器伤的自觉性以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操作技能,提高护士普遍性预防的依从性。

[1] Beltrami EM,Williams IT,Shapiro CN,et al.Risk and management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s[J].Clin Microbiol Rev,2000,13(3):385-407.

[2] Mccarthy A.Urgent action needed in preventing sharps injuries[J].Aust Nurs J,2010,17(11):17.

[3] 高宁,么颖.急诊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C].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06-21.

[4] 何仲,吴丽军,刘晓红.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范例[J].护理学杂志,2006,21(6):70-72.

[5] 梁培荣.运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式探讨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的影响因素[D].江苏:苏州大学,2013.

[6] 梁培荣,薛小玲,乔美珍,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动机问卷的编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4-8.

[7] 林焕阁,王侠.急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4):114-115.

[8] Sheeran P.Intention-behavior relations: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J].Eur Rov Soc Psychol,2002,12(1):1-36.

[9] 程芳,施欢欢,王薇.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内外护理研究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8):91-94.

[10] 袁红.手术室护士锐器伤防护方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5):449-450.

[11] 柴明珍,费佩佩,张蕾,等.医院工作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3):10-13.

10.15972/j.cnki.43-1509/r.2015.01.030

2014-07-28;

2014-10-20

R47

A

(此文编辑:秦旭平)

猜你喜欢

锐器急诊科针刺
超声技能提升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能力提高的影响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强化实训室管理及多元化职业防护教育对降低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率的效果观察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医用锐器盒放置架的研制与应用效果分析
锐器盒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