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与观点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作用
2015-12-28付高平
付高平
【内容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初中语文阅读不知道如何解决,分清文章中的观点与事实,对初中生解决这类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本人分别对观点与事实在议论文、说明文与记叙文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这种阅读技巧。
【关键词】事实 观点 初中语文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现代文阅读非常的害怕,不知道如何下手;如果一定要强迫他们动手的话,他们也是胡乱回答一下。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知道作者在文章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也不知道作者使用某个事例的意图,更不知道一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如何欣赏一篇文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能区分事实与观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事实呢?什么又是观点呢?接下来我们就要详细探讨一下。事实就是可以证明的陈述,比如,习近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观点可以是一种态度,含有作者的主观看法,是一种无法论证的陈述,比如说,我的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知道,事实常见于举例子和描述一个事情发生的过程,可以这样说,议论文、说明文和记叙文中都能经常见到事实。事实的使用这么广泛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般说来,每篇文章也必须有观点,否则,读者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下面我们就按文章的类型来探讨一下事实与观点在文章中的作用。
首先,在议论文中。一般说来,作者用观点来统领全文,用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作者用论点来统领全文,用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议论文中,观点就是论点,论点就是作者观点;事实就是论据,论据就是事实。
现在笔者就以人教版9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敬业与乐业》为例。这篇文章是由参与“戊戌变法”的梁启超先生所写。梁启超先生在文章中指出,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原文是: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该文作者为了论证这个观点,采用了多个事实来论证这个观点,有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名人事例,还有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下面我们一一进行举例说明。文章作者列举生活中的“拉黄包车的”和“当总统”这两种职业,如果从性质上看来,它们都是值得敬重的;接着作者又采用《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来阐明如何才能做到敬业。至于乐业,梁先生又用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乐业在于心态,接着作者又用孔子的名言来论证乐业的重要性。
其次,在说明类文章中。在说明类文章中,作者主要说明对象的特征;而说明文中对事物的功能和用途都应该实事求是。
现在以人教版8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石拱桥》为例。本文作者是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所著。茅以升在文章第二段就指出中国石拱桥有这么一个特点:“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接着作者就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进行说明: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还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雄姿;永定河发大水的时候,以前两岸河堤都经常被冲毁,但是卢沟桥依然没有出过事故。赵州桥有一个大拱,这座桥被人称为“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而马可·波罗则对卢沟桥称赞有加,认为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座桥还享有“卢沟晓月”的盛赞。通过以上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得出说明文对功能的论证要么是以数据事实、要么是以以前发生的事实来进行说明,有时还用代表性人物对某个物品的评价来进行说明——这也是我们可以查阅到的历史事实。
最后,对于记叙文,我想真情实感才能让文章更加充实。简单地说,记叙文事情发生的经过是建立在事实之上的,而观点则是文章的中心或者作者的意图。我们还是以人教版8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文章《背影》为例。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背影》感动了几代人,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描述了父亲穿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的情景。作者被父亲充满爱的动作、背影深深感动:“我的眼泪很快流下来了”。作者也曾经对这篇文章进行过说明:“……我只是写实……”。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教师,最感动我的是朱自清先生对父亲蹒跚背影的描写:在描写这样的背影过程中,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展示父亲对我的关怀——戴、穿、走、探、穿、爬、攀、缩、倾①。每每读到这两段,我都流泪不止。因为现实生活中我的父亲也是这样对待我的,也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用这么一个买橘子的事例展示了天下父亲对子女爱的表达形式。我们都清楚,如果朱自清先生没有亲身经历这样的事,是很难写出这样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的。这样的父爱的体会,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才能写得这么朴素感人。否则,只能是无病呻吟。这篇文章的观点则是作者反复强调的:“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当然,深层的意图这是作者对父亲的思念,被父亲深深的爱感动。
总的说来,初中现代文基本都包括了观点和事实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寻找作者观点,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事实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或用事实去展示自己的观点。观点和事实不光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对他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我们教师要时时刻刻的运用这种技巧去指导学生分析课文。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这项技巧。
【注释】
① 袁灏菲.《背影》ppt课件(获奖课件).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张公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