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农业研究述评
2015-12-27邱元炜刘亚萍广西大学商学院
◇文/邱元炜 刘亚萍(广西大学商学院)
国内旅游农业研究述评
◇文/邱元炜 刘亚萍(广西大学商学院)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学者刘德谦认为,“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主体”。可见,在概念上,农业旅游隶属于乡村旅游,是由旅游与农业联姻产生的一种新兴产业。根据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内容推算,国内旅游农业应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据统计,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乡村旅游的井喷,进一步推动旅游农业快速发展。与乡村旅游的研究不同,旅游农业的研究,当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入手,并与时俱进。
文献的选择
截至2014年12月31日,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以“旅游农业”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2112条结果;以“旅游农业”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1843条;以“旅游农业”为篇名进行检索,得到260条。通过层层把关,最终选定241篇文献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从年份上看,这些文献中最早见于1989年,至2014年跨度为26年。值得一提的是,从1998年开始,每年的文献数明显增多,且波动不大,可见国内对旅游农业的研究是越来越繁荣。
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
从现有的文献能看出,国内对旅游农业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方法非常单一,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很少。相当多的文献,根本就谈不上研究;在称得上研究的文献中,也有很多未能从点到面彼此联系揭示规律。还有,现有的研究都未能前后呼应形成体系。
从学科来看,作者为农业领域的多,旅游界的少。从研究对象的选择看,要么泛泛而谈,要么范围较小,着眼于全乡(镇)、全县(市、区)的研究少。从关注的焦点来看,关注产业经济和游客的多,关注宏观调控、产业融合的少,关注原住村民、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的更少。
梁伟军、易法海引入定量分析,对作为旅游农业发展典型的5个省(市)的20个村进行判断抽样调查并撰文。该文从农户的视角研究旅游农业发展“三农”的效应,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在研究方法上,李力、谷明及刘华楠对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总结,陶卓民、是丽娜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等,都是比较值得注意的。
研究内容综述
根据文献的研究重点和深度,大致可将241篇文献分为四大类:引进倡导型、实践总结型、概念探索型、开发及模式研究型。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分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引进倡导型。不管哪一个年度,引进倡导型文献几乎都最常见。这类文献数量最多,其学术含金量却最低。有的文章题目咋一看学术味十足,通读后却发现揭示的问题和对策大同小异。这类文献又可细分为三类:一是引进发展旅游农业的思路或做法;二是倡导发展旅游农业;三是对某地发展旅游农业进行简单的可行性论证。
实践总结型。该类文章主要是描述和呈现事实,这说明旅游农业的实践,当时就取得了不少成果。这类文献虽无多少“研究”成分,但留下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不少文章报道事实后,对旅游农业的或总结,或反思,或揭示问题,或提出对策,不乏闪光之处。
概念探索型。13篇文献是全部或重点探讨、辨析旅游农业概念的。不管哪类文献,大都将旅游农业等同于观光农业、都市农业、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甚至有个别作者,还将旅游农业等同于农业旅游产品。
虽然旅游农业的概念莫衷一是,但对于其本质特征,却有多人指出是旅游与农业的融合。1989年,刘明提出旅游农业“是通过规划、设计、施工,把增加农业的艺术性作为丰富旅游的重要内容,将科学性、趣味性、生产的商品性与游客动手实践方式融于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城市其他名胜风景点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换句话说,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是旅游农业的最本质特征。
开发及模式研究型。第四类文献往往也对旅游农业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或对旅游农业的特征进行了概述,还揭示了当前旅游农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但对概念的研究没有超出第三类文献;揭示的问题与提出的对策惊人相似;问题与对策都主要集中在加强规划、注意环境承受力等方面。少数文献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未见深入探讨。
张莹、何佳梅认为我国旅游农业的发展大致划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为兴起阶段,21世纪以来为蓬勃发展阶段。从总体来看,“大陆的旅游农业起步较晚,目前仍以观赏为主,刚刚处于发展阶段。”刘年艳也将旅游农业划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兴起与政府探索阶段;观光为主体,政府与企业联合推进阶段;产业化发展阶段。刘年艳还揭示了旅游农业的变化趋势,认为其正从单一观光型农业向休闲、教育、体验、养生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农业转型。高贤伟、卢朝晖总结了旅游农业开发的多种形式,包括农产品提供型、农村空间提供型、体验交流型、综合多功能型,而体验交流型又可分为游客参加乡村节事活动和参与农业生产。
这类文献的一个重点,是着重探讨旅游农业的开发模式。刘华楠根据我国国情,总结出十大旅游农业模式:都市农业型,生态环保型,绿色食品基地型,民俗风情型,新、奇、优、特产品型,人文景观型,地形地貌型,科技先导型,动植物品种示范推广型,农业博览会型。
此外,还有一些文献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对旅游农业的开发进行了研究,如钟静、沙润等认为我国旅游农业产品总体上仍处于介绍期,并分析了介绍期旅游农业产品的营销特点。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研究的范围偏小。现有的文献,有的没有确定研究区域;有的看似选定一个行政区,但研究仍无针对性;有的选取一个村庄或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这么小的区域往往只能研究农业旅游,而非旅游农业。二是研究的体系不明。目前,国内对旅游农业的研究还处于比较浅的层次,未能形成体系。三是研究的创造不足。可以说,国内对旅游农业的研究,是被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走,研究显得滞后,见解独到、新颖、富于创造的文献非常少。
研究展望
理清概念,构建体系。给旅游农业作出一个清楚、完整、科学的定义,应该并不难。当然,如果由学界权威或行业领军人士来提出,就能更迅速、更广泛地得到认同。理清概念后,更关键的是构建体系。
立足县域经济,突出产业融合。旅游农业属于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旅游农业的研究,一定要在“融合”二字上狠下功夫。从这个角度看,研究对象的区域范围,应选择一个县或县级区、市,最好还能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去研究,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预测性,能解决一点实际问题。
重视原住村民,促进社会和谐。所选的文献中,只有一篇是把原住村民当做重点来关注的。旅游农业的研究,如何绕得开原住村民呢?当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时候,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原住居民不欢迎游客的现象。外来游客扰乱了当地人的生活秩序,进而造成了与原住民的紧张关系。旅游农业研究应该是政府、游客、原住民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多种方法并用,凸显定量分析。从选定的文献来看,定性研究且只用定性研究的文章占的比例太大。可喜的是,最近几年的文献,定量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已有所见。毋庸置疑,多种研究方法并用,尤其重视定量研究,其价值必定大大提高。
所属的中国学术期刊
总库,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已收录国内学术期刊8050种,收录起点为1915年。可以说,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对“旅游农业”的期刊研究资料实现了全覆盖。本文依托该数据库检索出以“旅游农业”为研究重点的全部文献,逐篇进行梳理,应该说能够得以管窥我国各相关领域对旅游农业的研究脉络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