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华: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经济绿色化
2015-12-27陈向国
文 // 本刊记者 陈向国
解振华: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经济绿色化
文 // 本刊记者 陈向国
2015年9月12日,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主办的“绿色化:生态设计论坛”在京召开。论坛旨在推动从设计源头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产生,有利于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论坛上做主旨演讲时说,绿色转型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过程中努力实现的目标和主线,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绿色化的重要途径。谢振华指出,生态设计是推进绿色化的源头性措施,生态设计要逐步深入到各个领域,建议在重点试点中要逐步地扩大规模,这应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解振华在演讲中,对经济绿色转型路径、循环经济取得的成绩两方面做了详细讲解;对如何推动“十三五”循环经济新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绿色转型的必然之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持续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总量也将不断增加,消费升级带来的废旧家电、报废汽车、餐厨及建筑废弃材料等都成为亟待解决的资源环境问题。
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基本路径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循环经济是最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从源头和生产过程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有机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习近平主席在视察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时指出:“循环经济就是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垃圾就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你们要再接再励。”李克强总理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任务。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态化、绿色化改造,把资源吃干榨尽,使废弃物变废为宝,对企业来讲,可以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对全社会来说,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素质和发展质量,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负责经济工作的张高丽副总理提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所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合式的循环,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由于资源消耗引起的环境问题、培育新兴产业、提高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已经取得积极进展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循环经济由理念到实践、由试点到形成较大规模,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是循环经济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党的十八大把循环经济的作用和地位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把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多地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2013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对发展循环经济做出战略规划和具体工作部署。
二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国家对园区和企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生活资源循环利用在省市县域开展了不同层次、范围的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组织实施城市矿产、园区循环化改造、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生产过程协同处理废弃物等重点工程,各省市也结合本地的实际自主开展了相关的工作,形成了国家、省、市(地)试点示范体系,在钢铁、电力、煤炭、建材、汽车等重点行业探索建立了几十种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的领域,也在研究和发展循环经济。原来我们搞CCS,现在我们搞CCUS,中国二氧化碳的利用实际上已经有了突破,也有了一些技术,有的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的产业。
三是循环型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在工业领域,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向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的方向发展。在农业领域,实践探索了农林牧渔多业共生、农工旅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服务业领域,通过推动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转变消费模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配套的政策逐步完善。中央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开展示范试点。实行了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阶梯水价和燃煤发电脱硫脱硝、除尘加价政策,煤矸石、余热余压、垃圾和沼气发电的优惠政策。制定了鼓励生产和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专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了支持循环经济的投融资政策。现在这些政策都对发展循环经济起了很大的鼓励、激励作用。
五是促进绿色转型成效显著。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绩效明显得到改善,有力促进了绿色转型。“十二五”前四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下降了13.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了24%,资源产出率提高10%左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据有关协会统计,2014年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量近2.5亿吨,与利用原生材料相比,节约能源近2亿吨标准煤,减少废水排放90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70万吨,减少固体废弃物11.5亿吨。
解振华强调说,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循环经济还面临着法律约束力不强、配套政策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统计、服务等基础能力薄弱等问题。循环经济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水平有待提高,发展循环经济依然任重道远。
推动“十三五”循环经济新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绿色化、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部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国民经济绿色化的重要途径,推动循环经济的法治化、制度化、标准化发展。为此,建议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我国循环经济涉及资源开采、生产利用、消费和废弃再生处理、处置等资源利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从推行实践及各方面反映看,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增强可操作性。建议按照生态文明和绿色化的新要求,借鉴资源效率型国际新理念以及有效做法和经验,对循环经济推进机制进行系统设计,加快修订出台《循环经济法》,加快起草《餐厨废弃物管理及资源化利用条例》等配套法规,形成循环经济法统领,子领域条例落实,横向协同、纵向分层的法律体系。
(二)加快重大制度建设。一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主体,引入市场化手段,灵活运用企业自主承担、第三方服务、征收基金等方式,促进相关方承担产品的源头预防、环境信息披露、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等责任。二是产品生态设计制度。在设计阶段,采用易于回收和循环利用的生态材料和产品设计,增强产品的可拆解性,推动产品零部件标准化、兼容化。三是循环经济认证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循环经济产品认证标准,健全再生产品的标识管理制度。四是再生产品推广使用制度。
(三)强化技术服务支撑。技术是资源可循环、产业能链接的关键,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关键链接技术的突破。建议在国家、地方科技计划中,设立固体资源化利用等科技专项,加大对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技术研发机构,组建重点领域循环经济产业联盟。建立关键技术绩效评估制度。加强循环经济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技术成果产权化。
(四)健全政策机制。要通过价格、财税、投融资等综合性政策,使资源循环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支撑,增加循环参与方的内生动力。一是深化税收改革,理顺原生资源价格和可再生资源价格体系。研究建立建筑垃圾、生活废弃物、餐厨废弃物排放收费制度。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在资源效率、环境绩效、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提高政策综合成效。二是要完善投融资政策。建议研究建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发行循环经济专项企业债,积极支持和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三是建立以资源产出率为核心、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统计核算方法,开展对政府、园区、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评价和考核。
(五)实施重大工程。一是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规划。产业园区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强度高的集中区。建议继续大力推动新建园区循环化布局,按产业链、价值链“两链”集聚项目,优化布局;对存量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升物质流管理和环境管理水平。这其中清洁生产是最核心的技术。二是实施重点领域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推动构建循环型工业、工业和服务业体系,总结推广试点示范经验和模式,积极探索“产城功能协调”、“工、农、服务业有机耦合”的新模式,推动形成跨区域、跨领域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对此,解振华补充说,只有把城市、农村、工业、农业都联系起来,真正把循环经济做大,才能够解决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三是实施“城市矿产”提升计划。统筹规划利用好国内与国际资源、原生资源与蓄积再生资源,提高对城市典型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水平,加大对分散布局、不规范企业的整治力度,促进集聚化布局,规范高效利用再生资源,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和信息技术,塑造现代新型回收体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另外我们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改变方面,必须要纳入到循环经济的这种理念和循环经济的要求,真正要解决我们生活当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