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的草木世界
2015-12-27秋平
秋平
张岱的草木世界
秋平
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一般都钟情花花草草。旅游,不就是和草木的一种交流吗?地理不一样,气候不一样,草木也生长得自然就不一样,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呢。
张岱的《陶庵梦忆》,虽是苦难过后的追忆,但是,乡土情怀,故国之思,都在寄兴亡之叹,抒沧桑之感。
那些关于草木的文字,芬芳虽成永远,可读来仍然清新,闲适,随意,亲切。
以牡丹花的名义
这一天,应该是牡丹花盛开的季节,张岱因朋友之邀来到了浙江天台。
天台的牡丹,真是又大又漂亮,不像别的地方那么艳,但绝对魁梧,花中之帅哥。
让我们的目光停留。
五圣祠前,这是一株鹅黄牡丹,粗大的主杆,枝叶繁盛,主杆上有三枝分流,花大如小斗。就这一株牡丹,枝连枝,叶接叶,花捧花,将整个院子都充满了,来看花的人啊,络绎不绝。
我们到的时候,这里正在唱大戏,以什么名义呢,就是为了庆祝这株牡丹长得好,长得帅啊。戏台搭在牡丹花外,当地人就是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这是花神呢,她会保佑我们的,你们别去碰她,绝对不能摘花,如果冒犯了她,那你就会招致祸害,对于这样的花神,我们只能敬仰,让她自然生长和消逝。
我们还可以设想一下,张岱进入这个村的时候,那台戏正热闹地上演,他没说演的是什么戏,但肯定和花有关,说不定就是卖油郎独占花魁之类,一定是神话,一定有很强的故事情节,那样才叫人过瘾。
而且,戏台的周围,也一定是热闹无比,各类小摊小贩,孩童老人,走村串户的亲朋好友们,把它当成一种节日,这不就是牡丹搭台,经济唱戏吗?
张岱想,有花看,有戏看,日子过得挺好啊。
有敬畏总比没敬畏要好,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名义。
喝酒去,喝酒去,张岱的朋友们,见张岱这么高兴,于是更加高兴。
那么就去喝酒吧,痛快地喝!
园艺师金乳生
张岱的朋友遍天下,他走到哪里,访到哪里,哪里的人就成为了他的朋友,吃喝拉撒睡,各式各样。
金乳生,一个很喜欢种花的园艺师。
他的房子前,刚好有一大块空地,又有一条小河。于是,他就临河建起小房子三间,用竹篱围起来,总之,经过一番精心设计,这就很像一个小花园了。
筑好庭院,目的当然是为了种花。
他的花园,品种繁多,百余种花,浓淡疏密,非常有情趣。
春天,以罂粟、虞美人为主,而山兰、素馨、决明子为辅。想想看,那罂粟花开起来,还有谁能和它争艳,野性而又有张力,春天似乎就是它迎接来的。
夏天,以洛阳花、建兰为主,而蜀葵、乌斯菊、望江南、茉莉、珍珠兰为次。夏天虽火热,但这些花仍然在太阳底下顽强生长着,越热越有生命活力。
秋天,以菊为主,而剪秋纱、秋葵、秋海棠、雁来红、矮鸡冠佐之。秋天是菊的天下,就如女人在夏夜的晚上,可以施展出她十二分的妩媚那样。
冬天,以水仙为主,而长春佐之。如果从造型的角度,那些被雕刻装扮过的水仙,也会使冰冷的冬天绽放出春天的光彩。
这位金园艺师,还非常懂得生态的协调。他将那些粗大的木本植物,如紫白丁香、腊梅、西府滇茶、日丹白梨花,都种在墙头屋角,用来遮挡烈日。
如果这样写金园艺师,那还没有特别的突出点,这样的人也是很多的,这样的庭园更多,只要有钱,弄几个人种种就可以了。
可是金乳生不这样,他是亲历亲为,正是这种亲身经历,让张岱很感动,这些美丽的花花草草,种出来真不简单,它们简直就是金园艺师汗水和辛勤的结晶。
看弱质多病的金先生是如何种花的。
早上一起床,不洗脸,不梳头,他就趴在花丛中了。对每一株花都要查一遍,主要是查病虫害,花根叶底,一点都不放过,虽有上千盆,他也耐心得很。这样的检查是很有必要的、像火蚁、蚯蚓、像干虫、毛猬、蜒蚰,太多了,不一一列举。而对付这些害虫,要分别用不同的方法,他坚决不打农药(呵呵,虽然那时也没有农药可打)。他用什么方法呢?比如,对付火蚁,以鲞骨、鳖骨放在边上,将其引出消灭;比如,对付蜒蚰,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提着灯灭杀它;比如,对付毛猬,用马粪水消灭它;比如,对付蚯蚓,用石灰水灌河水弄死它。
金乳生的满园春色,原来有这么多的不简单在里面。
金乳生说,这也是一种创造,如此美景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再苦再累也值得!
这次采访,张岱无限感叹,任何风景,都需要付出。
神奇孔庙桧
1629年的某天,张岱来到了曲阜。
这样的大文豪,一定要来曲阜的,不去看看孔子老师,怎么能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呢?
买了门票进入,抬头一看,大吃一惊,只见孔庙的宫墙上有一块十三不搭的匾额: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这给人的感觉非常不好,这像什么啊,做旅游广告?这也太那个了吧,唉,估计这孔庙管理有问题呢。
幸好,进了仪门,就能看见孔子的手植桧,这是孔子精神的象征,这是一棵会思考的名树,一定要看个究竟。张岱就是奔着这棵树来的呢。
它确实经历沧桑啊。自孔先生种下它起,历周、秦、汉、晋,一直健康成长,至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它突然死了。死对于这棵名树来说,就是休息,这一休息,就休息到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三百零八年啊,它又活过来了。这一觉睡得真长,然而,孔子的子孙一直守着它,不离不弃,他们相信它不会死。到了唐高宗乾封三年(公元668年),它又突然死了。好在已经死过一次了,子孙们有经验,就让它一直睡吧,这一觉,比上一觉还长呢,三百七十四年,一直到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才醒。金宣宗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这棵名树,遭受兵火,枝叶都烧光,仅存二丈高的树干,在风雨中挺立。七十九年后,元世祖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孔子桧又活过来了。后来,一直长得很好,还生发出其他的枝干,枝繁叶茂。
张岱在《陶庵梦记》中,对孔子桧作了如上采访。
孔子的子孙们,一直将这棵树的荣和枯,当作家族和国家的命运来看待。
2013年6月,我也来到了曲阜。
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也是一定要来曲阜的,不去看看孔子老师,我们怎么能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呢?
不用买门票,拿着记者证,在收票处晃一下,尽管他们看得很仔细,比较照片,还要摘下墨镜,还要验证一下条形码,但我比张岱运气,不用买票就能瞻仰孔老师。
一进门,“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的垃圾广告,早已不见踪迹,只有“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在阳光下夺目。当然,张岱看不到,这是乾隆皇帝写的。
拍照,合影,就听得姓颜的导游(她自我介绍是颜回的七十九代孙),在介绍这四个字的渊源。鲁国大夫孙武叔,在朝中夸赞子贡:子贡的学问很深啊,我认为比他的老师仲尼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也不去反驳,只是打了个比方: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谁都可以看到我房里的东西,可是,我老师的这道墙呢,有好几仞高呢,如果找不到大门走进去,那你就根本无法看到他房子的雄伟。一仞好几米呢,子贡以数仞来比喻老师的学问比他要深得多。后来,人们干脆越加越高,加到万仞以上了。万仞,你们说孔子的学问有多高多深呢?
孔子手植桧前,我伫立,长久地伫立。
这棵名树,虽然有名,但毕竟不是神树。张岱以后,已经移植过,叫第四代手植桧。不想,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孔庙着火,名树被烧死,仅存树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再次着火,连树身也烧毁,仅存半米高的树桩了。但是,它毕竟神奇,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树桩旁发出新枝条,被称为“再生桧”,这是我看到的“先师手植桧”。
看着这棵名树,内心感叹,是什么赋予它力量,死死生生,死了又生?
孔府、孔庙、孔林,走了一圈,最大的感觉是,三孔中那些数以万计的桧柏,包括尼山孔庙,它们有枯有荣,无论枯荣,它们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我曾问过导游,三孔有多少枯木?因为,不时可以见到那些虽枯,但仍然挺立的桧柏,导游说,这个真不知道,没有人统计过。看来,人们并不关心枯木的存在。
其实,三孔的发展历程也如那些桧柏的枯荣。
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的所居之堂改为“寿堂”,只有房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用过的一些东西。几百年后,刘邦“以太牢祀孔子”,这才使孔子的运气好起来。到了雍正的时候,连修孔庙的施工图纸,他都要亲自审过,这就可以看出孔子从人到神的变迁了。
在尼山孔庙、孔庙、孔林,孔子像前,孔子墓前,我都合十膜拜,很虔诚,我是带着向全民偶像虚心学习的动机拜的,我希望像孔老师那样,遇到困难不妥协,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为自己的心灵做事。
我坚定地认为,孔子桧的枯荣,表面上看只是自然现象,它却是勃勃生机的生命存在,它是有思想会思考的,它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另一种化身。
神奇孔子桧。一棵会思想的名树。
菊的海洋
上回张岱采访了园艺师金乳生的种花经历。这回,他到了山东兖州,专门写菊花。
兖州一本家朋友,约张岱去看他的菊花园。张岱一向对花花草草很感兴趣,自然乐得其往。张岱先这样卖关子:我到了他家,在园子里走了一大圈,没有发现一盆菊花,又在他房子的周围走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发现一盆菊花,我正纳闷呢,花呢?过了一会,主人来了,将我引到一块面积很大很大的空地,这里,有用芦苇编起来的厂房三间,原来,菊就在这里面,厂房里的菊,把我看傻了,这哪里是菊啊,这简直就是菊的海洋嘛。
这个厂房的三面,都是用菊搭成的菊墙。每一面墙,都砌了三层的坛,坛子从大到小,菊花也是从大盆到小盆,呈阶梯状,依次往上。
这些菊花,大的花朵,如瓷盆大,一朵,一朵,一朵,都像球一样滚圆,都像金银荷花瓣,新鲜,艳丽,华贵,而花与花之间,都是翠叶层层,没有一张叶子脱落,勃勃生机。
是自然的力量?是泥土的力量?还是人工的力量?我想应该是数种力量的综合,才有了这芬芳的菊海洋。
附带说明一下,兖州这个地方,大凡是生活有点富裕的人家,都对菊非常钟爱。赏菊之日,这些人家的桌子上,炕上,灯旁,炉边,凡是吃的用的,都离不开菊,菊花是他们生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张岱喜欢菊,我也喜欢菊。
读书的时候,老师讲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还不是很理解。我只是认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肯不做官,不受气,也要过自己的生活。但是,对陶渊明内心那种高尚的境界,怎么也理解不透。他为什么采菊,为什么不种其他农作物,不生产劳动,有得吃吗?那时还没有退休工资吧,他写作也没有什么稿费,怎么养活家人啊?
老师笑笑说,采菊只是形式罢了,他一定要找一样东西,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思想。你们以后会慢慢理解的。
杭州植物园,每年秋天,都会搞一个菊展,规模大得很,我去看过好几次了。现在的种花技术,当然要比几百年前的先进多了,菊花的品种也要多出好多。为了吸引各类市民观看,那些菊花的造型,都是精心设计了又设计。小朋友看花,有的时候,只是关注那些奇形怪状的动物噢,游人也喜欢那些庞大的动物,什么熊猫啊,孔雀啊,可爱,好玩。
十月,杭州就是花的海洋,菊花当之无愧是表演的主角。
观赏菊自然养眼,但我更喜欢白菊,那可以食用的白菊。
有好几年时间,老家门口的空地上,都栽有白菊花,这种花很好养,基本不用什么管理,随它们自由生长,秋天只需要收获就行了。虽然不多,妈妈仍然会将它们采摘下来,用水蒸过,晾干,泡茶时加几朵白菊,顿时清香满口。
白菊性辛、甘、苦,微寒,平肝清目,清热解毒。
《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为上品,称为“君”。
朋友刚从西北高原来,带来一盒野菊,花朵极细,呈淡黄色,味苦,应该可以泡一壶极好的清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