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药剂拌种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试验
2015-12-26陈爱昌魏周全孙兴明王文慧
陈爱昌,魏周全,孙兴明,王文慧
(甘肃省定西市植保植检站,甘肃定西 743000)
8种药剂拌种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试验
陈爱昌,魏周全,孙兴明,王文慧
(甘肃省定西市植保植检站,甘肃定西 743000)
在室内筛选的基础上,进行了防治马铃薯黑痣病拌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8种药剂拌种对马铃薯均有一定的防效且未产生药害。其中,30%噻氟酰胺悬浮剂18.4 g、250 g/L醚菌酯悬浮剂30 mL、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42 g拌150 kg马铃薯种薯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均优于其余供试药剂,防治效果分别为78.14%、75.15%和68.90%。折合产量分别为27 006、26 752、26 006 kg/hm2,较对照分别增产42.09%、40.76%、36.83%,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不同药剂;拌种;马铃薯;黑痣病;防效
马铃薯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也是马铃薯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Kuhn早在1858年就进行过研究报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前苏联、日本、欧美等国也都十分重视[1],并有过不少报道,我国在吉林、河北、内蒙古、甘肃、云南等省区有过发生、危害、防治等报道[2~4]。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效益的提高和面积的不断扩大,许多马铃薯种植区重茬问题较为普遍,种薯调运频繁,导致马铃薯黑痣病普遍发生,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我们调查发现,一般地块马铃薯黑痣病病薯率在5%~10%,重症地块病薯率高达80%,已成为甘肃省定西马铃薯发展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且马铃薯黑痣病菌菌群构成的复杂性和遗传差异性也为防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了筛选出有效药剂,我们于2014年在定西市进行了8种药剂拌种试验,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由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多抗·福美双(0.75%多抗霉素、25%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由延边春雷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由延边春雷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氟胺·异菌脲(20%氟啶胺、20%异菌脲悬浮剂)由江西施普润农化有效公司生产,250 g/L醚菌酯悬浮剂由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由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0%噻氟酰胺悬浮剂由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3亿CFU/g可湿性粉剂由美国拜沃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指示马铃薯品种为感病品种陇薯3号一级种。防治对象为马铃薯黑痣病。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在临洮县羊嘶川村沟坝梯田地。海拔2 150 m,属于高寒阴湿区,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且均匀。试验设9个处理,每处理150 kg种薯,拌种药剂的用量分别为:处理1为氟胺·异菌脲50 mL;处理2为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50 g;处理3为多抗·福美双150 g;处理4为30%噻氟酰胺悬浮剂18.4 g;处理5为3亿CFU/g哈茨木霉可湿性粉剂70 g;处理6为250 g/L醚菌酯悬浮剂30 mL;处理7为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42 g;处理8为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 g;处理9为空白对照,不进行拌种处理(CK)。以上处理对水量均为3 kg,均匀喷洒到种薯上,阴干后播种。试验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50 m2(5 m×10 m)。试验于2014年4月22日铺全膜,5月4日人工点播,密度37 500株/hm2,其它管理措施同大田。马铃薯出苗后70 d(7月14日)调查茎秆发病情况。9月26日收获,按小区单收计产,每小区调查100个马铃薯块茎黑痣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马铃薯块茎发病调查与分级按照Woodhall的分级标准进行,每小区调查100个块茎。马铃薯黑痣病块茎病情分级标准为:0级,薯块表面没有菌核;1级,菌核面积占整个薯块面积的0%~5%;2级,菌核面积占整个薯块面积的6%~35%;3级,菌核面积占地中茎总面积的36%~65%;4级,菌核面积占地中茎总面积的66%~95%;5级,菌核面积占整个薯块面积的96%以上。
病株率(%)=(感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薯率(%)=(带病块茎数/调查总块茎数)× 100
薯块病情指数=[∑(各级病薯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薯块数×5)]×100
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8种药剂拌种对黑痣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处理后70 d后,处理4、处理6和处理7防治效果好,防效分别为78.14%、75.17%和68.90%,其余处理防效均低于50%。病株率以处理1、处理8、处理3、处理2、处理5较高,分别较对照降低10.13、12.09、14.29、16.54、18.72百分点。病薯率以处理8最高,为60.00%,较对照降低10.37百分点,其次为处理5、处理1、处理2,分别较对照降低30.07、35.00、35.52百分点;病情指数分别较对照降低14.46、16.45、23.74、19.17。8种农药拌种对马铃薯均未产生药害。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效
2.2 保产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各药剂拌种处理的马铃薯折合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以处理4折合产量最高,为27 006 kg/hm2,较对照增产42.09%;其次是处理6、处理7,分别为26 752、26 006 kg/hm2,较对照分别增产40.76%、36.83%;处理1、处理3、处理2、处理5较低,为21 006~21 754 kg/hm2,较对照增产10.52%~14.46%;处理8最低,为20 754 kg/hm2,较对照增产9.20%。
对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处理4、处理6与处理7差异不显著,与处理1、处理3、处理2、处理5、处理8差异显著,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1、处理3、处理2、处理5、处理8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的差异亦不显著。
表2 不同药剂处理马铃薯的产量
3 小结与讨论
1)试验结果表明,8种农药拌种对马铃薯均具有一定的防效且均未产生药害。其中30%噻氟酰胺悬浮剂18.4 g、250 g/L醚菌酯悬浮剂30 mL、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42 g拌150 kg种薯,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均优于其余供试药剂,防治效果分别为78.14%、75.17%和68.90%,其余处理防效均低于50%。折合产量分别为27 006、26 752、26 006 kg/hm2,较对照增产42.09%、40.76%、36.83%,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2)马铃薯黑痣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在全国马铃薯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及块茎,常常造成缺苗断垄。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也逐年上升,由此带来的重迎茬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马铃薯黑痣病日趋严重[5~6],因此生产上应注重该病的防治。
[1]O BRIEN,MURIEL J,AVERY E RICH.Potato Disease[J].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1976,6:29-30.
[2]戚佩坤.吉林省栽培植物真菌病害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57.
[3]戴芳澜.中国真菌总汇[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736-738.
[4]马永强,李继平,惠娜娜,等.2种药剂不同施药方式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效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20-122.
[5]曹春梅,李文刚,张建平,等.马铃薯黑痣病的研究现状[J].中国马铃薯,2009(3):171-173.
[6]李乾坤,孙顺娣,李敏权.马铃薯立枯丝核病的研究[J].马铃薯杂志,1998:12(2):79-85.
(本文责编:杨杰)
S532
A
1001-1463(2015)04-0048-03
10.3969/j.issn.1001-1463.2015.04.015
2014-12-29
陈爱昌(1980—),男,甘肃陇西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联系电话:(0)13830296822。
魏周全(1968—),男,甘肃定西人,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保护技术研究推广工作。E-mail:weizhouqu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