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引联析结式议论文结构法则初探
2015-12-26袁代彬
袁代彬
(重庆铜梁中学 重庆404100)
高中引联析结式议论文结构法则初探
袁代彬
(重庆铜梁中学 重庆404100)
不少学生由于入学成绩不理想,其作文写作基础也普遍较差,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我在高中语文议论文作文教学中经常发现,达到议论文基本式结构要求的作文并不多。绝大多数学生的议论文情况是:引出观点,罗列事例证明观点,草草作结了事,要么就是围绕中心论点回环重复一些粗浅的抽象分析性语句,或者罗列事例与循环议论间杂;而作结之草率,大多强调几句再发几句号召,如此等等。这些作文让人一看就头痛,它们或缺乏深度,或论题转移,或只有单打一的例证法,与围绕中心论点,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并进行辩证分析,以及结构完整等要求格格不入。
科学性 作用 指导
语文议论文的基本式结构,可以说是高中阶段学生议论文写作入门的基本论证结构。让高中阶段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这一基本的论证论证结构,真正进入议论文写作之门,入门之后再求变化和提高,是提高议论文写作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那么,如何才能让高中学生掌握这一基本式结构,逐步进入议论文写作之门呢?在几年来的高中议论文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作过一些探索,并从微观上摸索出一点关于基本式论证结构的法则。
议论文基本式结构是指议论文最常用最一般的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即三大块:
我认为这三大块是从思路的角度来划分的,将它与内容取向和内容本身的段落板块联系起来考察,可归纳如表:
?
具体地说,在用基本式结构写作议论文时,在段落结构上,按“引论、本论、结论”安排,将段落组合成三大板块;在思路结构上,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行文;行文时各步骤或板块依据中心论点按“类、因、法(或果)”的次序安排内容,而内容本身集中为:指出中心论点是什么、列出中心论点成立的理由(即“为什么”),指出要实行中心论点所包含的主张,应怎样去操作,或指出掌握中心论点所包含的观点,应怎样去思考和注意(即“怎么样”)。
议论文基本式结构的结构法则,即“引联析结式”,可归纳如下:
引述:-----略述材料,引出观点
联想:-----联系实际,正反举例
析理:-----剖析原因,廓清道理
作结:-----作出结论,指出做法
一、关于“引联析结式”结构法则的科学性
这一法则来源于客观的议论文文章写作技巧的归纳总结。对教学现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高中学生或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所写的议论文,最大的毛病是缺乏“析理”这一步。由于缺乏用分析事理来展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虽用事例印证了中心论点,但仍显得肤浅乏力。第二个毛病是缺乏辩证思维,对问题议其一面,忽略另一面,很少作对立统一的辩证思考。针对这两个毛病,在法则中强调写出“析理”这一步,同时在例证中强调正反对比论证。不过,这些要求不是要学生在写作中千篇一律地、长期地运用这一固定模式,而只是用以纠正其弱点,通过强化引导其入门。
这一法则符合认识过程的基本原理。认识论表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再到理性的呈螺旋上升的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关于认知过程的理论表明,人们的认识是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过程,是由整体感知到分析再到综合的心理过程。在“引联析结式”结构中,“引述”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也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整体感知过程。“联想”是由理性再回到感性抽象再回到具体的过程,是分析现象的阶段,是一般到个别的分析过程。“析理”是由感性再到理性、分析问题的本质联系的阶段,是一般到普遍的深化。“作结”则是分析后的综合思维过程,是全文论证的自然归宿。
二、关于“引联析结式”结构法则的作用及意义
运用这一法则指导议论文写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第一、学生拿到作文题目时易于快速构思。由于这个法则具体而明确好迅速地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其受到导向性的指引,从而迅速完成结构定位,使谋篇布局迅速,由无序变有序,避免了结构上的盲目性。
第二、保证用上多种论证方法,并使论证访求尽可能使用得恰当。比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等常用的论证方法都几乎囊括其中。
第三、注意并保证了用上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如正反举例、正反析理等,这有利于全面的阐述观点,避免片面性,做到严密性。
总之,对训练学生把握议论文文体特征以顺利入门有很大好处,甚至也能增大应试议论文的把握性。
三、如何运用“引联析结式”结构法则指导作文
1.注意命题,并审准题目
命题,尽量选用陈述性的立论式题目,引导学生写立论文。因为初次训练基本式结构这一法则,要从最基本的典型的论题入手,沿由简单到复杂的次序命题。
2.板书法则,明确各步的意义和做法。
第一步,引述。
针对题目或话题,分清属于哪种情况,以便选择具体的引述。其情况有几种:一是针对某种社会需要(如政治、经济、道德、工作、学习、生活)等主张、观点、看法等方面的需要)略述这种需要而引出;二是针对某种社会现象,略述这种现象而引出主张、观点、看法;三是针对命题者提供的材料(如事件、消息、诗文、寓言、漫画等,略述这一材料而概括提炼出主张、看法。总之,对需要、现象或材料略作叙述,分析提炼其蕴含,作出理性判断,确定文章中的论点。
第二步,联想。
即在确定论点的基础上,联想与第二步中的感性材料或社会现象相关的另一类感性材料或社会现象。这样就为文章的论点提供了依据,从而使第一步引出的理性判断获得更明晰的认识和印证。
第三步,析理。
在联想之后对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剖析,阐述它们的要旨,提示正反事例所包含的道理及其内在联系,尤其是因果关系。在阐述时,可列名言、警句等作理论论证,支持自己的剖析。
第四步:作结。
进一步概括上述道理,强调论点,并用以指导政治、经济、工作、学习、生活等某些方面的实际,指出做法等等。
3.范文引路。
老师事先选个题目,对照法则写出范文或找来例文印发给学生,揣摸仿效。
4.释疑解难。
在学生写作时,老师应随时指导学生按步骤和要求行文,并解决运用法则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5.反复修改
指导学生认真修改,主要是要注意叙例与析例语句街接,段落内部层次的连贯和语文的风格的统一,修改字句毛病和用错的标点符号。
6.对照讲评
主要是指对照法则的步骤要求进行讲评。
7.反复练习,求新求变
运用多个题目或话题反复练习,闯过入门关,逐渐进入从题目实际出发使用法则的议论文结构境界。
按照上述方法指导写作,优生将会进一步提高,差生将会因有“法”可依而大胆作文,迅速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