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分析

2015-12-26黄伟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4期
关键词:西医收缩压血压

黄伟

(祁门县闪里中心卫生院,安徽黄山245612)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分析

黄伟

(祁门县闪里中心卫生院,安徽黄山24561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综合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并评价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57/60),对照组为81.7%(49/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18,P=0.000);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8、42、49 d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研究组患者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能提高患者血压下降幅度,令患者血压下降平稳,长期疗效佳,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和对治疗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

高血压指当患者在静息状态时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上升(≥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通常伴脂肪与糖代谢紊乱和心、脑、肾、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常见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1]。有研究发现,我国2009年在30~70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1.4%,即有1.7亿人患高血压。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有上升趋势;更年期前女性患病率低于男性,但更年期后女性患病率迅速上升[2]。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出现各脏器并发症,还可能出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以及高血压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等,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如何防治高血压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中医与西医在高血压治疗方面各有其优势与劣势。如何将二者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是我国临床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3]。研究组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6~77岁,平均(52.6±2.6)岁;病程7~18年,平均(8.3±1.8)年;单纯收缩压升高23例,单纯舒张压升高25例,收缩压与舒张压同时升高1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45~79岁,平均(52.1± 2.1)岁;病程8~18年,平均(8.2±1.7)年;单纯收缩压升高21例,单纯舒张压升高26例,收缩压与舒张压同时升高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高血压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综合疗法,并指导患者均衡饮食,少摄入高脂、高热量食物,同时,少盐,食盐摄入量低于6 g/d,严禁烟、酒。鼓励患者多进行运动,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采用适当方法缓解压力。给予卡托普利(杭州民生药业,批号:T14F026)每次12.5 mg,每天2~3次,若有需要可在1~2周内将药量增至50 mg,每天2~3次。疗效不佳者加用尼莫地平(四川科伦药业,批号:10983188),剂量根据患者病情而定。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1)中药汤剂。处方[4]:珍珠母30 g,枸杞子15 g,熟地黄15 g,丹参15 g,茯苓10 g,生山楂10 g,车前子10 g。失眠者加枣仁10 g、交藤10 g;眩晕头痛者加天麻10 g、夏枯草10 g;头痛者加川芎10 g;阴虚显著者加龟板15 g。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用;(2)按摩疗法[5]。针灸或按摩涌泉、内关、曲池穴等。

1.2.2 疗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和收缩压,计算血压下降值。并根据杨永和[6]相关疗效评价标准,记录两组患者疗效。(1)显效:舒张压下降超过10 mm Hg,同时舒张压不高于90 mm Hg或收缩压下降超过20 mm Hg;(2)有效:舒张压下降幅度小于或等于10 mm Hg但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 mm Hg或收缩压下降小于或等于20 mm Hg;(3)无效:未达到有效的相关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18,P=0.000),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研究组患者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s,mm Hg)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s,mm Hg)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bP<0.05。

组别研究组(n=60)治疗前治疗后14 d 28 d 42 d 49 d对照组(n=60)治疗前治疗后14 d 28 d 42 d 49 d收缩压舒张压152.4±52.494.7±8.0 143.5±13.2a133.0±33.0ab132.8±32.8ab130.6±30.6ab87.3±8.1a80.5±0.5ab80.6±0.6ab79.1±9.1ab151.6±12.695.8±10.1 144.7±13.5a138.6±13.1a137.5±13.0a134.2±12.7a87.9±9.2a87.2±9.3a85.3±9.8a84.5±8.1a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处于不停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血管结构及功能改变[7]。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慢性疾病,患者血压升高,早期症状可见头晕、头痛、心悸、耳鸣、失眠等,到后期若不进行有效控制,将影响患者心、肾等脏器,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8]。西医理论已对高血压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明确了诊断,但目前对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目前,对高血压的西医治疗原则为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和心、肾、脑靶器官的损伤,以及其他相关疾病的管理。强调高血压治疗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性化调整。西医药物治疗降压效果佳,可对某些靶器官损伤有所逆转,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具有逆转心肌肥厚效应,但其降压效果波动大,对老年患者的影响广、不良反应较多,长期用药还可能影响患者性功能,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9]。马金辉[10]研究发现,服用药物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低于未服药者。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对高血压也有较多认识。该病被归入“眩晕”、“头痛”等范畴。病因被认为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内伤虚损等相关。其病机学说主要有2种假说[11]。(1)脾虚升压论:脾胃受损,气虚血瘀,血阻气滞而致血压升高;另外,浊阴不降、痰热受阻、脑脉阻塞也可导致血压上升。(2)阴阳失调论:由于七情损伤、饮食失调导致阴阳失调,肝、肾受损;可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

受中医整体观念的影响,高血压的中医治疗也采用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的降压作用缓和,持续性好,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对各种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有一定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降低对靶器官的损伤,提高疗效,降低毒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中医与西医属于两种不同体系,其治疗手段和思维方式均有一定差异。中医强调整体,从宏观上调整,从多方面、多靶点入手;西医重视局部,药物多属单靶点拮抗。因此,中西医结合并不是“1+1”的加法,而是要有机、合理地结合[12]。从上述情况出发,本研究希望能找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行之有效的方式。

本研究采用自拟中药汤剂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高血压,所用中药具有平肝潜阳、滋肝补肾、安神养心、清风熄火的效果。诸药联用可令风阳潜降,对脂质代谢紊乱、器官不良重塑有良好的逆转作用。临床治疗结果显示,单纯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均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但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更佳。研究组总有效率[95.0%(57/60)]高于对照组[81.7%(4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18,P=0.000)。而定期血压检测结果也表明,治疗14 d前两组患者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14 d后两组降压效果开始产生差异,研究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作者认为,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能提高患者血压下降幅度,令患者的血压下降平稳,长期疗效佳,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和对治疗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15例[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1):534-535.

[2]王健.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29):6062-6063.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2):103-112.

[4]张树关.中医利水法配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6):124-125.

[5]程广书.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治疗高血压75例[J].中医研究,2012,25(3):15-17.

[6]杨永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6):77-78.

[7]林嘉鳞,龚佳青,张晓群.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2,44(12):36-37.

[8]林珺.基于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479-480.

[9]黄文河.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3(14):235-236.

[10]马金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临床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13,28(3):310-311.

[11]黄玉梅,向科明,许文东.中西医结合治疗86例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2,4(7):81-82.

[12]倪宇艇.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切入点及策略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5):601-602.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4.043

:B

:1009-5519(2015)04-0588-02

2014-08-26)

黄伟(1969-),男,安徽祁门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普外科相关研究工作;E-mail:v067ab37a46@163.com。

猜你喜欢

西医收缩压血压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