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迟到的“海绵城市”

2015-12-26潘卫艳

中国房地产业 2015年11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雨水

文/本刊记者 潘卫艳

迟到的“海绵城市”

文/本刊记者 潘卫艳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海绵城市”的各种讨论变得热闹起来。就我们自身的感受而言,“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本在意料之中。这些年,我们看过了太多本不该看到的风景,比如“夏天去城里看海”,“海里的车”。然而调侃归调侃,面对这片不请自来的“海域”,尴尬的本该是城市的建设和规划部门。

早年在青岛念书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见识过了德国在青岛建设时留下的能撑起一个成年人的地下道,时至今日,青岛的老城区在多雨的夏天都很少出现道路蓄水的状况,相比之下,漂亮而现代化的新城区在这方面就差了许多。青岛并不是个案。“海绵城市”本该是件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城市化建设加速度的发展,建设者们心浮气躁地建设了大片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现代化新市区,最开始的时候,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被释放的人们顾不得许多,很多人还沉浸在从平房到楼房的喜悦当中,然而当物质生活不断被满足,当搬上楼房的惊喜不再,当粗糙的新城市建设弊端暴露,人们便开始为最初的决定买单。这是一个集体性的行为。一整个集体为一整个集体的迫切与冲动买单。

现在不过刚刚开始。中国的地域太过于宽广,以至于在一个地方讲过的故事有过的冲动今天仍然可以在另一个地方重复着。相比较而言,东部城市的建设发展速度一定会快于西部,而城市又明显快于农村。发展一定会伴随着错误,我们不能苛求,然而今时今日东部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西部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不能有效避免,就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关注的问题。

2013年,当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消息传来,几乎令所有的城市管理者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尤其是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偏远城市地区,已经开始琢磨如何利用国家新政策大干一场。在那段时间里,发改委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无数人的目光。面对众人的期待,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中心主任李铁给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回应,他说,对于那些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如果还没有准备好,宁可不发展。一片哗然,各种解读。我想,为什么李铁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出这样的话,应该是因为他走过了太多建设失败的城市,并看到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这分明是一种痛心。

我们为过上所谓的现代化生活究竟付出了多少代价,没有人知道确切的数字,但所有人都感受得到。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周围的环境,全部都在恶化。谁说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一定比昨日幸福?没有人敢拍胸脯。中国太大,社会太复杂,每个个体都有自己具体的状况,都有自己难言的苦衷,我们指责西部地区还在像东部之前一样野蛮发展,他们反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你们富了为什么要阻止我们发展?我们指责有些地区为了发财致富污染环境,他们说我们已经受够了穷。当一部分人已经在为最初的错误决定艰难买单,另一部分人还在贫穷里苦苦挣扎。各种状况错综复杂,没有最好的解决办法,所有最终的决定都是经过无数次衡量之后的折衷,也是妥协。

以上是由海绵城市引发的一家之言,以下是我们整理的有关海绵城市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1】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

会议指出,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设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海绵城市,可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会议确定,一是海绵城市建设要与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加强排水、调蓄等设施建设,努力消除因给排水设施不足而一雨就涝、污水横流的“顽疾”,加快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和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二是从今年起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基础设施规划、施工、竣工等环节都要突出相关要求。增强建筑小区、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带等的雨水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并和地下管廊建设结合起来。三是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采取PPP、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运营。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业务,多渠道支持海绵城市建设,使雨水变弃为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根据去年底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时间为三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2015 年4月2日,财政部公示16个城市入围海绵城市试点名单,其中迁安市、萍乡市、贵安新区、池州市等已经入围成为首批试点城市。

【2】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与此同时,正式确定了推进“时间表”,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对此,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表示,我国城市建设,屋面路面等过度硬化,改变了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降雨形成径流,导致城市“大雨必涝、雨后即旱”并引发水生态恶化。因此,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问题时提出,要将70%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解决城市“大雨必涝、雨后即旱”问题。

而对于执行的时间表,陆克华指出,“各地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的目标,但是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

根据指导意见,要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城市规划的刚性控制指标,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明确区域排放总量,不得违规超排。要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在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将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作为重点审查内容。

此外,在完善支持政策方面,需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融资支持。要区别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属性,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采取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有实力的科研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制造企业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组建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联合体,采用总承包等方式统筹组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项目,发挥整体效益。

【3】

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特意撰文阐释“海绵城市”。

章林伟认为,在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以我国北方为例,城市开发建设前,在自然地势地貌的下垫面条件下,70%~80%的降雨可以通过自然滞渗进入地下,涵养了本地的水源和生态,只有20%~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而城市开发建设后,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的下垫面硬化,70%~8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20%~30%的雨水能够入渗地下,破坏了自然生态本底,呈现了相反的水文特征,破坏了自然“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也带来了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章林伟强调,所谓的“海绵城市”并不是指某个项目,而是一种理念,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泾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

形象表述,即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按照上述定义,章林伟也综合各地已经开展的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的实践,对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进行过投资估算。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设施,具体包括排水防涝设施、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污水再生利用、漏损管网改造等等,总的建设成本大概在1.6亿-1.8亿元/平方公里。其中渗、滞、蓄等源头减排项目投资约占1/3。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自今年起,要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基础设施规划、施工、竣工等环节都要突出相关要求。增强建筑小区、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带等的雨水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按照每个城市平均25亿元左右的投资测算,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拉动超过1.5万亿左右的投资。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海绵雨水
农事 雨水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海绵是植物吗?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雨水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