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干扰素a-2b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2015-12-26韩利
韩 利
(湘潭县人民医院儿科,湖南 湘潭 411228)
探讨干扰素a-2b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韩 利
(湘潭县人民医院儿科,湖南 湘潭 411228)
目的分析干扰素a-2b联合炎琥宁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在了解病情后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退热、补液治疗等;采用干扰素a-2b及炎琥宁对观察组的46例进行治疗,将病毒唑作为对照组患儿的治疗药物。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采用病毒唑治疗的对照组,两组的临床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退热时间、手足疱疹及口腔溃疡的消退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联合应用干扰素a-2b与炎琥宁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治疗,具有疗效好及安全性高的优势。
手足口病;小儿;炎琥宁;干扰素a-2b
手足口病具有感染性强及传播快等特点,多发于年龄在5岁以下的儿童,临床表现包括口腔、手足出现疱疹及发热等,如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则可能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膜炎、肺水肿及心肌炎等,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患儿死亡[1]。因此在临床上要运用药物及时对患儿进行治疗,以降低手足口病对小儿健康造成的危害。本文分析了干扰素a-2b联合炎琥宁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儿科在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92例作为观察对象,男53例,女39例;年龄为6个月~5岁,平均(3.2±0.4)岁。所有患儿均被确诊为手足口病,病程为1~4 d,平均(1.7±0.2)d;92例的手足口均出现疱疹,85例存在发热症状,其中体温<38 ℃的有17例,在38~39 ℃的为46例,>39 ℃的为22例;此外,烦躁哭闹的患儿为79例,痰鸣音14例,呕吐5例,白细胞高于正常值的有62例。将92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程、性别及年龄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对比临床治疗效果。
1.2 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立即观察病情,并在了解病情后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退热、补液治疗,如患儿的白细胞值高于正常水平,则给予抗菌类治疗药物。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干扰素a-2b及炎琥宁对观察组的46例进行治疗,在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加入15 mg/kg炎琥宁行静脉滴注,每天静脉滴注1次;肌内注射干扰素a-2b,每天肌内注射1次,剂量为120万IU/kg。将病毒唑作为对照组患儿的治疗药物,在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加入10~20 mg/kg的病毒唑行静脉滴注治疗,每天静脉滴注1次。
1.3 观察指标:采用药物治疗后,对两组口腔溃疡的愈合时间、退热时间、手足疱疹的消退时间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记录。
1.4 疗效判断标准。为了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用了以下疗效判断标准:①如48 h之内,患儿的体温明显下降,口腔疼痛感得到明显缓解或消失,食欲获得明显改善,积极治疗3 d后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变小、变浅或愈合,则为显效。②如72 h之内,口腔的疼痛感得到有效缓解或消失,食欲得到明显改善,体温明显下降,且积极治疗5 d后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变小、变浅或愈合,则判定为有效。③如72 h后,患儿的口腔疼痛感没有得到明显减轻或加重,食欲没有获得明显的改善,且在积极治疗3 d后体温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下降,治疗5 d后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没有出现明显改善,则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将两组数据收集及记录好之后,利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差异检验为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检验为χ2检验,如P<0.05,则为说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两组患儿进行治疗后,发现联合使用炎琥宁与干扰素a-2b治疗的观察组疗效优于采用病毒唑治疗的对照组,两组的临床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退热时间、手足疱疹及口腔溃疡的消退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儿的数据比较见表1。此外,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中有1例呕吐;对照组中2例皮疹,1例水肿,2例贫血;两组均未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速、高热、腹泻、呼吸困难及休克等不良反应,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明显(P<0.05)。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肠道病毒是引起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原因,其中EV71及Cox A16是两种常见的手足口病病原体,病原体可通过隐性感染人群及患者的飞沫、唾液形式进行传播[2]。另外,如小儿所接触的物品被病原体污染,也可能引起手足口病。由于手足口病极容易在短时间中导致婴幼儿群体被感染,并形成具有聚集性特征的疫情,因此及时采用药物治疗被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对于疫情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3]。
本研究联合应用了炎琥宁与干扰素a-2b对观察组的46例患儿进行治疗,而在治疗对照组患儿时,则是采用了病毒唑,结果证明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可以认为干扰素a-2b联合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病毒唑。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儿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因此可以发现联合干扰素a-2b与炎琥宁的用药安全性明显优于病毒唑。相关研究发现静脉滴注病毒唑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约为10%,而联用炎琥宁与干扰素则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与本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大致相符。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仅为92例,研究对象较少,因此在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性方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干扰素a-2b还可以使K细胞及T细胞的原有活性得以增强,当K细胞、T细胞活性较强时,患儿体内就会产生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能够有效杀灭病毒,因此干扰素a-2b不但可以改善手足口病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使患儿的抗病毒免疫功能得以增强[4]。本研究的对照组中有2例皮疹,1例水肿,2例贫血,所以在应用病毒唑的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出现以上不良反应。此外,炎琥宁还可以促使CD4+/CD8+的水平发生变化,当CD4+/CD8+水平上升时,可加快血清菌酶的合成,因此用药后可对病毒复制与合成产生抑制作用[5]。在应用炎琥宁时本研究的给药方法为静脉滴注,通过静脉滴注患儿体内的血药浓度可快速上升,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发热、疱疹等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还可以减少肝肾代谢,能够有效预防用药的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联合应用干扰素a-2b与炎琥宁能够有效改善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樊云秀.痰热清注射液联合炎琥宁治疗儿童手足口病82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3,37(7):604.
[2]陈海峰.炎琥宁注射液联合病毒唑治疗急重型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3):481-482.
[3]林涛.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323-325.
[4]王丽英.重组人干扰素α-lb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27):91-92.
[5]黄春琳,吴庆灵.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α-2b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手足口病54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 (1):39-41.
R725.1
B
1671-8194(2015)08-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