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与前瞻性研究
2015-12-26丹荣根满
赵 丹荣根满
(1辽阳市中心医院糖尿病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医务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与前瞻性研究
赵 丹1荣根满2
(1辽阳市中心医院糖尿病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医务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研究分析活脑灵注射液治疗糖尿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活脑灵治疗DPN120例,同时与复方丹参注谢液治疗的60例作对照,观察活脑灵注射液对DPN患者肌电图、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1.67%,对照组为26.67%(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88.33%,对照组46.66%(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血流变学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活脑灵治疗DPN有较好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活脑灵;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肌电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生率达60%~90%[1-3],可累及全身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近年血管因素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已经被注意。活脑灵作为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血管性药,可以改善周围血管血流灌注,增加局部血流量,对缺血的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我们采用活脑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0例,并与其他扩血管药物的治疗作为对照,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180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①符合1996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②感觉功能障碍:如感觉过敏、减退、异常、肢体麻木、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闪电样或刀割样疼痛;③运动功能障碍:如肌力减弱、腱反射、膝反射减低或消失,深浅感觉减退;④营养功能障碍:如肌肉萎缩无力,皮肤干燥起裂,出汗过多或无汗等;⑤肌电图检查显示正中神经、腓神经有传导障碍;⑥排除非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本组180例中未见有糖尿病神经病变恶病质病例。
180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糖等治疗,血糖控制稳定。按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男64例,女56例,年龄28~80岁,平均57.5岁;糖尿病病程2~35年,平均12.9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10年,平均6.9年。对照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18~81岁,平均56.7岁;糖尿病病程3~30年,平均12.8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11年,平均7.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周围神经病变病程均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降糖药物和饮食与治疗前保持不变,并给予维生素B 2 mL,肌注,每日1次。治疗组120例在以上基础上,给予活脑灵注射液(法国Lafon大药厂生产,商品名弗斯兰)40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3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60 d。对照组60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3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60 d。
1.2.2 观察项目及方法:①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于清晨空腹卧床休息30 min后进行腱反射、膝反射检查,并逐次询问观察自觉症状轻重并作记录。②肌电图检查:采用丹东生产Cantata型肌电图仪,在治疗前后对全部患者作神经电生理检查。使用表面电极测定主侧肢体的正中神经、腓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③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血糖用氧化酶法,糖化血红蛋白用亲和层折法。④血流变学检查:以WX-813血流黏度细胞电流泳仪测定全血黏度(nb)和血浆黏度(np);以WZ-10血栓形成血小板黏附仪测定血小板黏附率(PAD)。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正中神经和腓神经MNCV和SNCV变化比较(,m/s)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正中神经和腓神经MNCV和SNCV变化比较(,m/s)
MNCV SNCV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 正中神经 腓总神经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120 42.3±3.9 51.4±4.8 38.3±3.1 48.1±3.6 37.6±3.1 43.7±4.1 32.3±3.8 39.8±4.4对照组 60 41.6±3.4 43.2±3.3 38.3±3.2 40.6±3.4 37.1±3.5 38.4±2.8 31.9±4.1 33.5±2.8 P值 >0.05 <0.01 >0.05 <0.01 >0.05 <0.01 >0.05 <0.01组别 n
表3 两组在治疗前后FBG、2hBG、HbA1c及血流变学的变化
1.2.3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腱、膝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NCV增加>5 m/s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腱、膝反射未完全恢复正常,肌电图NCV较治疗前增加<5 m/s;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膝、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NCV无变化。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经60 d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提示:活脑灵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效果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MNCV和SNCV变化比较,见表2。
2.3 两组在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流变学检查的变化,见表3。
3 讨 论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在临床上很常见,病程越长,症状越突出,且治疗手段十分有限。近年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代谢异常和血管损害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5-7]。高血糖本身对神经有毒性作用,持续高血糖激活了醛糖还原酶介导的多元途径,最终导致蛋白激酶介导的Na+-K+-ATP酶活性下降,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此外高血糖还可导致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与内皮细胞肿胀、增生、透明变性、糖蛋白沉积、管腔狭窄,从而使供应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病变而闭塞,导致神经缺血、缺氧、营养障碍,这一病理机制为活脑灵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活脑灵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血管活性药,经多方研究,它能非选择性抑制α-肾上腺素受体,非特异性和弱钙拮抗剂作用[8-10],因此活脑灵能松驰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扩张毛细静脉,增加血流量,故对由于血循环障碍导致的周围神经损害能恢复血供,改善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提高神经组织的有氧代谢水平;实验还证明,活脑灵也是一种“代谢活性药”,它能加强红细胞内的无氧糖酵解,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能抑制由ADP或肾上腺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降低红细胞聚集性,使血浆黏度得到显著的降低,从而减轻血流淤积,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的营养供给,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11-12];另还有实验证明,活脑灵能降低总耗氧量,提高组织氧张力,能节省组织耗氧,直接增加细胞内氧的供应,促进神经细胞髓鞘代谢及再生作用,提高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使神经病变组织得到恢复。
综上所述,活脑灵治疗DPN作用是多方面的。本组资料表明用活脑灵治疗DPN疗效显著,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是治疗DPN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理想药物。
[1]慕容洋洋,江山,文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与进展性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21(1):31-33.
[2]刘嵋,张金辉.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现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1):37-38.
[3]袁满,阳光辉.倍欣与降糖药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临床研究[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13,33(3):191-193.
[4]潘长玉.糖尿病性神经病变[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733-2739.
[5]马力,向前,成功.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与进展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5):301-303.
[6]李光伟,潘孝仁,Lillioja S,等.检测人群胰岛素敏感性的一项新指数[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8):656-657.
[7]徐济民,江复,边友珍.临床实用新药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18-323.
[8]芦海,朱栓立,王焕文,等.DIDDM和IGT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3,21(1):19-20.
[9]龙少华,江波.倍欣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前瞻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1):31-33.
[10]DeFronze RA,Ferrannini E.Insulin resstance.A multifaceted syndrome responsible for NIDDM, obesity,hypertension,dyslip idemia and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Diabetes Care,2011,14(3):173.
[11]Lagnipasin F,Capeechi PL,Acciavatti A,et al.Pharmacological preconditioning of ischaemia[J].Clin Hemorheol Microcirculalt,1997, 17(1):73.
[12]Kageyama S,Nakamichi N,Sekino H,et al.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Acarbose and Voglibose in healthy subjects[J].Clin Ther,2012,34(4):720-721.
R587.2
B
1671-8194(2015)08-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