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关系实证研究*——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视角

2015-12-26洪,潘

关键词:资源优势错位资源

张 洪,潘 辉

(1.安徽大学 商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2.徽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231201)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本源和依托,其优势度高低对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Deasy和Griess就运用旅游无差异曲线研究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两个相似的、互相竞争的旅游景点,并结合旅游等成本线划分出不同景点的旅游腹地,发现旅游景点与旅游客源地之间存在的引力是资源指向性的,进而得出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行为受到旅游资源感应效果的影响[1];后来,Priskin等以西澳大利亚中心海岸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对西海岸的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指出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依赖型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2]。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需求多样化的发展,尤其是旅游新业态的应运而生,现实中,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关系在传统正相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表现出负相关关系,甚至“资源诅咒”效应。如,Denicolal等通过考察意大利某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禀赋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发现该区域过去旅游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中低档次上,而随着网络核心能力发展所带来的创新动态效果,其经济发展又获得了显著改善[3];韩春鲜在旅游资源等级划分的基础上研究旅游经济水平空间差异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空间差异,指出必须增加旅游资本投入使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化[4];任凤慧等借助散点图分析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绩效的关系,发现以旅游资源禀赋为代表的初级生产要素对旅游产业竞争力及经济绩效的影响作用开始降低,经济绩效的发挥越来越依赖于旅游专业知识、专业人才和高等级的旅游要素[5];邓祖涛等采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对资源、区位与收入的发展同步性进行研究,发现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6];徐康宁等通过构建以能源资源为代表的资源丰裕度指数,考察不同省份间资源禀赋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资源丰裕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慢于资源贫瘠地区[7];邵帅等通过对我国地级煤炭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得出自然资源本身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但由于自然资源丰裕地区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明显制约了区域经济增长,“资源诅咒”效应明显存在[8]。安徽是旅游资源大省,丰富和多样化的旅游资源一直是安徽各地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力;然而,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旅游新业态和新需求的出现,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正相关影响作用并没有在安徽16个市都显著存在,因此,正确认识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制定本地区旅游业发展战略将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研究以安徽省16个市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和2012年安徽16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为研究基础数据,运用SPSS19.0相关性分析法以及空间错位分析法,分别分析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相关性以及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情况,以此为依据,对安徽16个市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一)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依据科学性、全面性和可获取性等原则,结合安徽省实际,选取具有国际和国内可比较性的20种高等级旅游资源作为评价旅游资源优势度的主要指标(见表1)。表中,旅游资源数量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旅游局官网、中国旅游网、国土资源部官网、安徽旅游政务网、安徽林业信息网和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官网等网站;各类旅游资源的赋权得分通过专家打分法获得。

表1 旅游资源种类及赋权得分

(二)旅游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选取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作为研究旅游经济的2个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作为研究安徽16个市旅游经济的主要指标(表2)。考虑到研究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比较性,表中指标数据主要为2012年的截面数据,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次的数据直接来源于2013年《安徽统计年鉴》;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外汇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次等数据直接来源于2012年安徽16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文简称《公报》);在计算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相对值时,所采用的户籍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公报》,《公报》未给出的数据则参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所采用的面积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16个市的政府网站。

表2 旅游经济评价指标

(三)研究方法

1.旅游资源优势度

对区际旅游资源的评价,本研究借鉴王凯[9]、黄成林[10]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消除人口、面积等因素带来误差的基础上,结合资源的数量、游览价值及资源间的匹配度来确定各地市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表3)。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ij为第i市第j种资源的数量,wij第i市第j种旅游资源的赋权得分(通过专家打分法获得,见表1),dij为第i地市第j种资源的加权数量相当于全省的绝对丰度;F1i为第i地市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指数。si为第i地市的面积(单位:万平方千米),pi为第i地市的户籍人口(单位:万人),eij为第i地市第j种旅游资源的加权数量相对于各地市面积及人口数量的相对丰度;F2i为第i地市旅游资源的相对丰度指数。Fi为第i地市旅游资源的丰度指数。rij为第i地市第j种旅游资源占第i个地市旅游资源总量的比重,i为第i地市各种旅游资源比重的平均值,Cvi为第i地市旅游资源配合指数。Zi为第i地市旅游资源的优势度。此处i=1,2,…,16;j=1,2,…,20。

2.旅游经济贡献率

为保证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数据可与旅游资源优势度进行有效比较,本研究采用旅游经济贡献率来衡量安徽16个市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等各项旅游经济指标,指标数值同样选择剔除了人口和面积等因素影响的相对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ij为第i地市第j项旅游经济指标值,si为第i个地市的总面积,pi为第i地市的户籍人口,a1ij为第i个地市第j项旅游经济指标相对全省的绝对比重,a2ij为第i地市第j项旅游经济指标相对该地市面积、人口的相对比重,Aij为第i地市第j项旅游经济指标相对值。此处i=1,2,…,16;j=1,2,…,6。

3.旅游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1ij表示2012年第i市第j项旅游经济指标数值,x0ij表示2011年第i地市第j项旅游经济指标数值,vij表示2012年第i地市第j项旅游经济指标的增长率。此处i=1,2,…,16;j=1,2,…,6。

4.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本研究考察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根据相关系数值分级如下:0<r<0.3为微弱相关;0.3≤r<0.5为低度相关;0.5≤r<0.7为中等相关;0.7≤r<0.85为显著相关;0.85≤r<1为高度相关[11]。

空间错位理论最早用来分析城市快速空间重构的背景下,弱势群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机会错位的情况,本文借用重心模型与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来分析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情况。基本思路如下:首先借用重心模型公式计算出各次级区域(市)在总区域空间范围内的重心地理坐标(,),计算公式如下: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所在地的经度坐标;y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所在地的纬度坐标;Mi是指某一区域的第i个次级区域(市)的属性量值(资源、收入、人次等)。然后借用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判断各次级区域(市)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情况,具体做法是,以旅游资源为横轴、旅游经济各指标为纵轴构建坐标系;同时,分别将横轴、纵轴划分为m、n个等级,形成纵横交错的二维数表(本文均划分为5个等级),将安徽16个市归入相应的交叉网格内,从而判断其空间错位情况。

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一)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相关性测定与分析

首先根据公式(1)—公式(7),分别计算出安徽16个市旅游资源优势度,然后根据公式(10)和公式(11)分别计算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相对值、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增长率等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数值(表3);基于以上结果,运用SPSS 19.0软件的相关性分析工具,对2012年安徽16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检验分析(见表4、表5)。

表3 2012年安徽省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数值

表4 2012年安徽省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的相关性测定

表5 2012年安徽省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增长率、旅游人次增长率的相关性测定

根据表4,就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收入相对值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2012年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总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591,相关系数值0.5≤r<0.7,为中等相关;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656,相关系数值0.5≤r<0.7为中等相关;与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02,相关系数值0.85≤r<1为高度相关。就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人次相对值的相关性分析来看,2012年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总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616,处为中等相关;与国内旅游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709,为显著相关;与入境旅游人次相对值间的相关系数为0.927,为高度相关。

根据表5,从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相关系数值均为负数;且除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与旅游资源优势度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3≤r<0.5的低度相关的范围内,其他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小于0.3,处于0<r<0.3的区间范围内,为微弱负相关。

究其原因,现阶段旅游资源所构成的吸引力仍然对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总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收入、旅游人次与旅游资源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然而,旅游经济的增长不再单纯依赖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环境演变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均对其有重要的影响,旅游经济增长速度与旅游资源之间微弱负相关的关系亟待改善。

(二)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空间错位性分析

首先,根据表3数据,通过公式(12)和公式(13),计算得出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各项指标间的重心分布情况(图1);然后,通过聚类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描绘出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空间错位分布情况(图2)。

从图1中可以看出,旅游资源与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次的重心较为接近,而与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以旅游收入为例,旅游资源与旅游总收入的重心相差0.216个经度、0.576个纬度,与国内旅游收入相差0.209个经度、0.555个纬度,与旅游外汇收入相差0.148个经度、0.028个纬度;根据各指标重心的经纬度数值,查询得出,旅游资源、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的重心分别处于池州市青阳县、合肥市巢湖市、合肥市巢湖市、芜湖市南陵县,结合地图可知,青阳县与南陵县地理距离最小,而与巢湖市距离较大。

与此同时,通过图2可以进一步地看出,旅游资源和旅游总收入等级均高的市为黄山,旅游资源和旅游总收入等级均较低的市为马鞍山、铜陵、蚌埠、阜阳、淮北和宿州;安庆、宣城、六安、淮南、滁州和亳州等市的旅游资源等级较高而旅游总收入等级却较低,呈现出与旅游经济反向偏离的特征;合肥、池州等市的旅游资源等级较低而旅游总收入等级却较高,呈现出与旅游经济正向偏离的特征。同理,可得出旅游资源与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之间的二维组合矩阵图,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做赘述。

究其原因,旅游资源仍然是入境旅游者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等级越高,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越多;受到闲暇时间及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国内旅游者选择就近旅游,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重心出现偏离。合肥、宣城和安庆等市的空间错位表现最为明显,就合肥而言,其旅游资源优势度较低,但作为省会城市,可以依托全省便捷的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区位和经济优势为新业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条件,使得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指标均较高,旅游业发展已突破原有的依赖旅游资源发展的单一模式;安庆和宣城等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度较高,但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指标则较低,说明上述两市的旅游资源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借助优势旅游资源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首先,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间存在相关性关系。一方面,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等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且与入境旅游高度相关,与国内旅游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旅游资源与旅游人次之间的相关系数值更大,说明旅游资源对旅游人次的影响更直接、更显著。另一方面,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等经济增长速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则不明显。

其次,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间存在空间错位现象。就全省而言,入境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重心与旅游资源重心较为接近,而国内旅游经济指标则偏离旅游资源重心;就各市而言,旅游资源等级与旅游经济等级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这种错位在合肥、宣城、安庆等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旅游资源保护,保障旅游经济稳定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仍然较大程度依赖旅游资源,因此,必须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强景区管理,考虑到景区的环境承载力,有效控制游客数量,保障旅游经济稳定发展。

第二,把握空间错位规律,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对于旅游资源优势度较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市,应深度挖掘旅游资源价值,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达到"以资源促经济"的目的,如安庆、宣城、六安、淮南、铜陵、亳州和滁州等7个市;对于旅游资源优势度较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在凭借旅游资源之外的竞争优势获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培育工作,达到"以经济促资源"的目的,如合肥;对于旅游资源优势度较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的市,应注重保持自身的旅游竞争力,如黄山、池州;对于旅游资源优势度较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的市,应注重提升现有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或者创新旅游新业态,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总之,旅游经济的增长不再是单纯依靠旅游资源的资源驱动型发展,而是更多地开始转向资本驱动型发展,一般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自然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有可能在长时期内保持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因此,安徽省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除关注自然资本外,还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促进经济有效平稳发展。

[1]DEASY G F,GRIESS P R.Impact of a tourist facility on its hinterland[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66,56(2):290-306.

[2]PRISKIN J.Assess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for nature-based tourism:the case of the Central Coast Region of Western Australia[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637-648.

[3]DENICOLAL S,CIOCCARELLI G,ZUCCHELLA A.Resource-based development and networked corecompetencies for tourism excellence[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260-266.

[4]韩春鲜.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差异的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5):871-875.

[5]任凤慧,孙虹.资源禀赋与我国旅游业经济绩效影响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63-68.

[6]邓祖涛,尹贻梅.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J].旅游科学,2009,23(3):6-10.

[7]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6):96-102.

[8]邵帅,杨莉莉.自然资源丰裕、资源产业依赖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0(9):26-44.

[9]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69-74.

[10]黄成林.中国主要旅游资源的省际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l,29(1):135-137.

[11]游玲杰.对于相关关系按程度分类的质疑[J].统计与信息论坛,1998(2):17-19.

猜你喜欢

资源优势错位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有趣的错位摄影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甘肃天祝县青稞产业发展浅析
“十三五”重点中心镇产业发展研究
吉林省花卉旅游的资源优势与发展策略研究
群策“错位相减法”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