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者晓丹

2015-12-26管一明

上海采风月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贺年卡酒壶仁者

文/王 海 摄/管一明

仁者晓丹

文/王 海 摄/管一明

1990年春节前夕,《上海文化年鉴》摄影记者管一明敲开了著名电影导演汤晓丹的家门。25年过去,管一明先生至今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汤家悬挂在五斗橱和窗台下林林总总数十张贺年卡。满头银发、身着绒线外套端坐在写字台前的汤晓丹语调迟缓而清晰地说:“这都是我的学生和两个儿子从世界各地寄给我的,看到这些卡片,就像看到了这些孩子们。”

那一年的汤晓丹,已年届八旬,留下优秀电影作品无数,亦有遗憾点点。资料显示,在完成了《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等名片后,仅从1960年代中到1980年代他退休这段时间,汤晓丹已经开始着手创作,中途却不得不奉命放弃或停拍的影片就多达8部。1980、1982年,汤晓丹因奉命拍摄《南昌起义》和《廖仲恺》,而不得不分别放弃了《淝大战》和《望断天涯路》的筹备。之后1984年的《宋庆龄》,1986年的《末代皇帝》,1987年的《布衣老帅》,以及1988年的《官渡之战》等几部他想拍的影片,也因种种原因导致半途而废。

在1990年春天来临之前的那个还显得清冷的冬日,未知把玩贺年卡的汤老心中,是否飘过一声英雄迟暮的叹息?

的确,汤晓丹因为善拍战争片而获得过“银幕将军”之美誉。但和“英雄”的名号相比,我更愿意接受他是一个:仁者。仁者的暮年,或有抱负未竟的遗憾,但回首往事,更多的难道不应该是一种对自身忠于初心,宅心仁厚的欣慰?

在管一明拜访汤老的那天,汤晓丹循例留下一幅题字:“不拘细枝末节,更重内在感情”。电影是一门最讲究细节出彩的艺术,岂能“不拘”?我在一份资料里看到,上世纪50年代初,汤晓丹拍摄《渡江侦察记》的时候,军事题材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能向观众展示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剧情中有一处情节,必须要表现战士吴老贵为掩护战友而英勇牺牲的场面。汤晓丹并没有被难倒,他为人物精心配置了一个重要道具——一只酒壶,在前面的剧情中做了充分的铺垫,不时让人物把酒壶拿出来嘬上两口。等到拍吴老贵牺牲的场面时,汤晓丹便拿这只酒壶来大做文章。银幕上丝毫没有看到吴老贵中枪倒地的动作,但是我们看到那只酒壶被抛在了杂草丛里,瓶口张开,几滴残酒从中汩汩涌出。

汤老这句话的深意,细细揣测倒更似他一生为人做事之写照。唯有仁者,方能不拘细节,不愉快的感受须臾即被主流之内心情感消弭。唯有仁者,能悉心听取各方意见,汇聚智慧“做生活”;唯有仁者,做生活时能顾全各方利益而不受内心执拗情感左右——是的,汤晓丹的电影作品是难得艺术与市场双丰收的典范。即便在一切政治挂帅的年代,他手里出的“活儿”依旧在技术上经得起推敲。这是优秀的匠人才能始终如一坚持的原则。

回溯江湖往事,“仁”让汤晓丹品尝到银幕人生的第一波掌声。1933年,身为天一影片公司布景师的汤晓丹,意外得到一次执导影片的机会,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白金龙》。这一机缘的获得,正源于汤晓丹避高趋下的谦和个性。原本准备亲自执导的电影公司老板因为担心与性格火爆的男一号谈不拢,索性把寡言不争口碑良好的汤晓丹推上前台,居然就此一炮走红。

而在此后阴晴不定的岁月里,“仁”亦让汤晓丹在不违良心的前提下涉险过关。这是无奈,也是人生的智慧。

在本文照片拍摄14年后,2004年9月,第24届金鸡奖评选揭晓。这届金鸡奖特为导演汤晓丹设终身成就奖,汤晓丹也是获得此奖的第一人。8年后,汤晓丹以102岁高寿谢世。

11年前的那次颁奖,因为健康原因,94岁的汤晓丹没有到现场。他的妻子蓝为洁代为领奖时说了一句非常汤晓丹的话:“即使我以后不能做电影导演了,在摄影棚做个场工还是可以的。”

汤晓丹留下了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作品,有一名同样优秀的妻子和两个著名艺术家的儿子汤沐海、汤沐黎。他历经清朝、民国走到新世纪。他用无数丰盈的细节堆积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却信奉“不拘细枝末节”。他或许不是大师,却是内心情感异常丰富的巨匠。

“仁者”等到了一切。一个童话般的结局。

猜你喜欢

贺年卡酒壶仁者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仁者爱人
中华笑话一壶酒—— 无钱打酒
阅读理解——贺年卡
刻薄鬼买酒
学做贺年卡
仁者
酒 壶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