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质量控制探究

2015-12-25闫俊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23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内容教学

闫俊杰

摘 要:实践教学在国内高等教育中是一个薄弱环节[1],其质量的提高将为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该文探讨了影响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教学质量的一些问题,提出提高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质量的主要措施,以期为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字:教学质量控制;野外实习;自然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3-125-03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2],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大量涌现,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野外实践是地理学的教学特色,是地理学人才培养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更是培养学生掌握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的独特教学环节,在地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就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课程体系建设[4]、实习模式与内容[3]、实习成绩评定[5]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而针对于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质量控制的研究少有报道。本文在总结伊犁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实习工作的基础上,对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质量控制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提高本科地理科学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1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上的问题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内容涉及多门学科,且相对于课堂教学,野外实习教学受野外干扰影响,不可控因素大大增加,若不能统筹安排,在管理上出现纰漏,将对教学质量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害,甚至使教学过程难以完成。

在实习前的准备阶段,教学经费、实习时间、实习路线、行程安排(包括交通和住宿)及教学内容等事项需相互协调和匹配。但近年来,新建和专科升本科的地方性高校大量涌现,其中不乏增设地理科学专业的高校(以师范类院校居多),对于新的高校,首要面临的就是人才紧缺的问题。其次,引进的人才多以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为主,在缺乏专业教师和有经验教师的指导的情况下[6],再加以对任职高校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情况都不熟悉,实习经费、内容和行程很难做到统筹安排,出现找不到或错过最佳实习地点和时期的问题,造成教学目的无法实现,因而,实习准备不充分成为教学质量得不到控制的重要原因。

在实习的开展阶段,野外环境对教学的干扰因素明显增多,学生注意力、自律性差及学习动力均大大降低,出现怕苦、怕累,热衷于游览、拍照,自行离队,采集和观测不认真等现象。再加上实习评定时学生很容易达标,致使学生自认为实习不认真的代价很小,将野外实习看成一次集体“游山玩水”。

目前,全国多数开设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教学的高校内,由于教学效果不佳,野外实习常被称为“公费旅游”;校方也迫于野外环境学生安全问题的压力,将野外实习经费和课时一降再降,致使野外实习陷入恶性循环,在教学的课程安排中受到很大争议。

1.2 教学内容上的问题 随人类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新时期的地理学已经不再是单纯描述山川、河流等分布的学科。傅伯杰院士提出:格局与过程之间的关系、其在人类活动影响和自然环境驱动下的时空变化、该变化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地球表层系统的变化和预测已成为新时期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7]。可见新时期地理学研究应把握地球表层系统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然而,目前多数高校在自然地理的实践教学中仍将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验证作为主要野外实习目的,内容侧重部门自然地理学内容,知识点相互独立,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只见表象不知内因,忽略了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系统性,使得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不足,难于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不同区域、不同单元、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现象的综合成因的思考和理解,不利于学生综合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3 新技术应用上的问题 目前,以遥感、地理信息与全球定位“3S”技术为代表的空间技术以其综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等优势,已成为空间信息獲取与处理的重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与地理空间相关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中。而传统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手段以野外观察、调查、勘探与测量为主,空间尺度局也限于点或中小区域,难于实现点、线、面的结合,方法耗时、效率低,且与实际脱节。

此外,“3S”技术已成为当前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建设等多个领域中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的基本技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8],而对“3S”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也逐步成为地理学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技能,因此,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引进“3S”技术,不仅为野外实习提供新技术,提高了教学质量,更是社会新型地学专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要求。

1.4 教学成绩评定上的问题 教学质量须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来保障,不仅要具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完整的教学过程、严格的教学管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估方法也不可或缺[5]。然而,长期以来,对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学生成绩的评定并不规范,教学过程及学生成绩的评定等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具体表现在,学生实习成绩片面地以实习报告撰写内容为评价依据,评估过程形式化现象严重[5]。学生野外实习“不认真”和观察、测量及记录等不积极,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实习成绩评定机制不健全,实习考核很容易通过,甚至班级的大比例学生会获得优秀的考核成绩,成绩评定无法实现对学生学习的真实考评,无法约束学生,且在评价指标上缺少对学生团队协作、探究能力、创新分析和思维能力的评价,导致学生缺乏教学过程的主体意识,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思考。

2 提高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质量主要措施

2.1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对于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选择综合性强、自然地理要素典型的实习地区是保证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根本。目前,多数高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以沿路线和流动实习为主,没有固定的实习地点和实习路线,这种沿途考察的实习模式无疑增加的教学的管理难度,且地理资料往往比较零散、宏观内容多、微观内容少,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有很高要求[9](这往往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相对而言,实习基地的建设节约了实习成本;在实习内容上有利于实现综合化与区域化,体现自然地理学的特点;实习过程的延续和实习资料的积累,以及实习过程不可控因素的减少,更便于教师对教学过程及内容的把握和调控,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2.2 编写实习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在野外的环境中,受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非典型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像课堂讲授的那么生动或形象,在实习过程往往难以辨别,实习的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对自然地理要素的辨别上。同时,新时期自然地理综合实习目标的重点也已不再是对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类型、形成机理、分布演变规律等知识的传授或对理论知识的验证,知识仅仅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能力的素材或工具。实习教材中对实习环境的讲解和描述、以及逼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的展示可以使学生提前认识实习地区的整体环境,有效降低陌生环境对学习的干扰,增加学生对知识性学习内容的认知度,从而为学生对知识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有助于提高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2.3 应用新技术,增加综合性实习内容 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建设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常为牵涉到多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问题,且综合性也正为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但在传统野外实习教学中,由于综合性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多个学科的要素,问题解决所需的观测、测量和采集等数据获取及数据分析的过程常因实习经费、实习时间及实验设备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实施,如最佳区位选择问题、宏观地貌特征和土壤或植被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而应用“3S”等空间新技术,则可以凭借其成本低、时间短、面向区域等优势为综合性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法,可以大大减低野外实习综合性问题解决的费用和时间等消耗,拓宽野外实习内容的范围,甚至可以借助于现代空间技术及可视化技术实现野外实习的虚拟教学。

2.4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的教师不仅是野外实习内容、行程安排及实习地点选择等实习事项的制定者,更是实习教学的指导者,因此实习教师的专业知识及野外实习经验直接决定了野外实习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且自然地理研究方法的更新,也对教师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近年来,随高校的扩招及全国高校数量的增多,高校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但引进教师多以青年教师为主,工作初期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的指导[10],因此,组建一支合理的实践教学队伍,鼓励青年教师参加野外实习,为青年教师的锻炼和培养提供条件,对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促进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神益。

2.5 健全成绩评定机制,以考核促学习 成绩评定不仅是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考核,更是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思维重要的一环。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健全包括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实习效果及实习态度、思想品质和综合素质在内的成绩评定机制必不可少。同时要转变传统的成绩评定方式,学生除完成实习报告的写作外,还可通过实习成果展示、小组或个人实习答辩等考核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考察和评定。

3 结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然而,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由于其复杂性,且受到多种不可控因素的干扰,所以产生教学难以开展、学生学习不积极等问题,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难以控制。通过近几年教学工作总结,提出了一些教学质量控制的措施并在实习中应用,取得一定成效。当然,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是一件复雜的事情,且各高校办学条件存在差异,面对的问题定有所不同,本文仅强调了新时期自然地理实习内容的综合性,突出了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希冀为相关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高凤杰,雷国平,杨凤海,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221-222.

[2]赵贵波.西工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

[3]刘守江,胡翠华,林叶彬,等.峨眉山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模式与内容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8):98-91.

[4]张旭良,付炳中,韩同欣.基于综合野外实习的自然地理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28-131.

[5]刘贤赵.浅论地理野外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4):87-89.

[6]张华,曲留柱,唐华丽.新进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05):162-164.

[7]傅伯杰,冷疏影,宋长青.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J].地理科学,2015,35(8):939-945.

[8]简兴,张振国,邱银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07):154-155.

[9]黄小敏,叶新才.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2010,6(4):84-89.

[10]张华,曲留柱,唐华丽.新进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05):162-164.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内容教学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主要内容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