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写作中的隐喻迁移研究

2015-12-25帅江云

关键词:概念隐喻

二语写作中的隐喻迁移研究

帅江云

(东华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从概念隐喻和语言隐喻两个方面对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二语写作中的隐喻迁移现象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发现:(1)学习者二语写作中能基本运用隐喻思维进行写作但仍然不能避免母语的干扰。(2)母语隐喻的迁移对二语写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直接迁移具有母语文化特色的隐喻句子对二语写作产生消极的影响。(3)二语写作中语言隐喻与概念隐喻不匹配,造成语篇不连贯。

关键词:概念隐喻;语言隐喻;隐喻迁移

收稿日期:2015-05-18

基金项目:东华理工大学人文社科校长

作者简介:帅江云(1980—),女,江西安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二语习得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帅江云.二语写作中的隐喻迁移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3):265-269.

Shuai Jiang-yun.A study of metaphor transfer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34(3):265-269.

迁移始终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的推进, 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二语习得中的隐喻迁移问题[1,2],而二语写作中的隐喻迁移现象未得到学者们的广泛重视。

随着国内外对二语写作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学习者的二语写作往往没有词汇和语法的错误,但缺乏本族语者的地道性[3,4]。Danesi认为是因为学习者将外语的形式映现到母语的概念结构上造成外语表达的不地道现象[3]。由于我们赖以思维和行事的普普通通的概念系统中本质上是隐喻性的[5]而且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与另一种语言不一致的隐喻、比喻系统[3]。由于母语的隐喻能力先于二语隐喻存在, 母语和二语语言概念系统具有共性又有差异,因此,学习者在二语写作过程中,容易产生隐喻概念和隐喻语言的迁移。本研究试从概念隐喻和语言隐喻两个方面探讨二语写作中的隐喻迁移现象。

1概念隐喻与语言隐喻

Lakoff & 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是一种概念域之间的映射, 通常被表述为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关系[5]。概念隐喻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在概念的产生和理解过程中, 起着十分重要的认知作用。在具体隐喻认知过程中, 人们往往用把一个概念域中的具体内容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中较为抽象内容上的方式来形成和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内容, 即具体隐喻为抽象,抽象隐喻为具体, 抽象隐喻为抽象等[6]。在隐喻语境中,许多研究者区分了概念隐喻和语言隐喻[7,8]。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概念之间的一种潜在的关系,而后者是用来表达这一概念而实际使用的语言。概念隐喻是以“A is B”的结构方式表达的,例如THEORIES ARE STRUCTURES, 语言隐喻是实现句子中这种潜在关系所使用的语言形式[9],如句子This theory rests on a strong foundation就是在概念隐喻THEORIES ARE STRUCTURES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隐喻表达式(语言隐喻)。

概念隐喻与语言隐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概念隐喻是语言隐喻的基础,语言隐喻是概念隐喻的语言表现形式。二语写作中的概念隐喻与语言隐喻两者应当相对应或者相匹配,才能达到语篇的连贯性。

2研究方法

2.1 语料与任务

本研究主要是考察隐喻迁移现象,为尽量排除写作中出现语法、词汇等一些基本错误,我们选取了江西某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31名学生(均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6名,女生15名。为了隐喻研究的需要,我们选取了一篇以抽象概念为题的英文作文,题目为:LIFE,写作要求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How do you view human life in general?2) What does life mean to you?3)What do you consider to be a happy life? 4)What is your view on life based on your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thoughts?字数为300字。要求学生课后完成,所收集的31篇作文为本研究的语料来源。

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我们将收集的31篇作文中出现的所有隐喻表达式(语言隐喻)进行统计,并归纳出作文中所使用的概念隐喻。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隐喻表达式的迁移

对被试作文中隐喻表达式进行统计,发现31篇作文总共产出隐喻表达式有133个,平均每人产出4.29个隐喻表达式。经过两位专业英语教师和一位外籍教师的共同探讨,最终确定133个隐喻表达式中有78个(58.6%)隐喻句带有母语痕迹,即被认为是受母语隐喻的影响。受母语影响的隐喻表达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直接迁移母语语言隐喻。

不少被试在写作中将母语隐喻直接翻译成英语。比较典型的句子有:

(a) Only giving up the array of stars can we gain the dawn.

(b) If we treat life well, life will give us good memories in return.

(c) Home is always a warm harbour…

(d) Reality contains many obstacles and setbacks.

(e)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pursue the so-called success on the sacrifice of their health.

这些句子直接迁移了母语隐喻,但并不影响本族语者对以上句子的理解。现代认知隐喻认为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5]。人类生活在同样的空间和时间纬度里, 面对相同的世界, 受相同自然规律的制约, 对物质世界或外部世界的认识必然是大致相同的, 对经验的概念化和对抽象概念的认识以及语言表达也是基本一致的。反过来说, 人类语言在建构关于现实事件的心理途径并理解周围环境和内心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时, 都有基本相同的经验化方式[1]。句子(a)“黑夜之后是黎明”这样的时间规律是被广泛接受和理解的。句子(c)把家比作港湾,是汉语中典型的比喻。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10]将harbour 解释为place of shelter or safety(避难处,庇护所),可以说Home is always a warm harbour…这句话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母语隐喻来表达家的概念。因此,这类母语隐喻的迁移不仅不会影响二语写作,而且会使写作更加生动,便于本族语者理解,丰富了英语语言。我们认为直接迁移母语有时对二语的写作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发生正迁移。

然而,直接翻译母语隐喻句子而不顾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会对写作产生消极的影响。如“Our minds are full of happiness.”,“The inside feelings make the call”,“a successful life lies not on …, but on the happiness in the heart.”这三个句子在汉语中的意思分别为:“我们满脑子的幸福”,“我内心的情感在呼唤”,“成功的生活不在于…,而在于内心的幸福”。这些句子都是建立在母语中“情感是容器”这一概念基础上衍化出来的隐喻表达式。但在二语写作中被试将这一概念强行迁移到二语的语言形式上,造成语言表达不地道或者错误。因此,直接翻译有独特母语概念的隐喻会影响二语的写作表达,在迁移母语隐喻时应当注意二语语言的表达习惯,正确使用母语概念隐喻来丰富二语写作。

(2)硬搬母语文化特色的隐喻句子。在被试的作文中写道:

(a) the “wonder” leaf eventually returns to the embrace of our mother earth。

(b) I dare not hope life is as light as rain, but I do hope when the “rain” comes, I can face it without fear.

(c) A successful life, in my part, should be a colorful one with both sun and rain.

(d) When I was born, she asked my parents to throw me away because I’m a girl, so that they could born a boy.

其中(a)句源于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隐喻“落叶归根”,这句隐喻式的表达对英语本族语者来说难以理解,这种“母语式”的隐喻迁移使句子产生了隐性的不地道现象。(b),(c)这两个句子都用了rain来形容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苦难,中国有家喻户晓的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风雨在汉语中常被用来比喻人生中的艰难困苦。而在英语文化中并不常见这样的比喻。这两句话会让英语本族语者不知所措。而句子(d)暗含了中国几千年来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对选择性生育产生的后果。对于不了解中国这一现状的本族语者来说,无法理解该句。上面列举的这四个句子都具有严重的母语痕迹。隐喻是一种文化负载的语言,与目标语文化联系紧密,如果硬搬具有母语文化特色的隐喻句子就必然产生隐喻的负迁移。这种母语隐喻的迁移对写作产生消极的影响。

(3)用母语句式构建二语隐喻表达式

这主要体现在“过度使用”或“回避”某些目的语结构或形式。如:

(a)a good family, a good friend, a good book,a good mood,a good taste,a good conscience, all these roll into one thing-a successful individual life.

(b) To me, life is filled with love. It gives me a chance to care about others, to help people. Life is full of hardness. It tempers me, makes me strong. Life is filled with sweetness. I laugh everyday. I have parents, friends and teachers, they makes me happy.

(c) When we are alive, just live; when we have the ability to experience, just experience.

(d) I saw some kids playing …. I saw the smile of joy on their faces so pure that I can…

这些句子没有表面上的语法和词汇错误,但缺乏语言的地道性。究其原因,是写作者将母语的句式结构来构建英语的隐喻表达,这一迁移现象同其他语言表达的迁移,如过度使用宽泛词如“help, make, laugh”等,回避使用从句,而选择短句的结构形式,多使用主动句式,频繁使用“I”为主语等这些现象都是受母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对二语写作势必产生负迁移。

对二语写作中的隐喻表达式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基本能够应用隐喻思维进行写作,但过半数以上(58.6%)的隐喻表达式都具有严重的母语痕迹,被试忽略母语和二语两种语言的文化和概念的差异而直接迁移母语隐喻表达,对二语写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隐喻是对经验的概念化, 隐喻迁移必定涉及到概念的迁移。那么,概念隐喻是否存在迁移现象,及概念隐喻和语言隐喻在二语写作中是否匹配?我们进一步对写作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2.3.2 概念隐喻迁移

隐喻表达式只是语言的表层结构,而语言表层结构受制于底层概念结构, 外在的语言行为受制于内在的心理概念过程[11]。由于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认知倾向和风格,就概念化的喜好倾向和特有的文化概念隐喻而言,中英两种语言表现比较明显。汉语中,人们习惯上把人生看做是一场戏、一个梦、一首歌,有始有终的筵席等等;而英语中我们更常见的表达是人生是旅途,是舞台。隐喻作为一种动态现象, 并非一成不变,在中英文化的不断交往中,汉语中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表达人生是旅途,因此,出现了很多英汉两种语言共享的概念。概念迁移研究认为二语学习者的概念表征系统(即两种语言的概念系统经过重组后是表征着同一个知识存储库里的),它设想在这个混合的表征系统内存在三种类型的概念:“基于母语的概念”(L1-based concepts)、“基于二语的概念”(L2-based concepts)和共享的概念(shared concepts)[12]。本研究根据这三种类型将被试所有产出的隐喻表达式进行概念化并分类,见下表:

表 概念隐喻表达分类

该表显示35.5% 被试可以产出二语独特的概念隐喻,29%的被试产出了基于母语的概念隐喻,而大部分被试(64.5%)产出英汉两种语言共享的概念隐喻。因此,我们可以说高级英语学习者可以产出具有二语独特的隐喻但仍然摆脱不了母语概念的影响。另外,由于隐喻本身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具有明显的创造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创造出新的隐喻,因此在本研究中出现了在英汉语言中均不存在的LIFE IS MACHINE这样的概念隐喻。

从隐喻习得的角度不难理解两种语言共享的概念容易被习得[13],而带有标记性的二语特有的概念隐喻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习得之后产生自动化。从概念隐喻的迁移来看,被试在二语写作中迁移了母语中特有的隐喻概念如:LIFE IS DREAM, LIFE IS A RIVER等等,我们认为这些概念的迁移并没有影响二语写作,无疑丰富了英语的概念隐喻及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多样性,产生隐喻正迁移。这些概念隐喻的迁移也证明了隐喻是一种创造性的动态语言。

2.3.3隐喻概念层面与语言层面的对应关系

隐喻迁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比其他语言部分的迁移更为复杂,其复杂性主要来自于隐喻概念基础和语言形式在迁移中经常表现出不同步现象[13],隐喻迁移会受到隐喻概念和隐喻语言形式的双重影响,因此隐喻迁移存在概念与语言形式的匹配问题,造成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隐喻迁移普遍存在的现象,产生不地道表达及错误表达。隐喻语言层面和概念层面的对应也是写作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语言层面和概念层面相对应的深入分析中发现:(1)本实验中有46%的学生作文的概念隐喻和语言隐喻是相匹配的。其中一作文中写道:“life isn’t plain sailing, we’ll meet peeks and troughs. There is a certain time that we’ll be frustrated in your life”等,这些隐喻表达都是由文中的LIFE IS AN ADVENTURE 这一概念隐喻派生出来的。另一作文中把生命比作一本书,该被试在这一概念隐喻的基础上衍生出相对应的隐喻语言,如“I just read the book of life in the beginning stage. As life goes on, my reading will go deeper and my understanding of it may change with time going by.”这些语言隐喻有效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概念隐喻LIFE IS A BOOK。(2)有41%的学生在一篇作文中运用了两个以上的隐喻主题来描述生命,作文中的隐喻概念和隐喻表达不完全匹配。其中有篇作文中写到:“ Life is a stage on which I’d love to do all that is of consequence to realize my dream so that I would be able to leave a sign that I have existed in this world, from which I will vanish one day.” LIFE IS A STAGE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概念隐喻,但在后面的句子的描述中,其内容与“生命是舞台”这个概念隐喻毫无关系,反而又写到了具有母语痕迹的概念“realize my dream”(把生命比作一场梦), “leave a sign”(把生命比作一次旅行),整句的写作并没有以“生命是舞台”这个英语独特的概念隐喻为基础展开,而在母语概念影响下写出了带母语概念的隐喻语言。(3)剩下13%的学生没有产生概念隐喻。只是文中出现类似life is a journey, life is full of happy 等这样的独立的隐喻句子。作文并没有围绕这些隐喻展开论述,没有出现与之相对应的语言隐喻。

这些数据也说明了高级学习者只是储备了一定的二语隐喻语言,并没有掌握这些隐喻语言背后的概念系统。语言是概念形成的载体,语言隐喻与概念隐喻的不匹配会造成文章缺乏内在逻辑,导致语篇不连贯。

3启示

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1)高级英语学习者基本能应用隐喻思维进行写作。(2)母语概念迁移有时对写作产生积极作用,但具有母语文化特色的隐喻迁移对二语写作产生消极影响。(3)母语概念的干扰使二语学习者不能将语言隐喻和概念隐喻更好匹配起来,造成语篇不连贯,缺乏内在逻辑。

本实验对我们二语写作教学具有深刻的启示。在写作课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和隐喻意识: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概念隐喻构建语篇。比如在以life为题的作文中如果学生构建了LIFE IS A DREAM这个概念隐喻就应该以此为文章框架来展开论述,以此概念为依据衍生出各种隐喻表达式,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概念隐喻的框架功能保证了语篇的连贯。其次,培养学生利用隐喻实现表达的多样化,鼓励正确迁移母语隐喻句子,甚至创造隐喻。 最后,要求学生多学习母语和二语的语言文化,避免用二语语言形式表达具有母语文化特色的隐喻语言。

4结语

二语习得不是简单的习得规则,而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14]。本研究尝试性地探讨了中国学生在二语写作中语言隐喻和概念隐喻迁移对二语写作的影响。母语隐喻迁移对二语写作起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学习者在运用母语概念进行写作时要注意其与目的语之间的概念和文化异同。了解和掌握目的语的概念系统才能更好地迁移母语的语言隐喻和概念隐喻。因此,在二语教学中,尤其是写作教学中应加强隐喻教学,努力提高学生二语隐喻能力才能写出具有目的语地道性的文章。

本研究数据较少,存在局限性。希望后续的研究可以加大研究数据,从多角度进行隐喻迁移研究,补充该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熊学亮,刘东虹. 英语学习中的语法隐喻的迁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100-105.

[2] 沈黎.隐喻迁移的心理限制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3):13-16.

[3] Danesi M.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he neglected dimension[C]// In: Alatis JE (ed.)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2: 489-500.

[4] Johnson J, Rosano T. Relation of cognitive style to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1993(14):159-75.

[5] Lakoff G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 Jarvis S. Conceptual Transfer in Interlingual Lexicon [M]. Bloomton, IN: IULC Publications 1998.

[7] Littlemore J, Low G. Metaphoric competenc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6, 27(2): 268-94.

[8] Trim R. Metaphor Networks: The Comparative Evolution of Figurative Language [M]. Houndsmills: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9] Littlemore, J. Metaphoric Competence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C]// In Martin Putz and Laura Sicola (Eds)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0:293-308.

[10] A. S. 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 姜孟.外语学习者在外语使用中的隐性不地道现象 [J]. 现代外语,2006(2): 44-53.

[12] 姜孟.概念迁移: 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 [J].英语研究,2009(6): 1-7.

[13] Irujo S. Don’t put your leg in your mouth: Transfer in the acquisition of idioms in a second language [J]. TESOL Quarterly, 1986(20):287-304.

[14] 杨连瑞,宣菲菲. 二语写作中的母语隐喻迁移研究 [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110-115.

A Study of Metaphor Transfer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HUAI Jiang-yu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etaphor transfer in ESL writing of senior English majors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linguistic metaphor. The results are (1) senior English learners can basically use metaphorical thinking to construct their English writings but can not avoid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 (2) L1 metaphor transfers have some positive effects on ESL writing but transferring those metaphors with distinguished L1 culture turns out the negative effects. 3) non-correspondence of linguistic metaphors and conceptual metaphor will make ESL writings incoherence.

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linguistic metaphor metaphor transfer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化妆品广告中概念隐喻的差异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徐志摩与叶芝诗作中“爱”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红楼梦》中红色隐喻英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