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伊朗石油合作探析

2015-12-25李福泉

关键词:中伊伊朗石油

苏 欣 李福泉

(西北大学 中东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0 引言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自1993年中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和1996年变为原油净进口国后,中国石油供需缺口不断加大,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越来越受能源瓶颈的制约,因此保障石油安全是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石油进口有一半以上来自中东,其中伊朗是我国在中东的重要进口来源国之一。中伊石油合作具有互补性和互利性,中国应不断促进和加强与伊朗的石油合作,以确保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安全的渠道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

1 中国和伊朗石油合作的基础

1.1 中伊石油资源概况

1.1.1 中国石油资源概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5年,原石油工业部正式成立,主管石油工业的生产建设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克拉玛依、大庆、胜利、辽河等一系列大型油田的发现,促使我国石油工业迈入迅猛发展的时代。80年代,中央批准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基本形成了包括陆上、海洋、石化三大格局的石油工业体系。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和能源需求急剧增加,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中国石油地质资源总量较大。《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0)》显示,现阶段中国石油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 881.36亿吨和232.88亿吨,较新一轮评价的765亿吨和212亿吨分别增长 15.2% 和 9.8% 。[1]9尽管如此,我国石油探明储量仍然十分有限。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底中国石油探明储量24亿吨,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1%,储产比11.4年。[2]6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13 中国矿产资源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石油查明资源储量 33.3 亿吨,与 2011 年相比增长了 2.8%。[3]7另外,中国石油还面临其他困境:第一,中国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埋藏深。占全国石油总资源量26.2%的石油资源分布在海上,陆上有35.8%的石油资源分布在高原、黄土塬、山地、沙漠、沼泽等较复杂、恶劣的环境中。[4]189且埋深小于2 000米的石油资源量只占18.4%,2 000~3 500米的占51.4%,埋深大于 3 500 米的占 29.6%。[4]190因此石油勘探难度较大;第二,石油资源品质变差,低渗、稠油、深层资源等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增加了石油勘探成本;第三,新老油田接替不足。大庆、胜利、辽河三大主力油田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开发历史,面临着油藏压力和产量持续下降等困境,而新疆和南海石油储备也未达到预期目标,大幅度增产的潜力仍然有限。

1.1.2 伊朗石油资源概况

1908年,英国在伊朗马斯吉德苏莱曼发现高产油田,英波石油公司宣告成立,英国政府垄断了全伊朗的石油开采和经营业务。1951年,伊朗民族资产阶级代表穆罕默德·摩萨台领导了石油国有化运动,提出将所有的石油勘探、开采和提炼工作都归于伊朗政府经营。1953年,伊朗国家石油公司与政府达成石油协议,规定伊朗国家石油公司作为企业主雇佣国际石油财团作为承包商。在国际财团的股份中,英伊石油公司占40%,英荷壳牌公司占10%,美国的9个公司占40%,法兰西石油公司占6%。[5]30620世纪60年代,伊朗发现了大量新油田,石油收入迅速增加。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决定以减产、禁运石油支持反以色列战争,伊朗石油收入随之大增。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受战争的破坏和影响,伊朗石油日产量从1979年的317万桶急剧下降到1980年的181.7万桶。战争结束后,伊朗实行经济发展和产业多元化计划,决定恢复和发展石油生产,伊朗的石油产量开始回升。1991年,伊朗石油日产量(340.2万桶)恢复到战前水平,至21世纪初,伊朗石油产量一直保持平稳上升。2012年,伊朗核问题引发的美欧制裁使其石油产量下跌。2014年初,伊朗石油产量又开始稳步增长。

伊朗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世界上唯一横跨两大丰富油气区域——里海和波斯湾(分别占世界油气总储量的18%和55%)的国家。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年底中东国家探明石油总储量1 09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48.4%,位居世界之首。其中中东排名第二的产油大国——伊朗,2012年底石油剩余探明储量216亿吨(1 57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9.4%,仅次于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储产比 95.8 年。[2]6伊朗大部分石油资源分布在西南部省份胡齐斯坦的大型陆上油田及海湾地区。其中,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阿扎德甘油田是伊朗目前最大的油田,与伊拉克共有。其他较大的油田还有库什克油田、曼苏拉巴德油田和南帕斯油田等。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是伊朗唯一的石油经营者,是代表政府管理伊朗石油工业的主体,负责伊朗石油的勘探、生产、运输、炼油和销售。

1.2 中伊石油供需状况

1.2.1 中国石油供需状况与进口

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7.35亿吨油当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 21.9% ,居世界第一位。[2]40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消费量为4.83亿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因此,石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石油产量和消费量日益激增。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石油产量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1993年,中国石油消费量(1.50亿吨)首次超过石油产量(1.46亿吨),由此开启了大规模石油进口的历程。到2002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已超过1亿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3—2012年,中国石油消费量的增长率为76%,而原油供应量的增长率仅21.8%,导致中国国内石油供需之间的缺口愈来愈大。因此,中国需要大量从海外进口石油来弥补国内供应量的不足。10年间,中国石油进口量增长1.99亿吨,年平均增长率为22.1%(见表1)。

由表1可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①石油对外依存度=石油净进口量/石油消费量=(石油消费总量-石油生产总量)/石油消费总量。逐年升高。2003年对外依存度为37.3%,2012年增长至56.6%。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期,这必将带来石油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因此从短期看,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仍然会居高不下。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到2040年中国石油日产量和日消费量将分别为562万桶和2 048万桶[6]190,则石油净进口量将达1 486万桶,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增长至72.6%。石油对外依存度是估量一个国家石油安全形势的重要指标,依存度的增加意味着石油供应安全的脆弱性在增加,因此石油进口目的地的选择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表1 2003—2012年中国原油产量、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情况

1.2.2 伊朗石油供需状况与出口

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伊朗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34亿吨油当量,其中石油占 38.3%。[2]40通过对 2003—2012 年伊朗原油生产量和石油消费量的统计,可以清晰地看出,伊朗国内石油消费量不到原油产量的一半。因此,伊朗每年有大量的石油可供出口(见表2)。

表2 2003—2012年伊朗原油产量、石油消费量和出口量情况

石油是伊朗的经济命脉,国内一系列关乎社会和政权稳定的重大财政问题都需依靠石油收入来解决,它也是21世纪初伊朗能源外交的物质基础。《2013年欧佩克年度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石油出口总额898.6亿美元(总出口金额1 012.9亿美元),2012 年石油出口总额 1 014.7亿美元(总出口金额 1 332.6 亿美元)。[7]16-17近 5年,伊朗的石油出口额约占总出口金额的75%,这使伊朗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贸易量位居前列。因此,寻找稳定可靠的石油出口对象国是伊朗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

1.3 中伊石油合作的基础

中国是石油消费与进口大国,伊朗是石油生产与出口大国,石油供需关系的互补性为中伊石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1 伊朗在中国石油外交中的地位

第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短期内石油的需求量和进口量仍然会不断增加。今后国际石油市场暂时或局部的短缺以及油价的异常波动,将会对我国石油供给和国民经济产生很大的冲击,进而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中东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国际石油供应来源地,而中东地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伊朗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国,加强与伊朗的石油合作是保障中国石油稳定供给的一个重要实践。

第二,伊朗的战略位置十分关键,且是对西亚、中亚和南亚都有重要影响的地区性大国。9·11事件之后,中亚地缘格局的改变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对中国和伊朗的安全威胁,但也使双方建立了共同的安全利益。中国发展与伊朗的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护和巩固我国大周边安全具有特殊意义,中伊发展石油合作恰恰为双方开展更广泛的友好合作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保障。另一方面,伊朗也可以成为我国陆上西进石油和与其他国家开展政治经济往来的地缘通道。因此,无论从能源和经济安全或从未来更深入交往的角度分析,中伊合作开发伊朗油气资源对我国大有裨益。

1.3.2 伊朗扩大中国市场份额的需要

从伊朗的现实情况来看,其所处的中东是一个国际关系矛盾非常突出的地区,是易于发生动荡的不稳定区域,这势必会影响伊朗石油生产。国际上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如石油价格的波动、美元的走势等也直接影响伊朗石油贸易。寻求一个长期、稳定的石油出口市场是伊朗石油战略的重中之重。通过分析2012年伊朗向世界各地区的石油出口情况可以看出,亚太地区是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目的地,占伊朗石油总出口量的89.72%[7]47-53。在亚太地区,日本和印度虽是伊朗的重要出口国,但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其急剧上涨的石油需求则对伊朗更具吸引力,伊朗已尽可能地保持对中国石油出口的稳定和扩大化。中国也是一个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国,而伊朗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需要大量的外资投入,希望中国参与其能源领域的建设。

近年来,伊朗核问题引发美欧对伊朗的制裁,其中石油制裁是最重要的方面。2010年,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就制裁伊朗的新法案进行了新一轮投票,参议院以99票一致通过,众议院以408票对8票的绝对优势通过了《全面伊朗制裁、归责和撤资法》,制裁期限延期至2016年12月31日。[8]75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已经进入伊朗经济的核心区,这无疑对伊朗的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截至2012年4月,伊朗石油日出口量已经下降到100万桶,仅相当于2011年全年日均值的1/4。[9]39在美国经济制裁的阴影下,伊朗也充分借用能源武器的威力,积极开展与中国等能源大国的石油外交,营造自我保护、安全和发展的外交战略联盟以牵制美国,使其能够在有关核问题的谈判中持有强硬立场。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西方国家采取石油制裁导致石油出口受阻的问题,伊朗十分看好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影响力,希望与中国加强政治、安全等方面的战略对话与合作来保证石油收入。

2 中国和伊朗石油合作的进程

2.1 中伊石油贸易历程

1974年,中国首次从伊朗进口石油。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后,中国自伊朗进口石油的数量开始增加。整个20世纪90年代,伊朗的石油产量维持在350万桶/日,石油出口量保持270万桶/日。1995年,伊朗为了扩大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量,并促使中国加快对进口原油的提炼能力,决定向中国炼油行业投资2 500万美元。[10]41996年,美国政府通过《伊朗—利比亚制裁法案》,依据此制裁法,外国公司或个人在伊朗油气领域的投资超过2 000万美元将会受到严厉的制裁。[10]5这一举措阻碍了伊朗的石油勘探和生产,影响了伊朗现代化的进程。面对伊朗迫切需要勘探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建饱受战争蹂躏的石油基础设施的需求,中国提出合资参与伊朗新油气田的勘探工作。1997年,中伊两国签署了一项合作开发伊朗油气田的协议。同年,中国承诺到1999年将从伊朗进口的石油量由当前的7万桶/日增加至10万桶/日,到 2000 年将增加至 27 万桶/日。[10]4

进入21世纪,中伊之间的石油贸易飞速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的显示,2002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量为1 060万吨,相比1992年(进口伊朗石油11.5万吨)增长了91%。21世纪前10年,中伊石油贸易一直呈稳步增长。2011年,伊朗是我国第3大石油进口来源国,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2 925万吨,金额为230.6亿美元,约占中国石油总进口量的10%。随着美欧制裁的加强,2012年中国自伊朗进口石油量减少到2 285万吨,金额为184.8亿美元,占中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2013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2 354万吨,金额为181.6亿美元,占中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3%,这一年伊朗是我国第6大石油进口来源国(见表3)。2014年上半年起,中国自伊朗的石油进口量又开始大幅度提升。中国每日平均从伊朗进口63万桶(约8.8万吨)石油,较前一年增加48%,伊朗成为中国第3大原油供应地,占中国石油总进口量的12%。

表3 1990—2013年中国和伊朗的石油贸易情况

20世纪90年代之后,伊朗向中国出口的石油量也迅速增加。自2009年起,中国大陆超过欧盟正式成为伊朗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市场。近年来,由于西方制裁的加强,伊朗石油出口几乎全部流向亚洲的四个国家,即中国、韩国、日本和印度。2012年伊朗石油日出口量为255.8万桶,其中229.5万桶被运往亚太地区[7]47-53。近年来,迫于美国的压力,韩国、日本和印度也大幅度降低了从伊朗进口石油的绝对数量,相反中国石油购买量上升为伊朗石油出口量的一半,成为伊朗石油出口的最大买主。

2.2 中伊石油合作协议与项目

1971年中国与伊朗正式建交以来,双边贸易持续增长。中国和伊朗在能源领域的大规模合作起步于21世纪初,由于伊朗长期缺乏炼油技术,需要中国协助建设炼油厂和投资石油设备等基本设施,因此中伊在跨国合资经营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和珠海振戎公司(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的主力,从事的业务已占中伊经贸总额的60%以上)开始与伊朗进行石油领域的跨国合资经营,发挥两国能源领域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伊两国领导人积极展开的以经贸往来尤其是能源领域为主的外交活动,为我国四大石油公司在伊朗石油项目上的成功竞标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7年5月,伊朗石油部长阿加扎德访华时称,伊中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有了良好开端,伊朗石油资源丰富,中国有丰富的勘探经验和先进设备,因而两国完全有条件长期进行合作。两国经贸合作的长足进展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中伊友好关系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内容。

2000年,哈塔米总统访华,两国领导人就发展中伊之间各个领域的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并签署了《关于相互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和《能源领域合作备忘录》。

2001年,胡锦涛副主席率团访问伊朗,在原对外经济贸易部的鼎立支持下,珠海振戎公司和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受两国政府委托签署《中伊两国能源合作协议》。

2002年3月,国务委员吴仪率中国代表团访问伊朗,与伊方举行了第11届经贸联委会,两国签署了《中伊关于在石油领域开展合作的框架协议》和《中伊原油贸易长期协定》,规定双方将在一个直接的长期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两国的石油贸易。两国同意,伊朗将按长期协定向中国供应原油,中国也将按长期协定从伊朗进口原油,并明确追加进口伊朗原油至1 200万吨。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伊方欢迎中国公司在伊朗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及相关服务工程领域投资,并将为中国公司提供优惠和便利。5月,中石油成功竞标马斯吉德苏莱曼石油项目。

2004年1月,中石油与日本石油公司共同投资阿扎德甘石油项目。10月,中国和伊朗在北京签署了亚达瓦兰油田开发项目备忘录,双方同意由中石化负责亚达瓦兰油田的未来开发计划。位于伊朗南部的亚达瓦兰油田是伊朗最大的未开采油田,大约蕴藏有1 180亿桶原油,是世界上储量最大的油田之一。28日,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访华,与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签署了两国政府石油合作谅解备忘录。伊朗驻中国大使韦尔迪·内贾德表示,2004年是中伊能源合作的黄金年,这充分说明中伊两国的经贸合作实现了双赢。

2006年,伊朗石油部长哈马内要求国际合作伙伴帮助建造、升级伊朗可处理含硫重油的炼油厂后,我国最大的炼油商中石化集团与伊朗签署协议升级当地一家炼油厂,协议总额达21.68亿欧元。①中石化获伊朗炼油厂大单[EB/OL].[2006-08-02].http://finance.people.com.cn/GB/4657914.html.这是中国能源企业首次在海外介入石油的中下游领域。

2009年1月,中石油投资北阿扎德甘油田项目。8月,中石化升级和扩建阿巴丹炼油厂,并在霍尔木兹海峡建设新炼厂。[11]48

2010年8月,伊朗石油部长马苏德·米尔-卡齐米访华,旨在寻求中方对伊朗新炼油厂的投资。此次访问期间,卡齐米与中国负责能源事务的官员商议两国共同注资160亿美元投资石油工业上游领域、注资30亿美元投资中游领域及注资180亿美元投资下游领域等事宜。

2014年6月,珠海振戎公司与伊朗签署一年期南帕斯凝析油供应协议。这是珠海振戎首次与中东供应商签署凝析油的长期供应协议。根据协议,珠海振戎每月将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获得200万桶的供应。②珠海振戎与伊朗国家石油签凝析油供应协议[EB/OL].[2014-06-13].http://oil.chinairn.com/news/20140613/134541412.shtml.

3 中国和伊朗石油合作的影响因素

3.1 国际政治与中伊石油外交

对土地资源和矿藏资源的全面争夺是国际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石油作为世界一次性能源在国际政治的变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以英、德为首的欧洲列强纷纷将军事装备改善为以使用石油为能量来源,极大地刺激了石油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石油作为重要的燃料在战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二战后,世界原油产量呈不断递增趋势。1967年世界石油年产量(18亿吨)在世界总能源消耗中的比例(40.4%)超过了煤炭(38.8%),[12]4这是世界能源结构的一次历史性转变。冷战期间,能源问题被提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美苏两国围绕能源展开了激烈争夺。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欧佩克通过石油禁运、减产、提价的手段,使西方国家蒙受重大打击。1990年伊拉克发动海湾战争,也是为夺取科威特丰富的石油而战。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也有石油因素在其中。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能源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石油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纵观世界石油史的发展历程,不论是战争交涉,还是经济外交,或是国家生存,以石油为主的争霸或夺权却一直持续不断,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牵动着全球政治局势、经济发展、军事形势和外交战略的变动。

国际政治的变动也影响了中伊石油的合作与安全。第一,21世纪以来,伊朗核问题引发了美欧对其制裁和外交孤立,这造成大批国际石油公司纷纷撤离伊朗,打击了伊朗的石油工业,很大程度上隔绝了伊朗与世界的金融联系。中国石油公司也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均存在被美国制裁的可能;制裁势必将增加中国石油公司的操作成本和交易成本;与伊朗的能源合作有可能使中国石油公司拓展北美能源市场的业务受阻。2009年,中石油和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达成协议,由中石油接管道达尔在南帕斯气田的权益,正是由于受欧美对伊朗的轮番制裁,这一世界级气田区块始终难以实现实质性的开发。一个拥有丰富而全面的自然资源的国家在对外政策上就不怕国际上的孤立与制裁,其独立性更为明显,外交上的选择范围也因此扩大。[13]237伊朗正是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与世界大国展开周旋,致使制裁僵局长期不能被打破。在伊核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继续维持对伊朗的制裁措施,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资企业在伊朗的投资合作。第二,中东地区动荡的政治局势影响中伊之间石油贸易。2010年以来中东地区的冲突一直在延续,冲突的蔓延使石油生产和运输遭遇困境,倘若冲突扩大化至战争,可能会对油田、石油勘探设备、炼油厂和石油运输管线造成极大破坏。此外,中东的紧张局势带来的心理负担也会超过实际影响,如中国在伊朗的石油投资项目会受紧张局势的影响而更加谨慎。这给中伊石油合作设置了无形的心理障碍,长期以往,必将损害中国和伊朗的经济利益。第三,欧佩克的政治行动对中伊石油合作的影响。成立于1960年的欧佩克在20世纪60、70年代对维护第三世界产油国的民族权益和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动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80年代之后,随着非欧佩克产油国供油能力的增强、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下滑和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增加,欧佩克的影响力受到挑战。同时欧佩克成员国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削弱了其凝聚力和战斗力,以致近30年来,欧佩克一直在危机中挣扎。但从长远来看,欧佩克成员国在石油资源储量上的天然优势是无法被取代的,因而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不会消失殆尽,仍拥有左右石油市场的潜能和力量。因此,未来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欧佩克的政策、战略及发展趋势,中伊石油合作也不免将会受到影响。

3.2 运输通道与中伊石油安全

石油运输通道是石油进出口的命脉,也是保证石油安全的重要因素。中国和伊朗之间的石油运输主要依靠中东航道,即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中国。在这条航线上存在着几大不稳定因素。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国和伊朗石油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性和保障性充满了挑战。

第一,霍尔木兹海峡。其素有“海湾咽喉”之称,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也是伊朗石油运往中国的第一道关卡。随着伊朗核问题的升级以及美国不断施压,霍尔木兹海峡的通航安全值得认真考量。

第二,马六甲海峡。其对中国石油运输而言能称得上是“生命通道”,但存在着几个限制性因素。其一,马六甲海峡虽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共管,但由于其无可比拟的重要性,美国、印度、日本等大国为各自利益均参与到马六甲海峡影响力的角逐中,使得该地区成为全球石油运输通道的“热点”;其二,马六甲海峡地区海盗活动猖獗,这就增加了石油运输的风险性;其三,马六甲海峡通行能力有限,其主航道最窄处仅37公里。虽然目前可以通过中国几乎全部的大型油轮,但随着日后石油运输量的不断增大以及超大型油轮的建造,马六甲海峡通行能力的限制势必会日益凸显。

第三,南海因素。南海问题近年来日益炽热化,它不仅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的冲突点,也逐渐演化为包括众多大国在内的利益争端地。中国虽在南海问题上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策略,但各国仍然强化各自对南海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南海海域的军事控制,从而使得南海地区时常发生摩擦和碰撞。

3.3 伊朗国内形势与中伊石油变动

2013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面向全球发布了《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报告显示,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148个国家(地区)中,伊朗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第82位(2012—2013年排名第66位;2011—2012排名第62位),总分4.07分。[14]15依据报告,影响伊朗商业活动的排名靠前的几大因素分别是:政策不稳定、外汇管制、融资困难、通货膨胀严重、政府低效和基础设施差等。

第一,伊朗对外经贸合作的政策和法规。伊朗出台的《2010—2015年的发展规划》提出,将石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为石化领域吸收外资和私人资本创造良好的环境。伊朗各部门又分别制定了各领域的发展规划,其中包含有大量投资、承包工程等项目。《鼓励和保护外国投资法》为吸引更多外资进行了重新修订。新法规明确规定所涉及的外国投资可以同等享受国内投资享有的所有权利、保护和优惠。总体上看,伊朗新的法律、法规较为健全,在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方面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方式也更加灵活。但由于受过度保护本国市场等立法观念的影响,伊朗国家政策和法律中的部分规定成为掣肘中伊石油合作的一个关键原因。其一,外资进入伊朗石油领域的规模和形式受限。伊朗《鼓励和保护外国投资法》明确规定:外国投资所产生的产品及服务价值的比例,在每个经济部门不能超过25%,每个行业不能超过35%;外资以“国民参与”“回购”和“建设、运营、移交”的方式进入伊朗所有行业,在油气等国有垄断经营领域,外资仅允许以“回购”等特定形式进入。①伊朗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中阻碍吸引外资的几个因素及规避方法分析[EB/OL].[2011-07-07].http://ir.mofcom.gov.cn/article/ddfg/tzzhch/201107/20110707636807.shtml.在回购合同中伊朗规定,国外石油公司通过国际招标的方式担任总承包方后,带资开展回购型油气项目。承包商依照合同协定预先投入油气田建设,待达到伊方标准后才能回收投资,且油气田后期收入与承包方无关。这就意味着,在政府审批进度缓慢的伊朗,承包方面临着工期压力和话语权限制。其二,伊朗的法规与国际不接轨,外资运营的相关保障法律不健全,且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办事效率不高。在伊朗开发项目前期准备时间较长,项目人员居住许可和工作许可的获取条件比较严格,手续繁杂。项目结束后,质保金和履约保函的撤销很难。其三,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在伊朗当地融资较难,成本较高。这些是中国石油企业在伊朗进行大规模投资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成为中国石油公司承包方抱怨的焦点,从而影响了中伊之间的石油合作。

第二,伊朗国内经济形势。21世纪初,伊朗的经济一度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但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和2012年美欧加大对伊朗实施金融制裁以来,伊朗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明显放缓,对外贸易缺乏增长动力。伊朗遭遇金融制裁对中伊之间的石油合作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即美欧石油公司的撤离为中国石油公司增加投资份额提供了空间,且伊朗有意加强中伊双方贸易为中国石油公司提供更优惠的投资政策。2013年,以鲁哈尼为首的务实改革派掌握国家政权后,为摆脱制裁和经济发展困境,伊朗对外实行温和主义的外交政策,恢复伊核谈判且取得阶段性进展,同时对内积极实施改革,使得经济有一定的复苏景象。

3.4 中国能源政策与中伊石油合作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能源需求大幅度提升,能源短缺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战略石油储备在维护国家社会经济安全中承担着重要作用。美国石油工业研究基金会指出,“任何其他的选择都不能像战略石油储备那样从政治上和经济上保护国家的社会经济安全”。[15]186因此,21 世纪初,我国石油工业确立发展战略总目标,即用较小的经济代价实现石油的长期稳定供应。“十五”期间实行“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基本方针。为此,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能源政策,包括能源开发与投资政策和能源进出口政策等。关于石油进口问题,中国采取加大海外原油进口数量的政策,努力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并最大限度地逐步建立完备的国家石油储备制度。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能源外交,努力为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石油企业自身也扩大开发规模,积极参与海外油气合作勘探的步伐,加快国际化经营的速度。

伊朗作为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国,中国自然会加大对伊政策上的倾斜。但系统、连续和稳定的支持境外投资政策的缺乏、各种审批制度的不完善和外汇管理制度的缺憾也影响了中伊之间的石油合作。近年来,中国充分借鉴西方国家的石油安全战略经验,实行进口来源多元化的战略。中国与中亚五国相继签订能源合作协议,中国石油公司也与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产油国积极接触,并达成不少石油合作协议,但由于开发成本较高或储量有限等,对中国的能源短缺只能起到部分缓解作用。因此从短期来看,中东地区以丰富的资源优势所占据中国最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的地位不会改变,伊朗作为中国石油进口重要来源国的地位不会动摇。所以,不管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态势如何,目前我国的对外能源政策和石油发展战略仍将重点设在中东地区,这将成为影响中伊油气合作的积极因素,将不断促进和加强中伊能源合作。

4 结语

中国作为石油进口国希望获得充足的能源供应以维持国家经济的增长,伊朗作为石油出口国则希望寻求稳定的市场以获得支撑国家各项设施运转的资金。能源进口的风险安全和能源出口的需求安全使中伊经济供需平衡方面有着共同利益,从而使两国在经济合作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跨国石油合作具有投入时间长、投资金额多、技术含量高和风险较大等特点。中国在伊朗开展新的石油合作项目之前,应及时关注伊朗的政治动态,深入分析伊朗的石油政策和法律法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范潜在风险;客观评估伊朗的经济形势,采取更加灵活的合作方式应对欧美国家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充分尊重伊朗当地的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营造和谐友好的合作氛围。与中国和其他产油国之间的合作相比,中伊之间的石油合作还很不完善,但也显示出了双方在合作开发方面的巨大潜力,中伊应在致力于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寻找更佳的合作途径。此外,中国在加大从伊朗进口石油量的同时,仍需坚持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以此来维护本国能源的安全和稳定。

[1]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0)[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1.

[2]BP.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R].London: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3中国矿产资源报告[R].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4] 赖向军,戴林.石油与天然气:机遇和挑战[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 王新中,冀开运.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EIA.Annual Energy Outlook 2014-with projections to 2040[R].Washington:National Energy Information Center,2014.

[7]OPEC.OPEC Annual Statistical Bulletin 2013[R].Vienna: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2013.

[8]黄磊.美国新旧“伊朗制裁法案”的比较及其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11(4).

[9] 张文宗.西方全面实施对伊朗的石油制裁[J].国际资料信息,2012(7).

[10]Mahnaz Zahirinejad,Vrushal Ghoble.Energy Factor in China-Iran Relations[J].Journal of Peace Studies,2010(17).

[11]雷闪,肖玉茹,韩萌,等.美欧制裁下伊朗能源市场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石油经济,2012(9).

[12]徐小杰.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3]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4]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3-2014[R].Switzerland:World Economic Forum,2013.

[15]赵宏图.建立我国石油储备[C]//21世纪中国石油战略高级研讨会.21世纪中国石油发展战略:中国石油论坛报告文集(第一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中伊伊朗石油
中伊贸易网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全球影响力分析框下的中伊能源合作关系研究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中伊媒体对话会在德黑兰举行蒋建国发表主旨演讲
过于逼真
投 缘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