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测量、评价与构建研究

2015-12-25张晓宁

关键词:区位商第二产业份额

张晓宁 顾 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0 引言

当前,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的关键阶段,但传统产业体系的弱点和困境也日益显现。因此,重构区域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主要问题。然而,资源禀赋、产业发展阶段、产业构成要素对于不同地区来说,究竟采用什么样的产业体系才既符合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又能充分体现当地的特色,同时还应考虑通过什么方法和路径才能有效地打造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并切实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为此,本文以陕西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为研究对象,从集聚性、融合度和竞争性三个维度对陕西当下的产业体系进行测量与评价,由此提出构建陕西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思路与格局。

1 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现代产业体系的界定,张明哲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本质上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系统,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性、市场适应性等特征[1]42-46。田家欣认为现代产业体系由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构成,主要特点在于其各构成要素之间不是相互隔绝和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2]91-96。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实质上是要在基本完成初期工业化之后,建立向工业化中后期推进所要求的更先进和更发达的产业体系。总之,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在新的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全面提升各个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3]5-25。

由于区位差异、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等因素的不同,现代产业体系的现代性是相对的,因此,关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路径和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周权雄曾归纳了中国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背景、动因与约束条件,并从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企业家创新以及体制改革等角度探讨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4]49-52。詹懿从中国现代产业体系所存在的症结入手,认为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存在基础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之间关联互动能力不强等问题[5]31-36。赵嘉和唐家龙研究了美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并通过对美国1947—2009年的经济数据分析发现:美国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4%左右,产业增长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产业结构软化特征明显,金融和保险业、专业化和商业服务以及教育服务等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6]141-147,由此指出,中国应该在经济发展中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战略。王秋石认为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就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格局[7]7-9。

现代产业体系是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的,其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关于西部产业发展新体系的研究,赵曦、司林杰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滞后是导致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和内生增长机制缺陷的主要问题。西部地区应培育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导向、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区域内生增长机制[8]93-96。邓丽在分析西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时,从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和完善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构建西部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9]39-42。

上述文献从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的概念界定、特征归纳到具体构建都进行了充分研究。这些研究虽然体现了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构建的共同特征和基本路径,但对于我国当下产业体系的特征、资源禀赋等因素在较小范围内如何具体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研究较少。例如,西部地区目前基本上处于以采掘业和农业生产为主的外围区域,面对产业在空间上的点状分散布局、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传统产业和高耗能产业占百分比较高等问题,如何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提高西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现代产业体系是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为此本文以陕西为例,在对当下产业体系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路径,以加快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西部地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地发展。

2 陕西当下产业发展体系的测量与分析

2.1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计算方法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结构优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融合性和集聚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据此,本文从融合度、集聚度、竞争度三个维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评价指标,并对陕西当前的产业体系进行评价分析,从而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对产业集聚性主要采用区位商指数进行测量。区位商指数是某地区某个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即集聚水平,它是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而得的,若区位商大于1,说明该地区某产业相对于全国来说,具有明显的集聚发展和专业化优势。若区位商小于1,说明该地区某产业与全国相比不具有集聚发展和专业化优势。区位商(β)指数用公式表示为:

本文对产业竞争性的测量,选取了偏离份额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地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区位)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具体公式为:

上述表达式中,j代表区域,i代表j区域第i个产业,0代表基期,t代表报告期,Gj表j区域在计算期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总量,Nj代表区域增长份额,Pj代表产业结构偏离份额,Dj代表区位偏离份额,ej代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E代表标准区国民生产总值。

本文对产业融合度的测量,选取产业结构超前系数作为评价指标。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可以判断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它是测定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Ei表示第i部门的结构超前系数,αi表示第i部门报告期所占份额与基期所占份额之比,Vt表示同期经济系统平均增长率。Ei>1表示第i产业超前发展,所占份额出现上升趋势;E<1表示第i产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所占份额有所下降。

2.2 陕西当下产业发展体系的测量结果与讨论

2.2.1 产业集聚性的测量与分析

本文利用区位商指数对陕西三次产业的集聚性分别进行测量。对第二产业的集聚性分析,主要选取工业内部38个行业作为样本,并以2012年陕西和全国工业产值作为计量数据,得出区位商指数。对第三产业的集聚性分析,主要选取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5个行业作为样本,并以2012年陕西省和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作为计量数据,从而得出区位商指数。对第一产业的集聚性分析,主要选取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4个行业作为样本(详见表1、表2、表3所示)。

根据表1、表2、表3数据进行计算可知:

(1)在陕西省工业产业内部38个行业中,区位商大于1的只有13个行业,并且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行业,说明陕西省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比较偏重石油化工行业,第二产业发展对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高。

(2)在陕西省第三产业选取的5个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的区位商指数(β)都大于1,但又接近于1,集聚的特征也不显著,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区位商指数(β)都小于1,从三次产业内部这五个盈利性行业来看,其集聚程度都不高。

(3)第一产业中只有农业的区位商指数(β)为1.26,虽然大于1,但是也接近1,集聚程度也不是很明显。其它三个产业的区位商指数都小于1,不具有集聚的趋势。第一产业的这种分散现象可能源于第一产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较高,而陕西省内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第一产业内部很难形成规模经营。

总之,从目前陕西省三次产业的集聚度来看,第二产业的集聚程度相对较高,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集聚程度都比较低,并且,第二产业内部集聚程度较高的也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和重工业方面,由此可见,在陕西省产业结构当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说明陕西省的支柱性产业是第二产业。而在陕西省八大支柱产业中,医药制造业、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仅占陕西省工业总产值的12%左右,其他都是重工业,包括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和有色冶金四个产业,占陕西省工业总产值的88%左右,说明陕西省的重工业比重过高,而在重工业当中,传统工业比重过大。所以,陕西省在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方面,首先应改变这种产业发展过于依赖石油化工、煤炭等少数资源型产业及经济增长支撑面过于单薄的现象。

2.2.2 产业竞争度的测量与分析

本文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陕西省作为标准区,并以2008年为基期,2012年为报告期,通过对陕西省11市(区)三次产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进而对陕西省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进行测算,以反映其竞争程度,结果如表4所示。

表1 2012年陕西省主要工业产业区位商指数

表2 2012年陕西省第三产业主要部门区位商指数

表3 2012年陕西省第一产业区位商指数

由表4可知:

表4 陕西省11个市(区)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析

(1)在陕西省第一产业中,11个市(区)的结构偏离份额均为负,其中结构劣势最大的为咸阳和西安,结构偏离份额分别达到 -69.02和-59.01,说明陕西省第一产业的结构素质较差。杨凌、宝鸡、咸阳和榆林的区位偏离份额为正,说明这几个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竞争力。

(2)在陕西省第二产业中,陕西省11个市(区)的结构偏离份额均为正,其中最大值为西安(363.61),最小值为杨凌(3.13),表明陕西省第二产业结构优势突出。其中西安、宝鸡、咸阳作为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传统核心区域,第二产业的结构素质较好。另外,第二产业区位份额为正的城市还有榆林、延安、铜川、商洛和杨凌。榆林市区位份额最大,达到821.90,其次延安为25.82。这两市第二产业的区位优势明显,主要归因于近年来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陕北地区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

(3)在陕西省第三产业中,陕西省11个市(区)的结构偏离份额均为负,其中,西安的第三产业结构份额为-296.08,与第二产业的结构份额363.61相比,说明西安市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区位份额为正的是西安、榆林、延安、商洛和杨凌,表明这5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榆林第三产业的区位份额为238.32,这主要是榆林近几年依托陕北地区能源产业基地的建设,围绕能源产业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西安第三产业区位份额为93.77,其原因是西安在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50%,第三产业的竞争优势日趋凸显。

2.2.3 产业融合度的测量与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超前系数的计算公式,本文计算出2008—2012年陕西省三次产业内部主要行业的结构超前系数,结果见表5所示。

表5 陕西省三次产业内部主要行业的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由表5可知:

(1)陕西省第一产业中农业的产业结构超前系数为Ei<0,说明陕西省第一产业——农业的增长远远落后于整个经济的增长,这与近年来陕西省“二三一”模式的产业结构相关,农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现代农业发展还未形成规模。

(2)陕西省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i=0.96,小于1,但在第二产业内部,建筑业的产业结构超前系数为Ei=1.45,远远大于1。说明陕西省的工业结构由传统工业向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业转移,当然,建筑业的发展与这五年陕西的基础建设投资分不开。

(3)陕西省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i=1.40,远远大于1,并且在第三产业内部,除了交通运输和邮政、盈利性服务业的结构超前系数小于1之外,其他五个部门的结构超前系数都远远大于1。尤其是房地产和金融业的增长大大超过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这表明:陕西省第三产业当中,传统产业的份额逐渐在下降,而新兴的产业部门,如房地产、金融,非营利性服务业的份额则在增长。从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来看,陕西省的产业结构有进一步软化的趋势和基础。

通过对陕西省当下产业发展体系的测量与分析,除了第二产业中化工业和重工业有较明显的集聚趋势以外,三次产业的集聚性都不强;由于各地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环境的差异,在陕西省的11个市(区)中,三次产业的竞争性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只有榆林和杨凌两市在三次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榆林、延安和杨凌三市在第二、三产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总体来说,竞争性还比较弱;在产业融合方面,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于整个经济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整体上超过了整个经济的增长,目前虽然产业融合度不高,但已呈现出融合的趋势。

3 陕西省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

3.1 陕西省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界定

根据对陕西省当下产业发展体系的测量与评价,围绕着集聚性、竞争性和融合度三个指标,本文将陕西省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界定为一个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在结构上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夯实基础产业,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体系中关键产业间的关联性,促进产业融合和非线性升级;在空间布局上,以地区分工和协同发展为基础,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构建现代农业、现代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3.2 陕西省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思路

构建陕西省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思路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以实现产业体系核心构成要素的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陕西省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既要充分尊重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资源禀赋,又要敢于打破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而不是追求传统的第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并遵从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于各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增强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的关联性,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生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以及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利用现代技术对区域传统特色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2)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引导投资。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创新都应成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的内涵式动力。发展现代产业必须以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支撑,充分利用国内外智力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并以提升创新能力作为构建陕西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另外,投资导向是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外延式动力。以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助力经济发展的模式应成为陕西省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主要路径。在陕西省11个市(区)充分参与地区分工格局的基础上,从投资端口入手,引导各地优势产业的生产专业化,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精细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等都离不开投资的引导和支持。

3.3 陕西省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

陕西省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格局应该强调产业的空间布局与地区分工。集聚性、集群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特征,高新技术园区则是现代产业体系集聚性、集群化特征的重要体现。在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陕西省应以“一个高地和四个基地”为依托、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为此,陕西省在未来产业聚集发展方面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做大做强支撑平台。主要打造国家级、省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内陆国际港务区、生态保护区、产业园等。

(2)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五大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和传统农业现代化,为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服务支撑以延伸产业链。

[1]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32(1).

[2]田家欣.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政策选择:以绍兴市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225(7).

[3]金碚.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1,208(7).

[4]周权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背景条件与动力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

[5] 詹懿.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症结及其治理[J].财经问题研究,2012,349(12).

[6]赵嘉,唐家龙.美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美国1947—2009年经济数据的考察[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

[7]王秋石.浅议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四个着力”[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85(1).

[8]赵曦,司林杰.中国西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研究[J].理论探讨,2014,176(1).

[9] 邓丽.构建西部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J].财经问题研究,2011,336(11).

猜你喜欢

区位商第二产业份额
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首次实现供给全国负荷的50.4%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基于区位商法的新疆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区位商视角下丽水市优势产业分析
什么是IMF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