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船:福建人的海上硬技术
2015-12-25本刊
福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发展造船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宋元以来,这里就一直是中国的海船制造中心,长乐是最早的造船地点,泉州也是有名的造船旧址。
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相当一部分船只就是福建制造的福船。明朝水师也以福船为主要战船,抗倭名将戚继光还赞道:“福船乘风而下,如车碾螳螂。”
福船盛名在外,质量自然是杠杠的。它的船体宽大结实,结构坚固,装载量大,载人、载货量均是一流,加上稳性好,抗风力强,纵有大浪,也不易摇晃。最关键的是,福船特有双舵设计,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因此备受青睐。
可惜到了近现代,这种木船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在大海上渐渐失去踪迹。幸而它的制造工艺,尤其是核心的水密隔舱技艺,被传承下来了。目前,在福建漳湾、晋江一带,依然有依古法制造福船的人。
200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批专家来到宁德蕉城区漳湾镇歧后村,亲眼看到了手工制作的木质福船,并听当地刘氏族人讲述了祖祖辈辈制作福船的历史和信仰。专家们兴奋地说:“在漳湾,我们找到了遗失多年的古福船水密隔舱技艺。”
然而,情况并不容乐观。因铁壳船不断增多,大吨位木船制作量减少,3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干造船这活儿了。据水密隔舱研究会会长刘登兴介绍,2010年11月,“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抢救和保护这一传统造船工艺,福建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近,终于有佳音传来。2015年下半年,一艘全国最大的福船即将在漳湾开建。建成之后,这艘长45米的木船将乘风破浪,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
而在宁德漳湾造船厂内,还有不少木质福船正在制作中。
水密隔舱技艺,是中国古代造船业的一大发明,而福建的能工巧匠们,依靠丰富的造船经验,多次将其改进,形成独特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1795年,英国本瑟姆将军引进这一先进的造船工艺,为英国皇家海军设计并建造了6艘新型船只。他在造船论文中说,他所造的船“有增加强度的隔板,它们可以保护船只,免得进水而沉没,正像现在中国人做的一样”。
从此,“水密隔舱”逐渐被欧洲乃至全世界的造船技艺所吸取,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中国航海博物馆内展出的福船。
水密隔舱技艺是建造福船的核心。
工匠对船身进行扒底。
宁德蕉城区漳湾镇歧后村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第二十四代传人刘三济(左)与工匠交流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