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经济外交的历史轨迹与安倍时期的转向

2015-12-25吴晨璇

时代金融 2015年21期

【摘要】经济外交这一概念来源于日本的外交实践,是战后日本在当时的艰难的情况下制定的战略,经过几十年发展,这种以ODA为主要方式来换取廉价资源、促进经贸发展、提高国际地位的经济外交为日本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缓和了和很多国家的关系,博得了他国对日本的好感。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的经济外交发生了转向,淡化了援助外交的色彩,注重区域经济合作,制衡中国的色彩浓厚,这种转向势必对中日关系造成影响。

【关键词】日本外交 经济外交 安倍政府

一、经济外交的概念界定

经济外交这一概念是由日本政府在1957年的《外交蓝皮书》中最先提出的,日本学者对其的定义也是比较复杂,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以经济为目的,以外交为手段,把谋求扩大经济利益作为目标;另一种解释是以经济为手段,谋求或依托经济力量来实现外交的目的。{1}我国学者也有对经济外交的定义,鲁毅等编写的《外交学概论》中同样认为经济外交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利用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和对外战略意图,第二种是意味着在对外关系中主要发展经济联系,通过外交手段来处理经济事务,最终增进国家的经济利益。{2}周永生认为,具有经济因素的外交都是经济外交,{3}西方学者使用经济外交概念较晚,西方涉及经济外交的最早的著作是1963年美国布莱克所写的《经济发展的外交和其他报告》{4},并且西方学者不愿意在外交前面加上限定词,认为外交的政治属性不可分割。

日本自从1957年《外交蓝皮书》公布之后,历届政府都致力于运用经济外交,对内谋求经济发展、对外谋求安定的国际环境和提高国际地位,以弥补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欠缺,成功地使日本走出一个四等的战败国家的不堪境地。

二、日本经济外交的历史轨迹

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开展军事政治外交的空间很小。1946年《日本国宪法》第9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以发动战争和以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冲突的手段。”日本不能拥有陆海空军队,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并且战后的日本处于被盟军占领的状态,没有外交权。冷战时,由于美国为了抗衡社会主义阵营,尽力扶植日本,日本也顺势在美国的支持和保护下大力发展经济。在当时条件下的日本,只有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才能改善国际社会对日本的看法,重返国际社会。

在日本进行经济外交的形式上,日本主要以对外经济援助为主,ODA是日本扩大其政治影响的最主要的方式。从目的上来看,日本的经济外交更加符合以经济手段谋求政治利益这一方面的内容。日本选择这种对外经济援助的方式的原因主要有国内因素和国际考量这两个方面:在国内因素上,1954年,日本的主要经济指标超过战前水平,经济的恢复使得日本对海外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战后初期日本企业的相对弱势使其在重返国际市场的道路上有很多困难,因此日本政府选择这种开发援助为日本的民间企业的商品和资本打开了对外扩张和输出的道路。在国际因素方面,由于日本战后背负着巨额的战争赔款,对于日本经济的恢复是一个极大的阻碍,日本利用对外提供ODA,可以通过“以援助替代补偿”的方式,获得向亚洲各国出口商品、劳务、技术和资金的机会,重新回到亚洲市场。{5}

1957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外交大致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旧金山条约》签订后的5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复苏阶段,也是日本经济外交的起步阶段。在这期间日本加入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经济组织。1955年日本开始向二战中日本曾经侵略过的国家支付少量的战争赔款,并对印度、巴基斯坦等提供贷款,标志着日本从受援国变成援助国,初步形成了以ODA为主要手段开辟海外市场,获得廉价资源,扩展经济势力的经济外交的基本行为模式。{6}

到了1956年,日本政府宣称:“通过恢复取得的增长已经结束,今后的增长将由现代化支撑。”{7}这一段时间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日本积极推动经济外交密不可分。日本将难以出口的设备和物资作为赔偿和援助给其他国家,使得日本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有助于奠定未来出口的基础。除了这种“赔偿外交”以外,日本还开展“能源外交”、“技术外交”、“石油外交”,利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在盛产能源的国家进行援助性开发,拓宽了能源进口的渠道,保障了石油安全。在中美缓和之后,积极推进中日建交,拓展中国大陆市场,对华进行经济援助。

70年代的石油危机是日本这种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认识到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日本进一步加强了能源外交。仅1973~1975年的三年间,对中东、海湾地区的ODA就增长了13%。{8}同时日本还配合美国的中东“和平战略”向埃及提供ODA。这时的经济外交从单方面追求经济利益经济安全发展到兼具政治和战略意图的综合性外交。70年代后到80年代,日本的生产总值超过英、德等欧洲国家,并随后超过苏联,成为了世界第二。这时的日本不再满足于只做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成为日本的新的战略目标,也是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主要目标,因此日本对外的ODA援助也进一步增加,苏军入侵阿富汗之后,日本决定加强向土耳其、巴基斯坦、泰国等“纷争周边国家”的援助{9},在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援助疲劳”之后,日本的ODA成为世界第一。

进入21世纪,日本的经济外交发生了很重大的变化。2005年以前,日本由于“大国战略”的需要,ODA一直在日本的经济外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2005年之后,随着日本“入常”的失败,ODA的数量处于下降状态,日本转而重视区域经济合作。2005年日本的ODA是131.26亿美元,2006年跌落至111.36亿美元,并且被英国超过。{10}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的经济援助来推动大国地位的战略开始转变,因为2005年是日本大国战略的核心——“入常”的关键一年,但是日本的这一目标进展地并不顺利,同时日本的经济复苏的道路和前景暗淡,在这种背景下日本调整了经济外交的战略,ODA的数量下降,并且排名从2005年的第二位下跌至第五位。在国民总收入与对外援助的比率上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参见表1)

表1 2011年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国家对外开发援助(ODA)实况{11}

这一时期的日本的经济外交开始转向,经济外交的作用也在日本国内备受质疑,出现了做大国好,还是做小国好的争论。但在2010年,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被中国取代,日本开始重新重视经济外交,希望重振大国地位,但是并没有延续几十年来ODA的方式。

三、日本经济外交的转向与安倍政府的经济外交

2005年“入常”失败之后日本转而开始重视双边和多变的经济合作,加快了地区经济合作的谈判继承,到2011年底,和日本签订经济伙伴合作协定的国家已经从2005年的2个(新加坡和墨西哥)变为11个。并且开始加入TPP谈判,在2013年2月,安倍访美期间确定了“以维持重要农产品关税为前提”加入谈判的意愿{13},并于2013年7月23日正式加入了这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TPP问题上,日美两国的协调一致,在经济上遏制中国的色彩很明显。除此之外,安倍内阁在中国周边国家的经济外交的举动也多有抗衡中国的意图。

首先,日本积极推进与缅甸和印度的经济关系,因为缅甸是维护日本从波斯湾到南海地区的石油航线的关键一环,同时加深和缅甸的关系,有利于平衡中国。{14}在经济上,缅甸市场没有被开发,有着很大的潜力,有利于拓宽日本的市场,并且缅甸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日本看重的。2013年,安倍政府的副首相麻生太郎访问缅甸,免除了缅甸5000亿日元的债务,还恢复了对缅甸的ODA。

此外,日本还援助南海国家,以求制衡中国。2012年日本对东南亚的投资增长至2010年的2.4倍,并且积极援助那些在南海和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与这些国家一道与中国争夺海洋权利。日本不仅在菲律宾、越南等国进行投资,帮助其修建基础设施,还在军事上对其提供援助,比如日本向菲律宾提供巡逻舰、帮助其训练人员,帮助越南训练潜水舰艇员等。{15}

最后,日本还在中国的北部地区积极活动,加强和蒙古的关系,通过对蒙古的经济援助来拉拢蒙古。2013年,安倍访问了蒙古,进一步发展与蒙古的战略伙伴关系,对其进行技术转让,提供贷款。此举既能满足日本对资源的需求,又可以牵制中国。

从以上具体的举动分析,安倍政府的经济外交存在着以下特点:

首先,放弃了援助,经贸化显著。从2005年开始,日本延续了几十年的以ODA为主要方式来拓展海外市场、获取廉价资源,增加其经济政治影响力的特点逐渐淡化。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危机之后,日本经济的萧条使得ODA难以为继,2012年9月末,日本的国债总额达到983万亿日元,约占GDP的225%,成为全球第一大负债国{16}。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崛起,迫使日本追随美国,并拉拢中国周边的国家来牵制中国,ODA的作用不再突出。为了使日本走出经济困境,安倍政府在国内实行量化宽松,贬值货币来促进出口;在国际上通过一系列的双边和多变经济协定来重新占领亚洲市场,来实现日本经济的复苏,经贸化成为了日本经济外交的一大特点。

其次,追求经济复苏,功利化明显。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经济萧条时期,日本民主党面临的最核心任务就是重振日本经济,因此日本将走出困境的最大动力源锁定为快速发展亚洲市场。日本经济外交的功利性体现在对中国的态度上,安倍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特点是“政冷经热,两面下注”。日本一方面看到了中国市场是其经济复苏的关键,但是日本又舍弃了鸠山政府积极推动“东亚共同体”,在外交上刻意与中国拉开距离,转而参加TPP谈判,反映出日本既想利用对华贸易拉动日本经济增长,又想在军事和政治上防范中国的功利性色彩。

注释

{1}山本满.《日本的经济外交——轨迹与转折点》.东京: 日本经济新闻社,1973.年。

{2}鲁毅等.《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

{3}周永生.《经济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4}周永生.《近50年经济外交概念研究评述》.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

{5}刘巧瑜.《日本经济援助外交与大国诉求》.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6}林晓光.《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与政府开发援助》.载于《亚非纵横》,2005年第1期。

{7}朱海燕.《试论日本的经济外交与大国追求》.载于《现代日本经济》,2003年第1期。

{8}林晓光.《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与政府开发援助》.载于《亚非纵横》2005年第1期。

{9}林晓光.《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与政府开发援助》.载于《亚非纵横》2005年第1期。

{10}周永生.《日本经济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载于《东北亚论坛》,2014年第1期。

{11}周永生.《日本经济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载于《东北亚论坛》,2014年第1期。

{12}【日】外务省.外交政策>ODA.2011年におけDAC诸国の政府开发援助(ODA)実績【EB/OL】.日本外务省网站,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oda/shiryo/jisseki/souron/2011_dac.html.

{13}周永生.《日本经济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载于《东北亚论坛》,2014年第1期。

{14}周永生.《安倍经济外交探析》.载《东北亚学刊》,2013年11月第6期。

{15}同上。

{16}苏杭.《日本亚洲经济外交的新动向》.载《日本学刊》,2013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山本满.《日本的经济外交——轨迹与转折点》.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1973.年版.

[2]鲁毅等.《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3]周永生.《经济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周永生.《近50年经济外交概念研究评述》.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

[5]赵可金.《经济外交的兴起:内涵、机制与趋势》.载《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

[6]周永生.《日本经济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载于《东北亚论坛》,2014年第1期.

[7]周永生.《安倍经济外交探析》.载《东北亚学刊》,2013年11月第6期.

[8]苏杭.《日本亚洲经济外交的新动向》.载《日本学刊》,2013年第1期.

[9]林晓光.《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与政府开发援助》.载于《亚非纵横》2005年第1期.

[10]朱海燕.《试论日本的经济外交与大国追求》.载于《现代日本经济》,2003年第1期.

[11]刘巧瑜.《日本经济援助外交与大国诉求》.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作者简介:吴晨璇(1992-),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外交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日关系、日本经济外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