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宦官专权探究

2015-12-24邓玫

山东青年 2015年2期
关键词:宦官

邓玫

摘要:明代宦官专权达到史上之最,其成因究竟如何?本文从宦官及其宦官制度的来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入手,来探讨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

关键词:宦官;宦官制度;专权

宦官,是指在古代宫廷内侍奉君主及其家族的官员。宦官一般由经阉割失去性能力的男性充任。宦官亦称太监、阉官等,是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阶层。由宦官衍生的宦官制度,与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整个奴隶时代和封建时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宦官来源

作为中国古代宫廷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宦官有多重来源,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施刑。即将犯罪的人施以宫刑,再移送到宫廷充作宦官,比如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因为为大将军李陵求情而惹恼了皇帝,被施以宫刑,就是此种情况。二是抢掠。有的是战争俘虏,有的是掳掠境内边境山民,强阉为宦官。如隋代多发生过“多捕山獠充宦者”。①明代更为多见,明英宗天顺年间,镇守湖广贵州太监阮让征伐东苗,竟将俘获的东苗男童五百多人强行阉割,并辩解云:“用兵诛叛、翦其逆种也”。②三是进献。由地方长官、首领进献而来。四是招募。清代曾设立专门的招募机构来补充。五是自愿投充。

通过以上方式,中国历代王朝一直在宫廷保持着规模可观的宦官队伍,随着朝代的更替,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二、宦官制度演变

因为有需求,宦官则相应产生,随着专制皇权的加深,君主对宦官的需求也越大,而宦官制度也就应运而生。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宦官的社会地位及身份性质始终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演变着,与其他所有的封建制度一样,宦官制度的产生与演变经历了一段漫长时期。

1、萌芽与形成阶段。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极为久远。早在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开始出现宦官制度的雏形。在这一阶段,随着奴隶制专制君权及宗法观念的逐步确立和不断发展,为了维护最高统治者家族血缘关系纯正的需要,宦官制度的产生已经不可避免。当时的王室宫廷中,已经开始使用少量宦官。

2、发展与成熟阶段。时间相当于封建社会初期的战国秦汉时代,以东汉一朝为最。封建制度的确立,宦官制度也迅速走向成熟,人数大量增加,拥有同时作为君主家奴和朝廷官员的双重身份,渐渐参与到政权中来,干预国家大事。宦官势力作为一支新崛起的政治力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衰落与中兴阶段。时间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经隋唐迄宋辽金元时期。在此阶段,宦官势力经历几起几落,时盛时衰,其中反复曲折颇多,在东汉末年的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中一度遭到毁灭型的打击。到唐初,虽做出一些规定和限制来抑制宦官势力增长,但是随着唐中后期君主对于宦官的宠信和依赖,最终步了东汉后尘,宦官专权局面愈演愈烈。而后的宋辽夏金虽然也有宦官制度,宦官一样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政权,但是其状况和危害要远远逊于汉唐。

4、鼎盛与灭亡阶段。明朝建立之后,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宦官制度也迈入发展的鼎盛时期。明代宦官专权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其势力全面入侵到封建国家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各个方面,这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然而随着辛亥革命到来,腐朽的宦官制度随着古老的封建专制统治一起走向灭亡。

三、明代宦官专权的形成

明太祖朱元璋以其雄才大略建立了明王朝,他的一系列措施空前强化了明朝君主专制。鉴于前朝之弊端,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但也正是他不遗余力推行的极端君主专制,为日后宦官干预政治埋下了种子,使明代成为宦官之祸最为惨重的一个朝代。

明成祖朱棣起于“靖难之役”,多得宦官之助,靠宦官掌握了建文帝的动向,其后围攻南京时得太监里应外合取得帝位。也为了稳定当时的局势,故而“一反乃父所为,开始任用宦官,并委以重任”。“永乐元年,内官监李兴奉敕往劳暹罗国王。三年,遣太监郑和帅舟师下西洋。八年,都督谭青营有内官王安等。又命马靖镇甘肃,马骐镇交陆。十八年置东厂,令刺事。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③明代宦官悄悄问鼎着权力峰巅。毫无疑问,明成祖朱棣开启了这个“潘多拉的魔盒”。

宣宗时代,更是变本加厉,宦官实力进一步的扩大,设置了内书堂,宦官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为以后的宦官干政提供了便利。

至明英宗正统年间,皇帝年幼直接导致了权利把柄落入宦官手中,《明史·王振传》中记载其专横跋扈,动辄将得罪他的朝臣以各种理由下狱,足可见当时的宦官专权之甚。正统之后,皇帝多荒于政事、耽于声色,为宦官擅权创造了机会。到宪宗朝,宦官的权利可谓达到顶峰,设立西厂,由宦官汪直统领,更荒唐的是,汪直一手遮天,乃至朝中大臣以其马首是瞻,汪直直接掌握了朝政,以至“今人但知汪直太监也”。④而以后的刘瑾、魏忠贤专权,都只是历史的延续和再现而已。

四、明代宦官专权成因

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从本质上看与高度强化的专制皇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若是具体分析,则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不无关系。

1、皇权专制的需要。秦汉开始,皇帝周围形成三种势力:外廷、内廷与外戚势力。皇帝家族为制衡外戚与外廷势力,刻意加强内廷势力,让宦官参与政事。明代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受命于皇帝,政治上提高了六部地位。与此同时,海量公文产生,诸多政务压在皇帝一人身上,使得皇帝不得不起早贪黑批阅公文,这在短时间内也许可以坚持,但长此以往,皇帝本人精力难以为继。⑤他本人也认识到了弊端,不得不召集了一批顾问,成立内阁,虽内阁起初不参与机务,但中期后,内阁权势渐重,开始有了票拟权。又设立司礼监太监批红体制,利用太监干政来达到分化内阁首辅的权利。皇帝的决策权往往表现为所谓的“批红权”。“皇帝实际上不可能把内阁票拟过的章奏都看过,或件件拿出决策意见,这样就必须有一个亲近的代笔班子,这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有权代替皇帝批朱,这个权力是不受限制的。”⑥宦官间接拥有了“批红权”,在初设时可能没什么影响,但是随着明后期大量幼年君主的继位,这个环节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endprint

2、缺乏足够的权利监督机制。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并且将行政、财政和军事权利统统收归中央,统一由皇帝一手控制。而明朝的官僚机构又十分庞大,皇帝只有一人,而整个国家那么多的事务,他不可能都亲自处理,独自完成,因此皇帝无法亲自操控事物的时候,往往身边最亲近的宦官成为了最好的人选,而当权力委任下去的时候,有缺乏一个很好的监督机制来维护他的运转,没有监督,宦官往往打着皇帝的旗号来为所欲为,干预朝政大事,插手军事、政治、经济事务,从而导致整个国家政权的紊乱。

3、君臣隔绝。皇帝和朝臣之间的会面一般都是通过宦官这个中间角色来传达,“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文书官,管文书之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⑦虽说明朝前期维持了这种表面的平衡,但是明朝中后期,这个弊端暴露无疑。据有关学者统计:自成化七年(1471年)至弘治十年(1497年),凡二十六年,两位君主(宪宗、孝宗)均未与朝臣见面。直至弘治末年,明孝宗才稍稍接见阁臣。而明武宗常年南北游弋享乐,不理政事,更是不得见。明朝后期皇帝大多荒于淫逸,不理会朝政。而双方之间的信息传达只有依靠宦官这一角色来完成,由此,宦官事实上成为了天子权力的代表,因而难免会出现欺上瞒下、矫诏行事的情况。

4、皇帝对宦官的依赖和纵容。宦官势力的增长,与皇帝对宦官的纵容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体现在明后期君主身上。当群臣讨论弹劾宦官专权的危害时,君主往往不以为然。例如明宪宗成化年间,大学时商辂等人奏请撤除西厂论汪直之罪,明宪宗大怒:“一内竖辄危天下乎”,⑧认为他们危言耸听,反而责难商辂等人。

另一方面,皇帝对于宦官的依赖已经达到缺其不可的地步。宦官与皇帝自幼有着亲密的关系,这在外臣看来是难以想象的。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我的幼年生活,就不能少了太监。他们服侍我吃饭、穿衣和睡觉,陪我游戏,伺候我上学,给我讲故事,受我的赏也挨我的打。别人还有不在我面前的时间,他们却整天不离我的左右。他们是我幼年的主要伴侣,是我的奴隶,也是我最早的老师。”⑨宦官在皇帝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皇帝非常依赖他们,信任他们,因而宦官得到皇帝的信任也就不足为奇了。

5、宦官本身原因。前文来看,当时的社会状况来说,从事宦官这一职业的人,很多是当时市井街头混混,他们无论是人品或是行为都不受待见;再加上自古观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宦官遭受宫刑,没有了生育能力,从当时整个时代的普遍价值观来看,是被人所不齿的,宦官是不太能被人们所接受,宦官本身的社会地位地下,又受歧视,身体上的残疾使得宦官衍生出一种愤怒、不甘的情绪,他们努力想要往上爬,努力获取更大的权利,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因而他们需要夸大自己的权势,来提高这个群体的社会地位,这也可能是酿成宦官专权的原因之一。

五、小结

总之,宦官专权与封建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却不是封建专制的必然产物。这和一国的君主的能力,当时的统治政策以及国家机构的完善程度都具有很大的关联。明代宦官专权成为了整个明中后期最大的政局特点,我们研究是要从多方面考虑其中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注释]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M].中华书局.1956.

②明.沈德福.万历野获编补遗(卷1)[M].中华书局.2013

③清.张廷玉.明史(卷314)宦官列传[M].中华书局.2000.

④清.张廷玉.明史(卷304)汪直传[M].中华书局.2000.

⑤田澍.八十年代以来明代政治中枢模式研究述评政治学研究述评[J].政治学研究.2005.(1).

⑥李洵.下学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⑦余继登.典故纪闻(卷16)[M].中华书局.1885.

⑧明史纪事本末(卷37)[M].中华书局.2000.

⑨溥仪.我的前半生[M].中华书局.1977.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M].中华书局.1956.

[2]沈德福.万历野获编补遗[M].中华书局.2013.

[3]张廷玉.明史[M].中华书局.2000.

[4]明史纪事本末[M].中华书局.2000.

[5]李洵.下学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余继登.典故纪闻[M].中华书局.1885.

[7]溥仪.我的前半生[M].中华书局.1977.

[8]田澍.八十年代以来明代政治中枢模式研究述评政治学研究述评[J].政治学研究.2005.(1).

[9]张昌红,略谈中国宦官的特点及作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10]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1]冷冬.被阉割的守护神——宦官与中国政治[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12]李葆鸿,明代宦官专政原因探析[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3).

[13]王伟.明代宦官专权成因考略[J].华南师范大学.2006.(2).endprint

猜你喜欢

宦官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公平交易是外交准则
朝鲜为何没有宦官乱政?
宦官奇多的南汉国
“宦官”与“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