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棉卷叶野螟生物学特性观察
2015-12-24任玉平
(国有朝阳县朝阳林场,辽宁朝阳120000)
摘要:棉卷叶野螟在我国多有分布,因在权威资料中寄主不详,笔者经室内外观察,发现其为害多种植物的叶片,更喜欢为害沙棘树的叶片。笔者经两年的室内外观察得知,棉卷叶野螟在辽宁境内每年3代,10月上旬以蛹越冬。在辽宁西部对木槿树危害较重,对引种试验研究的木槿危害尤为严重,在一株5年生的木槿树上有50多头幼虫为害、大熟秸上的数量为50~60头。幼虫活泼,成虫善飞翔。
关键词:棉卷叶野螟;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无公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2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7.044
棉卷叶野螟(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总科(Pyraloidea)螟蛾科(Pyralidae)的一种为害棉花、木槿、熟秸花等树木的食叶害虫,2009年在繁育引种的木槿花卉园内发现为害木槿、熟秸花,部分木槿疮痍满目,严重植株的叶片皆无。该虫为害熟秸花的生物学特性目前尚无报道。笔者对其进行为期2年的观察,现将其生物学特性作以总结。
1研究方法
室内外观察。2012年3月份将棉卷叶野螟的卵置于化验室内的木槿树上,观察各虫态,老熟幼虫化蛹率90%,室内蛹的羽化率在85%。幼虫6龄,经观察该虫在自然环境喜欢寄生边缘寄主,对生长旺盛的植株危害较轻。
观察老熟幼虫化蛹、羽化、交尾、产卵、孵化、幼虫取食。
2形态特征
2.1成虫
雌成虫体长8~10毫米,翅展28~30毫米。头、胸白色略黄,胸部背面有黑褐色点12个列成4行。腹部白色,各节前缘有黄褐色带。前翅黄褐色,中室有黑色环纹,其下侧有黑条纹,中室另端有细长黑褐色环纹,外横线黑褐,缘毛淡黄,末端黑色。后翅中室有细长环纹,向外伸出一黑褐色条纹,外横线黑褐色。
2.2卵
扁圆形,乳白色,近孵化时黄白色。卵粒排列成鱼鳞状,聚集成块或呈条形。
2.3幼虫
幼虫绿色,老熟时红褐色,体长15~22毫米。头部两侧近后缘有一条黑褐色斑纹与胸部两侧的黑褐色斑纹相连,形成一条纵线。体两侧沿气门各有一条浅黄色纵带。
2.4蛹
长约10~13毫米,红褐色。蛹体外被一层白色丝织薄茧。
3生物学特性3.1生活史
该虫每年发生3代,以蛹在树皮缝中结茧越冬。越冬蛹于翌春3月下旬~4月上旬羽化成虫。成虫羽化时气温3℃~10℃,幼虫孵化期气温15℃~20℃时需11~13天;幼虫期。雌幼虫30~35天,雄幼虫26~32天,共5龄;蛹期。蛹经夏秋冬240~250天;成虫寿命。雄成虫2~3天,雌成虫4~6天。成虫在傍晚羽化,羽化后雄成虫即寻雌虫进行交尾,雄成虫活跃且喜飞翔。
3.2生活特性
该虫在辽宁境内每年发生3代,在树皮缝中结茧越冬。以初孵幼虫在嫩叶片卷筒取食,翌年4月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成虫,5月下旬幼虫孵化,6月底幼虫陆续老熟化蛹,7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中旬为羽化高峰期。第一代幼虫为害熟秸花,第二代幼虫为害木槿、熟秸花,第三代幼虫为害木槿花;第一代成虫高峰期在5月上旬,第二代成虫高峰期在7月上旬,第三代成虫在 8月下旬,直到9月中旬仍可见到少数成虫出现。
棉卷叶野螟是经济作物———棉花的重要害虫,野外世代重叠,每代历期平均30~45天,以1~2代老熟幼虫在地上或草丛及卷曲的叶片中结薄茧,3代老熟幼虫在树皮缝中结茧越冬。翌年5月下旬熟秸花萌芽后出现笫1代幼虫,10月上旬部分老熟幼虫开始越冬,预蛹幼虫体色变红色,预蛹需48~72小时。幼虫计6龄。1龄幼虫经2~4天蜕皮;2龄幼虫经4~6天蜕皮;3龄幼虫经5~7天蜕皮;4龄幼虫经5~7天蜕皮;5龄幼虫经6~8天蜕皮;6龄幼虫经7~10天蜕皮。幼虫孵化后,初孵幼虫群集于卵壳周围爬行,行动活泼,并吐丝结成网幕,取食嫩叶表皮及叶肉,蛀食后成网状。3~5日后,缀一小枝成大巢。取食其中,蜕皮及粪便也积在网内。随着虫龄增大,食量增加,由一巢分为多巢,咬断叶柄、嫩枝,食尽叶片及叶脉后,又重新缀巢为害,迁移性强。老熟幼虫独立缀卷,将叶卷成筒形,白天静伏叶筒内,夜晚取食转移。触及丝巢,即迅速退缩爬行。待整株叶片食光后,再转株为害,仅留下丝网。此虫耐饥,7~10天不食照样存活(笔者2010年在南京中山陵带回幼虫化蛹未能羽化),但结茧化蛹受影响。9月下旬以后,老熟幼虫迁移到地面,在寄主根际周围的杂草、灌木丛、枯叶层下或疏松表土中,相继结茧越冬,入土3~5厘米。
越冬蛹翌年4月下旬逐渐苏醒(室内试验温度在20℃~23℃需9~10天羽化)。幼虫1~2龄取食嫩叶肉,严重时造成叶片被食成花网,3龄后卷叶为害,幼虫为害熟秸花的叶片成网状。不仅显著影响花卉正常生长,而且降低观赏价值。尤以苗木及幼树受害最重,单株最大虫口达50~60只。第一代老熟幼虫将叶片拉缀结茧。无论是越冬还是营养生长的老熟幼虫结茧喜群集。第一代幼虫蛹期11~15天,第二代幼虫蛹期10~13天,第三代幼虫蛹期240~250天。
棉卷叶野螟的成虫白天会隐藏起来不活动,一般隐藏在杂草、作物当中,当受到干扰时才会起飞。到了夜间,棉卷叶野螟开始活动。棉卷叶野螟一般在叶背面产卵,多集中在叶片中脉的两侧,每块卵一般有50~100粒,呈现出条状或块状。当幼虫孵出后则会聚集在一起啃食叶片的表皮,吐丝缀嫩叶呈饺子及圆筒状,或在叶缘将叶折叠,藏在其中取食。当幼虫逐渐长大后会继续啃食叶片,该虫在多雨季节发生较猖獗,一般3~5天就会将叶片啃食呈网状。每年的7月底~8月初,雨量加大,湿度增加,非常适合棉卷叶野螟的生长发育。因此,8月中旬是棉卷叶野螟成虫数量最多,为害最大的时期。
4防治措施
春末夏初幼虫开始取食,此时可喷洒植物药剂1.2%烟碱·苦参碱3500~4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8000倍液,均可获得最佳杀虫效果;发现幼虫卷叶时要及时摘除。
作者简介:任玉平,本科学历,国有朝阳县朝阳林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生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