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2015-12-24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2014年国家制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并定义美丽乡村建设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吉林省委、省政府从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10年间始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从试点探索到整县推进,从千村示范到万村提升,从政策引导到齐抓共建,从完善基础到魅力提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策扶持,多层次、全方位打造吉林农村新面貌。特别是2014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转入到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开启了新篇章,吉林新农村建设步入一个全新阶段。到2014年末,吉林省相继创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美丽乡村和魅力乡村142个,打造接近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新农村建设标兵村800个、先进村500个,集中连片的样板村群58个,建成新型农民美丽小区120个。
一、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吉林省通过10年新农村建设实践积累,建立了“科学规划指导,有力组织领导,多元投入引导,基础项目前导,重点难点先导,体制机制利导”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动模式。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吉林省按照中部粮食主产区、西部经济生态区、东部特色种养殖区、城郊现代经济区,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注重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土地利用紧密结合,注重保护乡村功能、田园风光、民俗特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到2014年末,全省先后完成28个县(市)镇村体系规划、307个镇总体规划和2582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分别占应编制规划的70%、72%和30%。2014年,省住建厅和省农委联合编制了《吉林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实施细则》和《吉林省县市域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规划编制办法》,对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规划提出具体标准和要求。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几届省委、省政府都将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改善农村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进行推进。2015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宜业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创建示范活动启动后,从省委书记、省长到各位省级领导、市县两级领导都将党建联系点、扶贫联系点、新农村建设帮扶点、美丽乡村建设联系点四点合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企业、大专院校、部队共同帮扶,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做到了高度重视、高位操作。三是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吉林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投入,采取“七个一点”的办法构建投入资金渠道,即省级投一点、市(州)和县(市)里出一点、部门帮一点、乡镇统一点、村里筹一点、农民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新格局,营造出多股绳拧成一股绳,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2014年,吉林省整合新农村、绿化美化村屯、美丽乡村等省级专项资金4.5亿元,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总投入达到19.9亿元。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吉林省修建农村公路6.74万公里,解决了990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泥草房和危旧房改造108.56万户,修建村部8407个,建农村文化大院9313个,修建排水沟5.9万公里,改造围墙1.04万公里,安装路灯5.78万盏,绿化美化村屯2.5万个,开展环境连片整治新农村打造1989个。农村环境总体清洁率达到60%左右。五是重点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针对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粮多、秸秆多,畜禽多、粪便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的实际,2014年,吉林省重点实施农村环境清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服务配套和农村生态改善等六大工程和村屯道路、安全饮水、房屋整修、围墙大门改造、村部、休闲广场、垃圾处理、卫生厕所、清洁能源、储粮仓、人畜分离、绿化美化亮化等30项重点建设任务。整治内容主要围绕“八清、一禁止”展开,即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清乱建的建筑物、清残垣断壁、清野广告、清死畜禽,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整治重点部位,主要是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和环城镇周边的“三线一环”地带,农贸集市、人口聚居中心村、产业发展园区等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重点部位。六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性探索和系统总结出吉林省独有的美丽乡村建设高位推动、政策促进、督导监管、城乡联动、帮扶援建、载体带动、市场运作、民主管理等8大机制;美丽景观、社区建设、旧村改造、整体推进、生态走廊、民族建村、民俗文化、产业富村、旅游兴村、合力共建、能人治村、合作共赢、项目带动、新式民居、环卫下乡、镇乡带村、屯务管理、村规民约、志愿服务、服务外包等20种模式。
二、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难点
吉林省建设美丽乡村有东部大森林、中部黑土地、西部生态草原的天然优势,但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这些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条件。调查中,发现吉林省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重、难度大。一是县级财政支撑能力不强。吉林省有近70%的市(州)和县(市、区)设立了美丽乡村专项资金,多数县(市)的专项资金几百万元,总体上规模小、支持面窄、拉动和带动能力不足。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产粮大县,行政村都在300个以上,幅员面积大,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多,建设美丽乡村,难度大、任务重。二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吉林省9314个行政村,有不少行政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表现在工业经济缺乏实力,商贸经济不发达,农业资源性收益效益低,集体经济增长缓慢。财政补贴和村集体投入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的引导性资金,对农民刺激和拉动效应明显,而目前吉林省恰恰在这方面是“短腿”。三是基础设施欠缺。目前,吉林省农村公路“村村通”达到100%,而“屯屯通”、“户户通”的比例都不高,农村出行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吉林省农村有300多万农户,基本上都是砖瓦房,冬季防寒保暖能力较差。四是垃圾围村问题突出。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亟待解决。吉林省有42个县(市),其中产粮大县大市就有30个,每年产粮食和秸秆各在700亿斤左右。粮多,秸秆多,畜禽多,产生的粪便就多,加之冬季漫长,雨雪较大,给垃圾及时清理和清运带来一定难度。五是缺乏顶层设计。美丽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专项投入,尚未将区域城市群建设、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进行考虑。
三、吉林省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重点任务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加快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促进美丽吉林建设,今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和示范活动。总体要求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为总体目标,突出农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协调发展,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配套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保护农村生态和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天蓝水清、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打造一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精品村屯,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可持续发展生态美,整体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一)高标准推进421个重点村建设。2015年421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重点配套建设项目达到“六通、六改、六建、三化”等标准要求,即实现农村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电视、通信息网络,开展改住房、改围墙大门、改排水、改厕所、改圈舍、改储粮仓,建校舍、建村部、建卫生所、建文体场所、建农民科技夜校、建垃圾处理场,全面实现美化、绿化、亮化。启动新一轮4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在原有58个样板村群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布点连线成片,使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群达到80个左右,每个样板村群布点行政村5~8个。
(二)创建100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2015年,制定创建100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建设内容包括农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协调发展,规划科学、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并制定《吉林省美丽乡村创建标准》,按照标准要求,全省评选出100个体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可持续发展生态美的省级美丽乡村。
(三)打造10万个美丽庭院、30万户干净人家。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建设10万个美丽庭院、30万户干净人家创建活动。美丽庭院要求围墙大门改造到位,房屋、仓房、圈舍、厕所、储粮仓建设有序,柴草堆放科学合理,庭院人行道实行硬化,菜园景观化,院内干净,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干净人家要求室内外干净整洁,防治苍蝇、蟑螂、老鼠、蚊虫侵害有措施,讲卫生、讲文明、讲科学,生活方式健康向上。
(四)推进5000个行政村农村道路实现“屯屯通”。2015年,全省各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交通、新农村、美丽乡村、“一事一议”、移民、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兴边富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整合市县两级专项投入,以及各类帮扶和乡村自有资金等,加大农村公路尤其是屯内道路建设力度,2015年“屯屯通”比例提高到50%以上,实现“屯屯通”的行政村达到5000个左右,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屯屯通”,“户户通”的比例相应提高到60%以上。
(五)开展12个县(市、区)美化工程。2015年选择磐石市、通化县、集安市、辉南县、伊通县、长春市绿园区、四平市铁西区和铁东区、通化市东昌区、敦化市和梅河口市、公主岭市,开展整县农村房前屋后和公路两旁栽花种草。
(六)打造100个具有北方特色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园区)。2015年,全省要以大中城市与名胜景区周边、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为基础,建设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示范区)5个,打造5条具有北方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建设100个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园区),其中20%进入国家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行列。到2020年,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0个,最美休闲乡村50个。
(七)推进35%行政村建立设施管护、民主管理各项村务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建立村规民约,建立农村各项设施维护运行的各项制度,全面落实“五包”、“八不准”环境整治和保洁的长效机制,即农户包新建院墙大门维护,包门前街道卫生清扫,包清除积雪,包花草树木成活和路灯管护,包路边沟清理;不准乱垛柴草垛,不准乱堆放粪堆,不准乱扔垃圾,不准在墙体乱写和张贴广告,不准畜禽散养乱跑,不准随意焚烧秸秆,不准在庭院内外随意摆放物品,不准在街路随意停放车辆。
(八)精心打造特色农村文化品牌。从2015年起,全省开展百名文化专家进百村打造文化品牌活动,挖掘历史名人、民俗文化,赋予特产品文化内涵,创造地域美丽传说,弘扬特色文化,提升“软实力”。加强对现有街路、广场、桥涵、景点、园区、社区、河湖等公共建筑物的命名,赋予生命力。凡是创建国家级、省级美丽乡村的村,以及各市(州)、县(市、区),都要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品牌。
(九)实施两轮“十个全覆盖”工程。计划实施两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十个全覆盖”工程,具体任务:第一轮于“十三五”期间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农电村电网升级、村部建设、农村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农村校舍安全改造、农村垃圾处理、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等“十个全覆盖”工程;第二轮计划到2025年,完成农村公路、危房改造、农村卫生厕所、扶贫开发、绿化美化村屯、农村院落综合整治、农村亮化、科学储粮、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农村超市等“十个全覆盖”工程。
四、关于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目前,全国各省(市)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中国农村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推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结合吉林省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议国家将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有效改善农村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举措和重要内容加以实施,确定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分阶段、有步骤向前推进。
(二)加快制定美丽乡村实施的技术标准。区位不同、经济基础差异和民俗文化多样性,决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路径、技术要求、类型特点等差异性。日前,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联合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规定了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建设要求,这是宏观指导。作为我国南方、北方、西部和东部,尤其吉林省三大区域板块和不同民族居住集中区,应制定不同的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符合实际,科学有序推进。
(三)抓紧解决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是为剩余秸秆找出路。当前,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禁止焚烧秸秆的规定,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好秸秆的利用问题,秸秆焚烧禁而不止,流于形式。我国年产秸秆6亿吨,按目前1/3用作饲料、烧柴之外,还有4亿吨可利用。虽然秸秆可以发电、还田和作为饲料等,但是将来最有前途和可能的是转化为固体燃料。秸秆的燃烧值3500大卡左右,是煤炭7000大卡的1/2,如果将剩余秸秆固化替代煤炭,可人造植物再生能源煤炭2亿吨,占全国年消耗煤炭36亿吨的1/13左右,虽然占比重不大,但是可以避免焚烧秸秆。秸秆固化在我国技术成熟,关键是加强政策引导,国家要给予生产企业、消费单位政策补贴,加工用电价格享受居民照明用电优惠。二是加快农房改造。吉林省有300万户农房急需进行改造。改造一户住房需投入2.25万元,国家补贴7500元,省补贴7500元,农民需要自筹7500元。如果全省按300万户农房计算,就可带动675亿元的社会投资,一举多得。建议国家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支持力度和规模。三是大力推进村屯道路硬化。目前,吉林省农村道路建设的压力主要是中西部粮食主产区,财政实力弱,屯内道路、农田机耕路建设任务相当繁重,经过冻融之后道路维护投资大,与江浙等南方地区差距较大,建议国家加大东北地区农村道路支持力度。四是处理好农村垃圾。确保村屯、路边、河流、沟渠、集市、旅游景点等重点部位干净整洁。
(四)进一步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和推动力度。一是坚持部门联动。中央和各省都应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由于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范畴,应该纳入各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来组织实施,同时。明确责任部门任务分工,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履职尽责,加强沟通协作,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序、顺利推进。二是坚持多方投入。中央和省应设立一定规模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广泛引导社会投入和农民投入,形成捆绑合力,提高建设成果。三是加强创建工作。国家和省每年都要创建一批美丽乡村。对于建设成效突出的,可以命名为美丽乡镇、美丽村屯,也可以评选一大批美丽农户、美丽庭院、美丽广场、美丽村民。整市整县建设好的地方,可授予美丽县市称号。通过激励,树立榜样,确立目标,形成比学赶帮超热潮,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入展开。(省新农村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