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的近期疗效分析

2015-12-24黄水北简继红伍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消失经皮肿块

黄水北 简继红 伍竟

(1江西省上高县人民医院 上高336400;2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CT室 南昌330000)

中央型肺癌由于病灶起自三级支气管以内,常常会引起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并容易侵犯邻近肺门区大血管,绝大部分失去手术根治机会,明确诊断时已是中晚期。近年来CT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放疗迅速发展,以其高度精确、高度适形、较高的局部疗效和较少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1]。现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4月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的中晚期中央型肺癌患者41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6月~2014年4月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的中晚期中央型肺癌患者41例,全部经病理证实,其中男35例,女6例,年龄45~83岁,平均年龄57.5岁。病理诊断:鳞癌33例,未分化癌5,腺癌3例,TNM分期均为Ⅲ~Ⅳ期。

1.2 设备和材料 和佳公司的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TPS);和佳公司的粒子植入器;日本blakko PTC Needle 18G一次性介入穿刺针;天津赛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北京智博高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0.8~0.9 mci活动的125I粒子;引导设备为GE Prospeed AI单排螺旋CT机。

1.3 术前TPS计划的制定 术前将近期增强胸部CT轴位图像(3~5 mm)输入TPS计划系统,根据巴黎计量学系统的原则,经TPS计划系统处理,计算出125I放射性粒子在病灶中的数目、空间分布、在病灶及邻近重要组织内的放射剂量等重要参数,最后确定治疗计划并打印设计图。

1.4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或俯卧位,参照术前的TPS治疗计划,根据CT扫描图像,制定出穿刺路径(包括进针点、深度和角度),局部麻醉后,经肋间隙按制定的穿刺路径将穿刺针进至靶点,通过CT扫描确认无误后,按间距1 cm的原则,一边退针一边植入粒子,直到病灶边缘,然后通过改变穿刺针的方向穿刺至另一靶点,经CT确认后,按前面方法植入粒子,同样方法调整穿刺针角度2~4次,选取1个或多个穿刺点。粒子植入数15~60颗/例,粒子植入结束后,进行CT扫描评估粒子分布是否符合TP治疗计划,如不符合或达不到放射剂量,需补充植入粒子。同时要观察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指导临床及时处理。术后常规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治疗。

1.5 疗效评价 (1)术后采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完全缓解(CR):所有靶病灶消失,无新病灶出现;部分缓解(PR):靶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大于或等于30%,至少维持4周;疾病稳定(SD)靶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未达PR,或增大未达PD;疾病进展(PD):靶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大于或等于20%,或出现新病灶。(2)术后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是否缓解或消失进行疗效评价。

1.6 随访情况 本组41例患者术后2、4、6个月进行定期随访,并全部行胸部CT复查。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125I粒子植入治疗,无例死亡,成功率为100%。疗效评价:本组病例术后2~6个月复查CT显示:有38例肺门区肿块部分缓解(PR)甚至完全缓解(CR),有效率为 92.7%,1例肺门区肿块病情稳定(SD),2例病情进展(PD)。36例患者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得到明显缓解甚至消失,有效率为87.8%。并发症:10例患者分别出现气胸和少量咯血,并发症出现率为24.4%,其中大量气胸(肺组织压迫>30%并出现呼吸困难者)2例,占4.9%,通过胸腔闭式引流数天后气体消失,其余患者未特殊处理,症状数天内消失。随访情况:全部患者2、4、6个月进行定期随访,无1例出现死亡。

3 典型病例

3.1 病例1 患者男,60岁,因咳嗽,痰中带血并呼吸困难1个月就诊。图1、图2为术前CT图像:显示左肺门区肿块并左肺上叶支气管阻塞,左上叶肺不张。穿刺活检病理为低分化鳞癌。图3、图4为125I粒子植入术后5个月复查CT图像:显示左侧肺门区肿块明显变小,左肺上叶不张的肺组织绝大部分充气膨胀。

图1

图2

图3

图4

3.2 病例2 患者男,7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数月就诊。图5~图7为术前CT图像:左肺门区肿块并左肺下叶支气管阻塞,左肺下叶肺不张,左侧胸腔内积液。穿刺活检病理为中分化鳞癌。图8~图10为125I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复查CT图像:显示左肺门区肿块完全消失,左肺下叶支气管及其分支通畅,左肺下叶不张肺组织恢复正常,左侧胸腔积液消失。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4 讨论

中央型肺癌位于肺门附近,系指发生于支气管叶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的肺部恶性肿瘤,由于发生部位的原因,常引起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肿块局部外侵,较易累及肺门及纵隔内大血管,并常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外科手术切除难度大而且很难根治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是组织间近距离的放射性治疗其治疗原理主要是:(1)γ射线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使其细胞核DNA双链和单链断裂,从而使肿瘤细胞不可修复性损伤。(2)γ射线作用于水分子使其电离,产生的自由基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再作用于肿瘤细胞核的DNA链,引起肿瘤细胞的损伤。其应用优势在于:(1)125I粒子辐射半径为1.7cm,组织剂量遵循距离反平方定律,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邻近正常组织影响不大。(2)125I粒子半衰期为59.6 d,能持续作用于肿瘤细胞,从而起到长时间连续放疗作用。(3)125I粒子释放的γ射线剂量低,便于防护,而且不会产生过热点而损伤邻近脏器;连续低剂量率照射可以降低肿瘤细胞的再增殖率,增加肿瘤细胞放射损伤的敏感性,降低肿瘤细胞潜在和亚致死损伤的修复率。

CT由于其图像分辨率高,无重叠影像,能清晰显示正常肺组织和病灶,以及病灶周围的血管、心脏、气管等重要器官,穿刺时能有效地避免重要器官的损伤,据文献报道[2],CT引导是决定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疗效和安全性,笔者对2013年6月~2014年4月41例无法手术根治的中晚期中央型肺癌进行CT引导下经皮植入125I粒子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125I粒子植入治疗,无一例死亡,成功率为100%。本组患者术后2~6个月CT复查显示,有38例肺门区肿块明显缩小甚至消失,有效率为92.7%;36例患者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得到明显缓解甚至消失,有效率为87.8%。10例患者术中或术后分别出现气胸和少量咯血,并发症出现率为24.4%,其中大量气胸(肺组织压迫>30%并出现呼吸困难者)2例,占4.9%,通过胸腔闭式引流数天后气体消失,其余患者未特殊处理,症状数天内消失。据文献报道[3],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肺癌有效率可达90%~100%。综上所知,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中晚期中央型肺癌手术安全、并发症少,能有效杀灭肿瘤细胞,明显缓解或消除肿瘤引起的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期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1]高斌.CT引导下非血管介入治疗诊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18

[2]张毅,赵学武,曹冬花,等.MSCT在125I粒子治疗肺癌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07,15(9):1264-1265

[3]王锡明,李振家,武乐斌,等.CT引导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5):490-492

猜你喜欢

消失经皮肿块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慢性肿块型胰腺炎诊断和外科治疗
消失的童年
球囊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的临床观察
美永不消失
经皮器械复位法治疗难复性骨折848例
完形填空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