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微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2015-12-24左毅别祖杰

关键词:微课程知识点教学模式

左毅,别祖杰

“微课程”起源于美国,是Leroy A.McGrew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的,他设计出了60秒钟的课程。1995年英国的T.R Kee设计出了1分钟演讲。这二者的观点可看成是“微课程”的起源。大学生对于通过声音、图像和视频学习知识很感兴趣,“微课程”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在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受到学生和教师质疑的情况下,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微课程”的概念解析

“微课程”是伴随多媒体通信技术和互联网云计算的发展而产生的,其以微视频为知识传播媒介,通过相关知识点的嵌入,以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开展教学活动。上海师大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指的是控制在10分钟左右,有着非常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精炼,言简意赅,重点强调一个知识点的小课程[1]。从广义的教学资源角度来分析,“微课程”是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和多媒体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共同结果,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微课程”的特点如表1所示。

二、运用“微课程”教学的案例分析

在“微课程”教学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国外的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模式。引入国内后,一些高校进行了模仿和创新,如电子书包模式、一对一项目教学、云计算辅助教学等。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完善,以及手机、平板电脑功能的丰富,为学生实现“微课程”移动学习和24小时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于国内教学来说,应当逐渐从灌输式、被动式、以知识的传递和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新型的个性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而“微课程”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上述要求[2]。

表1 微课程与传统课的特点比较

可汗学院和TED-Ed的微型网络教学视频对于“微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好的借鉴意义。可汗学院的微型网络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将教材的相关知识点嵌入到网络视频中,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

三、高校“微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微课程”教学模式在师生角色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被动从属地位,并对课堂的教学时间进行了严格明确的规定[3]。教师在弄清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和课程需讲授的知识点之后,开始针对相关知识点,设计“微课程”的教案并制作教学课件,对需要进行视频讲解的知识点录制微视频,完成教学资源的整合制作,形成数字化课程文档,上传到学校的“微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在线学习、下载和传阅。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为学生提供评论、反馈信息的板块,实现对课程学习的交互讨论。学生可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更加充分地利用碎片化时间,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在上述“微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移动学习理论及微视频的播放特性,我们设计出了 “微课程”教学模式框架(如图1)。

图1 “微课程”教学模式框架

从该模式架构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学生成了“微课程”模式的学习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在得到教师的教学任务后,进行自主学习,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应用知识,完成知识构建,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的教学理念。教师设计相关的情景,并引出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构建,最后进行考核评价。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重点知识,内化知识体系流程,实现对重点知识点的强化,并且不断拓展新的学习任务。

“微课程”教学模式一般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具体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把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其实施流程如下:

(1)课前(自主学习)。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教学大纲,对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进行浓缩提炼,为学生简化教学内容,减少那些冗杂、重复的知识,为学生提供精简、优质、高效的学习资源。同时,注意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通过“微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及时学习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和整理分析结果,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和微视频串讲,并根据教师的要求记录笔记和完成相关练习,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并与教师进行沟通,从而顺利完成教师规定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

(2)课中(师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对“微课程”内的知识进一步延伸和消化[4]。在开始教学之前,需要教师对课堂讲授的相关知识点做好教学任务设计,并在师生互动环节,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情况,对大多数学生都感到疑惑的重点难点,进行二次讲解,并安排相关小组进行讨论,小组之间进行分享、辩论,最后由教师作总结,以此提高“微课程”的教学效果。

(3)课后(复习巩固)。课后巩固复习是学生消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点密度大,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十分紧张,而且对一些阅读材料、案例分析和教师的经验分享,均需要学生在课下做大量的复习工作。大学的课程有1/10是在课上,剩下的9/10则是在课后,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阅读大量有关文献,进行精读细读,延伸知识点的长度。

四、“微课程”教学模式各阶段的实施要点

(1)学习内容的导读设计。“微视频”是“微课程”的重点教学资源,其主要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引入课程,串讲知识点、演示必要的实践操作和进行课后训练等。在“微课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充分做好学习内容的导读设置,在设置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还要明确问题的层次性、递进性。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优化“微课程”的教学顺序和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对学生课外学习内容的补充。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不同,他们对学习的内容有着不同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件“的时候,要注意在对专业内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的同时,考虑到不同专业基础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对补充内容的兴趣。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划分不同的层次,在制作”微课件“时还要切实注意内容的实用性。由于专业知识在不断更新变化,因此教师需要把专业领域的前沿科学成果介绍给学生,用最新鲜的知识充实学生的头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这个环节是一个流程化的学习模式,教师要把涉及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经典教学案例等资料进行整合,制作出“微课件“,使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介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课件里的所有知识点,并能够应用于实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融入问题“情境”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从而达到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起研讨在“微课程”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用的技术和方法,通过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4)综合评价测试的设计。这是对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和教师“微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检验。教师依靠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操作练习。针对难易不同的操作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水平选择对应的练习题进行课后训练,从而检测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随时调整学习方法。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平台反馈的信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阶段性测试结果和与其他教学班级的比较,知道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找到“微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完善,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充分利用“微课程”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随着高校在“微课程”教学领域的不断创新,未来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会越来越丰富。虽然“微课程”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其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使用“微课程”教学,有可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相关的专业知识,不利于专业课学习向纵深发展。并且,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对“微课程”学习的依赖,逐渐变得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不能沉下心来认真研读纸质文献资料,对学生综合知识的提高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当然,优秀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对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微课程”的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这一点来看,“微课程”教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1]徐小利.全新思维视域下高校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基于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比赛优秀作品的内容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4(3).

[2]杨红业.微课视频如何让学习者驻足:基于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比赛摄制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4).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4]邢玉娟,曹晓丽,谭萍.多视角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猜你喜欢

微课程知识点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关于G20 的知识点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