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5-12-24陈莉
陈 莉
(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会计活动也从一国的范围内,跨越国界走向国际。会计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形成一套全球共享的世界会计,但它的实现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在目前各国仍存在会计的差异性,因而我们必须承认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
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和社会反馈情况,会计专业的“就业难与人才荒”同时存在。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急需9万名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国际会计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意味着我国会计行业的专业人才正面临着拓宽国际视野和应对能力,向国际化、专业化迈进的崭新挑战。
欧美发达国家对创新型应用性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应对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所做的改进。其改革的重心是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课堂教学与实务运用相结合。
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院校均提出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为应用型;课程设置应从市场需求出发、突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等,并针对上述观点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是所提出的措施一方面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提出的部分措施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环境的需求提出会计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二、目前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要求,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既要了解本国社会经济环境,也要了解国际社会环境;既要掌握本国会计准则,也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以及一些典型的国别会计;既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也要具备与会计紧密相关的金融结算、国际贸易以及国际税务等知识素养。但是,目前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普遍存在轻国际重国内的现象,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
(一)培养目标空洞
很多高校把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人才,而并没有真正地去分析会计岗位需要哪些基础能力和拓展能力,导致培养出的大学生只懂国内企业的会计核算,不懂国际行情,沟通协调能力也欠缺,所以目前中国会计人才供需脱节,一头是“基础型会计”相对过剩;另一头是“国际型会计”严重短缺。据一家权威调查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在会计类专业中,真正符合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招聘要求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仅占该专业全部毕业生人数的10%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空洞,使得毕业生缺乏沟通、应变、人际交往、会计国际化等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也是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与时俱进
在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把所有的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侧重于个别专业课,如: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等,侧重讲解会计分录的编写,并未重视会计理论的传授,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应用;教学内容过度会计化,没能有效与相关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相互联系,如:微、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所学知识浅薄,互通性差,综合素质不高,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近几年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的推动下,许多国内企业已经走出国门,进行国际性战略重组,出现了一批外向型的企业集团。熟悉各国会计准则,编制跨国公司会计报表;熟悉各国税制差异,合理避税;制定企业全球发展的财务战略等问题已经成为企业财务会计领域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目前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几乎未涉及或不重视这些教学内容。滞后的教学内容怎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国内高校采取校内、校外两种方式进行会计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基地很难寻找,不方便进行集中性的校外实习,只好采取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辅导,效果难以保证,从而导致高校只重视校内模拟实验,而忽视校外实地实习。
1.校内实训各自为政,综合性不强。会计学专业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在某些专业课书本理论知识讲完之后的一周进行集中模拟实训,实训的内容往往只注重该课程的模拟练习,忽视与其他课程的贯通性,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注重会计核算的实践(一般包括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忽视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分析等管理活动的实践;只注重单一的工业企业的模拟实验,忽视跨国公司会计活动的实训;实训的过程是在语言描述业务的环境中完成,而非在真实发生业务的过程中自然完成会计实训,比如缺少对原始凭证填制的练习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和教学内容不充分。
2.缺少“双师型”教师。目前国内高校中从事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少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在实践性教学中不能列举真实的案例,只能按照实践性教学购买的软件操作,缺乏一定的说服力;现有的职称评聘过程中不太重视实践性教学这一环节,导致教师没有兴趣在这一方面投入时间、精力进行钻研。多种原因使高校缺乏既精通会计理论又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最终会计实践性教学效果不佳。
3.学生校外专业实习流于形式。校外专业实习本来是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接触企业的一些实际会计活动,迎合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即无需培训直接上岗。但是目前各高校均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校外集中会计实习难,以至于出现被迫取消或由学生自行实习的情况。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人多将影响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学生去实习也只是看,很少能亲自思考和动手做,实习效果不佳,基本上流于形式,应付检查,这些情况的出现,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三、会计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会计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紧扣市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我国很多企业“走出去”或“引进来”,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对会计学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迎合市场的需求,既能应对国内市场的会计活动,也能应对国际市场的会计活动。
(二)遵循国际性的原则
会计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具有前瞻性和层次性,课程设置不能仅围绕单一的国内企业,应该紧扣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分类培养精通中国会计准则的基础性应用型人才和精通国际会计准则的高级应用性人才。
(三)应用型与复合型相结合的原则
会计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活动,不是单一的会计核算,更需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即会计学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复合性人才,不仅需要有专业胜任能力更需要有沟通协调能力、应变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四、会计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会计国际化背景下,市场对高素质应用性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上述培养目标,笔者认为高校会计学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应为“强化英语+拓宽专业基础+借鉴国际经验”。
强化英语就是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强化学生的口译和翻译,可以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专门增加翻译这门课;另外,鼓励学生利用暑期参与社会实践到外企中锻炼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经过在校四年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减少以后工作中的语言障碍。
拓宽专业基础就是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除了设置经济学、管理学外,还应设置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金融学、经济法学等,使学生熟悉关联学科的基础知识,增加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综合知识要求越来越高,仅局限于会计知识是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就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优秀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基于会计国际化背景下,结合高校培养目标,建立先进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既熟悉中国会计准则又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笔者认为在目前传统的会计学主干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财务报表分析、国际会计、投资学、国际税收、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除了懂会计核算外,更会帮助企业筹钱、省钱、管钱、赚钱,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知识的需求,避免知识盲点。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会计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对此进行改革。
借鉴国外高校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结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至少应灵活运用启发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合作教学等教学方式。
启发教学是指教师启发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差异形成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理解了各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比如在学完《中级财务会计》中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差异,可以引导学生从哪几方面比较。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选择本课程中的著名案例或学校所在地某一实际企业真实案例为研究对象,由学生分析其中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分析某一真实企业近几年的财务报表,不仅熟练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公式,而且通过分析还能锻炼学生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的能力,用所学的知识提出一些建议。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另外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不可缺少的。
团队合作教学是指教师随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一个特定经济活动的实务处理或完成一个大案例的深层次分析,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各自应该遵循的从业规则或开发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校内实训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校内实训是会计学专业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基于会计国际化背景下,校内实训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基本方法如图1。
1.校内实训内容应体现仿真性。会计学专业的校内实训内容应体现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不能让学生按照电脑程序一步一步操作。如《基础会计实训》应教会学生填制原始凭证,不能只重视记账凭证的填制;《中级会计实训》时应让学生自己读懂原始凭证,不能在实训材料中用文字说明经济活动的内容,实训过程中应体现各岗位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性,不能让学生统一做相同的内容;《财务管理实训》不能偏重财务核算,应借助计算机知识增加对财务信息的分析与决策。
图1 会计学专业校内实训体系
2.校内实训模式不能孤立存在,应突出综合能力的训练。在完成单项实训后,一定要增加综合实训,如会计综合实训和ERP沙盘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体现了从业务到账表的全过程,中间穿插了纳税申报,体现了会计准则和税法的综合运用;ERP沙盘实训综合运用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市场营销、税收筹划、企业管理等多学科知识,仿真模拟一家企业,使学生亲临其境体验实习企业的真实运营环境,通过运营、账务处理、电子报税、税务稽查等四大模块,训练学生从CFO的角度去全面关注企业决策、财务管理、筹资投资、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和实务技能。
(四)教师能力培养的改革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国家大力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之下,未来会计教师应是“学习型”和“能力型”。所谓“学习型”,即要求会计教师时刻关注和学习国内和国际最新的会计知识;所谓“能力型”,即要求会计教师始终做到理论和实际相联。那么如何做到这两点呢?一方面可鼓励教师平时多参加一些有影响力的会计研讨会,通过大会交流吸收会计专业最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可利用暑假,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撰写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出具鉴定书。
为保证教师参加研讨会和企业实习的有效性,学校相关部门要制订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如对参加活动的教师发放交通补贴等津贴,举办教师交流会,使每一位教师分享研讨会中的新鲜知识、社会实践中当今企事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好做法、好思想,将其融于课堂教学中,切实保证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总之,会计理论是发展的,会计工作的环境是变化的,因此,会计人才的培养应与时俱进,才能实现会计教育目标与现实的对接。会计是未来通用的商业语言,未来的经济是无国界的,因此,未来的会计人才培养应是国际化的,只有这样才能与经济一体化相对接。
[1] 田冠军,但 敏,宋 磊,胡迎东.地方经济发展驱动下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4).
[2] 孟 雪,林艺茹.会计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4).
[3] 王丹舟,郑婕颖.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本科创新实践[J].财会通讯,2012(4).
[4] 刘淑花,陈 英.基于市场需求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经济师,2012(9).
[5] 高 晶,陈国玲.会计应用型本科人才社会需求调查探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