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出口产品结构及核算——基于增加值的视角

2015-12-24

南开经济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劣势分工增加值

黎 峰

近年来,在出口规模迅猛增长的同时,中国大陆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Rodrik,2006)。那么,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应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地区)的出口产品结构?应如何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产品结构?出口产品结构差异又是如何决定的?

围绕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出口产品结构,学者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视角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基于要素密集度的视角研究出口产品结构,即沿着HO 理论、HOV 理论,以出口产品的要素含量作为划分出口产品结构的标准。如Antweiler 和Trefler(2002)采用71 个国家、37 个产品和11个生产要素的样本对规模经济进行估计,发现不完全竞争市场因素对国际贸易结构的决定具有重要意义。Schott(2003)利用SITC 分类三位码数据发现,不同国家根据要素禀赋选择生产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品。国内学者张小蒂、李晓钟(2002)对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及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商品中占比最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较低。杨汝岱、朱诗娥(2008)将所有国际贸易商品在SITC Rev.3 分类基础上重新分类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四大类。第二类是基于出口技术含量的视角研究出口产品结构。如Finger 和Kreinin (1979)构建出口相似度指数(ESI),用来衡量考察目标国和发达国家出口结构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越高则表明目标国的出口技术结构越高。关志雄(2002)用技术附加值衡量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以此构造了出口高度化指标反映一国出口产品结构。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对上述方法进一步完善,发现中国的出口结构已经从低技术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至以中等技术附加值产品为主,而进口仍然以中高技术产品为主。Lall(2000)将制成品按照技术密集度划分为初级产品、资源性产品、低技术制成品、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5 类,并以此研究出口结构的变迁。在此基础上,Lall 和Weiss(2006)提出“复杂度”的概念,并基于出口国家的收入水平建立了产品复杂度指数。姚洋和章林峰(2008)以Lall 技术分类以及产品复杂度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的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第三类是出口产品价格差异研究出口产品结构。如Schott(2008)发现在同一产品内部,发达国家出口了高价格类型的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出口了低价格类型的产品。Wang 和Wei(2008)进一步解释为,人力资本提升及政府税收偏好是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提升的主要原因,此外,加工贸易、利用外资及开发区建设也是促进中国出口产品单位价值提升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施炳展(2010)把同一出口产品分为高价格类型产品与低价格类型产品,并认为发达国家出口同一产品内部的高价格类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出口同一产品内部的低价格类型产品。李坤望等(2014)中国出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倾向于以价格竞争的方式进入市场。大量低品质出口关系进入出口市场,是造成中国出口产品品质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第四类是基于国内增加值的视角研究出口产品结构。由于全球价值链下存在大量的中间品贸易,Chen 等(2001)认为一国的出口产品可以分为国内成分和国外成分。Hummels、Ishii 和Yi(2001)利用投入产出表,剔除了重复计算的中间品贸易,把一国出口分解为国内贸易增加值和国外贸易增加值。类似的研究还有Lawrence J.Lau 等(2006)、Koopman 等(2008)。以此为视角,国内学者张文磊、陈琪(2010)基于出口产品的国内附加值,研究了汇率变动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

在已有文献基础上,本文从增加值的视角研究出口产品结构。首先,按照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含量把出口产品划分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和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其次,构造了衡量出口产品结构的出口优化度指数(EO 指数),并分别从行业层面、双边贸易、多边贸易层面对主要出口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度量和比较,以期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出口产品结构研究方法提供有益的补充;最后,利用EO 指数研究区域贸易集团内部产业价值链分工行为,以期为区域分工及贸易合作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出口产品结构内涵

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大量的原材料和中间品在不同分工国家之间频繁流入流出,一国的出口通常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是国内出口增加值(DV),即包含在出口品中的国内成分,实现的是出口国的贸易增加值;二是外国出口增加值(FV),即包含在出口品中的进口(资源品、中间品进口)成分,实现的是资源品、中间品提供国的贸易增加值。在传统出口额中,只有国内贸易增加值才是本国参与国际分工获取的附加价值。此外,由于产品出口后可能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被进口国直接消费,从而直接实现国内增加值;二是进口国再次加工并出口到第三国,从而间接实现国内增加值;三是进口国再次加工并返回出口国,该部分是通过出口国的进口而实现,故被称为增值折返或复进口。因此,出口产品中的国内增加值又可以分为直接出口增加值(dv)、间接出口增加值(iv)及增值折返(ri)三部分。

在研究贸易增加值核算的基础上,Koopman、Powers、Wang 和 Wei(2010)提出了全球价值链定位指标(GPO):

该指标的构建思路是,当i 国r 部门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靠近上游(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即更多的是为他国提供中间品,则 GP Oir> 0,表示该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更加有利,其出口部门创造的国内增加值相对较高;反之,如果i国r 部门处于全球价值链下游环节(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等),即更多的依靠从他国进口中间品,则 GP Oir< 0,表示该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其出口部门创造的国内增加值相对较低,因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出口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定位决定了其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在同一部门的双边国际贸易中,相对于进口国而言,出口国的全球价值链定位越高,其单位出口产品创造的国内增加值越高;反之,出口国的全球价值链定位越低,其单位出口产品创造的国内增加值越低。

电子及光学设备产业是全球价值链分工水平最高的产业之一,如表1 显示,在该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墨西哥、中国大陆处于全球价值链下游,更多从事进口中间产品并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其单位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相对较低;而美国、日本等国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更多从事核心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中间产品生产环节,其单位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相对较高。

基于增加值的角度,在同一部门的双边贸易中,如出口国的全球价值链定位高于进口国,则意味着该部门在创造国内增加值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本文称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如出口国的全球价值链定位低于进口国,则意味着该部门在创造国内增加值方面具有相对劣势,本文称为比较收益劣势产品。以电子及光电设备产业为例,在该部门的主要出口国家双边出口中,中国大陆的全球价值链定位仅高于墨西哥,因而中国大陆对墨西哥出口的电子及光电设备产品属于比较收益优势产品,而对其他国家出口的电子及光电设备产品则属于比较收益劣势产品。

表1 主要出口国家(地区)电子及光电设备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定位及国内增加值(2011年)

图1 主要出口国家(地区)电子及光电设备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定位及国内增加值的散点图

从这个角度而言,一个部门的出口产品可分为两类:相对于全球价值链定位更低的进口国而言,该部门出口的是国内增加值含量相对更多的比较收益优势产品;而相对于全球价值链定位更高的进口国而言,该部门出口的是国内增加值含量相对更多的比较收益劣势产品。

二、基于增加值的出口产品结构核算

基于增加值的角度,借鉴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概念,本文把一个国家(部门)出口产品重点由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向比较收益优势产品逐步升级的过程,称为出口结构高度化。进一步构建出口优化度指数(Export Optimization Index,简称EO 指数),用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的出口产品结构,即更多出口比较收益优势产品还是比较收益劣势产品。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出口优化度指数又分为行业出口优化度指数和国家出口优化度指数。

(一)行业出口优化度指数(行业EO 指数)

行业EO 指数是基于增加值的角度,以行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某个部门在双边贸易中的出口产品结构,其公式表示为:

其中,E Oit表示i 国t 部门的EO 指数;E Xit1表示i 国t 部门在双边出口贸易中比较收益优势产品的出口总额,即该部门对全球价值链定位相对更低①根据koopman 等(2010)的GVC_Position,在双边贸易中逐一比较而确定,下同。的国家(地区)的出口总额;E Xit2表示i 国t 部门在双边出口贸易中比较收益劣势产品的出口总额,即该部门对全球价值链定位相对更高的国家(地区)的出口总额;E Xit表示i 国t 部门的出口总额。通常,行业EO 指数介于-1 与1 之间,当t 部门比较收益优势产品的出口份额大于比较收益劣势产品的出口份额,则 EOit> 0;当t 部门比较收益优势产品的出口份额小于比较收益劣势产品的出口份额,则 EOit< 0,如两者相等,则 EOit= 0。如果t 部门的出口都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则 EOit= 1;反之,如果t 部门的出口都为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则 EOit=-1。

该指标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增加值的角度衡量一个部门的出口结构优化程度,应看该部门更多出口的是比较收益优势产品还是比较收益劣势产品。较高的行业EO 指数意味着更多的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出口,其全球价值链定位更加有利,出口创造的国内增加值更高;反之,较低的行业EO 指数意味着更多的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出口,其全球价值链定位更加不利,出口创造的国内增加值更低。

WIOD 数据库包括39 个国家(地区)及其他国家(地区),时间跨度为1995—2011年,出于研究需要,本文把其他国家(地区)视为一个经济体,根据40 个经济体的双边贸易数据,可以计算出各国(地区)分行业的EO 指数。考虑到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打击,以及各国贸易保护政策对国际分工及贸易流向的影响,本文采用2007 年的数据进行实证。

首先,从行业层面看,仍以电子及光学设备产业为例,行业EO 指数较大的国家为日本、美国、意大利、韩国,较小国家包括墨西哥、中国大陆和加拿大,这正好也与其全球价值链定位相对应。这表明在该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日本、美国等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其行业EO 指数较大;韩国、英国等进行关键零部件制造,处于全球价值链中游,其行业EO 指数适中;而中国大陆、墨西哥等国家主要完成加工装配的工序,处于全球价值链下游,其行业EO 指数较小。

图2 全球价值链定位与行业EO指数关系的散点图(电子及光学设备产业)

其次,从国家层面来,如表2、表3 所示,在主要出口国家(地区)中,日本、美国的行业EO 指数普遍较高,表明其大多数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定位更加靠近上游,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出口占比较高;而中国大陆、墨西哥大多数行业的EO 指数较低,表明其大多数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定位更加靠近下游,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出口占比较高。

此外,从区域贸易分工的角度,行业EO 指数恰恰可以反映出每个贸易集团内部正形成明显的产业价值链分工。本文选取的12 个出口国家(地区)至少包括两个区域贸易集团: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3 国(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4 国(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

以东亚经济体为例,表4 显示的是东亚4 国(地区)区域贸易中制造部门的EO 指数,与表3 所示全球贸易范围内的EO 指数相比,区域内贸易的行业EO 指数分布更加极端,表明东亚地区已形成更加明显的产业价值链分工。总体看来,在制造部门的价值链区域分工中,日本更多生产和出口核心零部件等中间品,居于产业价值链上游地位,大多数行业(除资源综合利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外)的EO指数相对较大;而与之进行生产配套的韩国、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则更多的从日本进口中间产品加工组装并出口,居于产业价值链下游地位,大多数行业的EO 指数相对较小。就具体行业而言,电子及光学设备、纺织及制品、皮革毛皮及制鞋等部门明显表现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的产业价值链梯度分布,表明在以上部门的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中,中国大陆更多扮演的是加工制造角色,成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生产加工基地。在以汽车业为重点的交通运输设备部门,中国大陆的EO 指数高于其他东亚国家,这是由其行业特征所决定。在中国大陆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下,汽车行业跨国公司纷纷把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大陆,并由此带动了一大批国内配套企业,中国大陆成为汽车第一生产大国和销售大国。与电子及光学设备部门不同的是,汽车行业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更多是为占领中国市场而本地化生产,而不是简单加工出口,为此包括宝马、通用、大众等跨国公司纷纷把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生产环节在中国大陆布局,在对中国大陆市场销售的同时也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东亚国家(地区)出口。所以,在交通运输设备部门的东亚区域分工中,中国大陆更多的是向其他国家(地区)提供中间品,流入要素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显著促进了中国大陆交通运输设备部门的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这点也与于津平等(2014)的研究结论相符。

表2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制造部门EO指数(一)

表3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制造部门EO指数(二)

综上所述,通过行业EO 指数核算,在度量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出口产品结构的同时,可以大体呈现各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位置,日本、美国大多数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定位更加靠近上游,而中国大陆、墨西哥大多数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定位更加靠近下游。此外,行业EO 指数可以反映区域贸易集团正形成的产业价值链分工,这点在电子及光学设备等部门尤为突出。与其他制造部门相比,中国大陆交通运输设备部门的EO 指数较高。

表4 东亚区域价值链分工下的制造部门EO指数

(二)国家出口优化度指数(国家EO 指数)

国家EO 指数是基于增加值的角度,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产品结构。为区分双边出口贸易及多边出口贸易,本文把国家EO 指数分为双边出口EO 指数及多边出口EO 指数。

1. 双边出口EO 指数

双边出口EO 指数侧重分析双边贸易,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双边贸易中的出口产品结构状况,其公式表示为:

其中,E Oij表示i 国对j 国的双边出口EO 指数;,表示在i 国和j国的双边出口贸易中,i 国所有部门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即全球价值链定位相对更高产品的出口总额;,表示在i 国和j 国的双边出口贸易中,i 国所有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即全球价值链定位相对更低产品的出口总额;E Xij表示i 国对j 国的出口总额。通常,双边出口EO 指数介于-1 与1 之间,在i 国对j 国的出口总额中,当比较收益优势产品的出口份额大于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出口的份额,则 EOij> 0;当比较收益优势产品的出口份额小于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出口的份额,则 EOij< 0;如两者相等,则EOij= 0。如i 国对j 国所有的出口均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则 EOij= 1;反之,如i 国对j 国所有的出口均为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则 EOij=-1。

该指标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增加值的角度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双边贸易中的出口结构优化程度,应看该国(地区)更多出口的是比较收益优势产品还是比较收益劣势产品。更多的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出口意味着较高的双边出口EO 指数,更多的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出口意味着较低的双边出口EO 指数。

另一方面,全球价值链分工意味着国家(地区)间大量的双向中间品贸易,双边出口EO 指数还能反映进出口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合作关系。更多的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出口意味着更多的对外提供中间产品,创造更多的国内增加值。因此,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双边出口EO 指数为正,表明i 国更多的为j 国提供中间产品;反之,双边出口EO 指数为负,表明i 国更多的依赖从j 国进口中间产品。

表5 显示了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制造部门的双边出口EO 指数,由此可以反映各国双边出口的产品结构。以中国的双边贸易为例,中国大陆对墨西哥、意大利及加拿大出口的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出口比重相对更大,表明中国大陆更多的对以上三国出口中间产品,因而双边出口EO 指数为正;而对其他国家(地区)双边出口EO 指数为负,表明中国大陆更多的从其他国家(地区)进口中间产品。事实上,中国大陆在电子及光学设备行业上存在对墨西哥大量的中间品出口,2007 年中国大陆对墨西哥电子及光学设备中间品出口48.85 亿美元,占墨西哥该行业中间品进口总额的26.86%,;而对意大利的中间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及光学设备及纺织及制品行业,2007 年中国大陆对意大利以上部门的中间品出口分别为32.3 亿美元及32.2 亿美元,占意大利电子及光学设备及纺织及制品行业中间品进口总额的58.4%,和61.97%,。

2. 多边出口EO 指数

多边出口EO 指数侧重分析多边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多边贸易中的出口产品结构状况,其公式表示为:

其中 EOi表示i 国的多边出口EO 指数,表示在多边出口贸易中i 国所有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即全球价值链定位相对更高产品的出口总额;表示在多边出口贸易中i 国所有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即全球价值链定位相对更低产品的出口总额;E Xi表示i 国的出口总额。通常,多边出口EO 指数介于-1 与1 之间,当 EOi> 0,表示i 国的出口更多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当 EOi< 0,表示i 国的出口更多为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如i 国所有的出口都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则EOi= 1;反之,如果i 国所有的出口都为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则 EOi=- 1。

该指标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增加值的角度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程度,应看该国(地区)更多出口的是比较收益优势产品还是比较收益劣势产品。更多的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出口意味着较高的多边出口EO 指数;反之,更多的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出口意味着较低的多边出口EO 指数。

表5 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制造部门双边出口EO指数

如表6 显示,按照多边出口EO 指数的大小,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较高的多边出口EO 指数,如日本、美国,该类国家(地区)更多的出口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如国内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核心零部件等中间品);第二类是较低的多边出口EO 指数,如墨西哥、加拿大、中国及荷兰,该类国家(地区)的生产对进口中间品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第三类国家(地区)的多边出口EO 指数介于前两类之间,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

多边出口EO 指数差异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角色决定。如日本多边出口EO 指数偏高与其在东亚区域分工的角色有关,在电子及光学设备、纺织服装等部门的东亚区域分工中,日本更多的提供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等中间品,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提供附加值含量稍低的零部件及中间品,而中国大陆主要从事加工组装,因而造成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在多边出口EO 指数方面的梯度差异。同样墨西哥、加拿大的多边出口EO 指数偏低,这主要是因为两国更多的以美国为中心开展产业价值链分工。美国更多生产和出口核心零部件,居于产业价值链上游地位,而加拿大、墨西哥更多的通过从美国进口中间产品,经过加工组装后出口回美国,居于产业价值链下游地位,加之两国出口过于依赖美国市场①2007 年,墨西哥对美货物出口1789.9 亿美元,占其出口总额的75.98%。,因而大多数出口产品均表现为比较收益劣势产品。

表6 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制造部门多边出口EO指数

综上所述,通过国家EO 指数核算,可以发现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一个国家(地区)的出口产品结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口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定位。日本、美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并主导着各自区域贸易集团的价值链分工,其大多数出口产品的EO 指数相对较高。对于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大陆而言,出口产品结构仍然相对落后。

三、结论及启示

从增加值的视角出发,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出口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定位决定了其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全球价值链定位相对有利,意味着出口产品创造的国内增加值越高。按照全球价值链定位,一个国家(地区)的出口产品可以分为两类: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和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其中比较收益优势产品指国内增加值含量相对更高的出口产品,比较收益劣势产品指国内增加值含量相对更低的出口产品。

构建出口优化度指标(EO 指数),可以对行业以及国家(地区)的出口结构进行度量。EO 指数越高,表示其全球价值链定位相对有利,出口更多的表现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反之EO 指数越低,表明其全球价值链定位相对不利,出口更多的表现为比较收益劣势产品。通过主要出口国家(地区)的EO 指数核算,可以发现相对于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分工,区域贸易集团内部的产业价值链分工更加明显,这点在电子及光学设备等部门尤为突出。相对于其他制造部门,中国交通运输设备部门的出口优化度较高。美国、日本大多数行业的EO 指数及国家EO 指数相对较高,更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环节。中国大陆、墨西哥等国的出口对进口中间品的依赖较强,其行业EO 指数及国家EO 指数相对较低。

因此,对于中国大陆而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关键在于提升出口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定位。而加快提升出口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定位,应更加重视培育国内高级要素以及扩大流入要素贡献。一方面,应积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生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推动国内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扩大出口应更加依靠科技投入、品牌创建及销售渠道的拓展,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价值,而不是单纯依靠成本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继续鼓励外资流入,尤其是研发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的外资进入中国大陆,引导外资把高附加值含量的生产环节布局在国内。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本土企业从事中间品的国内生产配套,逐步实现中间品采购的本地化,由此提升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努力实现由出口大国向出口强国的跨越。

[1] 樊 纲,关志雄,姚枝仲. 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 经济研究,2006(8):5-12.

[2] 关志雄. 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 [J]. 国际经济评论,2002(8):5-12.

[3] 黄先海,杨高举.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跨国分析[J]. 世界经济,2010(5):82-100.

[4] 李坤望,蒋 为,宋立刚. 中国出口产品品质变动之谜:基于市场进入的微观解释[J]. 中国社会科学,2014(3):80-103.

[5] 施炳展. 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J]. 世界经济研究,2010(1):56-62.

[6] 杨汝岱,朱诗娥.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 财贸经济,2008(2):112-119.

[7] 姚 洋,章林峰. 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分析[J]. 世界经济,2008(3):3-11.

[8] 于津平,邓 娟. 垂直专业化、出口技术含量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2):44-62.

[9] 张小蒂,李晓钟.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109-112.

[10] 张文磊,陈 琪. 汇率变动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基于出口产品国内附加值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7):27-31.

[11] Antweiler,W.,Trefler,D. Increasing Returns and All That:A View from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92(2):93-119.

[12] Finger J. M.,Kreinin M. E. A Measure of Export Similarity and Its Possible Uses[J]. Economic Journal,1979,89(356):905-12.

[13] Hummels,D.,J. Ishii,K. Yi.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1):75-96.

[14] Koopman,R. Powers,W. Wang Z.,Wei S J.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 NBER Working Paper,No. 16426,2010.

[15] Koopman,R. Powers,W. Wang Z.,Wei S J. 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2):459-94.

[16] Koopman,R. Wang Z.,Wei S J. Estimating Domestic Content in Exports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2,99(1):178-89.

[17] Lawrence,J. Lau,Chen Xikang,etc. Estimates of US-China Trade Balances in Terms of Domestic Value-Added[R]. Stanfor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s,No.295,2006.

[18] Lall,S. 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1995-1998 [J].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00,28(3):407-32.

[19] Lall,S,Weiss,J. The Sophistication of Exports A New Trade Measure [J]. World Development,2006,34:222-37.

[20] Rodrik,D. What' 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s[J]. China &World Economy,2006,14:1-19.

[21] Schott,P. K. One Size Fits All? Heckscher-Ohlin Specialization in Global Prod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3):686-708.

[22] Schott P. K. The Relative Sophistication of Chinese Exports [J]. Economic Policy,2008,23(53):5-49.

[23] Xikang Chen,Leonard K. Cheng,K. C. Fung,Lawrence J. Lau. The Estimation of Domestic Value-added and Employment Induced by Exports:An Application to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R].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Stanford University,Stanford California 94305,2001.

[24] Wang Zhi,Wei Shang Jin. What Accounts for the Rising Sophistication of China's Exports? [R].NBER Working Paper,No. 13771,2008.

猜你喜欢

劣势分工增加值
2021年1—12月机械行业运行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劣势或许会成为优势
2020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优势和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