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关于管培生项目的对话(下)

2015-12-23胡炜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管理者导师人才

胡炜

一场关于管培生项目的对话(下)

胡炜

编者按:本文由北京智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系该公司为我刊提供的领导力发展系列文章之一,作者为该公司高级咨询师。接上期。

上次谈话两周后又见到董总。“我们接着聊”,刚一坐下,董总就直接进入了主题,“上次谈到甄选,这次我们来聊聊管培生的培养。你上次说:1.要考虑他们的职业目标与组织用人目标的结合;2.如何能够加速培养成才;3.培养期如何保留;4.谁来培养,如何落地。”

我笑道:“董总好记性。第一个问题,实际是甄选与配置的衔接问题。从信息发布、宣讲等关口就要有意识地让候选人思考自己进入组织后的生涯,促成他们了解组织的职业发展通道。”

“举个例子,某门户互联网企业,发布信息的时候做了一个在线测评,以游戏的形式实现。他们设计了一个网页入口,有两类人物角色:技术大师和产品管理者。候选人进入到相应角色后需完成相应的互动测验,这些测评工具是按照技术和管理两类途径设计的,既有共同部分,也有专属部分。”

“技术与管理类共同包括批判性思维测验、职业倾向评估和心理健康评估;差异是技术类包含专业能力基础测验,管理类包含管理情景判断测验。潜在候选人完成测评后,系统会反馈职业倾向的分析结果……”董总打断道:“这家企业很有魄力和财力,心态也开放,很多候选人不会入选,但仍然能够体验测评并得到结果反馈。”“确实,这给雇主形象加分不少,而且这个过程本身会吸引喜欢挑战的人。更重要的是,所有目标候选人在进入组织之初就被引导认识自己的职业路径,把职业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我回答道:“宣讲,入职手册引导、培训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配合手段。所以,第一个问题的核心是我们贯穿始终的职业倾向反馈与引导,同时,组织的职业发展通道在设计上是多元化并相对公平的。”董总点点头说:“我们这些年已经能够在不同的业务序列上做到管理、技术两类任职资格、待遇、评价标准的公平,职能管理也日趋细化和完善,看来有这个基础。”

“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再来看看培养。”看到董总点头,我继续分析,“最好的成长过程是在工作中,这是员工最大的学习机会。知识武装的是头脑,阅历开阔的是眼界,挑战塑造的是能力。所以,在设计的源头就要考虑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让培训生踩准轨迹;二是如何获得足够的挑战。培训生的入职引导不可缺少。重点关注三方面:组织文化的融入,与职业伙伴的关系建立,必要的业务知识。首先不能简单地把入职引导看成一场培训。新入职者往往需要60-120天才能融入组织文化,15-30天才能真正与上级、同事建立起‘职业伙伴’的关系。在师徒制的企业中,这个周期可能更长。通常的做法有三个阶段:职业培训,成长伙伴或导师制,行动实践与回炉。职业培训不赘述。重点来说后面两个阶段。”

董总提了个问题:“你说的阶段我们都有,导师制也在做,但作用不大。今年我们准备对导师进行考核。”我反问:“考核什么呢?没起到作用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董总回忆了一下,谈道:“我们安排的导师是支行长。提供教练式管理者培训让支行长了解怎么做导师。但一年后,50%的管培生说自己和导师的沟通辅导达不到一月一次,甚至有10%左右的管培生说自己的导师一年就和他正式沟通了三次。另外,从过程来看,管培生会提到‘辅导有时候变成了派活’、‘导师对问题没有更多的建议’等。管培生和导师背对背互评满意率不高。”

听到这,我提了个问题:“贵行设导师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带教啊!”董总似乎觉得这不是问题。我顿了顿,答道:“通常有两个角色和培训生联系最多,一是直接上级,这会随轮岗而变化,二是贯穿两年甚至更长培养周期的导师。听您所言,贵行应该是把这两个职能重合了,网点或部门团队负责人既作业务指导,又负责职业生涯辅导。”董总说:“是的。我们的人力资源有限。”我继续分析,“这么做好处是人力资源的整合。但培养计划通常会安排轮岗,这样他们的上级会走马灯似地换,缺乏一个在言行举止、态度等方面贯穿始终影响他们的人。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可,需要潜移默化的积累。组织内资深的,又是组织文化行为标杆的人选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比如,贵行最看重的一条行为是追求卓越,那么导师本身就必须是组织中工作达成在‘卓越’水平的员工。”

“我们还需要设计完整的培养路径图以及每个环节可衡量的产出。比如在行政事业客户部轮岗培养4个月,产出要求:提交至少4次和客户做关系维系的电话录音,由导师和业务主管点评,完成至少1份贷款业务的完整资料。行动要求:完成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动作;完成行政事业单位客户授信的调研、评级、发起授信全流程的资料及安排等。把上述内容按照计划发生的时间顺序组织成管理表格或手册,由导师定期完善,这样到底培养什么就有了抓手。另外一些规定动作,比如反馈谈话、发展计划辅导等,也需要导师定期完成。人才的培养一定是业务部门的核心工作,但如果人力资源部门不给他们足够、好用的工具和方法,人才培养无法落地。”董总挠挠头道:“看来为了推动项目,我们还必须要储备一批导师,以及为导师们赋能授权。”

“确实如此,这是成长伙伴或导师阶段的基础。”我回答道,“好的导师不一定手把手带,而是能够点拨困惑,鼓励行动,包容错误,给出成长空间,促进积累。所以,很多培训生项目效果不错的组织是选隔级(甚至隔两级)管理者作为导师(如果定向培养,最好是未来要去向的业务单元的负责人),尤其是选有带队意识的管理者。其实导师队伍也是组织更高层级管理者的梯队人才,将对导师的培训纳入到梯队领导力培养体系中,就能够生态化地用好现有人力资源了。”这个说法似乎得到了董总的认可,他点点头,总结道:“用标杆培养标杆,用高潜带高潜,共同挑战自我,生态化成长。既把人才盘活,也充分利用内部体系。”

我紧接补充道:“业务方面如何培养呢?首先,要有培养目标。比如要成长为专业主管、经理,需要经历怎样的历练?这个往往是通过业务项目实践和轮岗工作相结合来完成的,根据公司全年战略,规划出未来一到两年的个人业务路线图(轮岗、项目、考核等),由相关业务部门派出资深的员工手把手地在岗培训。这些不断变化的业务指导人就是成长伙伴。导师在业务学习中的角色主要是:一是过问学习过程和结果;二是推动管培生定期复盘。一般每月能有1-2次即可,形式可以多样,咖啡对话、技能验货、结果展示等,不拘一格。”

说到这里,我话锋一转,“问题来了。这样的培养项目实际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首先需要调动业务部门、经营机构的资源,同时要能够积极获得核心管理层的认可和参与。比如我们为某金融集团提供的高潜人才项目,会适时地安排‘与高管对话’、‘与标杆对话’这样两个环节,组织的决策者们,尤其是一把手是否能够抽出足够时间参与,会影响到培养对象感知到的重视度,会影响到资源的协调整合,会影响到管培生们在两年甚至更长周期对成长发展的信心、动力。其次,内部是否有好的激励机制。比如,薪酬制度的差异,渣打、美国银行等企业,管培生薪酬是根据3年后成长到相应岗位的薪酬水平按3年递减一定百分比设的,往往比普通招聘渠道获取的同类员工要高。再次,内部宣导人才培养的理念,形成一致的认识。尤其是业务管理者们,是否清楚高层决策者在人才战略上的理念。毕竟人才投入要在未来见效,业务管理者要愿意投入足够的精力当导师,愿意提升自己的辅导能力。最后,人力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既是政策的制定与传播者,又是资源协调中心,还是专业工具方法的支持中心。让整个人才项目在运营过程中,有法可依、有钱可用、有人带教、有术可用。另外,人力资源部也是信息中心,要收集业务管理者(导师、成长伙伴)的反馈,收集被培养对象的状况,提供动态的职业分化与人才配置建议。并对培训生进行必要的考核。”

“上述四个方面也回答了如何留住高潜人才的问题。总结与调研发现,高潜人才最看重三方面的成长因素:1.工作本身的挑战性;2.能够持续接受‘新知识、技能’和‘新经验、信息’的学习机会;3.符合个人期望效能的工作环境和晋升机会。最容易引发高潜人才满意度下降的往往是:1.缺乏足够的关注;2.不能持续得到挑战性的问题的解决机会;3.付出创造性的工作但得不到创新的激励;4.得不到足够系统的指导。”

“从统计规律来看,效果好的高潜人才培养项目,责任都是放在业务部门里面的。所以通过明晰各方角色,让业务部门看到通过人才培养带来的收益。”

董总点点头,总结道“未来我们再做管培生项目,首先要通过干部梯队状况的数据来分析人才需求,引发决策层和业务管理部门对高潜人才加速培养的重视。其次做好各个层面的宣贯,积极地利用梯队人才库来配置导师和成长伙伴资源,也能盘活我们的人才库。再次,设计相对系统的激励机制,有意识地结合组织战略选出一些项目和在岗学习等作为培养资源,看来我们建立人才发展地图势在必行。最后,人力资源部穿针引线,起到信息中心、资源中心、专业管理中心、战略宣贯中心的四大中心职能。要激发培训生内在的发展动力,需要有目标、有反馈、有关注、有激励。可以用这五点来总结和你对话的启示,一个系统完整的高潜人才培养项目,要做到:战略化行动、内生化觉悟、行动化目标、针对化学习、生态化成长。”我不禁竖起大拇指道:“五化原则,去繁就简,一下囊括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董总笑笑道:“我们也真心期望能把这五化带入到人才培养实践中去反复完善,打磨成为我们组织自己的梯队人才体系。”

猜你喜欢

管理者导师人才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人才云
V eraW an g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导师榜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