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如何影响生产率增长?——基于OECD 国家数据的实证检验

2015-12-23童馨乐徐菲菲张为付杨向阳

南开经济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产者分工生产率

童馨乐 徐菲菲 张为付 杨向阳

当前,服务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并直接导致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重点逐渐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发达国家主要专注于依托人力资本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者服务,占据价值链高端,如美国多年来呈现出的服务贸易顺差和货物贸易逆差特征,正体现其抓住世界范围内国际分工制高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从全球价值链构成看,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发达国家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金融保险等生产者服务领域具有很强优势,相应的生产者服务贸易也表现出明显的高知识和高技术含量特征,为服务部门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生产者服务贸易慢慢地成为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是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粘合剂,对货物进出口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周蕾,2013)。数量和种类巨大的中间产品、零部件和快速增长的专业化服务分别在不同国家和经济体进行,促进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和生产者服务贸易上升。从促进专业化分工的角度,中间零部件产品和生产者服务贸易的意义超过了最终产品贸易(Markusen,1989)。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国际采购,可以使生产企业获得更低成本的服务链,所以技术进步和贸易自由化在加速国际分工的同时,也导致了生产者服务贸易增长(Jones 和 Kierzkowski,2005)。生产者服务贸易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生产性服务外包,以跨境支付和境外消费为主要方式存在;二是跨国公司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跨越国境的生产者服务,以商业存在为主要交易方式。一国生产的出口产品中服务投入的密集度即生产者服务贸易额越高,越有利于该国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在价值形态上,生产者服务贸易表现为全球价值链各个中间环节对价值链的价值进行增值的服务性跨国界投入,从而在实现国家规模报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就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和发展趋势而言,一方面,产业结构正逐步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市场需求开始从产品主导向服务主导过渡;另一方面,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开始由进口主导向注重出口转变,这是研究中国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的现实基础。从中国现实情况看,随着近年来快速的规模扩大,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2012 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为4706 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服务贸易逆差为历年最高,达到896 亿美元,长期以来服务贸易结构失衡和国际竞争力较低的问题变得更突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多重:(1)管理层面,服务贸易管理和促进机制不健全,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和服务企业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政府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未能与市场机制互为补充;(2)行业层面,传统服务贸易依然是中国服务贸易主体,而具有高附加值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发展缓慢,2012 年占服务贸易比重为20.8%,,;(3)企业层面,服务贸易企业在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国际市场开拓和营销渠道等方面与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从外部环境看,短期内发达国家在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高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基本格局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新兴市场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努力提高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竞争力,为积极应对这种局面,有必要将合理吸收发达国家经验和立足中国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现实相结合,探索可行的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跨越式发展路径,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尽快构筑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以上分析,深入探讨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影响生产率增长的内在逻辑,不仅有助于合理解释服务经济背景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探索增强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核心竞争力和正向外溢效应的有效途径,也能够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战略转型提供实践参考。

为此,本文尝试以专业化分工和创新为切入点,从理论上探讨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如何影响生产率增长,进而运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国家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由此探索提升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质量的关键路径,并为中国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政策设计提供参考。具体而言,本文努力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拓展和深化:一方面,从理论上考察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如何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创新影响生产率增长,在此基础上构建数理模型进行严格论证,由此阐明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影响生产率增长的基本路径和作用机制,并为实证检验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为避免遗漏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特定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双向因果关系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将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纳入经济增长理论的一般性分析框架,由此使用30 个OECD 国家1987—2007 年跨国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差分GMM 方法进行参数估计,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一、文献述评

关于贸易如何影响经济增长,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主要是通过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加快资本积累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地,新增长理论认为是通过加快本国技术进步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一般情况下,与非出口部门相比,为了应对国际市场更加严格的产品准入要求和更为苛刻的消费需求,以及更高的运输成本等问题,出口部门往往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和较为明显的规模经济,这构成了出口贸易技术外溢的基础条件,进而通过劳动力的流动、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等水平联系,带动本部门和国民经济生产率水平的提高(Gorg 和 Greenaway,2004)。异质性企业理论认为,当存在企业进入的沉淀成本时,贸易开放可以通过促进要素资源和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来提高产业平均生产率。从微观视角来看,出口贸易为创新者带来的报酬是激发企业持续从事创新活动的重要动力,随着出口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扩散,企业的技术垄断或技术优势会逐步弱化,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将导致企业进行新一轮技术研发(Krugman,1979)。

服务贸易在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货物贸易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Deardorff,2001)。Markusen(1989)认为,商业存在服务贸易会产生“市场规模效应”和“挤出效应”,服务市场开放后的“市场规模效应”要远远超过“挤出效应”,即依然能够促进非服务业部门生产率的提升,并且进一步导致本国货物贸易结构变化,那些原先生产率低下并且依赖进口的部门会演变为高生产率的出口部门。在跨境支付服务贸易方面,Li 等(2003)的跨国研究表明,服务进口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却产生了明显负面影响。唐保庆等(2011)基于90个国家1998—2007 年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出口部门相比,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口部门更加能够通过要素配置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且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易于强化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口部门的要素配置效应。戴翔(2011)对1997—2009 年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显示,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对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应放弃单纯追求服务贸易规模扩张的传统模式,努力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从根本上提升服务贸易绩效。基于服务主导逻辑,Lusch 和Vargo(2009)从“操作性资源”和“对象性资源”探讨了生产者服务国际化过程:前者包括知识、技术和创新等动态无形资源,它们在产业价值链运动过程中某些特定环节创造差异化价值并形成特殊优势,从而使自身和关联产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形成组织能力和竞争力;后者指实物和自然资源等静态有形资源,但难以使相应产业获得竞争优势。两种资源通过上游服务提供商和下游服务需求商的组织信任共同创造价值,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服务贸易并不断扩大(Freiling 和 Wassermann,2012)。Robinson 等(2002)借助CGE 模型的模拟分析显示,由于服务产品能够提供新的信息和技术,发展中国家通过从发达国家进口服务产品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江波和李美云(2012)基于分工深化和全球产业价值链发现:如果发达国家生产服务业占据价值链高端,则其生产率提升效应不明显且还可能为负;只有聚焦于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其生产率提升效应才显著为正。戴翔和金碚(2013)对2004—2011 年中国数据的分析表明: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对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高技术含量新型服务贸易进口的促进作用要强于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服务贸易进口。

服务贸易对制造业贸易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生产者服务贸易部门(庄丽娟和陈翠兰,2009)。Francois 和 Schuknecht(1999)认为,金融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有助于促进竞争,提高金融行业的绩效从而推动经济增长。Kim 和 Lee(2006)借助投入产出数据发现,分销部门服务贸易不仅促进了自身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同时也促进了相关制造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服务贸易带来的生产率增长几乎覆盖了整个经济部门。Matoo 等(2006)的研究表明,推行市场开放国家金融和电信部门的贸易活动扩张,平均经济增长率显著高于不开放国家,但金融和电信部门贸易活动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Arnold 等(2006a)以全要素生产率变量替代经济增长变量,以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10 个经济体的1000 家企业微观数据为样本,发现通信、电力和金融部门的发展水平越高,这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越快。Arnold等(2006b)以捷克为例发现,以服务品作为中间投入的工业企业,其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服务贸易政策的影响,以商业存在模式开展的服务贸易有效提高了下游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绩效。Muendler(2004)的实证研究发现,生产者服务进口对下游制造业生产率的推动力较小。尚涛和陶蕴芳(2009)发现,中国生产者服务贸易对五类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促进作用。Rivera-Batiz(1992)以专业化为研究角度,发现商业存在服务贸易有力地推动了下游产业的进一步分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Hoekman(2006)以印度为例考察了金融、电信和运输等部门商业存在服务贸易对货物商品出口部门竞争力的影响,认为这些部门的开放提升了“软”设施水平,进而大幅压缩下游产品生产部门的运作成本,使得出口竞争力得以提高。Guerrieri 和Meliciani(2005)以欧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商业存在服务贸易在知识积累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服务市场开放或国内服务规制放松积极促进了经济增长,且进口服务品比国内同类服务品更能促进经济增长。根据Eschenbach 和 Hoekman(2005)、Hossain(2006)的研究结果,金融、电信和交通运输等基础性行业的贸易有力地解释了样本国家的经济增长动力。Bosworth 和 Collins(2007)以印度为例发现,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服务部门的生产率水平,并对总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Hijzen 等(2011)对英国企业数据的分析表明,生产者服务进口对国内需求有显著正向影响,并进一步提升了就业机会和产出水平。Arnold 等(2011)以捷克为例的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以外资兼并和私有化等为特征的服务部门改革明显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并由此带动国内下游制造企业绩效的改善。Amiti和 Wei(2006)发现,离岸服务业对提高美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具有积极作用,贡献了生产率的10%,,左右。杨玲和郭羽诞(2014)发现,一国高技术生产者服务出口密度提升可以促进包容性增长,而低技术密度增长却降低了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有利于短期GDP 上升。邱爱莲等(2014)发现,生产者服务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但进口的作用比商业存在(FDI)大得多;进口通过显著改进规模效率来改进技术效率进而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商业存在当期的这种作用为负,但其滞后一期的效果则非常显著,证明生产者服务贸易能够通过价值链对制造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进而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分工深化的结果,在目前全球价值链不断整合和国际国内分工方式加速转移的影响下,一个国家和地区应当遵循何种发展路径,从而能够持续推进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逐步构建提升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绩效和充分发挥其正向外溢效应的长效稳定机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概括而言,在讨论服务贸易特别是生产者服务贸易与生产率增长的关系时,以下三个方面仍有进一步的拓展空间:首先,研究对象从服务贸易总量向具体类别转变,更多关注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近年来部分文献开始关注商务服务、知识密集型服务、金融服务、生产者服务等不同类型服务贸易的影响,但由于受到分析方法、样本代表性和数据资料等因素的限制,结论的一般性和推广意义还有待观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献对经济增长质量(如技术进步水平)的考察相对不足,从促进一个国家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讨论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对反映技术进步的生产率指标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比关注产出水平指标更具有现实意义。其次,研究思路上充分考虑生产者服务异质性和技术属性特征,这在近期部分文献中已有体现,但总体上对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的技术属性关注不够,不同技术含量的生产者服务贸易出口会形成不同技术水平的行业,由此影响行业和整体经济生产率水平,进而影响产出增长。最后,研究视角聚焦于专业化分工和创新,将严密的逻辑推理与严谨的数理模型分析相结合,阐释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般机理和基本路径。

二、理论分析

国家间产生贸易主要是因为比较优势和专门化或规模和集聚效应带来的收益增加,这两个原因同时适用于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也同时适用于跨境贸易和其他贸易模式,包括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Copeland 和 Mattoo,2008)。Heckscher-Ohlin-Samuelson 理论认为比较优势原则适用于专业化分工的服务贸易,并构建“瀑布模型”来解释软件的国际生产现象(卢峰,2007)。沿用服务贸易分析的一般思路,生产者服务贸易对出口国的技术进步效应主要体现在:(1)“传染”效应。参与国际贸易程度越深就越能从国外获得先进技术的机会,受到其他国家传染的可能性越大;(2)“干中学”效应。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借助市场信息反馈来改进出口品的质量、品种和性能等;(3)示范效应。出口企业竞争性国际市场上,可以观察到同类企业的竞争策略和创新策略,由此进行模仿和学习来优化出口品更新和内部管理;(4)竞争效应。迫于国际竞争压力,努力从产品质量、市场开拓手段和服务创新等方面来提高自身竞争力(Findlay,1978;Feder,1982)。

(一)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分工与生产率增长

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分工水平受制于市场规模。在这个意义上,分工深化构成了经济规模扩大的前提条件,有利于刺激生产和贸易扩张,并进一步推动分工不断深化,由此改善经济效率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在包含高度熟练劳动的生产者服务贸易中,相对于初始的固定成本,实际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很低,这是服务贸易具有的与赫克歇尔—俄林传统贸易不同的成本特征,而该特征在相当大程度上导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Markusen,1989)。Jones 和Kierzkowski(2005)认为,生产企业将生产过程分散到不同国家而形成不同中间产品的生产区段或价值链,这些区段由各种生产性服务(如运输、通讯等)连接在一起,从而降低投入成本和提高产出效率。他们假设:①给定分工水平时,生产者服务的总成本保持不变;②不同国家存在显著的技术水平和要素投入差异。因此,如果某些生产过程能够分散在技术和要素条件更合适的国家,且能够通过生产者服务进行有效连接,则生产成本在专业化分工的作用下将下降。图1 描述了在全球价值链中生产者服务投入随着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化的变动情况。

图1 产者服务投入与专业化分工的关系

其中,射线O1 表示生产过程在同一国家企业内部进行;射线O2、O3 和O4 均表示生产过程在两个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进行,并通过生产者服务连接起来,这种专业化分工促进生产边际成本下降,且射线越平缓,表明分工带来的边际成本下降越大。相应地,OA、OB 和OC 分别表示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所需要的生产者服务投入成本,此时总成本曲线在逐步上升。同时,如果产量不断扩大,因为分散程度加大导致的生产总成本将逐渐接近之前的生产总成本;进一步地,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新增的生产者服务成本将被下降的边际成本所抵消。图1 中的曲线OO'A'B'C'描述了这一变化过程,OO'、O'A'、A'B'和B'C'分别表示与最终产品单位产量相对应的最小成本。

为了阐明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通过专业化分工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过程,这里重点分析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对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单位成本的影响。假设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所需的资本数量给定,并且资本价格外生给定,这样处理的优势在于可以不考虑资本成本变动,从而简化分析。此时,只考虑劳动和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两种因素,则单位产量的成本构成分为劳动者工资w 和投入的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成本P,即:

根据一阶最优条件,推导出其成本函数:

令pi为某种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的价格,根据对称性可知,在均衡时每种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的价格为p=uw,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总的价格指数(藤田昌久等,2005)可表示为:

代入成本函数,得到:

对n 求偏导可以得到:

由于 σ > 1, β < 1,所以 ∂ C ( w, P )/ ∂ n < 0,由此可知,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作为经济活动的高级驱动因素,其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的扩大降低了整体经济的单位生产成本,直接提高了国民经济生产率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这也表明,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促进了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自身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作为高级驱动要素降低了国内经济的生产成本。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分工导致的服务产品差别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处于垄断竞争的格局,由此增强了定价能力。然而,考虑到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的不可分性,从总体上来讲,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规模扩大提高了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自身的生产率水平,最终导致了国内经济活动单位成本的下降,从而意味着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事实上,(1 -)β 反映了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投入成本占国内经济总成本的比重,取值越小,则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数量增加带来的对总成本的影响也越小。

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是生产者服务向国际市场延伸,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专业化分工的直接反映,这有利于充分整合全球生产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关联产业绩效,由此促进国民经济生产率增长。生产者服务自由贸易帕累托优于封闭经济,单纯商品贸易未必如此;从世界整体看,生产者服务自由贸易优于商品自由贸易,尽管从单个国家角度出发未必这样。从深化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来看,中间产品和生产者服务贸易的意义大于最终产品贸易;而实际情况也表明,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中间产品贸易已经占到世界贸易的 50%,,以上,且生产者服务贸易成为快速的重要领域之一(Markusen,1989)。生产者服务的规模报酬递增性质使得降低服务成本成为可能,这从根本上激发了企业寻求外部采购的主观努力,突出表现在跨国公司对全球市场采购重视和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从而拉动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增长。本质上,专业化分工程度取决于生产者服务成本(Francois,1990)。在服务贸易自由化不断推进和技术进步水平持续提高的背景下,生产者服务成本也将明显趋于下降,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降低其他部门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利于促进商品贸易规模扩大和绩效提升,最终带动经济增长(Deardorff,2001)。

(二)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创新与生产率增长

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特征的商务服务充当着“知识提供者”角色,成为创新的载体、源泉和推动者,而分工深化导致全球产业价值链不断拆解,由此促进生产者服务外包并刺激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Castellacci,2008)。尽管生产者服务业脱胎于制造业,但这种“分而不离”的紧密联系与互补性,最终使专业化以后的生产者服务贸易极大地促进了相关产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这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经济增长,而不是仅仅停留于GDP 的简单扩张(Francois,1990)。从内部结构看,金融部门的开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本国金融市场的垄断,促进金融市场进入有序竞争和生产率水平提升,并最终推动本国经济增长(Murinde 和 Ryan,2003)。也有文献认为,生产者服务的无形性和不可贮存性,导致其出口贸易的有限“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收益”,难以对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甚至可能为负(Love 和 Mansury,2009;Breinlich和 Criscuolo,2011),且相当一部分服务外包通过跨国公司内部提供,这将割裂了科技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使得科技服务业的生产率提升功能无法正常发挥(魏作磊,2012)。

Oulton(2001)的理论研究表明,在成本病模型中,如果停滞部门供应的仅仅是最终产品,那么经济中的投入将从“进步部门”(具有较快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部门)流向增长缓慢的“停滞部门”,进而降低整个经济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但如果停滞部门供应的是中间产品——进步部门的一项投入,那么其他投入从进步部门转移至停滞部门,事实上将会提高整个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投入转移的越多,由此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升幅度就越大;只要停滞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为正,即便其数值很小,上述结论依然成立①作为一般性结论,该分析不仅适用于封闭经济,即主要考虑制造业等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的进步部门和服务业等劳动生产率增长较缓慢的停滞部门;同样适用于开放经济,此时服务贸易或生产者服务贸易被视为停滞部门,这取决于研究需要和对假设条件的处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了不失理论分析的一般性和对影响过程的考察,这里没有对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做进一步的具体区分。。具体而言,对于上述判断,可以用一个两部门模型来说明:其中,相对停滞的部门1 为进步的最终产品部门2 提供中间投入,为简化起见,假设是完全竞争环境,令yi表示部门i 的产出,Li表示部门i 使用的初始投入的数量,其中L1+L2=L(常数);pi表示该部门产出的价格,Gi表示部门i 直接使用的初始投入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0<G1<G2,因此部门1 是相对停滞部门),ω表示初始投入价格,*表示相关变量的(自然对数)增长率。接下来,我们可以建立两部门生产函数:y1= F1( L1, t ),,则整个经济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可表示为:

如果G1>0,那么整个经济中初始投入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是L1/L,即停滞部门初始投入所占比重的增函数。公式(6)下面一行是根据完全竞争假设,它告诉我们产出的相对价格等于两类产出的边际转化率,即p1/p2=y2/δy1。在零利润的条件下,p1,y1=ωL1,p2,y2=ωL2+p1,y1=ωL。其含义在于,由研发活动所贡献的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或许要大于原来的预期,这意味着以研发支出为代表的创新活动对整个经济劳动生产率增长起到了正向作用。

从微观层次的创新情况看,与制造企业相比,生产者服务企业创新更多地将重点置于创新市场,将新产品介绍给市场;而制造企业则聚焦于产品、传输或设计的改进,它们要比生产者服务企业更注重过程创新。同时,制造企业更多地依赖于内部研发活动,而生产者服务企业研发更多地依赖于外部资源或其他知识来源,如培训或专利、软件和特许。事实上,生产者服务尤其商务和科技服务业,对整个经济的创新活动和知识积累活动作出了间接贡献。生产者服务支持创新活动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者服务从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购买知识或者投资品(需求拉动);另一方面,它们也为制造企业(或其他服务企业)提供服务或知识,这可能成为创新者活动的一部分(知识推动)。例如,法律顾问和商务咨询师为创新活动分析基本的法律和金融框架,软件供应商帮助设计和实施创新,工程师可以改进创新样板,市场调研者可以帮助发现新的市场需求和服务。此外,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显著影响OECD 国家服务部门,在通信服务、金融中介、商务服务领域甚至已经超过制造部门,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进行价值链工艺创新和新设备开发,进而提高生产效率。一些国家的生产者服务业企业在正规研发上花费较少,主要通过应用新技术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来进行培训和无形资产投资,以及形象设计、市场营销和组织变革,从而实现各种创新。

综合上述分析,当国内生产者服务与开放经济和全球价值链相联系时,往往表现为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特征的生产者服务贸易,这能够推动一个国家内部产业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互动,由此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优化配置要素资源,加速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关联产业之间的传播,放大生产者服务创新活动的技术效益效应;与此同时,生产者服务贸易与本土市场的内在生产联系,在长期有望随着生产者服务贸易的扩张得到进一步强化,并形成良性互动,持续提高生产者服务业和关联产业的生产率水平,从而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根本保证。

三、模型设计和数据来源

(一)模型形式

在实证模型设计上,本文遵循Barro 和 Sala-I-Martin(1995)的思路,将生产率增长定义如下:

其中,i 表示国家,t 表示时间,( t-1) 表示滞后一期,Y 表示生产率水平,Ln(Yi,tYi,t-1)表示生产率的增长率,X 表示影响生产率增长的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及其他相关因素向量,γ 为系数向量,μ 表示个体固定效应,ν 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 表示由观测误差等不可控因素引起的噪声误差项,且服从 (0 , σ2)的独立同分布。

为了便于处理,可以令 yi,t= Ln(Yi,t),β = 1 + b,则方程(7)可进一步转变为:

在方程(8)中,如果系数β <1,则可以得到 b0< ,这表示生产率具有收敛性特征;如果系数 γ0>,则意味着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有利于促进生产率增长。但是,在估计方程(8)之前,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解决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中很难处理的特殊个体效应;二是尽可能消除自变量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从而避免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的无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同时结合本文的分析目标和样本数据特征,这里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展开实证研究,具体的估计方法是差分GMM 方法。根据Arellano 和 Bover(1995)的研究结论,该方法具有三个方面的突出优点:第一,一国的总体技术水平具有比较明显的持续性和一定的周期性,即使面对经济增长水平的可能波动,但对特定国家而言,其生产率水平并不会在短期内出现显著下降,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可以有效识别这一特征;第二,一国生产率水平与生产者服务研发强度等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生性问题,直接进行回归分析有可能会导致估计结果的明显偏差,而借助合适的处理工具,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差分GMM 估计方法可以比较好地消除自变量的内生性问题;第三,当使用差分GMM 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不可观测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关性问题,或是由于遗漏某些重要自变量带来的偏差。具体来讲,可以首先对方程(8)求一阶差分,于是得到:

与方程(8)相比,经过差分处理之后的方程(9)消除了各个样本国家的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进一步地,借助工具变量处理自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模型估计结果。因此,下面将以方程(9)为基础,分别以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因变量,构造不同情形的实证检验模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差分GMM 方法估计结果的有效性问题,我们将通过Arellano AR(2)检验来判断工具变量设定的有效性,并采用Wald 检验来判断模型估计结果的整体显著性。

(二)指标设计与说明

1. 生产率

根据本文的分析目标,这里的生产率指标将分别从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层次来考察,具体而言:(1)劳动生产率(LP)。经济学经常借助劳动生产率指标来考察一个国家的生产率水平,尽管其不能全面反映技术进步状况,这主要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测度较为直观和准确。同时,该指标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Fryges和 Wagner,2008),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对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在具体的处理上,这里根据各国GDP 和就业人数之比得到劳动生产率,由此进一步计算劳动生产率增长指标,其基本数据取自OECD 数据库,其中GDP 数据统一折算为2005 年不变美元价格。(2)全要素生产率(TFP)。全要素生产率是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产出与各种要素投入的比值,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与劳动生产率相比,其内涵更为全面,但实证研究中如何准确测度仍十分困难,且不同测度方法的结果也存在差异。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取值上,为避免测度方法选择导致的估计偏差和不同数据来源的匹配度问题,尽力保证本文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该指标的基本数据直接取自OECD 数据库;在具体的数据处理上,实际采用的是以样本基期为参照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值,以此为基础得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标,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年际间的可比性,也能满足下文实证分析的需要。

2. 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

(1) 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份额(PSxts)。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份额衡量的是一国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规模占该国服务出口贸易规模的比例,其取值范围为(0, 1)。其数值越大,表示该国的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的集中度越高,相应的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程度也越高。

(2) 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指数(PStsi),也称贸易竞争力指数、净出口比率。它是一种衡量比较优势的指标,同时考虑了一国某部门产品出口和进口状况,能够反映该国在这些部门生产与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及贸易结构,可以作为只考虑出口因素的显示性优势指数分析的较好补充。测度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指数的具体公式如下:P St si = ( X - M )/( X + M),其中,X 表示一国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规模,M 表示相应的生产者服务进口贸易规模,其取值范围为(- 1, 1)。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观点,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指数从-1 到1 的取值变化过程,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者服务贸易依次从净进口阶段、进口替代阶段、出口扩张阶段、净出口阶段的转变过程。当取值大于0 时,表示一国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程度较高,具有出口竞争力;数值越大,表明该国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程度越高。

(3) 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PStrcai)。它是一种出口专业化指标,测算生产者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基本公式为:P St rcai =( XPST/ XST)/(WPST/ WST),其中,XPST表示一国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规模,XST表示一国服务出口贸易规模,W PST 表示世界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规模,W ST 表示世界服务出口贸易规模。理论研究和经济现实表明,一国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其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模式,各国总是较多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较多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因此,当该指数取值大于1 时,表明一国生产者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相应的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程度较高;取值越大,则该国生产者服务比较优势越大,生产者服务贸易专业化程度也越高。

(4) 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与研发强度(PSrdi)的交互项。Raa 和 Schettkat(2001)指出,制造业在研发存量中所占份额急剧下降,而服务业明显上升,表明研发活动开始转向于偏好服务业。理论上,研发强度是体现生产者服务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特别是考虑到现行国内外统计体系缺乏比较系统的服务创新数据,引入研发强度有助于更为客观真实地考察生产者服务创新状况。根据研发强度的一般定义,这里采用生产者服务的研发支出规模占增加值的比例来衡量。在实证分析的变量设计中,生产者服务研发强度主要用于构造与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份额、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指数、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交互项,以考察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的专业化质量状况,是否与一般服务贸易存在明显区别。如果交互项的估计结果为正且在统计上显著,则表明生产者服务创新与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之间存在互补效应,创新能力越强,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对生产率的影响越大。

3. 其他变量

人均资本存量(ACS)。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测度无法反映资本存量,为了保证结果的严谨性,在以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时有必要引入资本变量。此处是用各国当年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之比得到人均资本存量数据。

(三)数据来源

本文用于实证检验的样本为OECD 国家,为保证数据一致性,所有指标计算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均来源于OECD 数据库(http://stats.oecd.org),基本时期跨度为1987—2007 年。为了尽可能充分地体现样本国家的代表性,除少数国家数据严重缺失而没有纳入分析之外,共有30 个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荷兰、墨西哥、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和美国。同时,为了增强不同国家之间的数据可比性,本文在处理涉及价格因素的各个变量时,均统一折算为2005 年可比美元价格。

考虑到许多文献对生产者服务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和国内外产业分类方法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本文分析样本的国家构成特点,这里将按照 Guerrieri 和Meliciani(2005)的研究思路,同时采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和扩展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S)方法,对生产者服务的范围进行分类处理,具体分为以下两种定义方式:(1)狭义生产者服务(PS1),主要包括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代码中的以下类别:70-房地产活动,71-机器设备租赁,72-计算机及有关活动,73-研究和发展活动,74-其他商业活动。与此相对应的扩展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S)代码为:262-计算机和信息服务,272-营业租赁服务,274-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和公共关系服务,278-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279-研究和发展,280-建筑、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284-其他商业服务。(2)广义生产者服务(PS2),主要包括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代码中的以下类别:64-邮政和电信,65、66、67-金融媒介活动,70-房地产活动,71-机器设备租赁,72-计算机及有关活动,73-研究和发展活动,74-其他商业活动。与此相对应的扩展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S)代码为:245-通信服务,253~260-金融保险服务,262-计算机和信息服务,272-营业租赁服务,274-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和公共关系服务,278-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279-研究和发展,280-建筑、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284-其他商业服务。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以方程(9)为基础,同时考虑狭义生产者服务和广义生产者服务两种定义方式,由此分别以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因变量进行估计,各种情形下的模型实证检验结果汇总情况见表1、表2、表3 和表4。

综合表1、表2、表3 和表4 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首先,每个模型中反映系数联合显著性的Wald 检验均拒绝了自变量系数为零的原假设,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统计检验;其次,尽管各个模型AR(1)检验P 值大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均在不同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统计检验,表明差分后的残差存在一阶序列相关性;最后,各个模型AR(2)检验P 值大小同样存在一定差异,且在统计上均不显著,表明差分后的残差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性。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以上各个模型参数估计结果不存在伪回归,因变量选择一阶滞后是合适的,模型整体估计非常显著,该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设计和相应的估计结果具有较高可靠性。

从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来看,综合表1 和表2 的模型估计结果可以发现:(1)当生产者服务定义方式不同时,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只存在较小差异。基于狭义生产者服务和广义生产者服务的估计结果中,只有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指数及其与生产者服务研发强度交互项的显著性存在明显不同,而其他各个变量在两种定义方式中均通过显著性统计检验,且上述所有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均保持一致。上述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产者服务分类标准下,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比较微弱。(2)各个模型中滞后一期劳动生产率均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统计检验,且估计系数均小于1,取值范围介于(0.3005, 0.3332),说明劳动生产率增长存在很强的收敛性特征。(3)仅考虑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分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时,除了模型a3 中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指数在统计上不显著外,反映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分工程度的三个变量在其他各个模型中均通过显著性统计检验,且估计系数在各个模型中的符号均为正,表明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如下判断:生产者服务的规模扩大和专业化分工深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这可能是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发挥作用的结果,毕竟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条件相对不那么严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快发展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对促进经济增长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4)同时考虑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分工与创新的作用时,除了模型a4 中的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指数未通过显著性统计检验外,其他所有变量在统计上均显著,且所有反映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分工程度的三个变量及其与生产者服务研发强度交互项的估计系数均为正,这表明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分工与创新存在显著的互补效应,生产者服务研发强度越大,越有利于发挥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分工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长。上述结果与已有文献结论有相似之处,如Felli 等(1995)的研究结果表明,贸易部门对制造企业生产率增长具有比较明显的正向外部效应;Guerrieri 和 Meliciani(2003)以20 世纪90 年代OECD 国家为样本研究了生产者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专业化的决定问题,结果发现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之间存在显著正向联系。

表1 以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的估计结果(狭义生产者服务)

表2 以劳动生产率为因变量的估计结果(广义生产者服务)

表3 以TFP为因变量的估计结果(狭义生产者服务)

从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来看,综合表3 和表4 的模型估计结果可以发现:(1)当生产者服务定义方式不同时,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具体来讲:一方面,基于狭义生产者服务的估计结果中,仅考虑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时,只有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指数的影响在统计上显著;同时考虑专业化分工与创新的作用时,仍然只有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指数的影响通过显著性统计检验,但生产者服务研发强度与三个反映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程度变量的交互项均通过显著性统计检验。另一方面,基于广义生产者服务的估计结果中,仅考虑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时,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份额和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影响在统计上显著;同时考虑专业化分工与创新的作用时,无论是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份额、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指数和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还是这三个变量与生产者服务研发强度的交互项,均通过显著性统计检验。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和前文的行业构成说明可知,生产者服务分类标准会显著影响估计结果,且广义生产者服务定义方式更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2)各个模型中滞后一期全要素生产率均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统计检验,且除了模型c3 和模型d3 以外,其估计系数均小于1,且取值范围介于(0.9776, 0.9952),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收敛性特征。(3)仅考虑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分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时,基于狭义生产者服务和广义生产者服务定义的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份额、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指数和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估计系数均为负,且在模型c3、模型d1 和模型d5 中均通过显著性统计检验,表明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不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一分析结果意味着,即使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OECD 国家来说,如果仅仅有生产者服务出口

贸易的规模扩大和专业化分工深化,并不能有效解决服务部门存在的“鲍莫尔成本病”问题,最终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率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尽管上述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比较优势,但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仍然可能存在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缺陷,对于OECD 国家而言,并非每个国家在每个生产者服务行业都具有绝对优势。进一步地,这对于那些目前尚处于追赶阶段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简言之,在发展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只重视规模扩张,否则在长期将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发展质量提升。(4)同时考虑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分工与创新的作用时,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份额、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指数和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估计系数仍均为负,但这三个变量与生产者服务研发强度交互项的估计系数均为正,并分别在5%,,和10%,,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统计检验,这表明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分工与创新存在显著的互补效应,即生产者服务研发强度越大,越有利于提高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分工的比较优势作用,由此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来看,OECD 国家经济服务化特征已经十分突出,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平均在70%,,,而生产者服务占服务业的比重平均也在70%,,,服务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

表4 以TFP为因变量的估计结果(广义生产者服务)

进一步比较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可以看出,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分工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但只有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分工与创新形成互补关系时,才能够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与江波和李美云(2012)的分析结论具有一致性,表明缺乏创新支持的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分工具有很大局限性。发达国家之所以可以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顶端,主要从事非实体性活动而取得非对称的全球利益分配,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地投入现代生产者服务所内涵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使产业结构不断地趋于“软化”(刘志彪和郑江淮,2008)。相比较而言,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来源,在今后深化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分工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提高生产者服务创新,优化行业选择和创新资源投入方向,以提高生产者服务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度为导向,增强在半导体芯片设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会计法律专业咨询等提供专业知识咨询和高端技术服务的能力,扩大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对生产率增长的技术外溢效应(Castellacci,2008)。

五、主要结论和政策含义

本文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创新视角,尝试从理论上探讨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究竟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生产率增长,在此基础上根据Barro 和 Sala-I-Martin(1995)的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框架,综合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和OECD 国家1987—2007 年面板数据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着明显差异;第二,单纯的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专业化能够推动劳动生产率增长,但不利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在进一步证实服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鲍莫尔成本病”的同时,也表明仅仅按照传统比较优势发展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很可能会陷入“扩张陷阱”;第三,服务部门的异质性特征使得专业化分工与创新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效应,在这种互补效应的作用下,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能够显著地同时促进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而有效地克服“鲍莫尔成本病”。

上述研究结论不仅对OECD 国家具有积极的政策含义,对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服务出口贸易结构,重视发展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根据中国不同地区的资源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等条件,以推进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方式转变为导向,改变以呼叫中心、普通软件产品生产等为主导的生产者服务发展模式,强化生产者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快从以规模扩张为主转向以质量提升和绩效改善为主,充分发挥生产者服务对其他关联产业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效应。其次,努力深化生产者服务专业化分工程度。在经济高度服务化的OECD 国家,生产者服务专业化分工总体上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大多占据着产业链条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并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将巩固和强化这种格局。受到市场机制不健全和政策设计偏差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中国生产者服务专业化分工程度明显偏低,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不利于提高生产者服务业运行绩效和降低对其他部门的服务成本,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征,加强各个地区在生产者服务领域的专业化分工与有效协作。最后,切实提升生产者服务创新能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创新政策仍然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领域,即使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也主要是近年来才开始明显加大服务领域的创新支持力度,但在政策设计、执行和绩效提升方面还有较大改进空间;与此同时,应加快生产者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力度,破除阻碍生产者服务市场开放和企业创新的因素,降低民间资本进入生产者服务贸易领域的准入门槛,尽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者服务创新体系,改善企业生存、发展和创新环境,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化生产者服务企业。

尽管本文以OECD 国家为分析样本,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具体考察了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探索。概括而言,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扩大分析样本范围,尝试以新兴市场国家、金砖国家等为例,考察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方向和程度,检验本文研究结论的一般性。二是转换分析对象,探讨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对进口国家的经济影响,并比较这种影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可能差异,为完善双边和多边服务贸易机制提供实证依据,营造有利于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环境。三是拓展分析视角,以微观层次的企业为重点,借助定量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讨论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及不同服务提供模式影响生产率增长的微观作用机制,为政府调整和优化生产者服务出口贸易政策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

[1] 戴 翔. 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财经研究,2011(10):81-91.

[2] 戴 翔,金 碚. 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 管理世界,2013(9):21-31.

[3] 江 波,李美云. 生产服务业出口贸易、创新与生产率提升:理论与实证[J]. 财经研究,2012(7):68-78.

[4] 刘志彪,郑江淮. 服务业驱动长三角[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卢 锋. 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邱爱莲,崔日明,徐晓龙. 生产性服务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基于价值链规模经济效应角度[J]. 国际贸易问题,2014(6):71-80.

[7] 尚 涛,陶蕴芳.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开放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脉冲响应函数方法的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2009(5):52-58.

[8] 唐保庆,黄繁华,杨继军. 服务贸易出口、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J]. 经济学(季刊),2012(1):155-80.

[9] 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 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译本)[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 魏作磊. 科技服务业促进珠三角块状经济升级研究——基于服务外包的视角[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1):16-19.

[11] 杨 玲,郭羽诞. 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技术结构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2014(2):48-53.

[12] 周 蕾. 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全球价值链升级[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3] 庄丽娟,陈翠兰. 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基于脉冲响应函数方法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9(2):54-60.

[14] Amiti M,Wei S J. Service Offshoring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R].Working Paper,2006.

[15] Arellano M,Bover O. 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components Models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8(1):29-51.

[16] Arnold J,Javorcik S,Matoo A. Does Service Liberalization Benefit Manufacturing Firms?[R].CEPR Discussion Paper,No. 5902,2006a.

[17] Arnold J,Javorcik S,Matoo A. 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Service Liberalization:Evidence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R]. World Bank,Mimeo,2006b.

[18] Arnold J,Javorcik S,Matoo A. Does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Benefit Manufacturing Firms? Evidence from Czech Republic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1,85(1):136-46.

[19] Barro R,Sala-I-Martin X. Economic Growth [M]. New York:McGraw-Hill,1995.

[20] Bosworth B,Collins S M,Virmani A. Sources of Growth in the Indian Economy [R]. NBER Working Paper No. 12901,2007.

[21] Breinlich H,Criscuolo C.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A Portrait of Importers and Exporter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1,84(2):188-206.

[22] Copeland B,Mattoo A. The Basic Economics of Services Trade [A]. In Mattoo A,Stern R M,Zanini G. (Eds.).A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C].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23] Castellacci F. Technological Paradigms,Regimes and Trajectories: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in a New Taxonomy of Sectoral Patterns of Innovation [J]. Research Policy,2008,37(6/7):978-94.

[24] Deardorff A V. International Provision of Trade Services,Trade,and Fragmentation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9(2):233-48.

[25] Felli E,Tria G,Sapienza L. Externalitie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Sector and Manufacturing[A]. In Felli E,Rosati F C,Tria G. (Eds.).The Service Sector:Productivity and Growth[C]. Springer,1995.

[26] Eschenbach F,Hoekman B. Services Trade and FDI in Easter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R].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05.

[27] Feder G. 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3,12(1-2):59-73.

[28] Findlay R. An Austrian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est Rate Equalization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86(6):989-1008.

[29] Francois J F,Schuknecht L.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s:Procompetitive Effects and Growth Performance [R]. 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99-028/2,1999.

[30] Francois J F. 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23(1):109-24.

[31] Freilinga J,Wassermann R. The Broken Product Chain:Rapid Paths of Service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erms of the Service-dominant Logic [J].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12,32(10):1623-35.

[32] Fryges H,Wagner J. Export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First Evidence from a Continuous Treatment Approach [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8,144(4):695-722.

[33] Görg H,Greenaway D. Much Ado about Nothing? Do Domestic Firms Really Benefit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004,19(2):171-97.

[34] Guerrieri P,Meliciani V.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489-502.

[35] Guerrieri P,Meliciani V.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Producer Services [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TI Meeting,Rome,2003.

[36] Hijzen A,Mauro P,Richard U,Peter W. Employment,Job Turnover,and 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UK Firm-level Evidence [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44(3):1020-43.

[37] Hoekman B. Liberalizing Trade in Service:A Survey [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No. 4030,2006.

[38] Hossain M. Liberalisation and Privatisation:India′s Telecommunications Reform [A]. In Hossain M,Malbon J. (Eds.).Who Benefits from Privatisation?[C].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

[39] Jones R W,Kierzkowski H.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and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5,16(1):1-10.

[40] Kim S,Lee Y H. The Productivity Debate of East Asia Revisited:A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J]. Applied Economics,2006,38(14):1697-706.

[41]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9,9(4):469-79.

[42] Li X,Zhang J,Wang W. Service Brand Building Based on Service Interactive System [R]. Proceedings of 200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3.

[43] Love J H,Mansury M A. Exporting and Productivity in Business Services: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9,18(6):630-42.

[44] Lusch R F,Vargo S L. Service-dominant Logic-A Guiding Framework for Inbound Marketing[J]. Marketing Review St. Gallen,2009,26(6):6-10.

[45] Markusen J R. 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1):85-95.

[46] Matoo A,Rathindran R,Subramanian A. Measuring Service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An Illustr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Integration,2006,21(1):64-98.

[47] Muendler M. Trade,Technology,and Productivity:A Study of Brazilian Manufactures,1986-1998[R]. CESifo Working Paper,2004.

[48] Murinde V,Ryan C. The Implications of WTO and GATS for the Banking Sector in Africa [J].World Economy,2003,26(2):181-207.

[49] Oulton N. Must the Growth Rate Decline? Baumol′s Unbalanced Growth Revisited [J]. 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1,53(4):605-27.

[50] Raa T,Schettkat R. The Growth of Service Industries:The Paradox of Exploding Costs and Persistent Demand [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2001.

[51] Rivera-Batiz F L. Quantitative Literacy and the Likelihood of Employment among You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92,27(2):313-28.

[52] Robinson S,Wang Z,Martin W. Captu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Services Trade Liberalization[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2002,14(1):3-33.

猜你喜欢

生产者分工生产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1月巴西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3.92%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2020德国iF设计奖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