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

2015-12-23武雪莹易加斌

北方经贸 2015年7期
关键词:产业链绿色建筑

武雪莹,易加斌

(1.哈尔滨圣明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150010;2.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28)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

武雪莹1,易加斌2

(1.哈尔滨圣明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150010;2.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28)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模式的构建是适应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快速发展和落实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必然途径。促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模式的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企业产业化运营模式,明确政府、企业、业主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政策指导、融资模式、产业集群化发展等方面构建促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的保障措施。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模式;实现机制

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成为全球共识。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建筑及其运行对气候和环境的巨大影响,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国家行动方案,绿色建筑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重要产业之一。然而,在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产业的过程中,对绿色建筑产业的产业界定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更多的将绿色建筑产业等同于新建筑产业的绿色化应用,而相对忽略了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在绿色建筑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导致的结果是目前我国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无论在横向的产业构成上,还是在上下游的产业关联上,都缺乏足够的集中性和协同性;市场相对分散,企业规模小,缺乏集约化效益。

本文基于全产业链的基本理论,在对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属性界定的基础上,对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价值与效益进行分析和论证;以此为基础,对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进行了整体构建,并从企业、政府、市场等内在关系耦合的角度,提出了实现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路径机制和保障措施,从而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既有建筑绿色化产业及其绿色建筑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一、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的必要性

全产业链模式来自于产业上下游整合理论,是企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将原料供应、加工生产、仓储运输和产品销售等各环节均纳入同一企业组织内部的经济行为,最终形成覆盖生产研发、加工生产、仓储物流、分销零售、品牌推广等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2]当前,全产业链模式的应用已经从农业领域扩展到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并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3-5]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具有全寿命周期的特点,涉及到技术研发、咨询设计、报废拆除、重修改造、节能维护等全过程和上下游各环节,具备了构建全产业链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模式的构建与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发展存在的散、乱、小等问题,并顺应了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的广阔市场空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

(一)全产业链发展有利于适应绿色建筑产业广阔的市场空间

建筑节能包括新建(含改建、扩建)建筑的节能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新建建筑的节能主要通过强制执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来实现;而既有建筑的节能主要是通过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来完成的。对此,在2013年1月国务院颁发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确指出,绿色建筑行动指向的目标包含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两个部分。城镇新建建筑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部分,“十二五”期间,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四亿平方米以上,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1.2亿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节能示范40万套。到2020年末,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6]其中,2015年至少有1.7亿平方米需要进行绿色化改造,按每平方米200元改造成本计算,仅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对建筑节能装饰产品的需求约为340亿元。

因此,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模式的构建与发展,一方面适应了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的广阔市场空间,能够确保通过全产业链战略体系的实施有效的拓展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的各个细分市场;另一方面,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模式的价值创造路径与成长机制还能够应用于新建建筑绿色化产业市场的拓展,从而在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促进中国经济在新常态背景下的绿色化转型发展。

(二)全产业链发展有助于解决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存在的问题

鉴于既有建筑的巨大存量和节能减排的历史任务,国家加大了对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我国各地先后开展了既有建筑的改造工程,并取得初步成效。但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产业化发展和运行模式的探索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中的咨询、设计、施工等上下游成员都是按照各自的经营模式分散开展业务。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中的单个成员虽然有能力研发高端核心技术,但由于科研单位、生产厂商、设计和施工企业之间存在的技术、产品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模式并没有有效构建,上下游成员之间的协同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各个独立分散的上下游成员由于信息、技术及管理的局限性,很难突破自我,取得更长远的发展。[7]造成的结果是我国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缺乏集约化效应,企业规模小、实力不足,市场分散,企业上下游成员以及与政府、企业与市场等缺乏协同效应,这就促使我们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弥补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中上下游各个成员间势单力薄的困境,从而形成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当前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基于全产业链的整合协同思想,在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全产业链模式,将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涉及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改造施工、建筑物项目运营、物业管理以及咨询服务等上下游整合起来,在宏观层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微观层面发挥企业对产业链的协同与整合能力,构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从而在解决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我国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开辟更为宽广的道路和发展空间,也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整体构建

(一)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的产业布局:上下游产业规划

作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构建的核心要件,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的上中下游产业布局,需要从产业链价值分工与协同的视角出发,明确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的上、中、下游的产业分工与价值传递机制。基于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自身的特征,借鉴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概念,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包含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改造施工、建筑物项目运营、建筑物物业管理以及金融、会展服务和教育培训等咨询服务各个环节,各环节彼此联系,形成各环节企业间内在的技术经济联系的链条。这一链条最终通过上下游的关系形成完整的全产业体系(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如下产业布局。

1.上游产业: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设计与原料供应业。作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模式的上游产业,既有建筑改造设计与原料供应业从“软性”的方案设计、技术供给和“硬性”的原料制造与供应,为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具体包括:第一,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技术研发(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第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规划设计(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整体规划、造价设计、预算编制等);第三,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所需要的原料制造,包含绿色建材产业、绿色建筑环境设备制造业、绿色建筑机械装备制造业。[8]其中,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技术研发是核心,通过技术研发形成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创新体系对整个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图1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模式的上下游产业布局

2.中游产业: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施工业。作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模式的中游产业,既有建筑改造施工业承担了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作业施工工程,在整个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具体包括:第一,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物料运输;第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建筑施工;第三,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的竣工验收。其中,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物料运输和施工作业环节主要由相关的建筑工程公司负责;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的竣工验收环节则主要是由政府按照相关的规划要求,结合业主的意见,由政府相关部门或者委托第三方来对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的工程质量进行评估验收。三个环节之间又形成了内部的上下游产业的对接关系。

3.下游产业: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运行配套服务业。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后的运行配套服务业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后的日常维护,包括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后对建筑物节能效益的检测、评估和建筑物日常运行的物业管理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和资产的运营增值管理。第二个层面是为整个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的配套服务业,包括:第一,金融服务业,主要由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和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的相关金融机构构成;第二,会展服务业,包括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绿色技术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会展设计、交流与推广;第三,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信息化服务,包括信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科技评估和科技鉴定、技术认证推广等活动,智能建筑、建筑信息化以及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节能的大数据支持服务等;第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教育培训业,主要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教育培训服务。其中,为整个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的配套服务业,既是下游产业,但同时也为上游产业和中游产业提供各种支持与保障,贯穿于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的全过程。

(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的运行环境构建:产业循环及其协同模式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的运行环境是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相关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之下,基于循环和协同的理念,构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循环与协同,从而真正地打通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的内在通道,由此形成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的价值创造与增值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模式的运行环境

1.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运行的基础环境。与其他产业不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受到国家对既有建筑物改造相关政策与规划的影响和制约。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已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并提出“十二五”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中央政府发布了《“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性文件。于此同时,节能减排排在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首位,已成为了我国未来绿色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推广使用绿色建筑又是建筑节能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8]因此,在推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建立起对国家经济、政策、技术、科技、社会公众等基础环境要素的响应和监测机制,并由此动态性地制定、调整和优化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模式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宏观布局。

2.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运行的内部产业循环与协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的运行,除了关注外部环境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的内部产业之间的循环与协同,具体包括三个层次:[8]第一,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循环:从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技术研发、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设计、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作业施工、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竣工验收、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运行维护到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增值运营,形成一个上下贯通和相互支持的产业链体系。第二,资源之间的循环:某一个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企业生产的原材料是上游的废料,它产生的废料是下游的原料,循环利用,“吃干榨尽”。第三,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文化的循环协同:引进的研究机构、设计机构、施工的材料的研发机构和新建材的生产机构相互之间都有一种循环、共适,从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培训、研发、推广、示范形成了一条龙。也就是说,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全产业链发展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一整套系统性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解决方案,能够实现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文化附加值,产生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强大的文化增值效益。

三、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的实现机制与路径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功实现的关键,一方面在于以国家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产业规划为指导,以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产业整合与协同的视角重构破解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链衔接难问题,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链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增值空间,实现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创意设计业、高新技术研发业、工程施工业、服务业等各种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有机衔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4]另一方面,设计出实现上述产业协同与增值发展的产业化集群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构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企业+投融资平台+政府指导的多方协同融合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和研发+材料开发+改造+维护的运营机制,形成多方参与和业务整合的组织链接机制。

(一)建立科学的企业产业化运营模式

1.聚焦于核心业务的单一企业全产业链运营模式。聚焦于核心业务的单一企业全产业链运营模式是从事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企业自身通过进入建筑节能环保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从而打通产业壁垒,形成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绿色建筑节能材料开发+既有建筑物的绿色化改造项目施工+绿色化改造项目运营与管理的包含上下游产业链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如,在新加坡上市的哈尔滨圣明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基于自身的业务特点,构建了如图3所示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和相关的战略业务布局。聚焦于核心业务的单一企业全产业链运营模式有利于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也有利于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业主的沟通互动,是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的理想选择。但该模式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整合资源和业务发展能力,适合于具备一定投融资能力和项目运营能力的大型建筑节能服务公司。

图3 圣明公司的全产业链模式及其业务布局

2.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的协同分工运营模式。协同分工模式是从事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上下游企业,基于各自的业务定位聚焦于自身的业务拓展;但同时,强化上下游成员间的合作,通过战略联盟、知识产权转让、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来形成产业链的协同化发展,并通过这种协同发展来实现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整合。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的协同分工运营模式不是分散式的经营,而是发挥1+1>2的协同效应。要实现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的协同分工运营模式的目标,就要求在政府或者相关部门、机构的支持下,构建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平台模式;或者由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作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的协同分工运营模式的中枢和龙头,来整合其他成员企业形成紧密集合的战略联盟。

(二)明确政府、企业、业主之间的互动关系

1.政府与企业。政府在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承担规划、指导和监督的责任;企业则在政府的规划之下承担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与运营维护的相关职能。在此过程中,要改变过去政府负担过重,企业及其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程度不足的弊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民间资本,利用Public—Private—Partner ship(ppp)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现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投资的多元化和市场化。同时,政府与企业共同探讨和决定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节能标准、投资运营模式和改造方案,如,针对哈尔滨当前改造过程中大量拔掉小锅炉并网却并没有带来供热质量提升和降低能耗的问题,政府可以指导企业引进多种供热方式,包括电采暖、燃气采暖、太阳能采暖,从而达到根本性解决有害性排放物减少的目的。

2.企业与业主。业主是既有建筑改造项目的使用者,决定了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接受度。对此,企业要广泛地关注业主的利益,倾听业主的声音。目前,在我国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的过程中,对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存在过于被动、单一,没有起到治本作用的问题。对此,承担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的产业链核心企业应该在政府的指导下,以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为核心,形成包含居民建筑保温、供热方式、庭院环境、底层商服、地下停车场、小区物业数字化和公共用电能耗等在内的系统化、立体化改造方案,从而实现节能改造与地下空间和静态交通相结合、节能改造与屋顶空间资源再利用相结合、节能改造与环境绿化相结合,从而真正地为业主提供更好的改造效果,带来更多的利益。

(三)制定促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的保障措施

1.投融资模式与运行方式保障。畅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新型融资模式对促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的财政投入面临巨大压力。尽管目前各级政府在全力推进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但在当前经济增长速度趋缓进入经济中低速度增长的“新常态”背景下,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但目前,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资金主要来源仍为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而这种情况存在以下的弊病:首先,投资主体单一,国家财政的拨付期长,配套资金到位周期长,造成改造过程中对于政府的补贴比较依赖,缺乏探索和引入其他市场化手段的积极性;其次,由于资金审批和拨付周期较长,难以满足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资金的迫切需求。更重要的是,当前“公共投入型”的改造模式,使得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只能形成单一化的改造模式,而无法在既有建筑改造的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模式上进行探索性创新,从而制约了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规模和推进速度,也无法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全产业链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因此,要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单一公共投入型”向“政府推动下的市场化运作”转变,即改变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模式,通过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套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长效投融资机制,既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又能充分调动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并且还能够探索出新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的商业模式。如,在项目资金筹集上,可以将过去一次性拨付财政资金的模式改为分期分批拨付,当期拨付的财政资金作为改造项目的启动资金,余下所需要的改造资金由承担改造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通过融资平台向社会进行融资以垫付余下部分的资金,待政府拨付余下各期的资金之后再返还垫付的资金,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2.产业集群化发展保障。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的支持,反过来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也是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因此,要促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模式的发展程度和提升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的效益,就应该不断提升促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的产业集群水平和层次。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的产业集群程度的提升,又为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促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发展的途径有很多,产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往往是其中很重要的方式。对此,具有一定规模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全产业链公司可以通过整合上下游企业以产业园区的方式来形成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的集群效应。[9]

3.政策支持保障。除了政府的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和专项资金的支持之外,政府还应该对承担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上下游企业,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格在税收、技术创新、专项资金贷款审批时限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积极鼓励节能建筑公司在实施和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过程中用于尝试各种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和新的商业模式,积累更多、更好的既有建筑市场化、综合化、绿色化改造经验,探索更好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对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下的绿色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政府在土地审批、税收扶持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从而大力促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全产业链发展的产业园区集群模式的形成。

[1]方明露.我国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的效益分析及政策建议[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李 韬.不要盲从“全产业链”战略[J].企业管理,2013 (8):47-49.

[3]张晓林,于战平.农业产销体系创新的全产业链模式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9-14.

[4]张其春,郗永勤.基于循环经济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与实现机制——来自福建大科的案例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9-74.

[5] 高顺东,肖洪钧,姜照华.国际化的全产业链创新网络:以移动产业链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9):28-34.

[6]国办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R].国务院办公厅,2013(1).

[7]金 汐,魏景姝,张 亮,孟 冲.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产业链研究[J].住宅产业,2012(9):20-23.

[8]梁俊强,梁 浩,张 峰,毕既华,刘军民,马欣伯.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引领绿色经济发展[J].建设科技,2012(9):20-26.

[9]梁 浩,张 峰,梁俊强.绿色建筑产业新城助力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3(7):124-132.

[责任编辑:方 晓]

F062.5

A

1005-913X(2015)07-0099-04

2015-05-04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E011);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博士项目(1254b006);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3DW006);黑龙江省第三产业重点学科群建设规划项目(2012-2015);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期项目

武雪莹(1980-),女,哈尔滨人,高级能源管理师,研究方向:建筑节能与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

猜你喜欢

产业链绿色建筑
绿色低碳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