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言文的“文言味”
2015-12-23陆燕燕
陆燕燕
一、 读出文言韵味
文言文相对现代文而言,更加注重韵律,有一种和谐的音律之美。朗读起来,声情并茂,铿锵有力,不失为一种艺术的享受。文言文要想读出美感,读出韵味,还须做到以下几点。
读准字音。
教师可以范读,给学生最直观的指导。文言文中,通假字、多音字较多,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同“弼”,读bì,《出师表》中,“陟罚臧否”的“否”读pǐ,《郑人买履》中,“先自度其足”中的“度”解释为量长短,读duó。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进而掌握朗读技巧。
读好停顿。
学生可以自主朗读,培养语感。文言文中的语句,如何处理也需要技巧。首先,发语词后要停顿。比如,《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一句,发语词“夫”后应停顿。其次,单音字变双音词要停顿。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今齐地方千里”一句,“地”是土地,“方”是方圆。不同于如今的“地方”之意,所以两字中间应停顿。再次,语法决定停顿。文言语句中,主谓宾之间一般需要停顿。
读出语气。
学生可以分角色朗读,加深理解。比如,《愚公移山》中,请两位学生读智叟和愚公的对话,读出话中的弦外之音,从而体会人物心理,剖析人物形象。
二、析出文言滋味
实词和虚词是构建文言文的砖瓦,只有积累一定的词汇量,才能读懂文言文。初中阶段(包括诵读欣赏)共有数十篇文言文,涉及的实词和虚词数不胜数。单靠死记硬背,既劳神劳力,也效果不佳。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析字法。
每个汉字由字音、字形、字义组成,教师可以按古汉语的六书知识,根据字形析义。《狼》中,“顾野有麦场”中的“顾”从“页”,是“头”的意思,本义是“回头看”。从文言文的活化石——成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如左顾右盼、义无反顾等。这样析义识记,要比机械识记有效且有趣得多。
归纳法。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会学”。学生学完文言文,应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整理一字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如“之”字,初中阶段常见的几种意思:代词,指代具体的人、事、物;动词,去、往;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学生边学边归纳,就可按具体语境判断字义。总结规律,整合零散的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读法。
文言文多用单音字表情达意,而现代文多用双音词。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的翻译,应了解这方面的差异,并熟练进行“单双”的相互转换。比如,《童趣》一文中,“必细察其纹理”中的“察”字,如何用猜读法翻译呢?第一步组词,观察、察觉、勘察等;第二步根据语境判断最合适的解释,察觉或者勘察“纹理”,显然不合适,在这个句子中,应该解释为观察。
三、品出文言美味
古典文学中不乏精粹美文,文言之美,值得品味。
韵律美。
唐诗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讲究句式整齐,讲究音律和谐,要求平仄。杜甫的《望岳》,结构工整,韵律和谐,读来抑扬顿挫,雅趣横生,将文字的韵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精炼美。
文言文语言简练,《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既交代了夜游事件的六要素,又勾画了庭中月色的空明澄澈,最后借助“闲人”一词,精妙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境。真是叙事、写景、抒情三结合,全文仅数十字,可谓字字珠玑。
画面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引领读者身临其境。譬如《三峡》,文章开头“略无阙处”和“隐天蔽日”,连绵高峻的群山画面就此展开,“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湍急的水流画面跃然眼前,“清荣峻茂”,又将画面切换到山清水秀的景象,“属引凄异”,将画面定格在凄凉的氛围。
古典文学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叙事描写之美,给现代写作提供了完美的模式。阅读欣赏是基础,理解运用才是根本。我们阅读文言作品时应多品味,多借鉴,在写作中,如果能够从中汲取精华,或套用结构,或仿写诗句,或化用意境,将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手法转为自己的手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那就算从中受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