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南民间软弓京胡艺术研究

2015-12-23郑发奋

艺术评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京胡胡琴器乐

郑发奋

鲁南民间软弓京胡艺术研究

郑发奋

在我国传统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民间器乐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山东民间器乐种类繁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对民间器乐及其音乐进行搜集、整理、研究、保护工作。如1955年出版的《山东民间乐曲集》、1960年出版的《山东民间乐曲选集》等,都是对我国弥足珍贵的民间器乐资料的有力保护,对推动民族音乐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鲁南枣庄地区具有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其中最具盛名的民间器乐有软弓京胡、唢呐与鼓吹乐等。

软弓京胡曾在20世纪80年代因民间盲艺人宋新田先生在“全国盲人音乐录音评比”中荣获器乐演奏第一名而名声大噪,博得专业人士的青睐。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软弓京胡却成为濒临失传的一种乐器,如此精彩绝伦的民间乐器将要失传值得我们深思。根据笔者对软弓京胡艺术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整理、研究以及对宋新田先生生前唯一的一位传承人王怀刚先生的深度采访发现,软弓京胡曲牌音乐资料的保存、记录极为有限,曲目缺少音像记录,濒临失传。目前国内外学界对软弓京胡的研究少之又少,大部分资料是对软弓京胡进行简短的介绍,如《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1]中对软弓京胡进行了流行地、特殊弓法“沥弓”等的文字记录,并记录了《百鸟朝凤》《三番》的曲谱等;《中国乐器图鉴》[2]介绍了流行地、弓子的特殊形制及由戏曲曲牌发展成独奏曲的《逛京牌》《五字开门》等;张浩玲[3]发表在《中国音乐》上的论文《软弓京胡》主要介绍了软弓京胡的弓杆、右手弓法的技巧等。对软弓京胡这一弥足珍贵的器乐艺术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音乐学本体分析法等方法,对软弓京胡的历史沿革、演奏技法特征、代表作品及其音乐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仔细剖析,力求对软弓京胡的研究做出进一步的突破,更好地推动民间软弓京胡艺术发展。

一、软弓京胡的历史沿革

从擦弦乐器的始祖“奚琴”到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所有“胡琴”家族的成员,它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岁月的积淀,它们越发彰显出与众不同的韵味。“胡琴”之名最早出现在唐代,但是当时的“胡琴”并不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形制,而是泛指当时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乐器,如:箜篌、琵琶、五弦等。到了宋代,出现了马尾胡琴,沈括《梦溪笔谈》曰:“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直到元代,才出现与现在二胡形制大致相同的胡琴。如《元史·礼乐志》[4]所述:“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尾。”明代尤子求《麟堂秋宴图》[5]中所绘胡琴在形制上与现在使用的二胡已很接近,即为卷颈龙首,二弦,用马尾弓拉奏,并置有千斤。清代以后,随着各地戏曲、曲艺、器乐合奏的繁荣发展,各种形制多样的胡琴类乐器纷纷出现,如:板胡、四胡等。尤其是清乾隆年间京剧形成之后,用于皮簧腔的伴奏乐器“胡琴”也随之出现,在当时称为“京剧胡琴”。那么,当时的“京剧胡琴”与现今我们所见到的“软弓京胡”有何渊源呢?

相传,徽班初进京时,这种胡琴用厚竹或木质板制成琴筒,弓杆短,弓毛松软,发音沉闷,称作“大胡琴”或“软弓胡琴”[6]。《中国乐器图鉴》[7]记载:“京胡,早期琴杆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张丝弦,用软弓拉奏,称软弓胡琴。”据徐慕云撰《中国戏剧史》[8]中“皮黄剧文场之繁难及其历史之沿革”一文记载:“王晓韶所创用之胡琴本系软弓,苟非腕力强健,不易收效,人多苦之。”可见,当时京剧皮簧腔文场的伴奏乐器系“软弓胡琴”。

王晓韶,京剧第一个胡琴师。清咸丰时四喜班艺人,京剧原为双笛伴奏,但是“既费力气,腔调之转折,亦欠灵活,故颇感不便”[9]。于是王晓韶便废除笛子吹奏,而代之以胡琴伴奏,改变后的京胡托腔比以前更为和谐,是京剧皮黄声腔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王晓韶便成为“京剧第一胡琴师”。但是由于当时所使用的软弓胡琴“非腕力强健,不易收效,人多苦之”,所以“当时有名鼓手刘家福之弟子李四者,另创硬弓胡琴试之,效果较为省力,而易于讨好。胡琴经此连续之改进,乃臻完善。于是贾三与程大老板之琴师樊三者,均改用硬弓,群称便利。一时风气所趋,软弓胡琴,亦如笛子之遭天然淘汰,而无人忆及,只余春台班之韩明德仍用软弓,鲁殿灵光,仅此一人而已。此后软弓胡琴,即成为过去之名词,而无人涉猎焉。”[10]

从此“软弓胡琴”便成为过去,“硬弓胡琴”的时代就开始了。由此可见,“软弓胡琴”是“京胡”、“软弓京胡”的前身,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都是胡琴的后裔。随着伴奏乐器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琴的形制不断发生变化,各自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京胡”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形制(图一)。而“软弓胡琴”随着京剧的流传和变迁,也在不断地被各个地方的戏曲、曲艺吸收为伴奏乐器,并得到了演变、派生、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形制(图二)。

二、软弓京胡的形制及演奏姿势

软弓京胡,定弦为b1-#f2(2-6),整体结构与硬弓京胡大致相同,由琴弓、琴杆、琴筒、琴弦、千斤、弦轴等物件组成,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两者弓子的软、硬度不同。弓子相对硬度强的为硬弓京胡,而软弓京胡的弓子为软弓,两者弓杆都比弓毛长。目前软弓京胡的弓子主要分为三种:1、弦索乐山东“碰八板”中的弓子后半部分三分之一处截去;2、北京软弓京胡盲艺人田山老师的碳树弓杆;3、山东枣庄软弓京胡的软竹条弓杆。其软弓京胡弓杆形状呈弧形,弓头、弓尾粗细均匀,视五节杆为最好,弓杆比弓毛短三分之一。弓杆和弓毛用铁丝缠在一起,弓杆头部靠近竹节处,钻一小孔,用铁丝折成双条穿入,铁丝穿入后将双条铁丝头反方向折下扣住,铁丝尾部留一小孔将弓毛穿入并系住。第二、千斤位置的不同。由于软弓京胡定弦相对比硬弓京胡低,所以其千斤位置较硬弓京胡略高。

软弓京胡与硬弓京胡演奏姿势基本相同,软弓京胡演奏者端坐在椅子的前二分之一处,两臂自然下垂,琴放置在大腿前端,向演奏者的左方倾斜30度角。弓子演奏姿势随琴体的倾斜,向上抬高45度角,这样的演奏姿势可以把软弓京胡的音色充分地表现出来。常见的演奏姿势主要有两种:平腿式、架腿式。软弓京胡的琴弓是竹条所制,具有灵活自如、张弛有度的特点,所以在演奏时手指要灵活,琴弓随着手指的变化而变化。拉弓时,将琴弓放在右手食指的第三关节处,食指自然伸直,拇指向外推弓毛,无名指向里推弓毛,利用拇指与无名指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拉弓。

三、软弓京胡演奏技法的独特性

软弓京胡是一种表现力丰富、模仿力独特,技巧性强的民族乐器,在经历了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创新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特点。巧妙的演奏技法把软弓京胡独特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它可以用不同的弓法、不同的指法把各种鸟叫虫鸣模仿得惟妙惟肖,深刻而生动地表达出音乐的形象与内容。软弓京胡在20世纪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这与老一辈软弓京胡艺人宋新田先生、王怀刚先生等前辈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是他们对软弓京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进一步扩展了软弓京胡的发展空间,创造了特殊的演奏技巧,使之更有一种独特的表现力,极富民间韵味。其左、右手的演奏技法也极具特色,演奏者利用软弓的自然弹性和灵活性,模仿各种飞禽啼鸣,特色技法有:沥弓、滑音、顿弓等。

1、沥弓。主要以推奏外弦为主,是软弓京胡演奏技巧中的特殊技法,即将琴弓放在右手食指的第三关节处,大拇指自然放松,其余四指伸直,用小指压住弓毛,与食指呈90度,利用并借助软弓的自然弹性,使弓毛紧贴琴弦,增加摩擦力,模仿发出唢呐演奏中“花舌”的声音效果,被软弓京胡艺人称之为“打嘟噜”。如《百鸟朝凤》中模仿知了的蝉鸣声(见例1):

2、滑音。演奏技法与二胡的演奏技法相同,主要以垫指滑音和大滑音为主。大滑音是指三度音程以上的上滑音和下滑音,在模仿猫头鹰时就使用大滑音,从滑到空弦的2 6 ;模仿远处布谷鸟的鸣叫时使用垫指滑音。如《百鸟朝凤》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见例2):

3、顿弓。利用弓子的弹性和手指的灵活性,弓毛在琴弦上一紧一松的交替进行,主要模仿鸡咯咯哒哒的打鸣声,并且噪音越明显模仿越真实。如《百鸟朝凤》中模仿母鸡的打鸣声(见例3):

四、软弓京胡代表作品《百鸟朝凤》的音乐特征

软弓京胡主要流行于山东枣庄、济宁、菏泽,江苏徐州、铜山等地,最初主要是作为山东琴书(南路)、弦索乐山东“碰八板”、河南坠子、河南梆子等戏曲、曲艺音乐的伴奏乐器,且创作的曲目甚少,基本上是借鉴姊妹艺术的曲目改编而成,或是由戏曲、曲艺的伴奏曲牌改编而成。代表作品有《百鸟朝凤》《三番子》《五六五》《小八板》《逛京牌》《柳金子》《五字开门》等。直到80年代,宋新田先生一曲《百鸟朝凤》把软弓京胡作为独奏乐器搬上舞台,这是软弓京胡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百鸟朝凤》是软弓京胡曲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盲艺人宋新田先生在继承鲁南、鲁西南地区民乐合奏《百鸟朝凤》精华的基础上,借鉴唢呐的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创作出的一首极富特色的民间器乐曲。90年代,王怀刚在宋新田先生演奏的基础上,将乐曲中的鸣叫进行补充,增加了音乐性,使之更趋于完美,并在1996年山东省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器乐大赛中荣获金奖。宋新田先生和王怀刚先生在软弓京胡的发展过程中做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对软弓京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传承和保护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百鸟朝凤》是一首极具鲁南、鲁西南地区音乐风格特征的作品,表现了群鸟齐舞、欢快热烈的动人场景,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曾被很多乐器移植演奏,产生了如钢琴曲《百鸟朝凤》、唢呐曲《百鸟朝凤》、软弓京胡《百鸟朝凤》等。软弓京胡在演奏该乐曲时,采用2 6弦纯五度定弦,结构为循环变奏曲式,呈现出在C宫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变徵、闰,为中国传统调式七声音阶。从调式调性上看,旋律色彩丰富,主要旋律呈示在A段,副部为插部性乐段,有B、C、D三段,旋律性弱,属于乐器技巧展示乐段,主要是模仿各种鸟禽鸣叫的华彩性篇章,与A部主旋律的延展交替进行,主、插部曲调对比强烈,技巧多变,此起彼伏,别有一番生趣。曲式图示:

引子解析:乐曲的开始是一个富有歌唱性的引子,两个小节,结构短小,非均分律动,散板演奏(见例4):

散板结束后从节拍的后半拍开始,弱起进入乐曲A段。A段第一句也是全曲旋律的主题句,徵音起徵音落,描绘出春风和煦、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随着旋律的进行,听者仿佛能看到明媚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世间散发着清新的气息,美好的一天即将开始(见例5):

环环相扣的A段再现手法:第一再现主部A1,共30小节,是A段的骨干音及其基本进行的扩展,巩固主部乐思;第二再现主部A2与A1同头再现,共32小节,A2乐段的第一个乐句是A乐段材料的扩展进行,A2的第二个乐句是A乐段材料的完全再现;第三再现段A3是A1乐段的基本完全再现,是A段再现的精华部分,虽然是A段的材料与节奏扩展,但却是A1段的完全再现。全曲结构也更为严谨而紧密,结束在主调上,首尾呼应,在一片欢乐氛围中结束。

副部解析:副部B、C、D三段为旋律插部,模仿各种鸟兽禽鸣声,表现了别具一格的热烈气氛和诙谐情趣。乐曲B段主要模仿了猫头鹰、画眉、山雀的啼叫声;C段主要模仿了布谷鸟、知了的鸣叫声;D段模仿了母鸡、青蛙的叫声。B、C、D旋律插部的伴奏为固定4个小节的反复进行,穿插于鸟鸣之间,与欢乐的啼鸣形成鲜明的对比。软弓京胡运用其特殊的演奏技巧,如压弦、顿弓、滑音等,描绘了百鸟嬉戏的场面,表现了热烈欢快的气氛,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曲式图示

中国传统音乐中,使用乐器模仿大自然中的声音是其精华部分,其中又以《百鸟朝凤》等乐曲最为典范。乐曲的华彩乐章,乐器的炫技和音色的丰富,使得乐曲的氛围与音乐风格更加浓郁。

五、软弓京胡艺术的传承危机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掀起了对民族器乐挖掘、整理、保护的热潮,到了80年代宋新田先生的一曲《百鸟朝凤》掀起了软弓京胡在民间音乐界的波澜,无不使软弓京胡这一民族乐器焕发出勃勃生机。

目前,软弓京胡艺术已经出现了渐渐衰落、濒临失传的状况,实乃令人惋惜。但是,在软弓京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有许多原因致使其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到现在即将消失的状态:1、专业创作人才和演出人才的匮乏。关于传承人问题,宋新田先生曾说过“软弓京胡演奏难度大,需要天赋,所以坚持下来的人很少”;还有的人认为软弓京胡不能赚钱致富,种种原因导致软弓京胡艺术的传承出现了问题。2、没有对软弓京胡的理论著作、曲谱、音像及音响等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保护与传承。3、创作曲目、移植曲目特别少且无创新精神。4、演奏技巧没有得到更好发展等。

六、结语

软弓京胡是我国宝贵的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我们要使软弓京胡这一民族艺术继承、保留下来,就要不断地做出努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大展其风采。衷心希望软弓京胡等一批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切实保护、传承和深入研究,以推动民族音乐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注释:

[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全国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山东卷》[C].中国ISBN中心.1503.

[2][7]刘东升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乐器图鉴[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242.

[3]张浩玲.软弓京胡[J].中国音乐.1986(1).

[4][5]乐声.中国乐器[M].轻工业出版社.1986:222.223.

[6]刘东升.传统戏曲乐队中的弓弦乐器[J].中国音乐学.1993(3).

[8][9][10]徐慕云.中国戏剧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194.193.195.

1、项阳.中国弓弦乐器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10.

2、徐慕云.中国戏剧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田青.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谈民族音乐的出路问题[J].福建艺术.2006(1)..

4、杜亚雄.中国民族器乐的地位及其研究范围[J].中国音乐.1996(2).

郑发奋: 山东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 瑜

猜你喜欢

京胡胡琴器乐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穿越皓月的胡琴声
胡琴悠扬醉美艺术之乡 民乐沃野奏响时代旋律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漫谈京胡
最后的“京胡圣手”燕守平 他有一把百年京胡 历经几位名家
我,京胡和电脑
许秦生与众不同的京胡弓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