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思考·统筹
——如何当好地市报总编辑
2015-12-23丁浩宇
◎丁浩宇
把关·思考·统筹
——如何当好地市报总编辑
◎丁浩宇
如何当好地市党报总编辑?答案肯定各不相同,恰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各个城市的政治生态、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报社内部的人员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在《仙桃日报》办报实践中,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做文章。
把关
报纸,报纸,顾名思义,首先要有“报”,这是报纸生存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报纸是信息纸、观点纸和文化纸,靠的是刊发文章来吸引读者。于是,把好舆论导向关口,让有新闻价值的“稿子”上版面,这是我工作的第一要务。
如何把关?就是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不必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在版面编辑、值班副总编辑对稿件修改把关的基础上,做到刹住“四风”,即刹住“长文之风、枯燥之风、偏激之风、三俗之风”。
1.刹住长文之风,就是要加速信息的快速传播。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多渠道,受众获取信息快捷方便。党报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守住自己的 “一亩三分地”,就得了解受众心理,让读者“多看你一眼”。调查表明,密密麻麻的文字会让读者产生厌读感,千字以内的短文最适合读者阅读。于是,我要求记者、编辑下狠心“挤水分”,力求做到文约事丰,不给套话、空话、废话留位置。并作出规定,消息、评论类作品控制在1000字内,通讯类作品控制在2000字内。凡超过2000字的作品,必须送我审定。当然,我并不死守条条框框,对少数优秀的作品,在字数控制上,也适当放宽尺度。
2.刹住枯燥之风,就是转作风改文风、追求悦读效果。
枯燥的作品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新八股型。有些作品的文字有新八股的味道——“领导”没有不 “正确”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关怀”没有不“亲切”的;“过问”没有不“亲自”的;“成果”没有不“显著”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这些陈词滥调,没有美感,没有生机。二是官腔官调型。“机关报”最怕“机关化”,官文念多了,官话听多了,官场跑多了,笔下文字难免被同化。有些记者的稿件中出现了“一是”“二是”“三是”“四是”“要……要……要……要……要……”。原因主要是这些记者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去重新组织领导讲话的内容,从而把文字变得朴实、简洁、明快。三是语焉不祥型。在记者的稿件中经常出现了“曾先生”、“魏先生”等字词。这些字词的出现,容易让读者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四是模糊时间型。“最近”“近日”“日前”“×日,记者从××处获悉”等“模糊时间”充斥诸多消息导语中。记者懒于找新闻由头,不能让稿件鲜活起来,具有新闻性。五是空洞无物型。不见人见事、见情见景,只有抽象、概念化的叙述,这样的作品,必定是枯燥的、沉闷的、令人不忍卒读的。
三是规划湿地保护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河口湿地资源优势,从修复湿地功能、挖掘湿地潜力入手,依托草桥沟、挑河等主干水系,融合“湿地文化、黄河口文化、油城文化”,规划建设一批独具黄河三角洲特色的湿地景观:鸣翠湖省级湿地公园建设、环城湿地建设项目、新户湿地小镇建设、神仙沟湿地建设。
刹住枯燥之风,就得双管齐下:
一方面,转变作风,在现场抓“活鱼”。好的新闻作品依靠故事和细节取胜。好故事、好细节的实现要靠人,靠记者深入的采访作风。转变作风是个大问题,作风深入,决定着作品的质量,决定着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我鼓励记者抓事件性新闻。因为,事件性新闻是媒体竞争决胜的关键。事件最具吸引力,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最深。每当报纸报道一个突发事件,读者关注率马上就提高。事件报道,要有发生、发展、结局,有场景、人物;要能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要善于从事件新闻中发现故事,并善于讲故事。美联社对记者的要求,是“拿故事来”。譬如,本报头版头条刊发记者采写的《那一刻,他们奋不顾身》,报道了三名大学生在汉江边勇救落水少年的故事,作品引人入胜,惊心动魄,受到市委书记冯云乔的表扬和读者的广泛好评。
另一方面,转变文风,用清新活泼的文字吸引读者。好的文风,首先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物,要有物可言。物从哪里来?来自实践。有了素材,才能做成佳肴。头脑空空,只能米不够,水来凑。好的文风,要有生动的场景和鲜活的情节。我们的报道,概括性的东西太多,大综合多,为什么?因为是看材料写报道,看网络写报道,跑会议写报道。有时候我们发现了好的题材,但没有走下去,就写成了干巴巴的综合稿。有的记者勤快一些,找个新闻由头,效果就好一些。而有的作为一个线索,下去采访,就写成了有场景、有情节的鲜活新闻。好的文风,要有鲜明的立场,有生动活泼、群众喜爱的语言。好的文风,还要有记者独特的个性文字,要倾注记者的情感,带着体温去写作真实的感受。
3.刹住偏激之风,就是要面对热点问题理性发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辩证思维。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报纸评论必须浸透思想性,以深刻的思考、独到的见解提供阅读张力,永葆与时俱进的话语魅力,让读者“享受”思想的盛宴。因此,《仙桃日报》开辟了“襄河评论”、“快论”、“杂谈”等评论类栏目,以期用独家观点,引导社会舆论。
在审阅评论作品过程中,让智慧、激扬、鞭辟入里的评论承载起生命的厚重,放射出思想的光芒,以理性的导引而真正成为社会的良心。我要求每篇评论能够主动应对社会热点、焦点、难点,抓准人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存在的思想困惑,鲜明表达立场观点,廓清思路、形成共识,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如果报纸评论只满足从表现痛感中寻找快感,只满足于提出问题而不提供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认识论、方法论,那么,报纸评论不过是网络帖文的印刷版,与那些只知挑刺的 “愤青”没多大差别。报纸评论的价值,正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辩证认识,做社会舆论的压舱石、导流器、减压阀,让主流价值有机会在观念竞争中胜出,为改革、发展、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
4.刹住三俗之风,就是不盲目追求眼球效应,不用庸俗、低俗、媚俗的文章去迎合少数读者的需求。
笔者笃信,党报永远是引领时代潮流的旗帜,《仙桃日报》对传统的主流价值观的执着坚守,对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传播,对容易引发思想混乱的多元话题的最终厘定,发挥着 “风向标”和“定海神针”的作用。《仙桃日报》已经成为仙桃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是仙桃这座城市的形象、门面和口碑。我们不能因一篇稿件处理不当,而毁掉了《仙桃日报》多年累积的良好社会形象。《仙桃日报》除了刊发本地新闻外,每天拿出2个整版,从网络和其他媒体上下载可读性较强的文章。打开互联网,海量信息泥沙俱下,三俗作品不断从电脑荧屏弹出,以博人眼球。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面前,如何保持定力?我们严格要求编辑,必须从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上挑选文章,绝不给三俗作品任何空间。
思考
没有一支政治强、作风硬、纪律严、业务精的新闻采编队伍,是不可能办一张好看和有用的地方党报的。提升队伍素质,也成为我每日工作的“必修课”。
1.在思想交流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平日喜欢对采编人员认真观察,倾听他们的想法,对每人的优点缺点认真思考、梳理、概括和总结。对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我不会在全社职工大会上点名道姓地批评和指责,而是经常约请他们单独到我办公室谈心。没有领导对职工的居高临下,只有朋友、同事之间的开诚布公。这样的谈话,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触及灵魂,解决思想疙瘩。前不久,我针对一位女记者采编业务能力停滞不前的现状,与她耐心谈话,帮她分析原因,寻找业务能力的瓶颈制约因素,指导她如何学习、积累、实践和提高,鼓励她树立大目标,追求大作为。谈话后,她主动给我发来短信:“真地谢谢您,发自内心的感谢!我总是这样的人,不存上进心态,抱知足常乐心态,只守自己一摊事的心态,从来没有深刻思考过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努力,找不到突破的方向。感谢您苦口婆心地为我‘诊断、下药’。非常温暖的2015开头!”
2.在修改作品中体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关怀。
报社年轻记者多,业务素养参差不齐,怎么办?修改他们的作品,在修改中讲解一些采访与写作的知识,加速年轻人进步与成长,这种方法立竿见影,屡试不爽。我时常有意识地给年轻记者单独布置选题,要求他们将完成的作品送我修改。一次,一位记者写了一篇有关禁鞭的千字左右的新闻评论,我从标题到内容进行了较大修改,只采用了这位记者60字左右的内容,这篇《敬畏“禁鞭令”,别逆流而动》的千字评论刊发后,得到了市领导的好评。通过修改记者的文章,我能很快发现他们在采访与写作过程中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并能抽丝剥茧地一一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犯相同的错误。在修改的同时,我不断向他们灌输“四独”理念,即:新闻要独家、事实要独特、观点要独到、写作形式要独创,希望他们写出具有“四个价值”的新闻作品,即: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时效价值、审美价值。
3.在带头采写中引发“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效应。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也赞赏西方新闻界的一句名言 “总编辑要当首席记者。”无论事务性的工作多么繁忙,我有空就带领记者下基层采访,并动笔写稿。我认为,总编辑不停地写稿,为的是练脑、练悟性、练队伍。脑筋灵活了,才便于为编辑、记者出点子,为重点稿件和重要报道拍板、决断;悟性高了,才能见事快,决心大;文章是逼出来的,多写勤练,压力大,逼得凶,有利于锻炼队伍。总编辑带记者下第一线,既出佳作又练队伍,一举两得。譬如,去年我带队采写的《唐崇伟:功崇业伟大豆情》、《汪文坪:点亮信仰的火把》、《立起一座城市的道德标杆》、《仙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令人忧》等文章,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这些作品也成为仙桃日报年度优秀作品。总编辑带头下基层,其他副总编辑、中层干部也不敢懈怠,纷纷深入一线,采访写作,在全报社形成了“人人当记者、个个写文章”的氛围。
统筹
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总编辑就是一家报社的新闻业务方面的指挥官,直接决定着办报的方向、路径以及这张报纸的品质和地位。舞好指挥棒,做好采编工作的统筹,就能让采编工作规范、高效运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精心改版求创新。
求新求变,是报纸生存与发展的制胜之道。今年,我们按照“栏目带版面,栏目带新闻”的思路,开辟了“情系基层记者行”“新闻微调查”“襄河评论”“仙桃楷模榜”“影像仙桃”“阿菊观察”“凡事帮忙”“兵在现场”“辉仔跑社区”等栏目,努力引导《仙桃日报》向高度提升,向深度掘进,向温度贴进。报纸要想办得好看,总编辑必须倾注心血培育品牌栏目。因为,一张报纸没有固定的好栏目就立不起来,一个固定的栏目没有好稿的支持也立不起来。反过来,一个记者也需要一个好的栏目来展示自己,就像一件好产品,只有摆上最著名的大商场的柜台,才能更显出它的光彩,体现它的价值。牛顿说他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记者的成功也要靠名栏目来垫垫脚。当然,这里要有栏目负责人、编辑和记者的相互合作与沟通,这个目标要由采编人员共同努力完成,这也是一种策划和编辑艺术。
2.强化策划攻重头。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策划成为媒体报道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策划的好坏甚至直接关系报道质量和生存。每月初,我组织编委会成员策划当月重要选题,制定宣传方案,将方案下发给每位记者,要求记者照单采购本报所需的“适销对路的产品”。每遇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宣传报道战役,我们也制定详细的策划方案,指导采编人员按图索骥,精心完成。这样,我们做到小策划与大策划,阶段性策划与长远策划相结合,保证策划环环相扣,使新闻宣传浓墨重彩,好戏连台。譬如,今年春节期间,我们策划了“羊年说年——记者春节见闻录”,突出新鲜事、新风尚、新变化,10多篇带有记者个人情感的文章见报后,读者直呼“接地气,有温度”。
3.严格考核结硬账。
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都是一纸空文。仙桃日报社制定了“每日星稿”制、“月度好稿”制、明星记者制、纠错制、中层干部百分考核制、记者打分计酬制、记者末位淘汰制等等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激发新闻采编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我无法逃避,甘愿唱得罪人的“黑脸”,担当每月考核采编人员的总执行官。不讲人情,不搞特殊化,坚决维护制度的刚性,公开、公正、透明考核每一位采编人员,完全以业绩论英雄。该奖励的,就坚决兑现奖励;该诫勉谈话的,就及时诫勉谈话;该末位淘汰的,就提请报社党组研究决定予以淘汰。通过严格考核结账,促使采编人员“不用扬鞭自奋蹄”,让采编人员心中的新闻之火熊熊燃烧。
(仙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