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你习惯官场变化了吗?
2015-12-23
文_本刊记者龙在宇
三年来,你习惯官场变化了吗?
文_本刊记者龙在宇
一次去省城出差,当地有人宴请,领导当场就问,是什么档次的酒店?他唯恐酒店太高档,违反了相关规定。还有一次在当地搞接待,对于宴会的标准,席间喝什么酒,领导也要过问,甚至连菜单他都瞟了一眼。
黄强是某市事业机关的一名中层干部。他告诉廉政瞭望记者:“3年来,八项规定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改变太大了。”
3年前,他曾因为一批价值7万余元的购物卡苦恼不已。黄强介绍,2012年底,他按领导指示,购买了一批价值7万余元的购物卡,准备在春节前夕发出去。他甚至拟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上级领导、兄弟单位负责人送价值多少金额的卡,单位内部,则按领导班子、中层领导、年度先进个人、普通员工四个标准发放不同金额的卡。计划报上去后,领导也签字同意。
然而就在当年12月,八项规定正式出台。单位领导意识到,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再发购物卡很不恰当,就让黄强缓一缓。
改变之一:做任何事都要讲规矩
众多受访者向廉政瞭望记者表示,3年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任何事都要讲标准,讲规矩。“过去,各种标准、规矩显得有些绵软无力,虽然挂在墙上,但是否执行还是两回事。现在大家都知道标准、规矩是硬杠杠。”黄强说。
黄强坦承,在2012年底时还有那么一丝避风头的想法,制作购物卡的企业也很好通融,答应把购物卡的使用期限延长。甚至有一家单位派人联系黄强,说你们单位的领导太谨慎了,“如果你们不敢发,就把购物卡打折卖给我们吧。”
经过请示,黄强没有转卖购物卡。“一来是打折卖卡,中间的差价部分,财务不好做账;二来也心存侥幸,认为风头过后这些卡还能派上用场,干嘛着急贱卖?”
过了大半年,这批购物卡依旧没能派上用场,其它单位个别“不谨慎”的领导,还因为发购物卡的事受到处分。黄强以及单位领导逐渐清楚,避风头的想法看来是行不通了。
领导交给黄强一个任务,与制作购物卡的企业协商,争取把购物卡退掉,为了此事,他又和人家反复交涉了几个月。
发了好几年,到了逢年过节期间几乎成为单位内“标配品”的购物卡,自此以后成为了“违禁品”。黄强说:“这就是一个从不习惯到习惯,再成为自然的过程。”
经历了从不习惯到自然的过程的,还有担任西部某市宣传部办公室主任的赵勇。赵勇介绍,该市宣传部部长是从基层干上来的,当过镇武装部长,乡党委书记,县委书记,在官场内素有豪爽之名。这名部长酒量惊人,还有一句话在当地广为流传,“吃饭不是生理的需要,而是感情的需要。”
赵勇说,在官场迎来送往之风盛行时,像部长这样的领导出席各种宴会是免不了的。“但实话说,部长对于吃喝的事不讲究。一顿饭上万的宴会他出席过,也曾陪朋友在街边烫火锅。茅台没少喝,但下乡调研时,也对当地土坊酿制的粮食酒情有独钟。”“关于吃喝的事,部长通常是不太关心的。下边怎么安排,他都不会反对。”
赵勇告诉记者,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风气,许多领导认为比起贪污受贿,大吃大喝实在不能算什么问题。因此对于那些奢侈的宴会,高档烟酒,他们秉持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八项规定出台以后,领导的意识改变了,认为吃喝也是大问题,弄不好要栽大跟头。
赵勇介绍,八项规定出台后的那一段时间,部长对于吃喝的事突然“讲究”起来。一次去省城出差,当地有人宴请,部长当场就问,是什么档次的酒店?他唯恐酒店太高档,违反了相关规定。还有一次在当地搞接待,对于宴会的标准,席间喝什么酒,部长也要过问,甚至连菜单他都瞟了一眼。“在我印象中,过去还从没有过这种情形。”
尤其是上级领导来视察时,部长还会为接待的事伤脑筋。档次高了,违反纪律,档次低了,又怕得罪领导。与下属研究后,部长又通过私人关系打电话,询问其它单位或地方在接待相关领导时的标准。赵勇清晰记得,部长在询问一名外地领导有关接待标准时,朝电话里说道:“你可别给我打官腔,要说实话哟!”
不过3年后的今天,赵勇不会再为接待标准的事费神了。“当初的确担心,会不会是一阵风走过场,或者我们严格执行规定,其他人依旧好酒好菜招待领导?现在看起来,各地执行标准都很严,上级领导更是自律。”“什么事都按标准来,我们反而轻松!”
“以前每到春节之前,我都要去省城给相关部门拜年,省城进城方向特别拥堵。这两年发现进城方向好一些,出城倒是堵得水泄不通。大概拜年送礼的少了,自己出去旅游的多了。”
“领导们作出表率,下属自然不敢怠慢。”赵勇笑着说,“像我这种级别的干部,已经两年多没尝过茅台酒的滋味了。”
吃喝风的改变,甚至不用去餐馆酒店就能感觉到。赵勇说:“以前每到春节之前,我都要去省城给相关部门拜年,省城进城方向特别拥堵。这两年都没再拜年了。我因为私事在节前去了趟省城,发现进城方向好一些,出城倒是堵得水泄不通。大概拜年送礼的少了,自己出去旅游的多了。”
改变之二:明令禁止的事,千万别打“擦边球”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某些人心中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想法。即便有了标准、规矩,还是挖空心思“打擦边球”。如今的公务员逐渐认识到,玩小聪明找对策,“打擦边球”的做法,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过去在某些单位,开会几乎成为一种“福利”。一名公务员介绍,因公出差,住酒店还要考虑是否超标的问题。开会就不考虑了!哪怕住高档五星级酒店,回去也能理直气壮地报账。“酒店是会议举办方预订的,又不是我主动要住的。”尤其一些各单位轮流举办的会议,几乎成为彼此间的相互款待。“去开会时唯一的烦恼就是,这趟又要灌一肚子酒回来。”
这名公务员说,如今单位内的会议依旧很多,都是部署各项工作,而去外地尤其是景区召开的“逍遥会”、“神仙会”几乎绝迹了。会议期间的排场,也比过去小了很多。一名在行政机关负责接待工作的人士介绍,以往稍微大型一点的会议餐,都要在桌子上摆名字牌,现在已经两年多没摆过了,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助餐。
各种“神仙会”没有了,公费旅游更是销声匿迹。李斌曾担任某区住建局副局长,退休后,他成为该局退休人员组织活动的协调人。在许多人眼中,住建局是个不错的单位,即便是退休人员,每年也会组织一次国内旅游。
2013年中,李斌又像往常一样,去单位申请退休人员的旅游经费。这一回,办公室人员却驳了老领导的面子。李斌找到局长,局长无奈地表示,八项规定出台后,单位把在职人员的旅游都取消了,退休人员的出外旅游也只能停下来。局长还说,按照市里与区里的规定,机关单位只能组织去附近的农家乐郊游,退休人员也比照执行吧。
尽管受到的约束增多,但不少公务员也告诉记者,灰色收入少了,但单位内的正常福利并未减少。大吃大喝的减少了,运动健身的增多了。
李斌与许多退休职工,对于近郊游实在没什么兴趣。后来,他们想出一个主意,仍去广西旅游一圈,单位只需把近郊游的钱发到退休职工手上,差额部分由职工自己出。就这种方案,起初局长也不太认可,“外面的人搞不清状况,以为我们还在组织公款旅游。”李斌反复争取,才说服了局长。
不过如今的李斌却后悔当初的举动。“我再不会组织类似活动了,里外不是人。”年近七十的他,提起此事依旧牢骚满腹。原来,局长批准方案后,退休职工却分成了两拨。一拨人愿意出差额部分,出去旅游;另一拨人更倾向把单位发的钱揣在兜里。李斌说,出现这种情况不足为奇,当初制定方案的本意就是坚持自愿原则。
后来,李斌领着愿意旅游的退休职工出外游玩了一圈。那些没有出去旅游的人中,却莫名其妙地传出一种说法,说去旅游的人并没有补差额部分。李斌当初这么说,只是因为单位预算有限,想借此把一部分人踢出去。于是,有的退休职工给纪委写了告状信。
事情闹大后,李斌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局长更是火冒三丈,在办公室里丝毫没给李斌面子。李斌回忆:“事情并不大,很快就调查清楚了。局长生气的是,你们一帮退休的老同志,不好好在家带孙子,怎么还惹出这些事?”
李斌对记者说:“在职职工都不再有公款旅游了,我们这些老家伙也别给领导添麻烦了。”
改变之三:大吃大喝减少,运动健身增多
尽管受到的约束增多,但不少公务员也告诉记者,灰色收入少了,但单位内的正常福利并未减少。大吃大喝的减少了,运动健身的增多了。
白强是某房地产企业的经理,他所在企业的一栋物业,在这三年间完成转型。据白强介绍,这栋物业有四层楼,既远离市区的喧嚣,交通又相对便利,一度被视为开办高档酒店的黄金位置。
5年前,一家外地餐饮企业租下物业,打造了高端餐饮场所。一开始生意火爆,但八项规定实施后,立刻门前冷落车马稀。高端餐馆的经营者也想了很多办法,甚至推出盒饭外卖,给周边的建材市场送餐等。但生意依旧起色不大,最后不得不忍痛关门。
物业就此闲置了一年。直到去年,一家从事体检行业的企业又租下这栋楼,然后投资上千万,将其打造为体检中心。
白强说对方十分看好体检产业的发展。“机关单位不敢大吃大喝,不敢组织旅游,把钱用来给员工做体检,总不会违反纪律。”
企业的判断与李斌感觉出的变化正好吻合。李斌所在的单位,尽管取消了公费旅游,却增加了每年体检的福利。“过去是两年体检一次,现在是一年一次,而且体检项目比过去更多。”
李斌介绍说,他所在的普通地级市,过去没有专门的体检机构,进行体检只能去医院。就这一年多,当地冒出来两三家大型体检机构,竞相争食公务员体检这块蛋糕。
体检中心的出现,折射出健康产业在各地欣欣向荣的状态。曾毅是某市接待办副主任,他曾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节假日。过去的接待任务很多,无论是上级来考察,兄弟市州来学习交流还是大型招商活动,都需要接待办负责组织协调。曾经有个周末,市里同时有四个接待活动,身为副主任的他就要同时负责两个。
近两年多以来,自己与一些公务员朋友出席各种应酬少了,周末自驾游以及参加健身活动的却多起来。他就喜欢上了打网球,几乎每周都要自费打两场。
曾毅介绍,健身的人多了,除了众人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之外,经济鼓励也是一个因素。接待办领导曾说,现在单位有钱不敢花,平时不能发奖金,不能组织旅游,不能去大酒店吃饭。曾毅就建议说,组织员工开展工会体育活动。一把手一听,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如今我有时组织单位上的几名同事,空余时间去市内普通档次的运动场所打一场球。”(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