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真神和
——连紫华德化瓷艺

2015-12-23冯令刚

艺术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德化白瓷

冯令刚

形真神和
——连紫华德化瓷艺

冯令刚

福建德化瓷始于宋代,距今已经有1000余年的历史。在宋元时期,德化以外销瓷为主,品类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居多,兼有以雕塑见长的陈设瓷,但并不多见,艺术形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到了明代,德化瓷逐渐从日用瓷中剥离出来一个领域,即佛造像,得到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技法和风格,出现了一批如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彪炳史册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作品吸收了唐宋以来泥塑、木雕等传统技艺手法,师古却不泥古,擅用瓷釉胎质洁白如玉,细密晶莹,釉面光润,具有透明感的特点,精心烧制出各种形象的释道人物,造型神态逼真,线条刻画细腻。此外,明代艺术风格尚简,轻装饰,重意境,以上诸多因素使德化瓷造像在明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延续的时间也长达四五百年。时至清代,德化瓷烧造的品类和题材日益增多,但风格繁乱,就艺术水准而言,事实上是德化瓷走向没落的一个时期。

在2012年,我赴德化考察,街巷店市,已多为日用杂瓷了,我们对明时德化瓷造像风采难寻多有嗟叹。后经友人介绍,拜访友滨艺术工作室,得以见到连紫华先生的作品,不禁眼前一亮。连紫华的作品既保留了神秘奥妙的宗教灵性,又蕴含着和谐、健康的美好意象。他在对古代作品研究、认识、领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表现方式用自己的审美语言进行再创造。

业间对连紫华多有称誉,称之为“当代仿何第一人”。顾名思义,他的创作深得明代制瓷造像之传统,瓷塑观音、达摩等宗教人物,体态丰盈,整体结构协调,面庞俊美,神情慈祥静穆,衣纹深秀洗练疏密有致,线条简练大气,而繁杂之处又精雕细琢重叠绵密,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可谓神形兼备,给人一种高深莫测,耐人寻味的神韵。

持钵达摩 铁锈釉陶 27×20×18Cm 2010年

释迦牟尼佛·印度风格 极彩 40×29×20Cm 2014年

雕塑必须是精神和物质的融合体,是精神的生命贯注到物质界中并且延续,使无生命的表现生命,无精神的表现精神。德化瓷塑以与极细的瓷土相适宜的雕和塑的造型手法,表现自然物象或抽象造型,再经过干燥、烧制和装饰等复杂的工艺制成独具一格陶瓷艺术品,它在一般瓷塑艺术的审美之外,还具有德化瓷本身的美学特质。其白瓷雕塑不同于景德镇青瓷、彩瓷的概括提炼,以及石湾釉彩雕塑的写实逼真,而是着力于脸部神情的细致刻画和整体衣纹造型的洗练流畅。连紫华的作品首先保留了德化瓷塑造型精巧、精雕细刻、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又更加以流畅简洁的线条,刻画生动自然的细部,取得灵动飘逸的韵致。他塑造的佛菩萨造像面相慈悲、静穆、祥妙,给人以亲近、宁静、澄澈之感,将德化瓷的历史蕴涵与瓷质特色发挥到一个堪称极致的境界。

2013年初,连紫华开始创作高僧寒山子像,我与他对创作理念和形象进行几次沟通之后,他发来了泥稿的照片,出人意料的精彩,深合我们所探讨的应有之意。这个造像体现了一位高僧而非仙道的真实境界,微妙的再现了寒山子体修大道的内心澄净,且在注意人物内心表现的同时,着意刻画衣纹的变化,线条清晰凝练。此寒山子像既润泽流畅,丰神熠熠,又圆劲有力,翻转自然,一众友人见之无不称赞。此外,恭亲王曾藏有何朝宗瓷塑观音像三尊,分别为送子观音、渡海观音和读经观音,后流入海外,恭王府寻得的材料只有当时在英国拍卖时的图录,上面有图片和尺寸等一些简单资料。2011年我们委托连紫华先生依样仿制用于复原陈列,这一组作品同样也是形神兼备,妙不可言,犹如摇荡于青天白云中,表现着不可言说的美。连紫华曾受故宫博物院邀请,摹塑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明代何朝宗的“渡海达摩”,亦深受业界肯定。

连紫华生于德化,从小耳濡目染,沉浸于德化的瓷艺之中,在读完德化陶瓷职业中专学校之后并没有浸染名与利诱惑,而是拜多位瓷塑大师学艺,在精研制瓷技艺的同时,他还博览美术史及大量宗教文献,为今后走出自己的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连紫华是一个含蓄内敛的艺术家,初见其人即给人一种内秀静谧之感,谦逊敦儒而没有一丝的张狂之气,这种气息是一种读书人才有的文气。但就是在这位“很不像艺术家”的连紫华先生手上,瓷土呈现出异样神秀的弘深广美,展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令人舍形而悦影。唐人司空图在《诗品》“形容”里说:“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在欣赏连紫华的作品时,艺术的奇幻往往会使我们不自觉的离开真实,追逐于造像之外的飘渺,而离形得似正在于舍形而悦影,到此才能传神,才能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捉摸的真。连紫华的造像可以说不是在塑造“像”,因为“像”是本来存在于他心间的,是无法去用任何实物来真实展现出来的,他是在见到“像”之后借助瓷土塑造了一个“像”的影子。影子虽然虚无缥缈难以扑捉,却恰能传神,表现出“像”的真,这正是气韵精神的所在。

历经两年的钻研探索,连紫华在突破了大体量做工精细的中国白瓷雕塑作品很难烧制成功的技术难题之后,还创制出了自己的“极彩”。明代德化白瓷发展成熟之时也开始在白瓷上进行着色装饰,在明代中晚期出现了德化五彩瓷。连紫华借用黄、绿、红、蓝、紫等色彩与圆润洁雅的德化白瓷胎结合来表现佛造像的端庄华丽。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连紫华的德化五彩瓷虽用五色,却没有一丝杂乱之感,这正是由于他深悟经藏,才得以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融入到造像创作中,总结出来佛像用“色”之道——利用色阶的变化来描绘造像的阴阳、疏密,从而创制出极具特色的“连氏极彩”——在五彩的辉映之下佛照像展现出瑰丽而又清明的繁华之美。

连紫华的德化瓷艺术在继承发扬传统技法的基础之上,还始终在探索属于当下这个时代的德化瓷艺,他的沉静和他的专一使他在德化瓷艺发展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悟性,使他对中国所特有的儒释道文化做出了自己独特的阐释——但得“形真而圆,神和而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冯令刚: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 展览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李松睿

猜你喜欢

德化白瓷
试论两京地区出土的唐代白瓷
那年夏天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德化白瓷,从地方民窑到“瓷界新星”
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到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
德化昆坂村:穷山沟变身红色旅游胜地
邢窑白瓷传统烧制方法研究
德化一中校长陈荣天到访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