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境在口译中的预设功能
2015-12-23霍红
霍红
[摘要]语境是口译员预设的基点。译员可以从文化语境、物质语境、知识语境以及心理语境四种维度对待译的内容进行预设,使得口译过程更加精准、流畅。语境预设能够配合口译的速度,并能准确地助之定位口译的立场、语式等,从而形成认知构架以预测待译内容。
[关键词]语境;口译;预设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5)03-0097-04
预设(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哲学界对前提的兴趣来自哲学家对所指(reference)和所指词语(referring expressions)性质的争论。前提也好,预设也罢,均不可能脱离语境。预设要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徐盛桓认为,广义的预设是由言语片断以外的信息提供的,狭义的预设是嵌于句义之中的。言语片断以外的信息便是语境。
蕴涵是影随预设的一个问题,可以说言及预设就无法避免地要言及蕴涵。蕴涵(entail-ment),是指命题问的一种逻辑真值关系。在口译过程中,预设是先机,推理得出蕴涵则是得到先机的过程,可以使口译工作事半功倍。在口译中,预设是主动出击的、有的放矢的预设,蕴涵是在预设过程中推理的结论。口译者根据某种已知的事态、情势或者知识,预测已知内容的蕴涵,以期预先抓住信息,构建信息框架,从而达到“先知”的目的,最终完成口译内容。口译与笔译的相通之处在于译者对译文背景的解读可以令译程事半功倍;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口译的待译内容来得更加突然,译者没有时间发挥各种工具的辅助作用。因此,在口译过程中,译者基于现场的预设不仅是必不可缺,而且也表现为一种素养,或者可以称之为一种预设能力。
在口译中,预设是进行迅捷翻译的重要前提和过程。口译者须及时定位预设的基点,流畅地口译才有可能。这在于对口译语境的准确把握,以及对语类、语域、话语超结构的正确预估。White提出“结构下行为”(constructed action),她认为“结构下行为是指口译员进行场面描绘时把自身想象为场面中的一份子”。这种所谓的结构下的行为,无非是把口译员本身置于某种语境中行事。
Malinowski与Firth均为语境的概念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语境可以理解为“话语参与者及其个性、地位和角色;参与者的语言及非语言的行动;其他相关因素,如周围环境、事件、言语行为的影响和交际中人们下意识的预测等”。可见,语境包含许多“相关因素”,既然是“相关”,可以纵向联至“旧事”,亦可横向联至“周遭”,这便为预设提供了可能。Halliday的语境观是从前两者发展而来的,认为语境是“文本在其中展开的环境的整合”,包括三大要素:“语场(field)(正在发生的事情)、语旨(tenor)(指话语者及话语者之间的关系)和语式(mode)(指社会活动或话语者之问的关联方式)”。换言之,话语发生的一系列相关因素,包括时间、场地、话语发出者、话语者的行事(非语言及语言的行为)以及其后果、话语者的心中愿望、知识配比、价值观以及其价值观架构下的话语方式等建构了语境。它可以分为认知语境、动态语境。
Verschueren则把语境分为物质语境(physical woad)、社会语境(social world)以及心理语境(mental woad)三个层面,亦或三种语境。在此三分语境中,心理语境为第一层语境,社会语境为第二层语境,而物质语境为第三层语境。他认为“探究适应的关联的世界,始于心理世界、然后到达社会、之后终结于物质国度”。此分类源于人类的认知,是从认知的层面对语境的分层和划分,但却不符合认知过程及认知规律。本文认为,基于认知规律,认知可能达到的第一层语境应为物质语境,第二层为社会语境,而最难以预测并探知的却恰恰是心理语境。语境若依照此种划分,便可以有效地解释问题,故而本文也依此对语境在口译中的预设功能进行探讨。但与之有异之处在于,本文把文化语境独立于物质、社会以及心理的架构之外,因为文化在语言使用的探讨中,一直是与语言形影相随的抽象而又物质的概念,它既寄生于语言之中,又独立于语言之外,而构建语言存在和使用的语境——是非常特殊的角色。在Verschueren的语境架构下,它既延伸至各层语境,又同时为各种语境的综合。基于文化的神秘且纵观的角色,笔者把它从物质、社会以及心理的语境架构中独立出来,凸显其高屋建瓴的地位。
一、文化语境在口译中的预设功能
口译是口译员所参与的语际交流的过程,在口译的过程中,口译员所服务的交际方势必属于某(几)种文化。因此,口译的交际方应根据其文化属性,对其潜在的文化假设、信仰和意识形态进行预设,从而判断其观点、态度以及其世界观、行为方式等。口译员对所服务的交际方的适当的、正确的文化解码,可以帮助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形成相关的文化假设,理解所服务的交际方的信仰和观点,以便进行得益于异质文化交际的口译,使异质文化的双方达成共知——这便是文化语境对口译中预设的重要意义所在。例如,“Hey,you.”,在英语中这是一句较为常见的老朋友之间的问候语,如果摒除其文化背景而直译此句为“嘿,你”,从中文字面意义来看,这并非一句问候,而更像是提醒某人意识到其名字刚被点到。再如,汉语中常有对于来自对方的称赞的回应,“哪里”、“过奖”、“惭愧”,更有甚者用“瞎说”作为对称赞或赞美的回应。如若将以上四种说法分别直译为“where”、“you overstated”、“Iregret”或是“nonsense”,显然无法完成应有的交际目的。传统的中国文化推崇“自贬”(self-denigration),具体来说是“贬己”(denigrate self)而“赞他”(elevate other)。但当语言码进行了转换后,语言所归属的文化亦应进行调整而使之发生作用——这便是口译预设的第一立足点。
同理,从英文转化成中文的过程中,亦须充分地度量目标语言即汉语所在文化的忌讳、文化适从因素,以之为预设的立足点,从而得出得体的译文。例如,“After her mother died,she lefther hometown to work as a maid at a farm for a liv-ing.”在此句子的语言码转换前,就应存在如下预设:中国文化中对于“死”、“病”等问题均有忌讳,因此在口译的过程中就应避免令类似的字眼直白地译出,而应该适当地进行避讳,使用人们更容易接受的描述。此文译为“在她母亲去世(过世)以后”则比“在她母亲死后”更加适从目标语的文化。
以文化语境构建预设是口译中的一种基本的技能和普遍存在的口译过程。作为跨文化、跨语际交际活动的口译,其预设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其中包括目标语文化中的禁忌、人文知识、历史背景等均为预设的立足点。无论是对所服务的交际方立场的推断,还是对其意识形态、信仰以及个人语用态度的判断,均不能脱离基于其存在的文化语境而进行的预设。
二、物质语境的口译预设功能
物质语境,顾名思义,是指与物质密切相关的客观世界。在Verschuruen的物质世界中,并不曾对物质的概念详加叙述。事实上,物质世界是所有因物质的因素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包括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交际的背景、权势等相对抽象的概念。笔者曾对物质语境进行了较为详尽地阐述,认为物质语境包含文化、“背景信息”、“即时语境”、“相对地位”、“社交距离”共五项内容。这与Halliday所提出的“语场”、“语旨”有相通之处,但对交际者的关系更有具体针对性,并增加了文化以及背景信息。Halli-day所提更强调语境的动态性,而笔者所详述的物质语境则相对较为静态,强调在某一时间节点上的语境。诚然,任何“动态”与“静态”都是相对概念,不抓住某段时域的静态便无法认识全局的动态。
因此,虽然口译过程所面对的整体大语境处于动态,但就口译进行的节点当刻,语境可以被静态化认知。就是说,口译员完全可以抓住某节点相对静态化的语境信息而对语境进行掌握、梳理、分析。对这几种子项物质语境的掌握,有助于对交际双方的目的、言外之意以及“语式”进行预设。假如译员须为《红楼梦》中贾政见元春的场合进行口译:
贾政道:“臣,草芥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愿我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聿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兢兢业业,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体眷爱如此之隆恩也。”
贾政与元春虽为父女,但所有的物质语境与元春待字未嫁时全然不同,有元春的皇室婚姻的大背景,有浩浩荡荡的、前呼后拥的、庄严的省亲的“即时语境”,有女为“君”父为“臣”的相对低位,以及由其决定的君臣之问的社交距离——这为口译员预设贾政的歌功颂德、讨好、奉承的交际目的,以及其庄严的、谨慎的颂词语言方式。由此,口译员在处理目标语时,应顺物质语境而进行预设,达到引导口译过程的目的。
三、知识语境的口译预设功能
知识语境帮助正确表达、构筑间接言语或增强表达气势。同时,正确的知识语境锁定则有助于正确理解话语内容及话语目的。知识语境,实际上是背景知识的架构,也可以理解为“共享知识参数”。毕竟,不能与人分享的知识无法达到利于预设的效果。只有当话语者双方或多方共享某些知识之时,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才能得以正确领悟并得以实施。说者与听者须具有重合的知识语境,才能传达相应的交际内容和目的。而口译员恰恰需要同时铸套两个角色:听者和说者。译员需要做的是如何试图使听来的知识语境与译出的知识语境进行解码:时而为简单的语言解码,时而为文化解码,时而为知识语境解码。基于此,百科知识便成为口译预设的另一重要预设基准。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每年三月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为总理进行口译的口译员们,总会不时地接受总理在诗词典籍方面的考验。口译员须对诗词典籍耳熟能详,才能对其有深刻地理解,从而形成预设,以期把最佳的领受意义传递出去。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预设,便没有预备,便没有成功的口译。
例如,当译员听到“啃老族这个词的意思是说一些没有工作的成年人”这一句话的时候,首先应根据时代背景以及相应的中国文化背景预设出啃老族的概念、成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的方法等。因此,有经验的译员可以根据与“啃老族”相关的知识语境进行预设,以减轻听力与记忆的负荷。
显然,知识语境,作为超物质的语境,为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进行预设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准备。书本知识也好,经验知识也罢,皆作为背景的信息而储存在口译员的记忆中,并在需要时成为口译预设的基点。
四、心理语境的口译预设功能
Verschuruen定义的“心理世界(mentalworld)”与笔者所提出的“心理语境(psychological context)”的重点不同。前者强调智力因素、脑部思维过程,为说明此点,Verschuruen用暗喻(metaphor)进行说明:“暗喻发生作用是因为其以比拟图的关系表达出说话人与受话人栖构于不同世界的这个基本事实”。可以说,Verschuruen的语境强调认知过程,其过程实则紧伴各层语境。口译员的全部口译过程无不有认知过程、脑部思维过程以及智力作为重要的驱动,没有这个过程作为源动力,口译的任何一个行为将不可能存在。此处,可以作为口译预设基点的是对“人心”的品测,即“不是带有文化或者民族感情的心理,而是纯粹倾向于个人感情的心理状态,包括个人信念(对自己的判断)以及对面子的需求”。再以前段中《红楼梦》中父与女说的话为例,倘若口译员须对此段话进行现场口译,除对相应的物质语境予以熟虑而外,应对说话人自身的信念进行判断,即贾政会以一个什么样的身份来与地位崇高的女儿进行此番对话,父亲?抑或是臣子?根据对贾政的了解,可以判断:对于其在该场合的身份,应更倾向于做视己身为臣子的选择。此时,贾政对自己身份的定位,正是对对方身份的同时定位,以及对不可或缺的重要副产品——元春的个人信念以及面子需求的界定。这决定了贾政的话语选择,也同时有利于口译员对待译话语的预测。
可见,口译员对待译话语人的心理语境的探测,也是判断语式的重要参数。心理语境跃然高处,是在对物质语境、知识语境的估量之后的又一阶语境。换句话说,心理语境是在对前两种语境探究之后的又一曲径通幽的高层语境,它是微妙的。没有对物质语境的综合判断,对心理语境的准确探知便无所谓可能。尽管个人信念以及面子需求是泛式因素,但是该重注说话人的个人信念,还是受话人的个人信念?该顾及说话人自己的面子,还是受话人的面子需求?这些本不存在立场的指标,则变成了说话人需要斟酌的,亦成为口译员需要揣测的预设指标。
五、结语
“口译中的理解不仅需要语言知识,也需要主题和认知知识。信息意义的产生有赖于译员对信息的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其中的“逻辑推理”,即对预发生的话语信息进行的推测和预设。口译员在高强度的口译过程中,大脑须要急速运转,在不知道即将翻译的内容情况下,想使口译顺利进行,预设是重要的口译手段以及口译的思维方式。预设,从而推断内涵。这不仅仅是哲学内容,也是口译内容,或者是口译的方式。在快速的口译过程中,没有预先的译文阅读,只能依赖大脑所储存的各种语境知识进行预测,即预设。口译员的预设是通过对话语的语境把握而进行的,话语的语境是预设的依据和内容,预设是语境嵌入口译过程并作为口译进行的重要参照的行为。没有语境便无法预设,预设的行为不能脱离语境而孤立进行。语境预设最有效,能够配合口译的速度,并能准确地助之定位口译的立场、语式等。具体来说,口译员可以通过对文化语境、物质语境、知识语境以及心理语境进行预设,从而形成认知构架以预测待译内容。对待译内容的预设可适当地使译员从口译过程中对临听的纠结中解放出来,或是弥补未能听到的待译内容。预设是口译的起点,也是口译的过程。因此,语境是口译中预设的基点和推理的根本,是关键中的关键。
[责任编辑 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