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其实并不华丽
2015-12-22王金婷
王金婷
不久前,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发布。据报告里统计,2014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45万人。从改革开放至2014年,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达351万人,如果将2015年出国留学人数计算在内,这一数据将接近500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近年来出国留学的学生年龄越来越低,从以前的出国读研到现在出国读大学甚至中学。伴随而来的是很多小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庭关系问题等等。
为什么要出国
小刚今年12岁,初中开始就在读国际学校,父母下了血本希望他能够好好学习英语,不在国内参加高考,读完中学就准备出国,在国外读高中、大学。父母望子成龙,一步一步都给小刚安排好了,去哪个国家,到外面之后怎么办,将来大学读什么专业等等。可是最近小刚变化很大,周末的语言班居然偷偷逃课一个多月了,直到老师把电话打到家里,父母才知道,原来这一个月的周末小刚都没有去上补习班。
父母又气又恼,对小刚一顿训斥,批评他不懂事,辜负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小刚开始很沉默地听着,后来突然爆发:“我为什么要出国!我的未来为什么要被你们规划!”一向听话的孩子突然发这么大脾气,父母觉得这孩子一定是心理有问题了,带着他来到心理咨询中心。
一个12岁的孩子,坐在沙发里都小小的,像童话书里的人物,从他的眼睛里能感觉到那种不安和迷茫。如小刚所说,一切都是父母计划好的,他只是个执行者,可是他一个人很孤单,“我就想啊,我为什么要出国呢?”在一次次的自我质问中,小刚找不到答案,越来越消沉。
其实小刚的问题是大多数即将出国的小留学生共同的困惑——“为什么要出国”。与一些大学毕业准备出国继续深造的留学生不同,这些小留学生的年纪一般在14岁左右,出国后是先读高中再读大学。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对未来确定的方向,恰处在想要独立的青春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大多数不确认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要在与父母的抗争以及叛逆的摸索尝试中,找到自我,确认自我。
这个时候父母所认为的大好前程,在孩子的眼里根本不是。一类孩子可能会放弃对自主权利的争取,顺从地接受出国的安排,出国后可能会出现太过于依赖家人而不能独立生活的问题;也可能按计划读完了书,但是最后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从海归变海待。另一类孩子会奋起抗争,不接受出国的安排,但是这个时期叛逆是本性,他们并不确认自己是否真的不想要出国,只是要去挣脱父母的安排。
那么对青春期准备出国的孩子,到底要如何对待呢?小刚已经问出了大多数孩子的困惑:为什么要出国。家长可能会从现实角度讲出很多道理,国外教育好,将来回国待遇好等等。请各位家长先慢一点,先感受一下孩子这句问话背后的含义。
首先是迷茫感。未来是什么样,青少年们既好奇、盼望,又有些对未知的担忧和害怕。就好像站在未来的门口,他们眼睛向里面张望着,手却还抓着门框不敢放。如果此时父母说未来如何如何好你就去吧,不异于把他们的手扒开,一把推进未来。其实,父母此时要做的是,听到孩子内心惶惑的声音,理解孩子复杂的心情,陪着他们在门口望一会儿,再给他们一些鼓励和时间,按着他们的节奏试试看。

此外,还有不安全和恐惧感。在国内一切都是熟悉的,顺风顺水,可以住在家里,可以跟小伙伴一起玩耍,可是出了国,一切都变了。环境是陌生的,父母不在身边,周围又都是跟自己那么不同的人。十几岁的孩子置身这样的场景中,怎么可能不害怕呢?对于成人来讲,为了更有利的结果可以去忍受过程的煎熬,可青少年的心智却还没有那么成熟,遇到这样的恐惧,第一个想法就是逃,并会质疑“我干吗要去”,父母可能会说:“出国是为你将来好啊!”可是现在他们连自己是谁都还没确定呢,那个将来又是谁的将来呢?建议父母不妨趁这样的机会跟孩子们好好聊一聊,听听他们心里的想法,也许对于已经成熟的父母来说难以接受甚至觉得可笑,但也请家长们耐心一点,包容一点。试着接触他们内心安全的岛屿,因为有了这个安全基地,他们才会逐渐生出力量去面对出国的恐惧感。
当然,还有一些让孩子出国的理由是父母的需求,将自己没有完成、满足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这些小留学生的父母大多是七十年代的人,这一代的人没有很好的机会去学习,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过早地步入社会,成为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当他们有一定能力的时候,会很用力地想给孩子最好的,让孩子去做自己曾经想过但没能实现的梦。然而,孩子也是一个独立体,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即便是生养的父母也要时刻记得,可以帮助但不要操纵。
不太可取的是,还有一部分家长因为个人的攀比心、虚荣心就一定要小孩出国,这一类原因对孩子来讲压力更大。这意味着他们要承担光耀门楣,为父母扬眉吐气的责任,由此很容易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为什么要出国”对于小留学生以及家长们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家长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让孩子出国,也要听听孩子对出国的想法和感受。少年们也要去思考出国对自己的意义,这是为自己做决定以及为自己负责任的开始。
出国留学学什么
菲菲已经在国外生活半年,本来计划要在国外先读一年的语言,然后考试,通过后可进入高中就读。可是这才半年的时间,菲菲就提前回国了。她提前回来父母急坏了,问什么原因菲菲也不肯说。终于在单独的沟通中,她愿意打开心扉讲讲回来的原因了。菲菲说,其实出国后最大的困难还是语言。虽然自己做好了思想准备,但实际比想象艰难得多了。她说,前几天有新闻说留学生在国外叫了一年的外卖不出门,其实根本不稀奇,“我们很多人都在华人区,真正频繁跟外国人打交道的很少。”语言,成了出去后的第一个坎。接下来是学习,太不同了,特别松散,老师几乎什么都不管。還有,没有作业,全是论文,不管什么题目都要论一论,最重要的是没有标准答案,怎么说都行,“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写,每次看到论文的题目就好头疼啊。”
这是一个出国留学生普遍要面对的问题——出国留学学什么。
如菲菲所说,第一关就是语言。很多留学生雅思托福的分数很高,但是依然存在语言问题。如何听懂老师讲课以及如何与当地同学交流是出国后最先要学习的。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课堂教学比较开放,老师讲课方式也多主动活跃,讨论成为上课的主要方式,如果留学生语言不过关,不但无法听懂老师的讲课内容,也无法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去,课下作业自然也困难,这种情况下课业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建议学子们要学会求助并能够带着困惑主动参与。只有将自己的困惑表达出来,先主动伸出手,别人才知道你的需求,从而给予援手。
第二关要学习文化。即便在留学前了解过很多文化差异,但当真正身处其中时才会深有体会。由于不了解可能就会在与当地人的交往上存在误会,这会让留学生感觉难以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难以适应当地的生活,甚至产生自卑感和恐惧感,进而逃避和退缩。对于这一部分,一方面要多去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也要开放乐观,倘若无意中冒犯,及时解释并借此机会学习和了解。
第三关要学习理财。虽然菲菲没有遇到这个问题,但是财务的管理是很多留学生需要去学习的部分。尤其对年龄较小的青少年们,突然获得的财务自由,自控能力如果比较差的话很容易大手大脚地乱花。父母要在出国前就灌输合理分配开销的概念,最好每月固定一定的金额转款,不要一次性转款。孩子也要逐渐养成理财的习惯,前期可以记账,帮助自己看到钱都花到哪里去了,以后如何计划花销等。
第四关要学习生活技能。有一些留学生在国内的时候家务从未做过,可想而知到了国外的寄宿家庭会遇到很多麻烦。要学习一些日常的家务,比如洗衣服,擦地板,更换被单等等。对于一些常见的身体不舒适也要慢慢学会判断,知道如何应对。最好能够学会一两道自己喜欢吃的中国菜,因为初到国外饮食的不适应也会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自己会做饭可以给自己不小的安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学会心理调适,学会面对孤单。小留学生们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心态。留学是去学习锻炼的,国外不是什么都好,国内也不是什么都差,要做好产生落差感的心理准备。孤独与寂寞可能是所有留学生都躲不掉的,“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乡之情很快就会浮现,这样的孤独感是每一位留学生都会体会的。可以找一些留学生社团,大家共同离开祖国家乡,可以成为彼此很好的支持和陪伴。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在当地的同学中开始人际交往,建立自己新的社交圈子。如果有特长或者某一项兴趣爱好,可以在学校里找到相关的社团,找到志同道合的新伙伴。
出国留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漂洋过海走进异国他乡的课堂。出国留学,不像听起来那么华丽,真正走在这条路上才会体验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在做出留学决定时,家长和孩子要有充分的沟通,比如厘清为什么要出国的问题。这样在之后的准备中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和更全面地规划。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听见孩子的心声,每一个孩子都能尊重自己的决定。
欄目主持人: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