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咏雪的真境、奇境、化境

2015-12-22陶文鹏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咏雪雪景诗人

陶文鹏

轻盈洁白的雪,惹人喜爱,激人诗兴。但要用新鲜独创的意象活现出雪的形状、神态、情调、氛围,并非易事。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句,把塞外寒风冻雪写得宛若春天梨花,烂漫开放,后来人们纷纷用梨花喻雪,几成滥调。还有许多人用盐、玉、鹤、鹭、絮、蝶、飞、舞等意象,用皓、白、洁、素等字眼来形容雪,用多了,缺少新意,过于雕琢,也就俗了。杰出的诗人却能以灵心奇想、传神妙笔,或明写或暗写,或正写或侧写,或实写或虚写,或师心独创,或在借鉴前人中出新,营造出咏雪的真境、奇境、化境。下面是古代诗歌中的咏雪名句。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中的一联。癸卯岁,是晋安帝元兴二年(403)。敬远,是陶渊明的同祖弟,二人的母亲又是姐妹。辛丑年(401)冬,陶渊明的母亲去世,他在丁母忧家居期间,与敬远同宿,二人一起读书、耕种,志趣相投。诗人借赠敬远抒写自己甘愿固穷守节、隐居躬耕的情怀。诗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四句,描写岁暮雪景:一阵阵凄厉呼啸的冬末寒风吹过,天色越来越暗淡阴沉,这时雪花便飘落下来。雪下了一整天也没停止。诗人侧耳倾听、听不到一点风声、雪声和别的声音,天地间一片沉寂。他怀着好奇心向窗外一望,映现在眼前的,竟已是一片晶莹洁白的世界。“倾耳”一联,上句写雪落无声,反而使人仿佛听到这漫天飞舞的雪花发出沙沙的声音。这样写,奇妙地表现出雪中乡村原野带着一些神秘感的宁谧、静穆氛围。钱钟书先生评说宋代诗人王禹偁《村行》“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句时说过:“‘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宋诗选注》)王禹偁所运用的这一手法,陶渊明早就成功地运用了。下句仅用五个字,就描绘了雪花轻盈洁白、明亮耀目的状态质地,落笔轻淡自然,简洁传神。这一联诗还传达出诗人在降雪时“倾听”“瞻望”的动作及其细致微妙的感受,又从诗人对白雪的喜爱,暗示其清白高洁的人品志趣。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说:“只十字,而雪之轻虚洁白尽在是矣,后来者莫能加也。”清代沈德潜《古诗源》说:“渊明咏雪,未尝不刻画,却不似后人粘滞。”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说:“真觉《雪赋》一篇,徒为辞费。”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这是南朝刘宋时的诗人谢灵运《岁暮》诗中的一联。此诗是谢灵运晚年的作品,抒写他在岁暮中感受到环境险恶、人命易逝、壮志未酬的忧愁苦闷。诗中“明月”这一联,描写明月照射在天边的皑皑白雪之上,北风猛烈地呼啸,发出悲哀的声音。上句“明月照积雪”,直写眼中所见,从颜色上落笔,使天空月光与地上雪光相互映照、激射,给人非常强烈的视觉感受。下句“朔风劲且哀”,直写耳中所闻,“朔”“劲”“哀”三个字,准确有力地表达出岁暮寒风迅猛之势、凄厉之声与寒冽之威。上下句相互烘托,读者感受到的这一幅冬夜雪景,不是柔和清润、恬静优美的景象,而是萧瑟凄清、寒凛惨烈的了。梁代诗论家钟嵘《诗品序》中把这一联诗推誉为“古今胜语”之一,并指出它的好处是“直寻”,即直接表现出对自然景象耳闻目见的真切印象和感受,是很中肯的。这一联诗正是诗人谢灵运即目所见之景与内心忧愁悲凉之情,天然凑泊,契合无间。谢灵运写景,一向以精细工致的刻画见长。这一联却是大笔勾勒,写意传神。“照”“哀”“劲”显出诗人锤炼字句的功夫,却能返于自然。从描绘雪景的角度来看,以“明月”映衬,再以“朔风”渲染,光强声烈,震撼人心。难怪清代沈德潜在《说诗碎语》中赞赏这联诗“天真绝俗”,又在《古诗源》中将它与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一联并称为“千古咏雪之式”。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诗中的一联。居士,在家奉佛之人。这位姓胡的居士是王维的朋友,家境贫困,王维曾周济过他。在寒冬雪夜里,诗人怀念这位虔诚奉佛的寒士,写了这首景清情真的诗。王维的写景诗,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这首诗描写雪景,就表现出这些特色。诗的首句“寒更传晓箭”,先点出寒夜将尽,天已拂晓。接着,“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四句,写他隔着窗户,忽然听见风吹竹响之声,于是他打开房门,向外一望,但见远远的山峰上,已积满了皑皑白雪。眼前雪花仍漫天飘洒,深巷中一片寂静;自家宽阔的庭院里,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这四句诗,历来深得诗评家的赞赏。有人认为前二句好。例如,清代张谦宜说:“得蓦见之神,却又不费造作。”(《统斋诗油炙》卷五)潘德舆也说:“咏雪之妙,全在一上句隔牖五字,不言雪而全是雪声之神。”(《养一斋诗话》卷二)洪亮吉却认为:“古今咏雪月一诗,高超者多,咏正面者殊少。王右丞‘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可云咏正面矣。”(《北江诗话》卷一)王士祯既说前二句“最佳”,又说后二句“最佳”(《带经堂诗话》卷十二),看来他实在难分高下。在我看来,他们的意见各有精妙之处。前二句从惊闻风竹之声写到开门见远山积雪,确实自然真切地表现了“雪声之神”与诗人“蓦见之神”;而后二句,诗人不回避正面写雪的困难,先写雪花漫天飞洒的动态,再写深巷广庭、满地积素的静态,从而勾勒出一幅城市晓雪图。四句诗一气呵成,衔接紧密、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风声、竹动、雪飞、巷静的感知过程。可谓刻画而又浑成,正面描写却不黏滞,句句自然工妙。

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五言律诗《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的颈联。卢某,不详其名字,他是杜甫祖母卢氏娘家人,杜甫表弟在其同族兄弟中排行十四,曾任侍御。大历四年(769)冬,湖南观察使韦之晋卒,卢从韦甚久,故由他护送韦的灵枢回京。杜甫当时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曾作诗送行。今夜大雪,诗人在舟中想念这位护灵北行的表弟,又写了这首诗,抒发对亲友的一往深情。而诗的首联:“朔风吹桂水,大雪夜纷纷。”正面点出此夜寒江大雪,是泛写。桂水,即湘江,因从广西桂林流入,故又称桂水。颔联:“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渚云。”据清人黄生说:“当云:暗度了南楼月,寒深了北渚云。谓雪暗之寒之也。”他还认为这一联是“写彼地之雪,意中想象,妙在“不摹雪之状、而写雪之神”,“月言‘暗度,明韦之不存也。‘北渚,卢归途所经。云曰‘寒深,忆卢之寥落也。此意直述,必费周折,妙在只就景中见人、见事、见情。意到笔随,诗来神助”(《杜诗说》卷五)。宋人赵次公等却说:“南楼、北渚,盖潭州实有之。”(《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卷之六)认为杜甫这两句写的是潭州雪景,即是诗人在舟中远望所见岸上之景。清人杨伦《杜诗镜铨》卷二十评这两句“只写意,高绝”。颈联二句,诗人转而写他在舟中所见所闻所感受的雪夜近景。《杜诗镜铨》引张上若评语云:“烛因风斜,乃近见有雪,此雪之始集也;舟上雪厚,则不闻有打篷之声,此雪之多积也。此雪景人所不能道。”赏析十分细致精妙。杜甫这三联诗写夜雪,由正面泛写到虚写远景,再用暗示手法表现对夜雪的视听感受,一联比一联精彩、传神。除“大雪夜纷纷”一句明写外,其他五句都不着迹象,更不黏滞,却呈示出夜雪中月暗云寒、风吹烛斜、雪压船篷的情状,诗人感觉之敏锐,观察之细致,表现之精警自然,令人惊叹!前人极推崇颈联。黄生说:“即事形容,情中景,景中情,融成一片,无像可窥,此之谓化境。”《杜诗镜铨》引方虚谷语云:“舟重竟无闻,可谓善言舟中听雪之景。”仇兆鳌说:“此画工所不能绘,直是化工之笔。”(《杜诗详注》卷二十三)朱庭珍将王维“洒空”“积素”一联与杜甫此联并举,认为:“一写城市晓雪,一写江湖夜雪,亦工传神。”(《筱园诗话》卷四)

青山有似少年子,一夜变尽沧浪髭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七言古诗《江上值雪,效欧阳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中的一联。欧阳修在做颖州太守时,雪中约客赋诗,禁用体物语,即限定“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字,皆请勿用”,他自己写了一首咏雪诗。苏轼这首咏雪诗,就是学欧阳体,刻意练习体物之作,写于嘉祐四年(1059)冬、诗人24岁南行途经三峡时。诗一开篇,便展现一幅江峡雪景:“缩颈夜眠如冻龟,雪来唯有客先知。江边晓起浩无际,树杪风多寒更吹。青山有似少年子,一夕变尽沧浪髭。方知阳气在流水,沙上盈尺江无澌。随风颠倒纷不择,下满坑谷高陵危。江空野阔落不见,入户但觉轻丝丝。沾裳细看巧刻镂,岂有一一天工为。”诗人放笔纵意,自由挥洒,描绘了雪前天气寒冽、雪中江边沙上一片银白,寒风摇撼树梢,但流动的江水仍有暖气,江上看不到一片流冰;又写到雪花纷纷,填满了坑谷高丘,但江空野阔,它们一落下来就消失了,只有少数吹入屋内的,就像轻细的柔丝;诗人仔细观察沾在衣上的雪花,不禁惊叹天公竟能刻镂出如此精美的花朵。诗人观察敏锐,想象丰富,所以他能捕捉住各种生动形象表现江雪多样情状、意态。尤其是“青山有似少年子”二句,把青山比喻为一位翩翩少年,却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容颜,原先水青色的胡须,都成了白色的了。这个拟人的比喻十分新鲜活泼,幽默风趣,想人所不敢想,发人所未能发,显示了青年苏轼独创的艺术才华。在这十四句诗中,诗人竟然没有使用人们咏雪时常用的盐、玉、鹤、鹭、絮、蝶、飞、舞等喻象,也没有用皓、白、洁、素等字;更显出他因难见巧、越难越巧的艺术功力。清代汪师韩评这首诗:“岩壑高卑,人物错杂,大处浩渺,细处纤微,无所不尽,可敌一幅王维《江干初雪图》。”(《苏诗选评笺释》卷一)元祐六年(1091),苏轼到了欧阳修曾经作《雪》诗的颖州聚星堂,又写了一首“禁体物语”《聚星堂雪》,诗中写道:“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初行雪。映空先集疑有无,作态斜飞正愁绝。众宾起舞风竹乱,老守先醉霜松折。恨无翠袖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句句写出小雪景象,不用体物语而体物传神精妙,正如汪师韩所评:“赋雪多以悠扬飘荡取其韵致,此独用生剥之笔作硬盘之语,誓脱常态,匪徒以禁体物语标其洁清。”(《苏诗选评笺释》卷五)

姮娥携青女,一笑粲万瓦

这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秘书省冬夜宿直寄怀李德素》诗中的一联。此诗是元祐三年(1088)黄庭坚任著作佐郎冬夜宿值秘书省时写的。李德素,即李楶,舒城(今安徽潜山县)人,超尘出俗,长期隐居龙眠山,是黄庭坚的友人。此诗写他对李德素的怀念。诗中写冬夜雪景,只有这一联。姮娥,即传说中的月宫仙女嫦娥,又称素娥。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唐代诗人李商隐七绝《霜月》,有“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蝉娟”之句,将秋夜霜月交辉的美景想象为青女、素娥不畏环境清冷,互相争妍斗美。诗人以奇丽的幻想,把秋夜的静景写得极富生趣,更使无生命的霜月成了一种在幽冷环境中生机勃勃的精神美的象征,显示出诗人对秋夜霜月独特的诗意感受。黄庭坚这联诗即从李商隐诗联化用而出,但他作了创造性的发挥。他将冬夜雪月交辉照亮宫殿楼台万片屋瓦的景象,想象为姮娥携同青女互相嫣然一笑,又独具匠心地把形容词“粲”字用作动词,于是清冷的冬夜景色环境,就转化为光明璀璨、瑰丽神奇、引人遐思的动态画面。黄庭坚笔下仙女嫣然一笑的意象,比李商隐诗说她们“俱耐冷”“斗蝉娟”更生动、更富于视觉感,更迷人!而且,黄庭坚只用了十个字,也比李诗精练。这是黄庭坚善于学习借鉴前人名句、擅长“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一例。这种借助神奇的想象和幻想、凭虚构象的写法,无须如实地描绘雪月交辉情状,却能从虚处传达出雪月交辉神韵,使雪景闪射出神奇瑰丽的浪漫色彩。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

猜你喜欢

咏雪雪景诗人
Ode to Snow咏雪
汗不敢出
七绝·咏雪
《咏雪》六练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雪景山水图轴》
《雪景寒林图》
雪夜遇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