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一式总关情
2015-12-22刘艳波
刘艳波
摘要:高尔基认为“写人物要多行动少说话”。可见,动作描写在学生习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动作描写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性格、气质,为文章增色。而学生作文中的人物动作描写常存在粗制滥造、随意应付等问题。如何教会学生运用微小的动作描写这一方法成功刻画人物,需要教师不断努力。教师可尝试从观察、选词、用词、修辞、多角度描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与训练,进而让学生在训练中养成对笔下人物精雕细琢的好习惯,让人物活灵活现的烙印在在读者的记忆里。
关键词:作文教学 微动作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178
一、什么是微动作描写
所谓微动作描写,是指对不经意间、看似多余的细微的动作及时进行捕捉和描摹。成功的微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说过:“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于现实。”你想了解一个人,他的心里想法你是看不透的,但是他内心的高兴或悲伤,会通过举手投足表现出来。从这一角度来说,微动作的确是打开人物心理世界的钥匙。从表面上看,微动作虽微不足道,但人物形象却能活灵活现。一个出色的作家之所以能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也是他们精雕细琢的结果。
我们且看中外文学名著里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优秀例子:著名作家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的描摹中,用了简单的几个字“攀”“爬”“缩”就刻画出了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形象;吴敬梓《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看到喜报,“拍”“笑”喜悦时极度反常动作,体现了对功名的狂热追求。总之,一系列细微的动作将人物的性格写“活”了。
但是,让我们教师感到无助的是学生在日常的作文习作中,却忽略了这些体现人物性格的微动作,难以塑造出有血肉的人物形象。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养成学生仔细观察人物、刻画人物的良好习惯。
二、微动作描写要注意的问题
微动作描写不能信手拈来,越多越好,一定要精准,逼真地反映人物性格,且应本着能够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而服务的原则,在遣词造句时反复推敲,传其神韵。
三、提高微动作描写的几种方法
(一)精挑细选,反复锤炼
托尔斯泰说过:“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便是动词,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词,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看到这句话,不禁让我想起贾岛“推敲”这个故事,更加认识到炼字对学生的重要性。经过选择、锤炼之后,使用这些动词描绘出来的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词语替换,让学生比较不同动词在相同语境下表达的不同意思。例如,《孔乙己》一文里“‘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可否将“排”换成“掏”?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会得出结论:原文中的“排”比“掏”更能精准地体现出人物的显摆心理。再如,“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一句中,结合人物当时境遇,让学生比较“摸”与“拿”哪个词更好。学生通过仔细品味,会发现“摸”更能准确的传递出人物穷愁末路的生活状态。所以,在引导学生选择动词时,教师要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使学生领悟到精准运用动词刻画人物形象,可以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二)根据情感需要,补充适当修饰语
古今中外有所建树的作家,在词语的锤炼上,都会有意识地、根据情感的需要、在动词前精准的选择修饰性词语,进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例如,鲁迅《故乡》中对杨二嫂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里“愤愤”修饰“转身”,“絮絮”修饰“说”,体现了杨二嫂因我不愿意给她东西而对我不满;“慢慢”修饰“走”,体现了杨二嫂想从我家拿点东西,不愿离开的微妙心理。如果将这些修饰语删除,就不能体现人物内心丰富复杂的情感。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训练学生:给学生一个动词,如“笑”,然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感,在“笑”的前边加上修饰语。情感一:他考试全校第一名,要表现出他泰然自若的情感。 笑。请在横线上填一个恰当的修饰语。情感二:他考试全校第一名,要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情感。 笑。请在横线上填一个恰当的修饰语。第一种情感学生可以在横线上填微微、莞尔等词语;第二种情感可以填哈哈、捧腹等词语。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根据情感的需要,选择恰当的修饰语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三)巧用修辞,为微动作“添彩”
在对人物进行微动作描写时,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进而更加生动细腻的表现人物情感。但在写作过程中不能为作惊人之笔,盲目猎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既要符合语法规范,又要自然天成。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帝呀,救救我
们!老头子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虎扑上一个熟睡着的婴儿。”该语段,葛朗台像一只虎“扑”在钱匣子上,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勾勒出一个嗜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平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多积累些这方面的语言素材,该背诵的记在脑子中,进而学会用修辞,为动作“添彩”。
(四)串联微动作,使其“连贯成像”
成功的微动作描写,力争做到使人物形象“活”起来。大多数学生在人物动作描写时,往往不够细腻。比如描写妈妈时:我的妈妈很疼我。就用一个“疼”字,概括了妈妈的形象。仔细想想,这一个“疼”字,体现在生活的哪些方面呢?如端来牛奶、催我早点睡觉、给我盖上被子等,这里的“端”“催”“盖”等一系列动词,于细微处都是“疼”的具体表现。所以说,如果在写作中,把一个大的动作,肢解成若干个小动作,同时选择合适的动词对其进行细致的描摹,再串联起来,就具有了镜头感。那么,人物形象也就丰满起来了。例如,《范进中举》中“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攥”“舒”“缩”“揣”等几个连续动作把胡屠户嗜钱如命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平时,我们作为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点拨学生,让学生鉴赏名家的作品并模仿写作,通过一系列的微动作描写形成画面感,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五)扩写微动作,凸显人物性格
为给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的情景,降低人物描写的难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人物活动环境:如雨天一个老人家摔倒了,你怎么办?请必须用五个动词串联起来,组成一幅画面,并能表现你助人为乐的品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用微动作描写人物的训练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写人记事类作文干涩空洞的瓶颈问题。
老舍先生曾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立起来。”其实,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往往通过细微的肢体语言流露出来,精准的动作描写,有时胜过万语千言,可以将人物形象真实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如见真人。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多种动作描写方法,于一招一式中引导学生精雕细琢笔下的人物动作,让人物“活”起来,魅力四射。
参考文献:
[1]张淑芳.语言教学社会化及其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4.
[2]邱海培.让动作描写具有镜头感[J].中学语文,2011(30).
[3]贾志敏.贾老师评改作文[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4]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5]黄河.人物动作描写例谈[J].写作,2007(6).
(责编 张翼翔)